|
转变太快 |
|
#Berlinale主竞赛 《囚静》test人性,本片question人性,同时包裹了很多其它议题。小masterpiece。没看首映太遗憾了,应该给全体crew献上感谢的掌声。 |
|
缺少幽闭感与异物感,镜头强度萎靡,只依靠人物的异常状态导演冲突的升级。然而冲突的迸发并未造成某个更庞大系统的紊乱,在儿子被杀害这一谜底已经显而易见的前提下,权力的倒转只是为了服务于女主亲口说出真相后犯人精神的崩溃,剧力仅局限于两人强弱势的此消彼长,对氛围与精神的危险缺乏深度刻画的野心。 |
|
终于在午夜场找到一个能讲好故事的导演了!!满分 |
|
在《他人之子》《圣殇》等作品之后还能有这样的人物关系写法,也只有北欧人干得出来了吧。监狱作为关押机构,狱警作为权力的代言人,囚犯作为尚未产生负罪感的故障机器。在以人物为主导,以人物关系为驱动的叙事系统下,竟然能够把这对人物关系作为一组平行参照对应出女主和她儿子的相处模式(控制关系),而后又从一个单元时间开始让男孩倒置为高压角色。恪守主角的叙事视点,情感作为第一生产力,组合成序的视角关系镜头,边框构图与几何线条构筑出内心的牢笼,调度相比导演前作有了很大进步。女主的表演实在是太好了,技术层次如此细密,今年的最佳主角奖稳了。另外,最佳编剧奖的赢面也很大。btw: 要注意片名Sons是复数。@Berlinale74 |
|
主要是晚了点悬念和反转,其他方面其实普普通通 |
|
很吃演员的作品。狱警与囚犯的权力扭转实际上也代表着母亲与儿子的权力扭转,但身份与意图的多义却给两方的扭转赋予了极强的张力效果,因此如何把握就成为了最重要的一点。这方面两位演员(尤其是女主)确实做的可以,只可惜导演自己的处理还是差了一些 |
|
实在是虚伪,如果真的想在道德困境中找出监狱系统/人性的某种问题话,要做的第一步难道不是拒绝奇观化监狱吗? |
|
#10327. 74th Berlinale-主竞赛。7分。这个片名总得把复数翻出来吧,但《儿子们》感觉又很傻……当年就很喜欢导演的电影首作《罪人》,这部片赛前也是最期待的之一。本片大女主应该是主角奖方面最具竞争力的了。叫这个片名自然就逃不过要跟达内兄弟的名作《儿子》来比,idea有一定相似之处(尤其揭底时刻的处理也太像了……),但主角变成母亲且拥有权力的狱警,所讨论的议题就转换成了亲子关系中的相互控制,女主角的心理尤其是移情这一点上写得层次挺丰富的。剧作有个很厉害的技巧,看似写每一笔都在写女主角滥用职权的“复仇”,但实际处处在写她自己的亲子关系模式(甚至都能根据影片情节来反推出一条她与她亲生儿子相处的时间线),这个就相当之高级了。我还挺喜欢本片不和解不原谅不煽情的处理的。 |
|
原来是《罪人》的导演拍的,很惊喜,肉眼可见的进步。监狱片的类型满足做得很到位,结局还有点达内兄弟的意思了。 |
|
复杂的人性关系,从一开始的针对,到之后的试图拯救,再到被反向要挟,直到最后的身份摊牌,在这过程中狱警母亲和囚犯分别占据了主导位置,双方之间的互相拉扯还蛮有张力的,但是觉得从狱警栽赃并致使囚犯被打后再释放善意的转变稍微有点突然。整个过程不仅是一场复仇,一次救赎,更是一场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双向审视。母亲透过窗户,看到囚犯母亲眼里的失落,明白了或许有的人就是无药可救的;囚犯透过铁栏,望向失独母亲脸上的悲痛,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摧毁了什么。质问在沉默里蔓延,麻木着每一段有毒的亲子关系,发出无声的呐喊。 |
|
#berlinale2024 第一场.. 我他妈也是服了自己.. 开头没认真看误以为男主是女主失散多年的儿子…… 这个误会一直看到结尾… 妈的看到结尾我还以为男主小名叫simon…我还一直在奇怪这是什么心态要这么折磨自己亲儿子,是为了惩罚自己生下个坏种要替世界解决掉他吗… 观影一直在感叹北欧人的境界我真是这辈子达不到… 看了评论才发现自己傻了.. 本身就是个复仇故事… 那好像境界和意味立刻被拉下来了 |
|
【7】足够短小,但不够精悍。做不到那种幻灭理想亦或是残酷到底,或是心头一暖。母爱泛滥能感动天生恶种吗?这是本片的提问。视听和镜头以及对空间的把握十分到位,包括于监控,电脑屏幕的使用都挑不出错。但剧情和北欧色调的推进迟缓迟疑。在于出监狱后,三人饭桌戏,对峙,失控,那种逼仄的心理感受拍的不够好。留白过多,就算结尾戛然而止的收尾也让电影过满。 |
|
北欧版“亲切的金子”?全片唯一悬念(儿子们)设置得不错。女狱卒与母亲双重身份的对撞,制造出幽闭空间的情感内爆。不是每个人都值得救赎,复仇也只是她换取内心平静的瑜伽。 |
|
打伤住院以后两个人的人物动机都奇奇怪怪的 |
|
结束得有点耐人寻味啊 |
|
逐渐扭曲的人物和情境。 |
|
福柯:一切都是监狱。香烟盒子是监狱,瑜伽,数学和丹麦语课都是监狱。大M也就是Big Mother是监狱,小m也就是辣个man也是监狱。把头按进泥土也是把你按进大地母亲的怀抱里,怀抱也是监狱。高悬在人道主义之上的,是监狱。 |
|
黑马一匹,剧作强悍到一度以为背后是有小说打底或剧本改编。不只是丧子的母亲掌握对狱中凶手命运的道德拷问,二者在对峙间的权力关系流转同样令人高度紧张而无法自拔。尽管梦中的场景对于现实空间来讲有些“破功”,也无法提炼出母亲由此心智遭控的意象,但作为平复情绪的间歇点也是必要的 |
|
6.0。 |
|
男主饰演的角色跟企鹅人相比,谁才是母亲最憎恶的孩子 |
|
#HKIFF48#女警是受害者的母亲这一点也不能算是什么反转,一开始就表现得很明显。她就是进入到监狱里复仇的宋慧乔吧,在有机会选择杀死他的时候还是收手了,磨灭了他对人燃起的信任感,让他更痛苦的活着。 |
|
最后真相翻出来时囚犯的反应是逃跑也是有点怪异了 转变过快导致最后收的猝不及防 导致把想要说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被救赎说出来时完全没有严肃住 |
|
@Berlinale2024 |
|
很不错的电影,但是只止步于人性的探讨,少了拷问……就会感觉很多冲突来得没有说服力,很多转变会有点莫名其妙. |
|
【香港国际电影节】剧本写法相当高级。不光有希区柯克般紧张的气氛与悬念,而且两位男女主角的表演犹如高手对决,再加上毫不掩饰的暴力刻画,制造出张力十足、扣人心弦的观影效果。这无疑是相当高商业水准的制作,然而有别于好莱坞的爽片样板。这部监狱题材尽情彰显出欧洲影人的深思熟虑,在悬疑暴力的剧情框架内,一直不放弃探讨诸如监狱惩教人员的道德问题,以及较为隐蔽的母子关系,在短短90分钟的篇幅内展现得耐人寻味。 |
|
#74th berlinale#Competition 4/5 |
|
挺遗憾的,故事题材选的不错,本应有很多的想象空间。但可惜的是,故事写得完完全全的张力不足,人物之间的特殊对立关系也做得不够动人。好在艺术表达能够提高观影感受,节奏所舍弃掉的部分正好是这个电影的余韵所在。 |
|
#HKIFF 从第一刻起就让观众猜测女狱警与青年的关系,随着剧情演进才渐渐释出信息。而两人关系的微妙演变是本片最出色的地方,想报复、又陷入被要挟、结局也在一念之间(有点反高潮)。 |
|
迷惑性叙事,但是重点不在谜底揭开,甚至不在以女主的嘴来说出真相。对这组人物关系的刻画才更有可看性,给出强烈的压迫感,而且人物关系内部相互挤压,转换。当女主说出真相,压力释放了,也无需和解原谅也不算是复仇。其实也可以反观这类电影在亲缘关系上的思考,实际的母子,假设的母子,没出场的母子,关系都让人窒息。 |
|
警囚关系和母子关系的互为对照,用镜头语言来推动剧情发展 |
|
74Berlinale|twist之外再无其他,幸好它是奏效的。 |
|
经历了一轮煎熬、挣扎与博弈后,又回到了原点,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北欧影视在展现人性思考上,犹如极地常年那种天气般,冷峻、隐忍,却张力无穷。 |
|
《儿子》一对儿“母子”的双向救赎…… |
|
能入围柏林主竞赛还是有其厉害之处。小空间的小故事拓展的是人性和救赎的大伦理。女监警和杀死自己儿子的重犯间的碰撞,隐藏的报复动机和最终选择放弃的救赎之心,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被拯救的。整部片子氛围感和镜头感非常北欧风,色调和运镜营造着紧张和压抑的内在张力。但感觉节奏中还是缺乏让人被叩击的点,短暂出狱后的三人饭桌戏本以为会很有看点,结果丧失了期待的爆点。 |
|
(3.2/5)镜头语言设计很棒,沉稳克制,情绪递进反转,不是每个人都能被救赎,包括自己。 |
|
Berlinale 74‘ 最后一部,也是最喜欢的一部。故事写得好演的好拍的不留痕迹。 |
|
故事讲得不吸引人,可能剧本的叙事节奏差了一些。23分钟弃。 |
|
始终觉得不够有力量,开篇的母亲为儿子报仇,再到两主角身份地位的转换,再到最后明牌身份,都觉得是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
|
隐忍、复仇和明暗较量,都表达的很充分,情绪拿捏到位,悬念控制稳健。一切都好,然而就是故事合理性可能的硬伤,监狱系统就没个工作人员背景调查? |
|
沉得住气的叙事,冷峻的外部环境和隐忍不发的内心情感,狱警与罪犯紧张对峙间显露的微妙人性,就是谜底太早揭开让最后的爆发少了丝张力 |
|
#Berlinale74 今年观看的第一部主竞赛,有被惊喜到。隐忍克制的镜头下是监狱中的暗流涌动和人性的矛盾挣扎,母与子,狱警和罪犯,复仇不能换来内心的平静,也无法挽回错失的母子亲情。丹麦女演员Sidse Babett Knudsen的演技carry全场,奶一口柏林最佳演员银熊奖。片名Vogter在丹麦语中是守卫(狱警),英文片名Sons确是儿子们,片名翻译差别化的巧思早已暗示了许多。 |
|
3.5 「Sons」有三層含義:一是身為年輕重犯的男主角,二是女懲教員的兒子,三是「兩個兒子」之間發生的某種重疊(複數)。女懲教員對男主角看似懲罰和報復的舉動,同時也是她與自己兒子的相處之道:控制與被控制。謎底尚沒揭曉,缺乏關鍵信息的前半段,有一些誤會男女主為母子的時刻。獄卒掌握囚犯的生殺大權,親母對兒子的操縱,監獄與家庭作為社會龐大結構中的兩極,具有一定程度的兼容性。女主陷入私人情感與職業道德之兩難,代入的不僅是一位母親的喪子之痛,而在濫用職權出事後,還加入了基於贖罪心理的母性移情。當男主抓住女主痛腳實現權力關係上的倒置,後者迫切的想脫離這段關係,但最後女主向男主吐露真相奪回主導權(男主精神崩潰),則清楚揭示(親子/親密)關係中的壓迫與控制一面不會消失。兩清是不可能的。 |
|
一眼望到头的电影。过早拆穿仅存的情节冲突和人物矛盾,严重压缩对于人性复杂想象的空间,拒绝为晦暗和暧昧滋生提供可能。人物关系基本等同猫和老鼠,她下套他上钩,她卖破绽他抓把柄,写在纸面的交锋,索然无味。需要立刻重温《控制点》。 |
|
本来这种慢节奏片子应该是靠情绪推进的,可惜情节和人设反而处处显得突兀。没有了代入感就只剩无趣了。 |
|
2024/11/03 @LantarenVenster⓷ 监狱题材+1 混沌复杂状态中女角色+1 女主角好像没有想清楚她到底要的是什么,是要复仇吗?还是只是给他的监狱生活设置一些障碍呢?在能有机会打他的时候创造机会时候狠狠殴打一顿,却在最终有机会杀他的时候下不了决心。不太明白为什么女主表明身份后男主会立刻受到惊吓逃跑,两个人关系的角力推拉(可以更有惊悚感觉,更有张力的)(逼迫尿检那段有Push到我了)进展到后半段我差点以为女主要教化男主了。Ps:呈现了另一种欧洲监狱内部景象(论监狱内休闲生活不同于《博尔戈》里大家一起载歌载舞,论在监狱内找到平静不同于《罪犯们》男主沉浸诗歌之中)描写的实感和氛围都不错。 |
|
要表达母亲内心的纠结和转变没问题,但既缺乏外部刺激,又没有内部动机,这就草率了。男女主大多数行为都很令人迷惑,像在女主自己家开的监狱玩的大型play…情节很不行,其他表演啊什么的倒是没啥问题 |
|
#74th Berlinale 柏林收官片 抓紧了领口 不敢呼吸 |
|
突兀无铺垫的转变完全规避正常人该有的脑回路,叙事片的心理活动刻画如此之差也是活久见 |
|
女主的表演撑起全片,但这个故事这样讲述显然有点不疼不痒了。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用正方形画幅。它太中规中矩了,未免就少了些往下深钻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