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 主演:宫崎骏 (Hayao Miyazaki) / 铃木敏夫 (Toshio Suzuki)
    • 导演:荒川格 (Kaku Arakawa)
    • 编剧:未知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日本 
    • 年份:2024 
    • 更新:12.08
    • TAG:纪录片
    • 别名:宫崎骏与苍鹭:《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创作之路,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仕事の流儀「ジブリと宮﨑駿の2399日」の特別編,Hayao Miyazaki and the Heron
    • 片长/单集:120分钟
    • 豆瓣评分 8.8 (336票)
    • IMDB评分 7.8 (656票)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日本电影《宫崎骏与苍鹭》的免费在线观看,《宫崎骏与苍鹭》是对白语言为日语,属于纪录片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8分,有336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让宫崎骏因《男孩与苍鹭》参加国际电影节被证明是困难的,但这位吉卜力创始人今年可以通过一部不为人知的纪录片在巡回演出中亮相。 去年年底,日本广播公司 NHK 首次播出了这部纪录片的国际版,讲述了吉卜力最新热门作品的制作过程,以及这位标志性但不愿接受媒体采访的公司创始人今年可能会去参加一个电影节或电影市场。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夸克盘 内封英字.Hayao.Miyazaki.and.the.Heron.2024.1080p.AMZN.WEB-DL.DDP2.0.H.264-NTb.mkv 详情
      内封英字.Hayao.Miyazaki.and.the.Heron.2024.1080p.AMZN.WEB-DL.DDP2.0.H.264-NTb.mkv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夸克盘 宫崎骏与苍鹭/1080P中字 详情
      宫崎骏与苍鹭/1080P中字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百度云盘 【宫崎骏与苍鹭】【2024】【日影】【HD1080P】【日语中字】【纪录片】 详情
      【宫崎骏与苍鹭】【2024】【日影】【HD1080P】【日语中字】【纪录片】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百度云盘 宫崎骏与苍鹭/1080P中字 详情
      宫崎骏与苍鹭/1080P中字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夸克盘 【宫崎骏与苍鹭】【2024】【日影】【HD1080P】【日语中字】【纪录片】 详情
      【宫崎骏与苍鹭】【2024】【日影】【HD1080P】【日语中字】【纪录片】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Hayao Miyazaki and the Heron (2024) [1080p] [WEBRip] [YTS.MX].torrent[2.01GB ] 详情
      Hayao Miyazaki and the Heron (2024) [1080p] [WEBRip] [YTS.MX].torrent[2.01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Hayao Miyazaki and the Heron (2024) [720p] [WEBRip] [YTS.MX].torrent[1.08GB ] 详情
      Hayao Miyazaki and the Heron (2024) [720p] [WEBRip] [YTS.MX].torrent[1.08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让宫崎骏因《男孩与苍鹭》参加国际电影节被证明是困难的,但这位吉卜力创始人今年可以通过一部不为人知的纪录片在巡回演出中亮相。 去年年底,日本广播公司 NHK 首次播出了这部纪录片的国际版,讲述了吉卜力最新热门作品的制作过程,以及这位标志性但不愿接受媒体采访的公司创始人今年可能会去参加一个电影节或电影市场。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9.6 正片
      Last Days 坂本龍一 最期の日々
      2024
      纪录片
      日本

      Last Days 坂本龍一 最期 日々

      Last Days 坂本龍一 最期の日々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全程泪目,坐立难安。永远都无法用语言描述教授对我的意义。永远觉得灵魂最深处,是被教授的存在护佑着的,永远。
      • 廠牌公司和家屬給了很多第一手資料很珍貴,但居然連最後彌留片段都公開我是完全驚訝,這程度得罪說就差沒放遺照了。希望這次公映真的是本人意志。
      • 说好活到2203年底的,食言了啊
      • “写作是一种祷告的方式”,这是卡夫卡写在日记里的一句警言。人没法一直乐观下去(2203泪目),无论面对什么环境都要继续记录生活。在病房的时候一直在看云、听雨声的录音(最后在雨天逝世),病好了想吃大餐、开演奏会,很可爱很真实。想到大银幕看的opus,aqua和终曲响起全身发麻。“人类是哪里出问题了吗?活着就很艰辛了。”
      • 人生朝露,艺术千秋。
      • 坂本龙一曾经写过他的音乐启蒙受到舅舅的影响,而在这部片中,93岁的舅舅坐在书房谈论他外甥的场景,让人唏嘘。看着一个孩子萌生音乐的梦想,渐渐成为世界级的音乐家,再到最后目睹他离开人世,他舅舅的心情该是何等复杂。坂本龙一对音乐的态度,堪称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看到去世前他在失去意识的状态,手指还在做出弹奏的动作,真是让人泪目。
      • 前半段还较好理解 忠实记录坂本在最后阶段的生活和思考 这位老人即便弥留之际依然能带给人启发和鼓舞 至少每个人最终都要经历死亡//一点点看生命流失意识消失并不是什么舒服的事情//最后一个重要段落 很难让人不质疑NHK在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影像道德 这样的暴露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太过分了 他的名气 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竟然招致的是如此不留情面地展露 太残忍了
      • 是在小破站啃生肉也不会影响理解的视觉和听觉动态。道别是一件难事,跟自我道别尤其,但你总能在教授养病的几处看似细碎的最后影像里察觉出一丝以静制动的从容:不仅仅是几处他拍摄的极简定帧图,还有他始终不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哀怨,却依旧为好的艺术创作落泪的质朴瞬间。22年9月NHK的最后一次Aqua现场,其实他的手指已经很无力,琴键音色已经听出了些许的呆板,但手不抖反而是他内心并未因为临终而波澜起伏的佐证。那种笃定,装不出来
      • 日記部分,到最後的時日還在鼓勵著東北少年交響樂團,以及一些苦中作樂的可愛小動作小表情已經夠讓人感動淚了。雖然素材是家屬提供也經同意,但臨終彌留畫面放在公共台上播放是不是真的妥當,甚至彈鋼琴的動作有沒有過度解讀的成分,心情複雜。
      • 在最后的时刻,坂本龙一已经意识不清,手却像还在弹着钢琴一般动着。不曾想过教授也会衰老,记忆中一直是《末代皇帝》里的青春模样。
      • “我还想有更强的体力,去想去的地方,吃想吃的东西呢!”要比《杰作》更触动我,那演奏会是他舍生忘死馈赠的厚礼,一整个玻璃易碎的温柔,只容寥寥几句,让人在完整里窥那破碎的疼痛,翕动过后又没入水底。但这一小时的记录,可是私密到口述,到日记,到垂危时指尖的颤动。倒数时,想过无所事事活半年,还是撑着了却浩如繁星的残念。他在挣扎,也在微笑,叹古来稀,馋橘子,要活到2203年,想继续努力,因为音乐还可以感染人,可以给这出错的世界慰藉与改善。看着看着,会旧调重弹地想,我们余生走的每一段路,见的每一个人,说不准都是最后一次,我们对终站的感知,因为没有他的明确而侥幸视为遥远罢了,所以啊,要听教授的话,身体不对劲了,赶紧去看。又羡慕他,不只是这精彩的一生,还有最后,哪怕是病房,都如此洁净,充满阳光与雨声。
      • “我要活到2203年底”
      • 这是一部记录坂本龙一的特别节目。记录了他晚年的痛苦、对音乐的思考和真实感受,以及家属提供了珍贵的私人影像和图片。 与各种赞扬坂本先生去世前的活动和成就不同,这是一部让我们思考如何生活和如何死亡的纪录片。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是尚且年轻的我,也时不时的开始思考死亡。 本以为内心已经趋于平静,没想到看到这部纪录片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泪如雨下。无论他是一个多么有成就多么有才华的人,在生死面前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于生存的渴望都是最原始的本能。小儿子是电影导演,亏了他的日常记录才能让我们看到这么多宝贵的片段。 他也很幸运,比起大部分被病魔缠身的人来说弥留之际没有狼狈与不堪,直到最后都有着自己清醒的意志,他对二女儿说,自己渡过了一个很好的人生,也许他的人生真的没有什么遗憾了。
      • NHKスペシャル240407 比CODA更密着的记录片以日记时间线倒推的叙述 除了本人声音之外 田中泯朗读 人生尽头的诗意模样 对音乐的执着意念 看完只有一个感想: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 看完了还是觉得很难过。今天还刚刚和朋友提起了在人世间的苦痛,看完了纪录片以后,又深感此刻能健康活着的珍贵。还有很多机会,创造出更多的可能,即便那些努力是十分微小的,完全无法和大师相比,可生命仍旧是珍贵的。aqua响起的时候,又是一个泪目的时刻。
      • 教授 晚些见~
      • 哭死了 马德 真是一个伟大的人类
      • 做了很久的心里建设才打开来看。教授最后的日子的生活细节基本上正如最后的自传里对应上了,还有一些过去一直没有公开过的细节、一些之前只停留在传说中的身边人的叙述(比如影响过少年坂本的舅舅、从来没有公开出现过的长女)。开头和结尾真的是超级大的泪点。从怀疑人生到坦然接受死亡,可以感受到教授这个人的感情细腻。
      • “以现代的医术,71岁去世还是太年轻了”。虽然说资料是经家人同意而给的,但最后一段放出来是否合适,应该只是跟家人告别,感觉外人是侵犯了教授的私隐,当然以他本人来讲大概也是不介意的吧
      • 泪湿衣襟,教授最后的时刻,即使已经失去知觉,手指却仿佛还在触碰琴键,保持着弹奏时的状态。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看到片尾时,这句话好像自己浮现出来了,还有坂本桑微笑着说,不要对自己说谎,真实地活下去。🌕🖤
    • 豆瓣 7.1 IMDB 7.6 HD中字
      Sugarcane
      2024
      纪录片
      加拿大,美国

      甘蔗

      Sugarcan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节奏很慢,始终没说到点上,都在外围兜兜转转的,看不下去!
      • 可能在美国语境下有点老生常谈了。qna环节,愤怒观众质问片子中“影射”地对印第安母亲弃子的谴责是否是偏激的/为什么只有这一个角度。但我觉得拍的挺不错的。这种教会学校圣地里的罪恶史,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实在远超我的认知。殖民时代几个世纪后的北美,印第安人要如何在现代社会与其他民族共存,信仰将如何把人们连接在一起,外来者要如何面对和弥补曾经犯下的罪行,不是一场朝圣就能解答的问题。
      • 像这种电影可能永远都是对议题的关注大于电影技巧本身,这没什么问题。只是对于这样沉重的,黑暗的,甚至于对许多人来说闻所未闻的社会题材,电影没办法给出答案。
      • 历史总在循环往复,人性并无丝毫进步
      • 包润
      • #Sundance2024#U.S. DocCompetition-Directing Award 又是一部题材取胜的作品。通过档案文献、既得影像与面对面访谈的常规手法组织素材,尽可能还原事件本身的真相,映后也聊到拍摄的目的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这段血腥而残暴的历史,在这个层面上当然满足了观众预先设定的观影期待。但是就题目「甘蔗」而言显然是语焉不详,除了围绕事件本身展开之外,鲜少触及原住民的生存发展、殖民历史及甘蔗自留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性影响,这些本应是由事件衍生出的更深层次的讨论,却都被埋没在苦难与血泪的后景中,随沉默一起消逝了。
      • Interesting take on "director as the contributor". The film is mostly constructed in the edit.
      • 刚来这边的时候,书本上就讲了原住民的过往。如今在电影上看到还是有更为震撼。能有这样的片子被拍出来,是一种必要,让更多的人明白人性没有制约的时候得可怕,对人的伤害可以波及几代,还有道歉与赔偿的重要性。电影本身有系统跳跃,但基本痛苦与各方声音也都算拍到了。但我不明白,加拿大橙衫日/和解日,土豆凭什么给政府和银行等机构放假一天?!
      • 给我国外交部递的这把刀子漂亮极了。伤感的节奏和无奈的情绪全到位了,更有无敌的摄影加持。早前在亚利桑那一家博物馆认真读过关于boarding school的历史。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很多时候是被更可恨的人逼出来的,并把罪恶埋藏在铁铲和探针之下。
      • 影片的导演之一Julian即是印第安人,其父亲出生在那所天主教会管理的印第安寄宿学校。他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出生不久后他被遗弃,幸而被捡到,长大。他不是唯一有这种经历的印第安人。而他的母亲,也就是Julian的祖母,曾经在那所学校读书,在很小的时候怀孕,生产。这也是很多小女孩在学校的遭遇,她们觉得“生为印第安人一辈子都觉得肮脏”。Julian的这条故事线完整也不完整,因为最终祖母也没能给父亲一个答案。就像在梵蒂冈,罗马教廷大主教轻飘飘说了句“对不起”,借宗教良善之名做的恶就被一笔勾销了。那些被戕害的女童,被遗弃的婴儿,有的死于襁褓,有的在创伤中长大,沉默抑郁自杀,成了个人和集体的宿命。这段被整个北美社会讳莫如深的历史才刚刚浮出水面,民主正义如美国,可否把所有的档案资料公之于众?
      • 连教宗都在作秀
      • 米德电影节在自然历史博物馆观看。两个导演和两个参与者(拍摄对象)都来到了现场。这部影片绝对不止是题材取胜:1. 导演自己大量出镜,讲述自己的家庭的故事以揭露系统性不公平。最后一个家庭仪式镜头极具精神力、极度个人化,没有内部视角真的很难拍出来;2. 是影像更是行动。这些人不止是拍摄对象,ta 们一直在用各种法律、影像、社交媒体的等途径发声和争取。非虚构影像不止是画面和故事,更是社会本身。
      • 已译中字 想看找我
      • 无聊
      • 90/100
      • 想到最近一直在等字幕的澳剧《股掌之间》也是类似的原住民和后来者之间的博弈 而这部纪录片更多呈现出一种无力和愤怒的胶合 总归还是发出声了
      • 片子拍的很有特色,采用虚实之间来回切换的方式去讲述,并且注入了印第安人的生存困境,但是你说要跟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比,那自然还是要差点,3.5。
      • 以主之名性侵焚婴,以教化之名种族灭绝,被抹去语言、尊严和生命的印第安原住民。主教戏谑着道歉,男人不会感同身受,只会庆幸自己不用血债血偿,这一幕堪比《感谢上帝》。
      • 7/10 大量群体活动内容与所讲主题关系不大,不必过多强调印第安人的文化身份,这么长的篇幅理应装下对历史更深的批判。
      • 题材本身很好 执行感觉有点碎了?土豆和教皇那两段有点煽情?不过希望更多人关注这种吧
    • 豆瓣 8.2 IMDB 8.5 HD
      لا أرض أخرى
      2024
      纪录片
      巴勒斯坦/挪威

      唯一的土地

      لا أرض أخرى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10354. 74th Berlinale-全景,最佳纪录片奖及全景纪录片观众选择奖。确实非常震撼而且确实非常能让观众共情,不过注意视听的话那这对巴以CP(剪得真有CP感,真的可以在一起了)的戏也拍得太好了,故事线完整,机位丰富,打光都很漂亮,时刻都有人在旁白拍(Basel自己拍的镜头其实用得很少),甚至上一个镜头还是摄影机冲地面下一个镜头冲进车里机位早都摆好了。不是说摆拍搬演不可以,而是说这里面有多大成分是(另外两个署名导演)把这对CP推到台前来做frontmen?这俩人有多大的表演成分(比如那个相遇),台词有多少设计成分?其实最打动我的反而是Basel旁白部分的档案影像,这完全是可以做个散文电影,或者往Docdrama走得更远一点。现在这个,反正纪录片得看多了就是一眼假……上述对技法的批评不代表对题材和政治表达的批评。
      • 6.5。相比於影片本身的優缺點,更令人好奇的問題是:既然在以色列發動這輪入侵後的兩個月內,Berlinale就能撈出這種與加沙定居點矛盾強相關且拍攝週期跨越廿年的片子進老次級單元,那麼電影節系統這些年除去蘇雷曼外到底把多少巴勒斯坦電影攔在片池底。
      • 我觉得land在这里翻译成“家园”比“土地”更准确。本片是来自约旦河西岸的一个村庄的行动者的集体作品,也是本届柏林电影节唯一一部巴勒斯坦片。以色列军方要在这个村庄上建立一个军事基地,村民年复一年对抗着以色列军队暴力驱逐。在一次次暴力冲突的过程中,镜头时而平稳,时而随着记录者的奔跑而激烈地晃动,时而又在记录者被暴力袭击时掉落在地上。这些不稳定的画面作为一部电影出现在大荧幕上,对于观看者构成了强烈的心里冲击。村民集体将以军告上法庭,他们怎么可能赢呢?那是以色列的法庭,法庭用了22年判决他们败诉。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建造住房是非法的,水井是非法的,发电机是非法的,建学校也是非法的。法律完全作为暴力机器运转着,这里的人在法律的框架内被剥夺了生活。
      • 这部纪录片存在的意义大于制作水平
      • 这就是那种说是纪录片但你希望可以拍成剧情片但如果拍成剧情片你又感觉它应该拍成纪录片的片
      • 24年柏林电影节看的第一部影片。和一个月前看的非虚构《通向春天之路》是相似题材,但叙述者是一位受过法学教育的巴勒斯坦青年,他的父辈奉献一生抗争土地被攫取,他迷茫自己会走上相同的活动分子道路,但除此之外他别无他法,巴勒斯坦经济被摧垮,他唯一能找到的工作就是去以色列做建筑工人,当下只能一边运营街角的加油站,一边用相机记录家园的失去。最打动人的对话发生在他和以色列记者好友之间,他担心对方的同情只持续十天,或者只是为了浏览量。但好在他们的友谊无坚不摧,给巴勒斯坦青年愈发幻灭和怅惘的抗争带来点点星光。映后以色列记者提醒,以军的伎俩就是拖长拆除进程,让本地人既生活在恐惧中也得不到外界持续的关注。此外,他作为大屠杀受害家庭,希望德国不要再将自己的历史愧疚武器化,睁开眼睛看到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
      • Shot and directed by a Palestine young citizen journalist, about his impossible friendship with an Isreali journalist. It needs a bit of work in editing (or maybe that's the style...). Pretty much the war, the occupation, and the cruelty will be in your face... and that's the whole point.
      • 完全是一种根植在纪录片中的political affect & feelings 忍不住流眼泪的同时又不断告诉自己在“单边叙事”时刻保持critical… 可是我知道我不可以 因为日常铸成了关于权力的每个片段 将自己作为抗争的焦点暴露在充满争议的语境中本身就是一种很难触及的勇敢 喜欢的点还在于这是关于两个处在冲突两端的人的困境 关于身份带来的区隔和不理解 都在艰难和带着自我反思的activism中慢慢化解开了… 很喜欢这个视角 它不仅仅是为了“声张正义”而炮制暴力或用另一种单边叙事去抵抗 而是用共同的情感、个体间的情绪张力下所影响的行动去创造新的讨论视角 很有力量
      • 制作并不算很精良,但也算质朴直接地道出了巴以冲突之下带给巴勒斯坦人民的直接伤害,至此影像的力量不仅仅是传递情绪,而是向这个世界展示巨大的参差。有人拿护照二十分钟就可以出海关,而有人来德国需要跋山涉水经历重重困难(一把子共情)。巴勒斯坦人民被勒令限制在约旦河西岸以外活动,以色列人则可以在此区域随意进出。片中巴勒斯坦的村中居民说他们十九世纪就在这居住,而二十世纪才在此处定居的以色列人的行为更像是鸠占鹊巢,他们建军事基地剥夺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间,禁止其建房,且不断进行强拆,逼迫其远离家园。巴勒斯坦居民在留下和忍受之间选择了忍受,手无寸铁的村民面对全副武装的军队他们剩下的只有愤怒与无能为力,即便是外国元首到访,能缓解一时之急,但却不能换取更加光明的未来。土地是人的根啊,你把人连根拔起,还叫人怎么活啊。
      • 以色列暴力拆迁实录。拍得粗糙但胜在真实。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
      • 永远站在弱者的一边
      • 比起文字报道,影像有着更强的威胁的效力。对渴求家园的人来说,迁徙是与个体感知相悖的日常。反抗活动与影像同存共延,有着开放的形式,以流动的姿态曲折实现愿望。房子像人一样破碎,不被哀悼不被生存的禁令和侵犯的时刻总是愿意光明正大露出他的獠牙,持续发声求助主流这条自下而上的路很多人走了好多遍,好多年,如何安放那些脆弱不安的生命?凭被驱逐被禁止的影像依然可以想象,如果他们被允许,被接纳,被归化,那么这些人依然被置于可怖的权力之下,时刻经历着板块的碰撞,允许比禁止更虚伪,但至少在此刻,需求微乎其微仅仅是需要一块有依之地 纵然被培养成泛政治化膝跳反应,但面对这样的影像表达还是ptsd甚至想吐。如果一切都可以破格获取某种资格,那么其中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 反正粗糙形式、政治表达和人道主义电影节总要选一样
      • #VdR2024# A/85|流泪,起立,鼓掌,走出电影院,又回到了和平的生活里,我们能做什么呢,在这个属于我们的世界里却无法做出我们想要的决定。电影内外,除了绝望还是绝望。我不知道主人公是怎么做到如此坚强勇敢,只是隔着屏幕看这些片段我就已经恨不得失声痛哭跟IOF同归于尽。那些说所谓“单边叙事”的观众,去补习了解一下巴勒斯坦被强行侵占的历史,你祖父母的年纪估计都比以色列年纪大。Free Palestine 🇵🇸
      • 虽然国际新闻常常看到巴以冲突,加沙地带这样的大标题,但对于那里的人们了解的实在太少了,很难想象一睁眼就是直面冲突,歇斯底里地呐喊,夜晚安静时能做的只有祈祷和平稳定的生活,这似乎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奢望,接下来的每一天该如何度过,奶奶对小女孩温柔地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周摧毁一个家,给你时间搬东西,但也会抓你射杀你;山洞里有冰箱电视,还有肩膀以下都瘫痪的大儿子;最魔幻的莫过于布莱尔走过的那条街不会被强拆…(我让我妈跟我一起看,她说她实在看不下去,我也理解
      • 【3.0】
      • 就如同摄影机在稳定与晃动间反复一般,巴勒斯坦人也在平静与冲突、安定与流亡中反复受难。而两者共振与当下时事的结合让这种简单的直给纪录释放出了极强的感染力,以至于很难不对这片土地、这些人的遭遇产生恻隐之心
      • 自19世纪就在地图上拥有名字的村庄旦夕之间便沦为“非法”,而何谓“非法”,标准由谁制定,又由谁来执行,出生、成长于斯的人们无望地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强拆——“每周都有一个家庭被破碎”,而他们也从来不曾放弃抗争,以呐喊发声请求关注,甚至以生命去击打权力机器;身处不同“阵营”的两个人自带叙事性。晃动的镜头提示观众,这是发生在现实、现时的事件。
      • 其实还蛮喜欢这样游走于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设计,微妙的把握主角的情绪走向,低谷与高潮,绝望的处境,决绝的抗争。具像化某国怎样以卑鄙的方式蚕食别国领土。几部巴勒斯坦的纪录片让我看到这片世界最苦难的土地上的人富有多伟大的生命激情和乐观精神。镜头聚焦于两个家庭两个青年,够深度,广度就觉得稍微欠缺一点。布莱尔的八分钟换来村民们自建学校的十年安全,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太讽刺了。
      • 看得我血压是真的好高…如果时长更长一点就好了。
      • 【8】片名的“land”并非是土地,而应该是“家园”。土地是房子被拆卸后的残余废墟,但家园是精神,人物彻底没了。很有意思的是,我费解电影粗制滥造的摄影,晃动以及VCR片段的回顾,大量的篇幅都在讲矛盾和暴力这件事,而到最后5min,才恍然大悟那些抗争,如此漫长的东西最终都变成强有力的反抗和最具真实感的纪录片影像。从始至终的反映需求并不是谴责,而是呼吁停战。也不知道本片完成后这四个人的生活轨迹会发生怎么样的变迁。强有力的恐怖的电影,感觉是另一部《缅甸日记》。
    • 豆瓣 8.8 IMDB 7.7 1(超清)
      夢と狂気の王国
      2013
      纪录片
      日本

      梦与狂想的王国

      夢と狂気の王国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真的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也由此,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世界吧!制作漫画是个如此艰辛的过程,甚至于会给人带来“不幸”。但最终梦想世界的卷幅展开时,却又是如此幸福。纪念奇迹的一代。
      • 娓娓道来~~无奈与梦!
      • 拍得够流水帐的。海报上是三人,高畑却没露面几分钟,120分钟的片子变成宫崎和铃木的二人转,《起风了》的幕后花絮。除了最后几分钟高处远眺与几部动画里镜头混剪来展现想象是如何呈现在荧幕上,其余内容与题目完全不沾边。与其说是“梦与狂想的王国”,不如说只讲了“梦与狂想的国王——宫崎骏”。
      • 宫崎骏的家真漂亮,看他拉窗帘好愉悦。万万没想到高畑勋是懒着不起的人,宫崎吾朗的怨念不是一般的大,送养乐多的女士是最幸福的酱油了吧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