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lbourne Power!全组人员都来自墨尔本或者邻近维州地区,预算来自维州政府拨款和墨尔本电影节资金。导演笑谈“这部片子是纳税人投资的”。他的前作还是n年前的《Mary and Max》,而满打满算这居然只是澳洲第三部黏土动画电影。很服,黏土定格确实太耗神费心了。好莱坞秃鹫都走了,留下来的都是虔诚的艺术家。不真诚的桥段没法在黏土中存活,只有赤诚的故事才会随着角色们脸上的指纹呼吸。 |
|
非常赚眼泪的一部片,整体就像是老奶奶在讲故事,听上去总是毫无悬念但是就是忍不住会听下去。 |
|
被嫌弃的Grace的救赎 |
|
吉尔伯特出现,我的眼泪瞬间掉下来了,细品生活中稳稳的安定,点滴的小确幸,其实很难稀释生命中的致命伤口;童年里面挤满了人,但几乎没什么人在乎,而成年世界里的人将会越来越少,充满着欺骗、背叛,还有长长久久的孤独;好在,那些可怕的死寂的终将要过去,而你终于也在路上了,眼睛里有了光亮,更重要的是此刻的我,感觉到某种释放和治愈。 |
|
3.5。剧本蛮俗的,但仍有一些有趣的节点点缀着。(Vue Westend) |
|
叙事太散了,远不如Mary and Max,不过还是有许多值得玩味的细节 |
|
Adam Elliot那几乎跟心血一样被供奉的寂寥与苦楚,像是一枚又一枚即将干涸的蜗牛躯体,叫人不忍心揭开,窥看,而那大抵因为漩涡一般的纹路里,弯弯绕绕照见的无非人生真相——失去,失去,失去,失去,偶有一回拾得,天旋地转地如同神迹降临,再失去。终归我们拾取重生的力量,是宛如蜗牛前行的闪闪发亮的踪迹。他是真懂制造让人发自内心怜悯疼爱的小人物啊,我事先就要严阵以待。在这脆弱但巨大的慰藉里,还有为同性的发声。真好,这部唯一不够好的地方,是《玛丽和马克思》太过珠玉在前。四星半。 |
|
这个剧本完全是为悲剧而悲剧,单纯就是一些悲惨的事排列在一起,互相之间没多少联系。最后“打破蜗牛壳”的转折太硬了,有种强行好结局的感觉。粘土动画做得很好,人物的设计都不错。 |
|
挺动人的,感觉每一抔黏土里都凝结着创作者的泪水。 |
|
临死前放回忆走马灯的时候应该会回想起今天。走出这个复古影厅正要进来的阿姨问我是什么电影,前面出去的人哭好惨,我说了电影名,她又问好看吗,我给她看了我手打湿的一坨纸巾,说it’s sad but in a good way / 两天后在ACMI看到了这部电影的道具展出和主创访谈,导演说自己的手天生震颤,画画做雕塑都做不完美,但现在已经拥抱了自己的特点,甚至很骄傲已成为他作品的aesthetic。泪目 |
|
#AWFF2024# 沒有生活的人絕對拍不出如此鮮活的人物和如此真實的細節(比如父親的呼吸暫停綜合征),我看到的是一位藝術家將自己對生活對家人的愛凝結成一部動人的傑作(片中的人物絕對有導演自身的投射)。更不用說停格動畫這種極其消耗時間和精力的藝術形式能堅持下來本就不易,水準還如此之高,沒有理由不給五顆星。 |
|
像《玛丽和马克思》一样精彩,这次是“格蕾丝和老奶奶萍奇”,全程用格蕾丝的旁白讲故事,故事的细节写得非常精彩,像成堆的蜗牛“垃圾”,老奶奶的百宝箱,爸爸的骨灰和定格动画,双胞胎弟弟的性取向和无法逃离的邪教农场,格蕾丝被蜗牛囤积癖困住的人生,每一个细节都值一公升的眼泪! |
|
《被嫌弃的Grace的一生》。喜欢前一个小时的黑深残成人元素,最后二十分钟突然拨云见日的光明结局反而更像一则空心童话。我宁可相信Grace在发现丈夫的阴谋后就绝望地停止了进食,最终将自己饿死在了多日的沉睡中,而Pinky和后来美好的一切都是她死前的一个梦。意外收获是被安利了好几本剧中人读的书,比如爸爸初登场时他手里的Of Mice And Men。当看到Grace青春期时读的《霸道海盗爱上我》最后被成年Gilbert捧在手里看得津津有味时,我没忍住发出一声惊天爆笑。 |
|
MIFF闭幕,看到了可爱的导演和制作团队。故事比较简单,基本弟弟和Pinky占据了grace的两个生活阶段,可惜促使grace走出自己的壳的那一个关键人物不是喜欢放生小动物的弟弟,还好最后温柔的人都得到了温柔的对待。最后导演还分享了一个邪恶的小秘密,片中场景均为实拍所以任务用的黏土,火焰用的玻璃纸,而例如蜗牛粘液等液体用的都是“Sex Lube” |
|
导演牛逼...只是人物的设计审美 有点Get不到 |
|
“Mary&Max”导演新作,以自述体揭开蜗牛女孩被嫌弃的前半生,故事小而亲密,小到主角自始至终没走出墨尔本。暗黑的黏土画风丑极见美,对应的恰是这个丑陋却不乏温情的世界。难得的是如实描绘了澳大利亚同性恋遭受迫害的片段,结尾真是太好哭了... |
|
《Mary and Max》的导演时隔15年后的新作,很巧妙地利用蜗牛这一隐喻来讲述一个如何走出创伤向前看的动人故事。尽管因为限于成本而导致对话几乎只能用旁白代替,但非常具有风格化的角色设计和很多恶趣味的细节足以弥补这一缺陷,配乐也相当好听 |
|
故事挺好的。我喜欢这种首尾呼应的故事结构。就是整个故事太惨了。精神承受不了。还有导演的艺术选择不在我的舒适区。看他自述里面写的是故意让人物不完美,但是实在太丑了😂😂 |
|
從《瑪麗與馬克思》到《蝸牛回憶錄》,從2009年到2024年,整整15年時間,終於等到了Adam Elliot的第二部動畫長片。相較於前作,更怪誕,更孤獨,也更有反抗精神,當吉爾伯特點燃教堂,當格蕾絲燒掉所有收藏,無論是他人打造的、還是自己編織的牢籠,都被統統打碎,當吉爾伯特“死而復生”與格蕾絲重逢,兩個受盡創傷的人再度組成了一副笑臉,眼淚無法自抑地湧了出來。但是,過多的旁白還是折損了敘事代入感,無法讓人完全沉浸於故事,萬幸,一如15年前的赤誠,依舊令人動容。 |
|
【成人动画】往前看,别回头。画风看似阴郁但实际很轻盈,剧情表达流畅数度落泪,涉及朋友、家庭、亲人、孤儿、宗教、同性、老年、性癖…祝我们都有摆脱脏东西,烧掉自己对自己的禁锢,好好生活的勇气,同时,做个好人 |
|
哥哥的阅读从《蝇王》《饥饿艺术家》到《红毛海盗》,妹妹的阅读从蜗牛百科到《安妮日记》;小拇指奶奶和卡斯特罗打乒乓听 Nick Cave 邮递员念情诗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masturbation meant chewing your food thoroughly;所谓蜗牛人生即困在没上锁的牢房……确实不如导演前两作长片,故事过于直给,但总有那么几刻诗意的忧伤可以回味 |
|
Pinky是Grace人生里的色彩,Gilbert是Grace人生里的光。 |
|
人生好难啊。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想努力再活一活。才看了个开头就觉得与《玛丽和马克思》风格很像,看完一搜索:真的是同一个导演。2009/2024,两部电影隔着十五年,十五年啊就这样流走,果然,始终打动我的永远是同一类叙事。 |
|
因为导演前作玛丽和马克思而期待过高,虽然是时隔十五年的长篇回归之作,但总体还是偏工整安稳。蜗牛寓意只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愿出行的人例如女主,但也有第二层含意会在结尾揭晓。尽管是泥偶定格动画,但有成人元素可能不太适合小孩看,而且没想到有少数群体的元素但也合理。大人能看到生活的影子,总体故事悬念不大,前面惨惨惨,后面又回归了童话,说不上失望但也没有很惊艳的感觉。蜗牛背着沉重的躯壳前行但谁又愿意轻易离开这个舒适的保护。顺带一提女主旁白配音来自出演继承之战女儿的Sarah Snook,没听出来,看片尾报幕才意识到她是澳洲人😂 |
|
不好意思,那颗苹果还在,悲剧还在蔓延 |
|
也许某一时刻这部来自地球的电影会被如愿打上标签:This film was made by human beings (and 100% by hands). |
|
生活是牢笼,要向前走,要像蜗牛一样从不回头。 |
|
●●
︶ Childhood was like being drunk, Everyone remembers what you did, except you. 这是一只以《钟形罩》的作者西尔维娅命名的蜗牛🐌,人生只能倒着理解,你的笼子没有上锁,温暖人心的片子。 |
|
喜欢萍琪面对生活突入其来的不幸的意外的那句“BAGA”! |
|
双胞胎是看世界的另一只眼,悲伤是胃里压着大石头,比被上锁囚禁更可怕的是自我封闭,人生只能倒着理解,但我们必须向前迈进。 |
|
主题和风格延续自《玛丽和马克思》,孤独、相伴,伤感、动人。 |
|
悲情色调的逐格动画,有点过于惨,如果是真的半自传就牛逼了 |
|
如果说前作是通过两个孤独灵魂的交流传递友情的力量的话,那么这部就是年过半百的导演交给观众关于生活的答卷,也是交给自己的一份感悟。生活是蜗牛,我们都依赖于自己的归处,可总是不自觉的陷进它孤独的漩涡;生活是蜗牛,我们在前进中看不见自己的另一面,但也意味着总有一些看不见的小确幸在等着我们;生活是蜗牛,虽然每一步都走得沉重无比,但我们不会就此停止。而这些也像导演的黏土动画,看起来笨拙、耗费精力、难以坚持,但却在手指与心每一次的反复构筑之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
|
HIIFF//好看。 |
|
Thank you Pinky. |
|
时隔15年再次看到Mary and Max的导演拍出新作,我很难客观评价,所以带着私心多给一星。把平凡的、破碎的边缘人的故事讲得优美、浪漫又暖心,我很吃这一套。
被禁锢的感觉不好受,而最糟糕的牢笼恰恰是我们为自己创造的,但这个牢笼从未上锁,是恐惧让我们困于其中。冲破禁锢会有痛苦,但这就是人生。当你重获自由时你会发现人生有许多小确幸,比如在雨中抽根雪茄或是穿上刚烘干的毛衣。生活只有回头看才能理解,但我们必须向前活着。蜗牛从不回头看它走过的路,它总是不断向前,我们也该在世界上留下闪亮的足迹。记住:永远、永远、都不要回头。 |
|
没关系 等勇气集满的时候 再抛开名叫安全感的牢笼 |
|
《玛丽和马克思》和本片的存在,足以证明我确实不是亚当·艾略特的粉丝。他的风格赢得优秀的口碑,但始终不是我的菜。最后的一个小反转确实让我略微感动,但前面无论是画面还是叙事都让我提不起精神。65 |
|
Adam Elliot那几乎跟心血一样被供奉的寂寥与苦楚,像是一枚又一枚即将干涸的蜗牛躯体,叫人不忍心揭开,窥看,而那大抵因为漩涡一般的纹路里,弯弯绕绕照见的无非人生真相——失去,失去,失去,失去,偶有一回拾得,天旋地转地如同神迹降临,再失去。终归我们拾取重生的力量,是宛如蜗牛前行的闪闪发亮的踪迹。他是真懂制造让人发自内心怜悯疼爱的小人物啊,我事先就要严阵以待。在这脆弱但巨大的慰藉里,还有为同性的发声。真好,这部唯一不够好的地方,是《玛丽和马克思》太过珠玉在前。四星半。 |
|
大银幕。讲的无非就是主角把自己困在壳里了,像只蜗牛一样,她最终要破壳而出,一句话概括完了。倒是现在怎么还有观众为这种“教你如何去生活”、说教味儿这么重的电影鼓掌叫好??? #LFF |
|
人如果没有了记忆…burst into tears |
|
补标。哭晕了… |
|
4分鼓勵分支持一下indie 本來覺得還不錯但是聽完QA有點減分 像是為了催淚而催淚。 |
|
导演在《玛丽和麦克斯》之后,时隔15年的新作。不管是画风还是故事,都是一脉相成的,喜欢前作的可以看看。直面人生的残酷,却又不乏一丝温情。 |
|
纯粹的悲伤绝望很难说是一种艺术风格。偶尔的小确幸也没什么共鸣感。世界上本就有命运更悲惨,却无法改变的人生。这本身就是常态,即不值得歌颂,也没什么可同理的。 |
|
主创的前作mary and max是我刚上大学时最爱的一部电影,那时的我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上大学,孤独没有朋友。一晃15年过去,毕业,创业,结婚,生育,朋友依旧很少很少,不过终于不再觉得孤独。没想到团队的第二部作品隔了这么久,这部依旧带着前作的精彩和细腻,主创团队是温柔的悲观主义者,前面一直很丧很丧,弟弟去世时太心痛了,好在结尾还是留了一点温柔和希望。“蜗牛一直往前走,从来不回头。”希望我们都能烧掉对自己的禁锢,往前走,不回头。 |
|
还是熟悉的配方,但吉尔伯特穿过沙漠来找Gracie了,我爆哭 |
|
在伊藤润二的漫画里,蜗牛是旋涡镇的欲望化身,在本片里蜗牛是关于亲情的回忆。之前就非常喜欢《玛丽与马克思》,时隔多年导演依旧为孤独的灵魂代言,并且善意地为边缘人赋予友情和亲情的慰藉。 |
|
依旧有趣,依据有情。 |
|
A half-full glass may also be perceived as half-emp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