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映后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如果电影中的lesbian couple 置换为gay couple 情景是否会不一样。导演回答说在香港或者中国社会中老年男同伴侣是更难以被接受的,甚至都不会出现影片中的和同性伴侣的家人一起过中秋的场景,而拉拉伴侣更容易被当成“好朋友”接受。 其实more acceptable some how意味着more invisible. 本质上还是觉得女人之间的性不是性罢了。 |
|
PAT这么大岁数还读硕士想着做自己的服装品牌,lgbtq人群真是活到老卷到老。
侄子卖惨求同情是为了房子能给他,侄女回忆过往生活也只为了卖房后自己能分到1/4。再后来侄女揉碎了那幅画,侄子注视着家庭合照,搬走之后谁还会记得她呢。
她指望着pat的那一句我会照顾你到老,pat也大概认定了即使自己死了家人也会善待她,两个人都觉得all shall be well. BUT NOT.
|
|
#Berlinale2024# 沒有法律的保障,房子保不住,保險箱取不出,中秋之宴的其樂融融面對現實的考驗便不堪一擊,電影把人性微妙的分寸感拿捏得很好,雖然對女主角來說終究是與錢無關的事,但從更現實的視角關注同志議題相比《叔·叔》絕對是更進一步。 |
|
HKIFF开幕。比叔叔好看,其实对拉拉情侣的描写寥寥数笔,给人的感觉却很丰满有温度。最后的亲吻也表达了她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去性化的。没有拍法庭更尖锐的控诉,而是聚焦在了女主和伴侣家人之间的关系变化,表面亲密的关系因为遗产天翻地覆。如果她们是异性恋情侣,即使没有正式离婚和过户,按照香港的法律,长期同居也可以构成事实婚姻。除了同性恋的经济权益问题,其实也侧写了香港的住房问题,住不起房真的好惨。演员都不错,女主演有点像鲍起静,以及最近在哪里都看到梁仲恒。但不知道是文化中心屏幕太暗还是电影本身很暗,看得有点费劲。映后Q&A有个自恋老白男疯狂输出,主持人问了好几次你的问题是什么,他最后说:我的问题是你们知不知道你们拍得有多好🙄 |
|
老年拉拉权益争取片。整体节奏推进比较慢,娓娓道来的同时就能见到其中的残忍。Angie阿姨一步步的退让被写的淋漓尽致,而在这一过程中她是失声的。从一开始的肩并肩无言以温柔,到中段的弱音,都能看到对拉拉群体权益的议题探讨。对面的family一家被生活所折磨,将这种折磨转嫁。但Angie的苦却是除自己外不可见的。这才是整个片最让人心碎的地方。 |
|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争夺遗产;导演映后谈和热评里都有人提到了“异性恋情侣如果没有结婚没有立遗嘱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但是就像今天导演讲的一样,电影想强调的是一种“无权”的困境,异性恋情侣不结婚是ta们的选择,但是同性恋情侣不结婚就不是选择了,这种“无权”的困境是ta们不可避免的。电影确实也有够平铺直叙,但是也足够真实,现实就是这样的怎么办呢。“就算是亲母子为了钱也会撕破脸”。(导演:我们采访到的一些处理的比较不错的正面例子基本上都是和家人没有什么利益纠葛)故事很简单但是问题很严肃。最后Angie和les朋友们一起去海上撒花瓣那里着实掉了好几滴眼泪,这种community的感觉真的太好了。 |
|
#2024Berlinale# 犀利的关于中式家庭的视角变体。大陆的家庭故事一直在与时代和时间对抗,而杨曜恺的家庭故事是在与社会和内部对抗,社会环境造就的不同,这部电影从不尖锐即使大部分的镜头都是在栏杆为主的时刻。有一个我很喜欢的细节是但凡影片出现黑屏转场,都代表了某种事实的发生和尘埃落定没有矛盾的继续生活。十分简短的故事但却什么都涵盖了,没有什么比袋装金鱼更适合作为香港的精神意向了📽️ |
|
那位穿着道袍的 sales 一句话:“汪小姐,你是亲友不是家人,上香的时候让家人站前面,亲友站后面”这部戏就成立了。东亚、patriarchy、女同志的invisibility全都体现了出来。Pat 走了之后Angie经过平时和爱侣光顾的花店却不敢踏入,把自己关进电话亭里面痛苦的时候身边也传来了抽泣的声音。而且在我们这里不光被视而不见,连可以让人躲避的电话亭也很久没有看到了。最后大银幕里面长者的kiss scene不算多见,非常动人(所以哭得更惨了) |
|
建议列入“同性恋婚姻非合法地区的LGBTQIA+必看片单”和“所有性少数群体50+必须看的普法片”。对抗这个世界不仅需要爱,还需要保护自己的武器。 |
|
感觉香港独立电影现在进入到了一个集体创作模板阶段,犹如《流水落花》《白日之下》之流,都是立足于当前法律无法解决的困境,试图用另一种途径去解决,表面上遇到的困境看似不尽相同,实则大同小异。血缘往往是利益的纽带,情缘才是心灵的归宿。 |
|
#74th Berlinale#Panorama-Teddy Award 看似是在谈论香港同性群体在当下的境遇,但对两人之间生活状态的描摹全然是想像性的:过去总是甜蜜的,总包裹在温暖的爱与触不可及的回忆中,痛苦只存在于当下,迎面走来的一定是和解,因而轻易便落入了melodrama的套路之中,连同性的设定也变得略带投机。但即便如此,还是能看到很多关涉普遍人性的拷问,在一个角度刁钻的普法片外衣之下,努力放大了对性少数群体或中老年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那些面对时光缓慢流逝时凝滞而迟疑的出神瞬间,终有一日会降临在你我身上。 |
|
开场齐齐整整花好月圆一家人立马就让人想起某港剧series,而随着“被家族承认”的爱侣之一的骤然离世,那些难以维持的宗族关系化为现代法律的刀,一遍一遍地斩下。人物塑造和细节非常细致,到最后女主角面临的好像不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后,才会想起之前那些一来一回的回合制战斗根本就是单挑整个名为“family”的团队,孤身一人怎么斗?而也会想起现实中一些事情,逝者视角还是有点少了,呼之欲出的口号也因为内容缺失而没那么清楚,不然结局说得这么白,怎么还会有人觉得落点在爱不爱的?但还是可以为这种罕有的、非常完整的吃同性恋绝户的故事奉上五星,值得更多探讨。 |
|
#HKIFF48#他爹的,看完只想赶快立遗嘱,把我的财产留给我爱的人。诶,不对,我好像没有什么财产,倒是有负债....... |
|
意义大于电影本身,各方面都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但是着眼暮年女同这个群体,已经让这部电影显得很了不起了。不一样又怎样,all shall be well. |
|
从题材到拍法都如此陈旧的酷儿电影在2024年居然还能拿泰迪熊这种奖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
|
【C+】(抓到活导演了)有一种又青涩又老成的撕裂感。。大部分时间生硬的像青年导演的作品,但幸亏几乎在重要节点都能奏效,始终克制压抑着表达欲,积攒下了超强的能量。几场结尾都真好,每次都觉得到这就可以了,导演又总能给出更好的答案:从确认爱后的战斗,到还她一场葬礼的圆满,最后还是选择回溯,老年拉拉怎么就不能在银幕上深情一吻呢。 |
|
没有煽情,没有太大的冲突,都是再日常不过的影像与对白,却将同志群体面对社会既定规则那种有理说不清的无力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结尾的温存片刻却也消解了些许现实的残酷——即使不会被法律承认,伴侣仍然是我自己选择的真正“家人”,好感人。 |
|
24.05.26 | TIFF Lightbox 看完想立遺囑,發現我沒錢。 |
|
#HKIFF48 导演:我采访的三个案例,都是这样的结局。 |
|
3.5,這不算是個新鮮話題,但在華語地區還是太缺乏討論了,能拍出來就值得鼓勵。雖然「最重要的是愛」有點過於浪漫化了,但想想又要如何對抗這種東亞家庭裡的綁架呢,一步步退讓也許才是某種真實,也只能靠愛,靠深情一吻達成某種自洽和安慰。//看的時候還是會想這個困境是否在沒有結婚立遺囑的多年異性戀伴侶身上也奏效,要如何突出les群體的「無權困境」還是有值得考量的地方。另外拍攝和戲的處理上也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空間,但比那一大堆首部劇情片還是要出色很多的。以及導演描寫了les朋友們互相幫助互相出主意彼此陪伴的社群感,這點很加分。//btw,看到大家爭來爭去爭的是某老友的前住處,覺得有點好笑。瞬間理解了他看到區嘉雯說出「呢度係我屋企」時想要吶喊的心情:) |
|
【7】放在世界维度的女同电影议题里,本片只是一小步。但放在华语女同片里,是一大步。杨曜恺延续《叔·叔》的议题关怀,聚焦在老年女同身上,有视角,有温度,有抗争,有人情,但最后只能就如同片名一样“All shall be well”。一家子虚情假意了25分钟后,就开始长达60分钟的现实鞭挞。戏剧性是狗血的,但人性是现实投射的。人人无奈,用力,堵死。制作上还很糙,黑幕的过度,剪辑的没想法,镜头的直白等等,但它真真切切拍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喜欢结尾,女同姐妹在船头撒花,食人血肉者搬新家,回忆定格在最美最甜时刻,那便是“从今以后”。ps:本片再一次践行了立好遗嘱很重要。@高先+映后。 |
|
没有说教和口号,用情感和细节来以理服人,为何推动同志伴侣合法化如此重要和必要,通过两个身处传统家庭的老年女性来表达这一主题,显得更有说服力和现实感。从台湾到日本到香港,很高兴看到亚洲同志题材不再拘泥于自我和社会认同,而是更进一步走向了更为现实的层面,可能都身在东亚的环境之下,我觉得要比欧美那些形而上的情感和典同生活为主的作品更深沉,也更深刻。喜欢东亚同志题材。 |
|
56th 记香港高先电影院观影,导演展现了“同志亦凡人”的状态,想起总有人甚至老钟的同性恋说台湾做同志权益是为了选票,但没有法律的保护,LGBTQ伴侣始终是个外人,始终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把同志群体当成选民正是对他们存在和身份的正视。在钱面前谁和你一家人,让我也在思考等我过身时的收藏能由谁来继承。 |
|
挺狠挺残酷的剧本,同性合法化问题只是表皮,内里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源匮乏和贫富不均如何让人变得凶恶的问题。真挚的情感是一个社会里唯一的寄托。 |
|
6/10 没有《叔叔》那么“惊艳”也许只是因为导演对拉拉田野调查还不够(?)或者是对“拉拉叙事”整体的本质化理解吧… (比如对同性关系莫名其妙的浪漫化文本描述)有人说TP性别刻板但东亚这样的模式也许本来就“根深蒂固”了?但主题和内核还挺喜欢的 毕竟涉及到拉拉就是权益和权力 可能这就是flinta is political的内在因素吧 尽管再日常 尽管再平淡 这就是我们的everyday politics practice… |
|
有人拍這樣的題材已經很好,只是還可以更好。這是一個筋骨分明的劇本,圍繞著想要關注的議題展開。骨頭之上,還可以長出更多肉來。區嘉雯將喪偶後臉上總是無可奈何的表情詮釋得細膩。 |
|
整个电影的感觉就像湖中撒下花瓣被水波微微推动 |
|
《叔·叔》Side B:如果两个人能在一起几十年,到了伴侣去世后,留下来的人要面对什么。当然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只会发生在拉拉(东亚限定)那里的,毕竟女人不结婚也就不结婚了吧,男人不结婚不生儿子「继后香灯」那可是天大的事,全家都不能放着不管。从日常生活切入到家庭伦理再带出法律/同运议题,同时情感上的着力也照顾得到,比起《叔·叔》更娴熟了。映后特意问了下杨曜恺,《从今以后》的构思是在拍完《叔·叔》以后才有的,田野也是后来重新做的。让一个在德国待了半年的人在电影院看别人吃肠粉,是不是太残忍了一点?Berlinale 74 |
|
爱她,请在房产证上署她的名。5.5@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 |
|
#HKIFF 开幕片。镜头感很好,通过段落化的黑屏加强「淡」的表现力有利有弊,电影整体显得较平。电影与其说是关于暮年Les,不如说是关于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生时买房,死时买坟,最困难是如何在固执的传统和冷冰冰的法律框架下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Angie的困境。 |
|
HKIFF48开幕场,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 |
|
#HKIFF48 01 开幕片# 明明是最亲的爱人,却无法主持祭奠,明明是自己的家,却无法继承守护,没有谁对谁错,可“一家人”却像墙上的画纸一揉就散。资本将人异化,告诉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可偏有人用一吻证明Love is all. 影片93分钟冷静克制留白颇多,可观众却在默默啜泣,仿佛见证了她们的一生,区嘉雯表演非常出彩,明年金像影后预订。 |
|
#HKIFF#就这?柏林泰迪熊最佳。故事题材和手法都挺老旧,绝对是我的问题,欣赏融入不了。演员演得都不错。 |
|
当伴侣去世之后,没有法律认可的关系又如何延续到遗产上分割上?最trigger我的还是粤语区共享的文化背景,甚至连家庭组成都那么熟悉:窝囊平庸的大哥,出头更冒险的妹妹,狭小的公屋,养不太起小孩但又偏偏最认可传统观念一定要结婚生子,现实到无法再看第二次。个人认为停留在草稿遗嘱那里就可以了,后面揭示公寓到底属于谁有点现实得太刺痛我…… |
|
木兰电影节
喜欢两个细节
1.没有过度夸大死亡和诉讼。只留下了静谧和平淡,最痛苦的时候已经无力嘶吼。
2.诉讼看来持续了一年,直到bb出世。中间苦楚从“家人”嘴脸已经可以想象。
|
|
决定不了将你海葬还是送到骨灰龛,决定不了葬礼祭拜的站位,决定不了共同居住的房子归属于谁,能决定的只是带走那串小彩灯。不知道你生前电脑的密码,不知道你曾经借过钱给别人开花店,不知道那份遗嘱草稿还没有签字,知道的是你真的爱过我。整件事都不是关于钱和房子,只能向墓碑追问,关于爱的确信。 |
|
无配乐、低亮度、色彩阴郁的孤寂冷峻残酷现实。但还是那个问题,如今这一批评价最好的香港电影没有风格。 |
|
幾乎每場戲都寫得很好,一開始潛台詞就暗藏刀光劍影,但很少見血全是內傷🤪(尤其是對伴侶可能也是加害者之一的非常細微的懸念鋪墊很棒)難得有一部每個環節都在線的港產片(而不是部分癲狂優秀),題材在我這也是加分項(性少數+中產+身後事+華人家庭)一開始完全被封面誤導了以為只是老年拉片🫠這劇本至少得好幾個題名吧(看片尾有編劇工作坊參與?) |
|
HKIFF 1# 手法陈旧且后半段节奏完全打乱,吻戏也真不觉得有必要,虽然导演说是为了告诉全世界她俩是一对,但问题是这么一加前半段所谓的克制内敛直接毁完,看完只记得没事一定先立遗嘱。不过,最受不了的还是主演非要现场卖姬,一个说着吻戏真情流露vs一个重复强调她演男我演女,辛苦了真的。 |
|
#48HKIFF# 在香港看这种本土电影还是挺新奇的,观众氛围拉满,其实这几年香港挺多亲情出发的《过时过节》《窄路微尘》,但这部从老年人les和社会法律的角度探寻了更多可能,虽然温吞的过头,或者说形式很出挑,内核还是保守,反倒限制了不少深层表达 |
|
@ GoldenScene|看时对亲密关系和家庭的反感厌恶大爆发,即使戏剧上把矛盾冲突最温和化,故事的很多核心概念还是令人作呕(或者说不分性别性向传统家庭价值观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东西),取向重合行为相似也不能说明其他人cherish和追求的东西在我这里就值得。所以观感还挺分裂和难受的。话虽如此,就算我用不着,我还是祝你们争取平等权成功。 |
|
#Berlinale2024 目前看下来最喜欢的一部,极度克制的视听设计及表演却无比动人,最大程度去戏剧化,对社会议题的切入点是准确且有效乃至也许会是有用的。唯一的缺点在摄影,构图如果还算漂亮,灯光影调就有点拖后腿了。 |
|
#HKIFF#映后Q&A环节居然还有人把这种情况套到异性恋身上,麻烦搞清楚,异性恋需要考虑这种问题吗?!我想问的是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我和很好的朋友身上,和好朋友一起生活大半辈子,但是突发意外无法把财产留给好朋友怎么办?然后呢就是对女同还是停留在TPL的刻板印象。 |
|
2024 HKIFF 文化中心大劇院 opening FWDMAX membership 60$ screen talk with director Ray Yeung
探討lesbian老年theme是整個影史都缺失的部份,楊曜愷第四部長片也是第一部正式cinema觀看之作,作為LGBTQ一份子Ray發聲途徑大概就是持續拍同性題材的片,這種現實同志議題值得持續探討
同性婚姻法的缺失引起一整片的蝴蝶效應:血緣親屬比遺孀享有葬儀處理權、東亞不認同同性婚姻的習俗下你就是「朋友」、血緣親屬享有優先於非法律認同配偶的繼承權,對於tb tbg定型令人有些不滿,而我垢病的點依然是LGBTQ一旦搬上銀幕就把伴侶之情呈現得太美化太良好太離地,為錢反面沒法律公證婚姻關係被趕出門的處理方式就很反映現實 |
|
【HKIFF 48 圓方PREMIERE Elements】屡次被固执且温吞的叙事方式搞得心神不宁,映后导演对于现实的调查与坚持,让这一切合理了起来:不要寄希望于动态影像,要逐渐接受它。3.8 |
|
当女同吧,一起买菜,一起开厂,一起年过半百还爬山、亲亲,和其她女同一起喝鸡尾酒。jb法律和乌糟的血缘利益博弈属于那些被父权制和异性婚姻困住的人,女同随时可以说走就走,精神状态世界领先🌹另,导演对新一代直男的讽刺拉满:笑容是虚伪的,算计是真实的,功德是没有的。与此相比,女性明目张胆地表达妒忌并不令人生厌。另另,遗嘱还是要早点立…… |
|
#HKIFF48 有现实意义的主题,令人失望的呈现手法,平铺直叙,从故事到表演都缺乏惊喜,甚至不动人,如果要真的去探讨这个议题,还不如直接拍纪录片。映后有人提到未结婚的异性伴侣如果没立遗嘱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但导演回答是认为同性伴侣更不被认为是家人,更容易被赶出去…Um…没做过调查不敢下定论,只是这样说似乎理所当然把同性伴侣看成弱势…要控诉法律、控诉人的私利,不一定要拍LGBTQ+题材,这种题材很容易拿奖,容易煽情,容易引发很多话题,但不容易拍好。 |
|
好温情好残忍,拍得很贴地很香港,是会让我和《天水围的日与夜》放在一起的电影。chosen family才是真正可以回去的家。 |
|
好友在一场我未被邀请的葬礼的时候,我在柏林电影节看了这部电影。在思考母亲骨灰何去何从的节骨眼,这场电影出现在我眼前。剧中的遗产纷争太过真实,我也曾经历过十分类似的一切。太保掩面痛哭是全片最揪心的一幕:有些选择题怎么选都不对。 |
|
别人记不清你的生日 不了解你的喜好 不知道你的创伤 我们两人一起 构筑最小的乌托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