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看完后说:“我觉得她也没有多惨,怎么就抑郁了。”那一刻,我突然懂了这部电影需要被拍出来的意义。 |
|
可怕的是看到很多网友说:经历过的人都知道,演的保守了。。。开玩笑说姜武演的不好,应该让自己爸来演。。。。 |
|
我觉得张本煜的角色其实更有意思啊!表面上情绪稳定、对老婆好,但从潜意识里流露出来的观念还是时不时透露出传统固化观念和自私伪善的一面,这不比翻牌中国版《82年的金智英》好看啊哈哈哈哈哈…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姜武的角色所塑造的那种上一代男性形象已经不是我所恐惧警醒的,我觉得张本煜的角色才是现如今女性朋友们要继续擦眼睛看看清楚的类型 |
|
孙晓雪说我不要和你们一样,我要嫁给真爱,要嫁给幸福,可爱情不能当饭吃,婚后生活终究要面对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张本煜饰演的徐晓阳着墨不多,但我觉得导演塑造的特别好,很典型很有迷惑性,他看似开明,听老婆话,和岳父岳母的关系也融洽,但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上,就暴露了潜意识里根植在内心对女人的刻板印象,觉得照顾孩子是女人的本分,在这个基础上才关心一下妻子,但他从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妻子的立场上考虑过她的生活、要面临的风险和未来。现实里有太多女性觉得我老公对我好,我就应该舍弃自我做他的贤内助,这种逻辑本身就把自己放在弱势的一方了。 |
|
我和你们是一样的!这句简爱式的台词不是对男人说的,是对女儿说的,它必须是2024的年度台词。 |
|
姜武没有我老公演得好 |
|
仍然有男性看完不知道苏敏阿姨的丈夫哪里有问题,这部电影的价值就尤为突出了 |
|
前排那个「不能共情到」就因为你他爹的是个男的,还拿自己外婆妈妈不出走来对比,她们中秋节没把你解决了可真够可惜的 |
|
讲的不是出走,讲的是决心,控诉的不是男性,控诉的是社会价值系统。所以它只需要如实地讲述我们的生活如何运转,便足以让观众体会到女性身在家庭职责中的窒息和捆绑,以及其自我意志被迫磨灭的悲哀与恐怖,我们老中人有了自己的《82年生的金智英》。姜武演我活爹,想钻进银幕扇巴掌。 |
|
跟妈妈出来看这部电影,看时接到家里电话,接通后耳畔传来暴怒:“你们为什么去看电影,这都几点了,眼里还有没有这个家!!”(20:30-22:16)看了一眼时钟,此时9:40。
这个在家庭里作威作福、暴力愤怒了几十年的人,为这个电影做了最佳的现实注脚。 |
|
早有这电影该有多好,这样我就可以带妈妈去看,或许她会为自己活一天,不会苦苦的就这样走了 |
|
年度最佳恐怖片,吓哭了!观影请自备降压药…咏梅老师演技炸裂,台词实在太好了,成片质量比预期好很多… |
|
女性不仅是一种性别,更是一种处境。身为女性,不论你身处什么年代背景,你的经历终究会将你推向女性主义者 |
|
山路 野路 总会有路 |
|
他敲敲玻璃就能要来一碟醋,你捅自己两刀都没要回人生。他动动手指就能抖一地烟灰,你在雨里淋半生都没打到伞。母亲觉得弟弟吃馒头是对的,女儿一听到爸爸带娃就急了。变成了被现实锤死的鱼,如何成为理想花瓶的花。骂你不明事理,叫你消停消停,知你图啥。总有路没有被封,不过是图此生不必困在牢笼。 |
|
姜武演的那个角色简直集“东亚国爹”之精华——嘴臭、甩锅、控制欲强、毫无同理心,他演的不是具体的一个角色,而是万千中国家庭正在面对的“处境”。btw,也有同样糟糕的母亲,这是另一个话题,别杠。 |
|
可恨的是,孙大勇这样的男人,不吃喝嫖赌,不重男轻女,不家暴,也没有出轨,就能在婚恋市场被包装成老实可靠,让你度过苦难的半生。 |
|
女儿这个角色写得很好,她证明了即便女人受到了教育,有了工作,有了反思意识,甚至找到了一个看上去支持自己、疼爱自己的“好丈夫”,依然逃不掉母职惩罚,逃不过婚姻对女性的剥削,这不单单是女性独立觉醒就可以解决的。 |
|
这不是一个极恶的丈夫 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丈夫 婚姻就是把女人生吞活剥了 |
|
这么温和这都能让男的集体破防,足以可见我们的基本盘了,太地狱了👌🏿(ps姜武那个角色我爸能演的更好更恶心,建议下次拍换我爸)
还有,某些男宝发私信骂我的,你们让这个影评更完整了哈^_^ |
|
最可怕的是李红决定离开,女儿想要去追,但是孩子在门后喊了一声“妈”。 |
|
推荐每一位中国女性观看以及带自己的母亲观看。 |
|
最无奈也最有力量的是那句:妞,你自己想办法吧。别回去了红姐,继续往前开吧。 |
|
姥姥,如果你真的不在意,为什么老眼昏花了还记得那个白面馒头。 |
|
扔掉ETC卡就可以结束的,后面都是多余的,看起来像咏梅给特仑苏拍的MV。但瑕不掩瑜,比同题材的金智英要好。最妙的一笔是每次出走失败都是因为女儿。 |
|
近年国产女性作品里最工整的一部。可对标的作品是《泳者之心》,听着有点奇怪,但细说就像了。都是真人真事改编;都是男权压迫下的坚定出走,一个游向大海,一个奔向旷野,全片所有的情绪挤压也都是为了最后这一个决定;更重要的,它们都是初级阶段的女性作品,且拍法上也都有一种老套的有效。
这部的意义在于,非常适合中国当下的混乱语境,帮大家回到一个最浅显、最常见的女性困境里,让所有人,包括男性,都能理解和感同身受。
很喜欢的设计是,这不是ghg故事,相反,母亲的两次出走失败,都是因为女儿,而不是丈夫。这就把一种简单的某个男人对某个女人的压制,置换成了一种系统性的压迫,是这个结构决定了,母亲走不了。而她最终冲破的也正是结构。确实是只有女导演才有这份敏感精确,才能拍出来的电影。 |
|
女主角最终下定决心出走的时候,女儿在后面挽留她。女儿一转身,自己的两个孩子从卫生间里走出来喊妈妈,一个妈妈已经决定出走了,走出这个角色,去过自己的人生,而女儿却在重复着这种人生。这个镜头的寓意真的是太绝了。 |
|
想起2020年冬天,在吉林松花湖缆车上遇到的一位武汉阿姨。她一个人来滑雪。 |
|
如果你觉得她在无病呻吟,只是因为你是既得利益者 |
|
【4】106分钟的电影90分钟在讲为什么要出走,而也正是因为太想讲好“出走的决心”导致整个电影无比累赘和头重脚轻。本身这个角色的信息量就是匮乏的,所以拉长了时空,用考不上大学,身为女儿,身为母亲,身为妻子以及混入女儿的情感支线来填充,但整体的作用效果十分糟糕。导演能力有限,在棚拍的空间内用柔光引导演员为鸡毛的剧情隔靴搔痒,一到争吵戏就配上诡谲的音乐强行激烈矛盾。殊不知苏敏阿姨本人最动人的,电影最想讲好的“出走”是不需要过多理由铺垫的,而就是路上的见识,风光,就是想为自己而活一次,这是重点。但电影堆砌了半生的女性苦难,剧情矛盾,像家庭伦理八点档,立意我认同,却根本批判不到痛处,远不如片尾苏敏阿姨的几分钟片花。抛除议题与鼓励,拍的差是原罪,只体察到导演对女性题材本身的善良,仅此而已。 |
|
女导演 女编剧 女制片 女性视角 很高兴中国电影可以拍摄出中老年女性的故事 |
|
看到男的说刻意放大缺点,故意激化矛盾,搞二元对立,我就想笑。我爸发起疯来比孙大勇还可怕,孙大勇至少没有打女儿,我爸不仅天天挑剔我妈干活还会打人,我只能说现实有过之而无不及,男的纯竹般的大脑是不会思考吗?只会身边即世界?某些恶意低分的人恶心透顶。 |
|
带父母去影院看完这部,父母回家路上的气氛就变得有些微妙。回到家,我妈说:不要家里所有的东西在哪都要问我! |
|
又一部婚育劝退片,真正的女性电影,其实女性崛起从来不是要说明男的多差劲,当她们可以放弃幻想自由自在的做自己的时候,她们才不在乎你有多垃圾。所以大家就别去纠结啥贩卖苦难、打拳之类的议题了,肯给你生娃已经是在做大善了,别忘了她是个妻子和母亲之前首先是个挥着翅膀的女孩。 |
|
怎么我爸上电视了 |
|
虽然看的气愤的想把姜武饰演角色的头扭断,但还是想说,电影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苏敏阿姨的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不仅仅因为从儿时到婚后始终被家庭和婚姻“操控”和“迫害”所致,更多的是当她决定出走后,自主学习了剪辑航拍,见到了更多生活的可能性和世界的善意所致,她是反叛离开家庭牢笼阴霾后所产生的救赎。但影片的重心也可能是创作初心主要放在了“前景”,不仅仅表现在文本层面的90%都在讲出走前家庭对女性的系统性迫害和苦难叙事,还表现在视听方面全片的影像几乎都是暖调的带着前景的中近景,莫非是想表达“主人公始终被困在温暖现实的生活牢笼中?” 一言以蔽之,有些失望,更想看到苏敏阿姨的羽化蜕变而不是全程的已知的压抑苦难。 |
|
总不会所有路都封着吧 山路 野路 总会有路 |
|
女儿从斩钉截铁的说我不结婚到说我愿意的那个转场,简直是世界上最恐怖的恐怖片 |
|
男导演男编剧说:我的盖世英雄会踩着五彩云霞来接我。
女导演女编剧说:我会带着你和宝云游四海! |
|
真实到可怕,并不只是说窒息的生活,更多的是“该这样”“一直再等等”的人生。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回归本心的路上。 |
|
能看,但是略显空洞。稍微剧透一点的评价是,前面一直在铺垫,但是自驾的故事只有结尾几分钟分钟(甚至配了很燃的音乐烘托氛围,让人更像是在看汽车广告),be like 我写论文:前面一直在写“基础概念”,最后字数凑够了就匆匆结尾^_^ |
|
讲述男人逃离囚牢的电影,无论拍多少部,都能被夸赞甚至成为影史经典,而一部女人逃离一生之牢的电影,则被贬低得一文不值,恰恰和电影中的男人应和:女性的痛苦不值得被看见,你们无病呻吟,你们没事找事。收回指点江山的食指吧,摆脱了性缘的牢笼,男人的观点没人在乎。一部高出预期的电影,那些缓慢冗长的细碎生活,都是逼疯人的慢刀。这不是一部潇洒的公路片,也不是控诉,只是讲述那些女性希望被看见的痛苦。仍然还有那么多共鸣,仍然还有那么多不理解,就是拍这部电影的意义。一家之主的丈夫,摇摆不定的女儿,避免争端的女婿,每个人都很真实,而出走的红姐是希望。我很喜欢。 |
|
女人对自己的欺骗:我虽然见识过其他女人的困境,但我坚信自己能够遇见一个不同的男人 |
|
当女儿加入剥削母亲的阵营,这个角度非常出彩 |
|
我在猜前排一星热评性别大赛中获得了0.001秒的好成绩,你也来参与吧! |
|
不如再拍的夸张点分成100集上快手得了,短剧式的冲突堆砌拼凑廉价的现实主义叙事实在是莫名其妙,我知道也承认姜武这样的角色充分存在于这个社会当中,但是从剧作结构去理解这个人物,几乎没有任何弧线且完全被钉死于“反派”案板之上的工具人,就是草率且具有刻板印象的,这年头女性题材实在太多,但是能不能稍微放弃一点二元对立的创作思维,体恤女性的同时就非得把所有男性塑造成没来由的蠢坏贱吗?如果只是需要这样单调的逆袭蜕变,导演何不全程仰拍咏梅特写,俯拍姜武全景,将样板进行到底呢? |
|
对“出走”二字的最初认识来自《玩偶之家》里的娜拉,易卜生剧本里娜拉对丈夫说“我想成为和你一样的人”,和电影里李红对丈夫女儿所说的“我和你们是一样的人”,有着相似的情感力度。当然,如今的女性早已不再以男性为标准,追求的也远不止像男人一样活着。电影讲述普通女性李红决定开车自驾的故事,她太平凡了,平凡到每个人都能在她身上看到一部分自己。导演尹丽川延续一直保有的平稳叙事,将现实里的小人物放上银幕,讲述她们隐忍的苦痛、不甘的内心。除了导演身份,尹丽川的诗歌激进赤裸、尖锐先锋且充满智慧。电影最后李红穿上红裙唱起《英俊少年》的插曲:“再没有一朵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醒了的人,便难以再回到装睡的状态。我们的双腿要用来奔跑,我们的双眼要去看一看世界,我们的双手可以紧紧握住方向盘,我们不必再被谁带去哪里。 |
|
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南女性在电影院哭崩了。。。太典了太典了,这哪是电影,这是我家摄像头导出来的影像资料。姜武的每一句话我都听过从我爸或者我哥嘴里听过…… 太典了! |
|
脑子里一直浮现那句话:“逃离是刻进女性身体里的史诗。”旅行路上风光明媚,出走的瞬间如释重负,但其实电影拍的是决心,是决定逃离前漫长的等待。现下的困境交织着过往岁月里的数次退让,规训与反叛的故事在母女之间反复上演。最后一通电话,吴倩的眼泪是复杂的——在同一片屋檐下,为什么总是女性之间相互围困,而男性却能天然地置身事外?姜武和本煜是“丈夫”的两个缩影:前者是父权藩篱的守门人,永远不能体认妻子的付出与痛苦;后者可以高唱对女性的赞歌,但也注定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尹丽川的刀没有钝,十几年后的新片已然融入主流,但在情绪上仍能时时显露《牛郎织女》时期的锋利,尽管我们可能需要一把更加锋利的刀。 |
|
妈妈啊,人生是旷野。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李红开车离家,孙大勇给她打的第一个电话,是她用了etc卡,刷了他81块钱。他窝在那个昏暗压抑的家里讨要81块钱,李红站在群山叠嶂的山顶,转账给他之后,把那张etc卡扔得远远的,身后是金灿灿的阳光,开阔,明亮,一览众山小,恰如他们人生的对比。女人已经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而男人还妄想窝在逼仄的家里当土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