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国语配音版的 “噢!太好了,他把床铺好了!” “对” “就一张床!” “对” “这是个好兆头!” “对极了!” “一个光着身子的人,能干什么呢?” |
|
情节上的大悬念依然优秀,细节上的纰漏从今天的电影水平来看又令人无限遗憾。 |
|
你变成了一个不存在的人。经典的飞机杀人一幕,确实大银幕震慑。旁边一个胖头男开音轨给天真小妹讲解起来:知道嘛,大家都说诺兰《星际穿越》玉米地🌽,其实原始出处是这里。 |
|
经典悬疑追踪片配美女帅哥的模式,现在倒是看过很多类似的故事,不过在当时肯定是很轰动啊。当然最后那个总统雕像那里还是够刺激的,嘿嘿,火车进洞。(被选进Museum of Sex里面作为电影情色段落发展历程的一部分。。) |
|
情节一如既往的愚蠢,但是这次的摄影太漂亮了,摄影师非常棒,嗯。 |
|
明明叫北西北很好,为什么豆瓣选名是西北偏北呢?唉..谍战片的经典,十分喜爱那个建在峭壁上的木屋。加里格兰特一错再错地被利用到底,变成了半路出家的间谍,整部割裂式的情节让人感到十分有趣。 |
|
一年里最后一天能看这么好电影,新年快乐。 |
|
【上海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 放到今天依旧是一部超赞的商业类型片。犯罪,悬疑,喜剧,爱情,动作…飞机火车总统山,各种元素应有尽有。开启嘴炮模式的加里格兰特魅力无穷,演技润物无声。金发女主也很有魅力。名垂影史的摄影和分镜更是名不虚传,道具布景也很精致。巨幕效果亦为影片增色 |
|
后悔自己不是学电影出身,不然能对希区柯克的电影“长篇大论”,写他个几篇论文,赶机会也模仿他拍个作品。
庆幸的是自己不是学电影的,不然把爱好变成任务,爱好终会变成痛苦。 |
|
一个被误认为是A的人去寻找并不存在的A.现在看来并不够悬疑,不过在当时相当不错. |
|
恐怖不仅产生阴暗的、狭窄的的空间里,如果需要,也可能让他发生在明亮的、空旷的地方。重要的是让它不知何时来,从那个方向来。 |
|
肥西对场景分镜头的要求近乎苛刻,那场公路农场飞机的追杀戏已经载入影史,在《认识电影》里有100多个分镜,包含远近中景、构图、运动镜头、人物表情和台本。于运动镜头的推敲,肥希你是有多痴迷。8.4 |
|
希胖就是质量保证,场景多样巧妙,对话幽默感十足,复杂的悬疑片也能很轻松。 |
|
喜欢其中的幽默元素,很好地填补了当时技术上的不足。
Cary Grant在拍《西北偏北》时,一天的片酬就有5000美元,Eve一天的片酬是2000美元。《西北偏北》上映时引起了极大反响,在当时算是希区柯克呼声最高且最成功的作品。
By the way,其实我心目中的理想男主是James Stewart。
P.S.话说Stewart本来是要出演本片男主角的,结果《迷魂记》票房不佳,希区柯克觉得James太老气质不再,后来就回绝了他。结果最后Hitch找了比Stewart还大4岁的Cary Grant(不过Cary Grant看起来确实比James Stewart年轻些)。《迷魂记》成为了James Stewart和希区柯克最后一次合作。 |
|
希胖的所谓“悬疑”是极度尊重观众的悬疑,不明白这一点的后来者都只是东施效颦罢了。 |
|
爱娃玛丽森特所身着的那套著名连衣裙的色调样式,几乎完全复制了迷魂计中斯图尔特第一次见到跟踪对象时那家餐馆的壁纸装饰?如果把正在往外走的诺瓦克换成玛丽森特,影片将直接升格为恐怖片!因为你会看到只有头颈在移动:)……那么这种从背景向服饰的图案转移,仅仅是一种设计上的巧合,还是希区有意借此视觉母题的微调复用传递某种信息给观众?个人以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深红与黑色组合会释放出较为强烈的神秘险恶感。当它出现在背景中,暗示着男主人公已掉进遭人设计的惊天骗局;当它出现在衣裙上,暗示着女主人公正因自己的双重身份而身陷危境!……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4207925623/ |
|
希区柯克有一种敏锐的幽默感,总能用意外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
|
9,太多经典梗了,两个段落足矣名垂史册:1、飞机追逐。2、结尾的火车蒙太奇 |
|
8/10。希氏偏爱使观众随着角色视线看见威胁的接近产生焦虑:罗杰被大灌波旁酒后飞速转换方向盘逃命,故意拍到前景的发动机盖,给观众带来疲劳驾驶的震颤;在罗杰和伊娃对话的餐车外出现警车,侦探走向停止的火车;在罗杰刮胡子的时候清洗室进来两侦探;当罗杰乘侦探们的车开走,镜头摇向伪装成园子的打手;总统山上的打手突然从背后跳出来;辅助悬念的幽默俯拾皆是,譬如罗杰给母亲指了右边的打手,母亲直接对谋害儿子的打手发问,电梯乘客们哄然大笑,再如罗杰假装疯子,质疑艺术品真假,不按规矩随意出价,被保安撵走让封锁拍卖会的打手干瞪眼,制造混乱脱险的套路上升了新意。锋芒犀利地探讨了国家造成公民的牺牲,政府为了重要的情报乐意以普通人的生命作为诱饵,仅高潮就表现了政府的冷酷:国父头像高高在上盯着逃亡的男女主角,冷漠不眨一眼。 |
|
应当说是希胖生平野心最大的一部电影,要满足恰逢其时的精神分析理论,要将已经锤炼至炉火纯青的悬念技艺再推升到一个新的层级,要拍出几个永垂影史的场景,要在貌似娱乐性的场景中注入有涉冷战对抗的荒诞味母题……功败垂成也得对其有敬意 3.5 |
|
商业片的榜样。讲故事的大王。“更大的例外是希区柯克的电影。我们之所以称他为‘体制内的天才’,正在于他在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内部僭越了好莱坞的文化政治逻辑。具体地说,他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新的类型:惊悚片,而他的间谍故事大都在其惊悚类型之内。而这一类型的特征是威胁来自内心,来自内部。……尽管希区柯克本人间或是西方或曰美国制度的信奉者,但他的影片却事实上成了冷战意识形态的混沌之地。”——戴锦华 |
|
商业片导演还是应该以希区柯克为偶像,积极地汲取营养。 |
|
四星分别给Caplan的设定、逃出联合国大楼镜头、海报飞机段落、结尾总统山段落。看得非常过瘾,也有很多有趣的细节,但回想起来却还是碎片。摄影和剪辑依然是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但总体依然偏无感。 |
|
经典片段就是在旷野中奔跑那段吧,文森特在电影里模仿的惟妙惟肖 |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悬念手法,从剧本到摄影都是教科书级别的。突然觉得希区柯克拍爱情片也会相当不错,飞机杀人的手法太任性了~~~~~~~ |
|
希胖最复杂的电影 |
|
希区柯克设置了层层悬疑,然后再层层揭开,就像是走迷宫一样,花样百出,带领观众体验了一把解谜的快感。火车邂逅金发美女,拍卖会上逃走、空包弹取信等小智慧,拉什莫山总统雕像上的搏杀,以及最经典的农用飞机追杀片段:可能牵强到抽空了逻辑,却依旧让人津津乐道的经典。结尾长长的火车进入神秘的隧道,今晚注定无眠 |
|
我承认飞机那场戏还是很牛逼的,毕竟在那个年代能拍成这样我想肯定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偏偏那场戏让我有些困惑,既然要杀他就直接派人去杀不就好了,非要开飞机,然后自己还撞死了,这也太蠢了点吧。然后女主既然已经对他产生明显的情愫了,怎么舍得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他去赴死呢?还是我没看懂?但是不管怎么样,这部电影还是很优秀的,大师终归是大师,能穿越几十年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可不是没有道理的,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去跟风,而是确实作品拍得好,总统山那场戏我也是看得比较惊险刺激的,这部电影的整体剧情构思也算是为后续作品奠定了一个基础,同样是带有开创性的。最后吐槽一下,男主的反侦察和侦查水平都挺不错的,他不去当卧底可惜了哈哈哈哈哈。 |
|
1. 看到一个人身后被插了一飞刀,一定要在大庭广众下亲手把刀拔出来,否则别人不会误以为是你杀的。2. 当你把你要杀害的目标约到一个空旷的地方,并当他毫无防备时,利用飞机去杀他是最好的选择。学会了这两点再看本片,那是真的经典,情节丝丝入扣,台词幽默风趣,人物智商也都在线,每个镜头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就好像陪着主角冒了一次险一样刺激,过瘾。 |
|
被误认为不存在的人,而被迫逃亡成为半路出家的间谍,故事桥段就算放在今天的好莱坞也是颇有趣味。这种小人物卷入大事件,试图努力维持平衡,并在不同的转折点走向不可逆转的结局也可以看到点全民公敌的影子。荒原野牧上的飞机俯冲追击戏,与结尾总统山上的张力满满的你追我赶算是本片印象最深的几幅画面。 |
|
穿上一件脱不下的衣服,寻找一个不存在的人。飞机追杀、拍卖会逃脱、结尾火车进洞的大师级蒙太奇都是经典看得惊叹。它最有趣的是,将主动的身份错置(卧底)与被动的身份错置并置,相互交叉影响,最终一起找回原本的身份。 |
|
成年儿童摆脱病态母性、走出自恋泥淖、实现父性重塑的欢乐历程。PS:末尾火车飞速驶进隧道一幕,实在太让人湿润了!【9↑】 |
|
短点就好了。。。 |
|
1.剧情理不顺,bug有些多。2. 构图真漂亮,过目难忘。一些著名桥段的设置也很妙。3. 希区柯克镜头下的爱情总是莫名其妙,女性角色从来只是辅助剧情展开、或者做噱头的道具。 |
|
本片应改名《加里格兰特手把手教你逃暗杀躲飞机勇斗特务智取拉什莫不动群众一针一线努力做个合格党员》。尽管很多桥段已不再新鲜,紧凑的情节惊险的场面永不过时。 |
|
【重看】在卡普拉的“真实”身份揭露之前严丝合缝,而此后希翁则用强悍的艺术性去弥补为了商业性而牺牲掉的逻辑,小机巧与大场面并重,让人自愿沉浸在这场虚假到只能存在于银幕上的幻梦。 |
|
可能是期望值太高,这部希胖知名度最高的电影之一却成为了我在今年至今为止最糟糕的观影体验。纵观这个剧本,逻辑硬伤无处不在,人物行为不合理性严重,一些细节处理幼稚到令人发笑,这样的故事让人根本无法提起观影乐趣。即使有希胖精湛的戏剧处理手法和剪辑功力,这部电影现在看来仍有过誉的嫌疑 |
|
悬疑设置得十分精彩,就是动作设计稍微差了点。一开场,希胖就很萌的出现了== |
|
四星半. 作为动作/谍战/超级英雄题材之先驱的《西北偏北》看似继承了黑色电影的构架和几处设定,实则背离传统而鲜明地印有希区柯克的个人风格――这突出地体现在悬疑元素大于人物本身的立场(麦高芬的运用),通过部分解谜来持续推进叙事进程而使人无暇顾及细节,对纽约/芝加哥/拉皮德等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视,以及巧妙安插的恶趣味(片中的性暗示不胜枚举);其作品中典型的主角往往是被动的、或多或少带有mother complex的男性形象,确是精神分析可大展身手的领地. P.S.一个小细节:片头米高梅的狮子吼了三声,足见其"巨片"地位. |
|
一句话影评:长得帅,真的可以为所欲为。/趣味性、商业性很强的一部作品,但这种化险为夷的故事又恰恰是最难拍好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哪怕指涉冷战的政治话题,这一次也不过充当了娱乐或者爱情的边角料。同样的受冤放在东方只能是《追捕》,但在希胖手里迸发出极浓郁的喜剧色彩。敢用一秒钟化解危机,是因为先用几十分钟去铺陈危机。
加里·格兰特把这个倒霉蛋演得魅力十足,而话唠属性又很符合广告经理的身份,心态稳定还是因为智勇双全啊。在洗澡时吹起《雨中曲》的口哨,拍卖行一段更是令人捧腹不已。希区柯克不仅演了片头那个没赶上公交的男人,我确信他的后脑勺也在酒店大堂里出镜。至今记得《认识电影》里有《西北偏北》那场飞机戏的分镜图。#BJIFF9# |
|
简直难以想像,希区柯克不属于那个时代,他完全超越了时代。 |
|
如此巨大的逻辑错误,这片居然成经典了=,= 声效还不错,女主角的每一套裙子都挺美的。至于最后的火车进洞。。。 |
|
眼看就快可以约见凯普林,事情却又起了波澜——他不但没有见到凯普林,还随之陷入了又一场危机当中。真相越来越扑朔迷离,拉什莫山的总统雕像,也成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舞台 |
|
遗失身份概念+经典谍战模式。印象深刻之处:男主醉酒驱车逃亡的分镜,从联合国大厦逃出时的大广角构图,玉米地飞机俯冲刺杀经典分镜,拉什莫山总统雕像惊险追逐,悬崖边拉起女主的精妙转场,火车进洞的隐喻。不仅如此,男女主间的情感博弈可以称得上是老司机级别的互撩教程了,台词对白写的那叫一个精妙绝伦。 |
|
【B】你几乎可以从一切的谍战电影中看到《西北偏北》的影子,它们大多数都是对《西北偏北》的致敬和完善。从故事来说,仍然是希区柯克的那种悬疑风格,但的确不如其他的希区柯克电影那般有趣。
还有,我喜欢最后那个蒙太奇结尾。 |
|
人人知道,非看不可,但却迟迟至今才看的经典之作。以至于担心,我的观看是否,建立在大量阐释之后和文化装置之下,而变得不那么纯粹。但一旦,电影以一秒二十四格,机械而匀速的运转开始,各种思考余地荡然无存,绝对的被动的观看的身体,只能任由画面流淌而过,无可抵挡也“无能为力”的视觉享受。 |
|
8.2/10分 影视导演课看,简直是初版007。
1.摄影很赞,分镜是教科书。经典的段落太多,逃出联合国大楼的俯拍,飞机追杀,拍卖会脱身,林中告别,攀爬总统山,结尾火车进洞,都很妙。
2.希胖作为类型片大师在这部里野心很大,不管是类型技法还是悬念设计都太强,设计一个“不存在的人”启示后世无数作品。男主作为一个小人物卷入大阴谋,人物设计又贴合精神分析理论,逃脱母性依赖,追寻自我,完成父权重塑。影片在扣人心弦的同时又能点出冷战的荒诞意味(总统们只是冷漠地目睹一切),不过结局HE挺俗的就是了。
3.这恋爱谈得确也挺儿戏的,在火车上调情蛮没劲的,以及部分段落太拖沓。 |
|
玉米田飞机逃亡戏是影史剪辑分镜表和清晰动作式剧本的教科书范本(《认识电影》11e)。
除此以外,化险为夷的结局是将妙趣的转场和巧思的隐喻融合的伟大想象力产物。 |
|
【B】算是当年镜头设计和剧作的水平最巅峰了吧。有好几个建筑物的大全景颜色鲜艳的不真实。不过一如既往的没察觉希胖的这部电影有那么好…… |
|
在不同的电影“教科书”里看到太多次,以至于期待过高。比起麦田追跑戏,和攀岩戏,反而觉得火车调情的片段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intense sexual chemistry非常强烈。实际上,火车站里的片段也很精彩。见不到的卡普兰就像等不到的“戈多”和到不了的“城堡”,具有存在主义的荒诞意味。男主和妈妈的互动揭示了希区柯克的潜意识。(电影节,4K,巨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