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開始還以為會展開很多線然後收不住,結果最後還是收住了。不過這部片最讓我覺得驚訝的是兩位「中學生」的實際年紀。在戲裡面完全沒有違和感。 |
|
香港电影青黄不接的时代快要过去了,虽然新生代和他们的前辈们还有一定距离。这些年少了类型片,多了关注本土的电影。明年的金像奖应该很好看。近年关注教育的本土片不少,这次是从sen的角度诉说。没有强行HE,不过依然赚人热泪,在电影院哭的稀里哗啦。 |
|
太普通的一部教育题材了 |
|
港产片难得的“佳作”,题材不错,聚焦特殊学校,可惜拍的太普通,女主最后也没有加入音乐剧,让故事显得更现实。全片有三场触点戏,分别是父亲的一巴掌,母亲排练时的真情表露,珈朗的一句“我想做一个货柜车司机”。其他部分虽然没有刻意煽情,但是过于白开水。出场人物众多让结构略显松散,有温吞感。有孩子的人对本片感触要深一些,如果是特定人群的家长触动感应该更大。总体还行!港产片加油! |
|
树大招风导演的温情take,多个细节捕捉赚足感动 |
|
属于有诚意但力不从心的那种。可能真是过去港片滥桥的后遗症,剧情下意识地往解决所有人问题流淌,不少分散的细节刻意的设置。现在看不到“新浪潮”时代那种raw但充满活力的影像了。化妆素颜很好,余香凝驼背也很贴角色,演员都很好,叶童和张国强吵着进门看到女儿同学在家的尴尬真好。可惜整体拍法上太僵硬太干净。视点散乱,偏偏音乐剧是题眼,却看不到这个剧成形的过程,题和分支无法扣合,而像谷祖琳的问题,校长浇花就能解决,但其实鸡汤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专业的知识和经验才是宝贵的财富。这也是为何不是打气就能解决香港电影问题的,还是得在“做”的过程中去寻找出路。真是感叹时代的巨变,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初中毕业勤力工作都能事业有成,现在中产阶级大学毕业都觉得没有出路 |
|
角色轉變有些生硬,情節安排為存在而存在,相當散亂。但不可否認幾位主要演員的表現,角色足夠立體,有些轉變我們也知道是必然發生的,要是能夠聚焦在某幾個角色,加長片長或能讓這些轉折位推動地更順暢自然。有洋蔥,一定有觀眾會哭。 |
|
余香凝不错。 |
|
对于这种题材的公益片应予以鼓励,但就电影本身而言是蛮平凡的。不论教师的自身困境、当下教育制度对特殊学生的帮助有多少或者对普通学生的个性抹煞等等都是很好的point,但哪怕问题没有答案,也好过灌鸡汤去解决,尤其结尾,谷祖琳同余香凝这两个角色究竟是如何完成自我救赎的?看到好多熟面孔有些感动,也貌似是谷祖琳复出担正的第一套戏。 |
|
总觉得故事还没讲完就结束了,三星,多一星鼓励 |
|
這種片結局和敘事觀眾一早就猜到,但還是會嚎啕大哭啊 |
|
hk这几年的本土电影好容易跌入沉闷的格局,几次感动位都贡献给了咖朗小朋友。 |
|
关于特殊学校的一则故事。暖心的老师学生关系,恍惚间让我想起了杨千嬅的《可爱的你》。最后的音乐剧上,程老师是这样致辞的:「一片树叶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当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每片树叶都不一样。有的会有较多的小齿、有的叶面上会有洞、有的叶面比较大、有的叶面比较小。其实树叶和人一样,每个都独一无二,所以每个人都非同凡响。」香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真的很棒。当这个世界真正变得好起来,从来都不是柔弱者开始变得强大, 而是因为强大者成功地控制了自己。 |
|
每一片树叶都会独一无二,人也是。这类从音乐到台词都力图“润物细无声”的社会议题电影在近些年来经由《天水围的日与夜》(奖上)+《可爱的你》(票房上)的挖掘后,已经如同警匪片续集、贺岁喜剧成为了量产。除去让观众关注这一个事件,收获一点宝贵的温暖,没有太多之外的独特成就。原本很有发挥的老师那个角色,交给谷祖琳演,变得好木;余香凝歌甜人美能理解,但是也算是近年来非常勉强的硬捧。不过看到了好几个没出现的熟面孔:叶童、公公钟景辉还有两兄弟做蛋糕的嬷嬷陈丽云... |
|
教育公益片,就电影而言故事的戏剧性不是太够,但是,有些时候,社会确实需要这些影片存在,余香凝表现不错。 |
|
源自生活的剧本,却没有自然的表演和流畅的镜头技法,一部拥有善意的低水准作品也是要尽量避免的。观众在看电影时是会思考的,该有转场、剪辑都没有。演员完全游离僵化刻板的表演和没有润饰的设定,让真实人物不再真实。 |
|
有佳句无佳章,似足散文,凌乱不得其法。尤其是后半段,基本上垮掉。好在几个主演都立得住,余香凝演这种慢三拍的女孩子真是入型入格。林嘉华与岑珈其父子的那场戏也不错。鼓励一下吧。 |
|
由一个个温暖的片段构成的电影,不算出色的电影,但喜欢里面的善良面,而且还是真人真事改编。 |
|
主题关注特殊人群是好事,可是拍的还是很一般,只有岑珈其扮演的角色虽然生硬但是从坏学生变成好学生至少是有迹可循的,谷祖琳扮演的老师8年了,忽然在天台和校长浇个花就转变了,更莫名其妙的是余香凝扮演的女学生,从头到尾都在扭捏中,对自身也没有变化,看完都不了解她这个角色要说明什么。 |
|
平淡如水,但也還行。一開始認不出余香凝,突然發現岑珈其的樣子很日系。 |
|
看完了之后还是会有遗憾,也是,人生所有问题不能靠着一部电影解决… |
|
普通到无趣,也没有被励志到。余香凝算是横空出世,希望不要像我的薛凯琪一样一闪而过。 |
|
因为题材关系对它期望过高了,然后就变得小失望,无起伏。 |
|
很容易拍出彩的一部電影卻拍的如此平庸。屬於有佳句無佳章,有感動人的地方,但這來自於這些孩子本身,而不是劇本。編劇的野心也過大,塞了太多的人物,太多的背景,可是導演能力有限,感覺就是一盤散沙,就像那種劇場實景式的戲劇,裡面有很多的人物,你看到哪就算哪,沒有辦法很深入。最後的音樂劇更是想象力枯竭的表現,文本都是前面出現過的台詞直接照搬,視覺更是亂七八糟一塌糊塗,反而是難以給人留下任何印象。本來應該是推向高潮的段落,但是卻感覺哪哪都不對。而且故事到最後戛然而止,給了這麼多條線都不收,更讓人有一種有頭無尾的感覺。可惜了裡面一班演員賣力的演出,特別是余香凝,雖然只是角色之一,而且素面朝天,含胸駝背,但依然令人喜愛。 |
|
港片药丸 |
|
教育题材,情节缺乏发展和转折就开始温情。压力很大倒是真的。 |
|
香港电影还是没落了。很好的故事,却拍成了普通平淡的纪录片 |
|
粗糙且真挚 |
|
期望还挺大的,但想探讨的议题太多,看着累,故事没讲好。2019.4.29 4/10 |
|
余香凝还阔以。 |
|
香港特殊教育题材。前半段对于“被迫”来帮忙的同学内心的那种厌恶表现的很真实。老师问她们和特殊需要孩子相处的体验,她们可以冠冕堂皇地说出大道理,但连跟孩子握手都要抗拒很久。这种歧视不单单是针对这些特殊需要的孩子,对于大陆新移民,她们也是这样的态度。孩子是这样,家长和老师其实也是这样。课堂上和理想中描绘的那个世界和现实相差太远。另外一边,岑嘉琪来帮忙完全是作为一种惩罚。对于他利用弟弟进行走私手机的展现也很真实。但所有这些尖锐的社会问题和虚伪的人物形象的展现,都只停留在展现。大团圆结局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叶童和余香凝,欧锦棠和岑珈其这种老带新的搭配,让我看到香港电影的希望。 |
|
演员演技敷衍,故事松散生硬,煽情来的勉强而不自然,可以再用心一些,三星已是礼貌分。 |
|
幾悶,余香凝不錯 |
|
平庸,难看 |
|
波澜不惊,平平无奇 |
|
果然香港电影还是只能借题材优势从「特殊群体」里找出路。 |
|
麻麻地,一般般,还行 |
|
立意很好,但是故事差强人意。 |
|
港式任务片,但是欧文杰。 |
|
虽然剧情很平淡,无高潮。但我还挺喜欢这么温情的电影的。 |
|
女主为了上补习班居然真的错过了音乐剧...感受到了不念ShittyU的巨大决心... |
|
1.并非温情小品,不断在发现大众很冷漠的一面。2.没有陷入正常人关爱低能儿童的自我感动,而在重点讲述低能儿童对正常人的积极影响。3.对教育制度和功利教育观念的批判有着跟关注边缘群体同样的现实意义,叶童的典型家长形象特别立体真实。 |
|
不煽情的叙事方式很好 克制的感动和前行 喜欢导演的处理方式 |
|
演員太多以至於有些雜亂,不過故事講得非常細膩感人,說教的意味也不濃,珈朗小朋友真優秀。 |
|
智障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是一样的。看了真的是蛮感动的啦。 |
|
太平,故事没讲好 |
|
余香凝再锻炼一下未来大好。一部善意的平庸作 |
|
香港电影现在越来越关注民生问题,这是件非常的事情 |
|
首先,要相信自己可以,无论你是正常,或特别 |
|
老哥过春天的二十块工钱,观看父亲货柜车的专用阳台;并不是太有爱心只想做好这份工,终于不再需要护身手链;燃烧咖喱公公图,在黑板画上缺席的自己……虽然生硬煽情处不少,但感人社会关怀在,有加分;《树大招风》三位导演这几年好像都混得不太容易,黄伟杰似乎北上拍古装烂剧了,欧文杰好歹还有机会拍下这种本土公益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