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恐怖片,特别对于i人而言。自卑于丑陋的缺陷,即使幸运得到改变的机遇,也逃脱不了堕落更加平庸的深渊。失去存在意义的深刻焦虑,失去认同价值的人格危机。旁观昔日厌弃的同类一步步踏上青云,而自己仍然原地踌躇,没有比这更触动的人生痛处了。 |
|
怪不得姐做笑了,尺寸鉴定失败。后面好几场戏都有点冗余,看完觉得男主才是“可怜的东西”。 |
|
前半段的一点身体恐怖很惊艳,但Edward的真实性格在影片中是一直失位的:他在接受药物之后突然的恐惧是为什么(死亡?)?变化后为什么他的第一反应是向周围所有人撒谎?变化后的性格转变缺乏准确的描绘,哪怕是心理上根深蒂固的自卑无法消抹这一点也没自然呈现。《Edward》、Edward、和Oswald的Edward三者间明显的互文也没有写清楚。Renate演得很好,但她被写成了完全的客体,对于她的选择,我们也无法知悉全貌。结尾也没有落向任何一个有效的论点。于是最后,本片变成了一个单纯的有趣的灵魂打败了好看的皮囊的故事。 |
|
林奇x蔡明亮,才华横溢的新一代电影学徒。充满细节的故事(口哨,打字机,天花板的洞、林肯的雕像艺术家等等,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怪人在其中却不违和)。充满创意的镜头(七十年代恐怖片质感,同时又极为简练,总是不动声色地让“生活”的信息或者氛围溢出)。对于外貌/身份、心灵/肉体、自恋/他者的凝视,比《某种物质》深刻两百倍,那种微妙而黑到极致的幽默,大概不如后者伪柯南堡式的肉体恐怖那么直观。我一直以为第二个丑男是神来之笔,化用了培根的画作,却没想到也中了招,“他的脸真是这样”。而且导演第二次同他合作了,似乎有点过于取巧。其实后半不如前半,戏中戏还是学生气,虽然讽刺拉满,但格局毕竟有限。期待新作。 |
|
# 74. Berlinale Wettbewerb
4+
逐步引入新的激励以形成新的完整层次,并工整地消解掉上一层,最终讲了一个浅白的道理:一种简约的美,正中和结尾的两次时间线跳跃的留白正是最好的表征 |
|
费那么大劲就为了讲这么个道理啊,行我知道了退下吧。。。真够俗的你。。。
中后段太冗长 |
|
这个斯坦演技太差了,所有心理戏都是错位的,稍微有点心理学知识的人都看不了这部影片 |
|
没有太懂这个message,只感觉美国太美国了。请问Renate Reinsve这算不算被typecast了?她只能是一个世界上最糟糕的北欧中产女性了吗?(但是她的腹肌我百看不厌 |
|
7.5 最佳男演员给的没啥问题吧,如果可以更多像扮演与真实的方向提炼就好了,目前只能以上价值的方式作为对替身文学的自反,将面貌与心理之间的联系置于更加混沌,也许是无法被破解的地位;真要和《某种物质》或者其他典型的此类作品比较的话,那就是施密伯格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类型游戏的终点依旧是人物侧写,去尊重虚构之中的真实。 |
|
#10290. 74th Berlinale-主竞赛-最佳主角,前入围2024圣丹斯首映单元。确实是圣丹斯调调的片。冬兵也步各位漫威明星后尘来演独立艺术片了(正面全裸哈哈哈)。大致的坐标系在A24的独立调调,”身体恐怖片“和伍迪·艾伦式的纽约知识分子喜剧之间,最有趣的是本片在很大程度上嘲讽的政治正确是北欧式的(女主角就是一个典型的北欧名字,老家大概也是瑞典……),很难不让人想起诸如《受够了自己》和《方形》这样的北欧片。剧作是挺工整的但是后半段也有点太顺拐了…… |
|
#Berlinale24# 唯一记忆点就是冬兵的鸟(巨幕版),所有角色的存在只有讽刺一个目的,没有任何可以相信的段落,这么好的题材给拍成了重生之我是塞巴斯蒂安斯坦,柯南伯格看了要气死,这个世界真的不需要另一个奥斯特伦德了 |
|
前半段类柯南堡的视觉概念是成立的,明确的剧作任务也决定了它势必会按照观众可预想的情节模式展开,但在中后段那个显而易见的叙事节点之后还是发生了滑坡。塞巴斯蒂安斯坦的表演能力不足以胜任此角色,这需要过硬的心理技术,而当“假面”被撕去,“真身”彻底暴露在外时,不仅是一个纯视听形象的消失,在表演上甚至不再有遮丑的工具了。讨论元表演之前还是请先选对正确的演员吧。@Berlinale74 |
|
Spoiler: this is not a body horror |
|
容貌(向好的地方)变化带来的深层反思,跟the substance一体两面,两个片子还同一天上映。但我觉得本片的“推理”多是极端的个例助推,比如从Edward一开始不承认自己,到突然出现一个同样病症的人(铺垫加分),并没有普世性,或者说还没挖到最核心的本质 |
|
梦回早年柯南伯格生猛的变异手段,直给的剥离皮肤,而导演比之柯南伯格更为顺手的利器便是无需任何特效化妆便可触目惊心的亚当皮尔森。可以说有了亚当,或者有了对于神经纤维瘤的先决认知,塞包的假面表演才有了成立的条件。后半程把人物粗暴地投进小概率事件的漩涡,为风格的刻意扭转而加入讽刺的语调多少则有些不负责任了 |
|
全程被贴脸开大不是因为自己长相而是因为自己人不行到最后不疯才怪 |
|
这不比The Substance有趣多了嘛 |
|
我就当看了半个柯南伯格。 |
|
斯坦演技差到影响片子质量的地步了,我完全读不出来任何的转变与成长。本子是好本子,演技差很影响片子的过渡,导致片子前后分裂成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前半段不管是窟窿的设计,还是周围看法的设计,都很不错,后半部分转变的时候反倒泄了气。一个想要享受特权的男人,把事业不顺归咎于面部,斯坦完全没演出来。但是整体的视觉效果和分镜还是不错的,风格化做的也很好。 |
|
这才是完美物质的真实版吧? |
|
借用一个看来的短评: she’s still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
|
与“母亲!”一样是高概念下引发的强戏剧性发展,但没有一路狂飙,男主回归了本质。打高分有私心的,我完全共情这个呆呆的,不知怎么自处的男主。每个人都会有些天然外在缺陷,当有所成长时,又发现被需要的是另一种人(特质),而影片中恰好是过去的自己;影片把抉择局限到女导演身上,而那个最初的灵感(男主记忆的源头)是会更改的,阴郁改成积极,平凡改成莎翁,即便男主奋力一冲(杀人)依然换来无言的当下,精彩是别人的,自己连赶都赶不上;他发现还是面具好用,起码能获得一时的青睐。男主的敏感和愚钝,让他无法应付对于过去自我的解构,过去被自己抛弃,未来似乎在另一个人手里,当下很快也会被抛弃掉;而他还自卑、迷茫地活在那个源头处,畏首畏尾,只能戴上面具,做个小角色 |
|
抛开那些超自然和魔幻的解读,这个关于爱情和社交的寓言可以很写实,用极端的美丑做对比有点生怕观众领会不了而突出对比的用意,许多不受欢迎的人(不限于男人)会哀叹“如果我长得好看就不会如此”,但事实是即便你拥有冬兵的脸,也并不意味着会得到足够持久的爱,假如你还是想在每个领域非得到肯定不可、在被拒绝后内耗纠缠个没完、习惯性无能狂怒、连点个菜都犹犹豫豫,那么变好看的你并没有变成一个《不同的男人》。 |
|
#Berlinale74 Competition 第一场public,果然拥挤的才是城市电影节。A24真的挺会拍这样怪诞猎奇的东西,还加了点小幽默。在柏林这座城市看到男主被恶搞希特勒加Nazi旗帜,全场静默让我笑出声。结尾让我严肃地感受到悲与喜的浓烈交替,但因为题材没法做过多升华。有些梗因为public的德文字幕英文OV没太明白,再刷一遍还是必要的,目前Day3场刊分数也不低。 |
|
自卑也是一種氣質 |
|
仍旧无法摆脱甚至是刻意陷入到近百年前托德·布朗宁所面临的拍摄与观看的伦理争议:用所谓的先进议题遮掩某种依然陈旧的剥削意识,十分令人怀疑,除此之外,柯南伯格电影首先会接受所有的病理生理可能,哪怕是空想,即使最终成为欲望的殉道者,决意远远大于悔意——一种不会排斥歧视任何进化或异化的实验冒险家般的无畏,本作那渺小甚至是狭隘的视野和抉择与之相比实在差之千里,它依旧是精英知识分子口吻的,然于此这种俏皮的语气却只会让人觉得轻浮且浅薄,它本应也理应是勇于舍弃这些喧哗的姿态的。 |
|
A24众多怪咖片里算正常的一部,导演可能是大卫·林奇《象人》的粉丝,女主角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角,就是喜欢软**的那位姐姐,这一部做得笑场了。 |
|
2024 nyc moma 3/5 有很多摄影上和音乐出彩的地方 感觉完全可以就放大探索body identity等多个方面拍成poor things 但不觉得sebastian stan演技有多出彩 不明白为什么他拿了最佳主角奖 反而是oswald的演员 演技非常亮眼 而且总给我一种演员在被消费的感觉 如果说前半部分刚感觉有那味了 那后面就真的非常冗长且故弄玄虚 |
|
开头还算引人入胜,后面冗长、生硬,这点内容拍个短片就够了。主角是一个外观痊愈却还带着心灵伤疤的可怜人,然而电影却用一个现充丑男去衬托和折磨他,躲起来指指点点:“人家Oswald自信有才照样抱得美人归,你变帅还不招人待见全赖你自己。你以为是皮囊的锅?现在知道了吧你本质就不行,没实力没魅力的屌丝。哦对了人家那演员真长这样真这么优秀哦励志不?” ——残忍、肤浅的嘲弄并不酷。 |
|
音乐太洗脑了 又一个自我存在主义危机的电影 到最后发现不是这个世界因为我而厌恶我 而是因为我而厌恶我罢了 不过我大概更想看到最终他因为绝对的嫉妒和无法释怀而再次毁容 之后落到依然没人爱的境地 但实际上影片轻快结束了 留白是最好的结局 |
|
讲大了还是个小丑的概念 |
|
撕下了野兽的面皮,依然摘不掉巨瘤的面具。曾经他是让人恐惧的怪物,后来变成容易受惊的黑猫。自杀的死神敲错了门,换脸的天使救错了人。裂开的皮肤颗粒像屋顶漏水的破洞,修补后的人生依然吹不响口哨。嘲弄他露出真容的人或许就是有胡子的元首,故作惊恐四散而逃的人们在无形中定义着世俗意义的美丑。 |
|
前半段论证,后半段自反,这种整体剧作框架现在看其实并不稀奇。但前半段利用面容(身体)变化构建的恐怖就像是一出时光倒转版的《变蝇人》,很难说它不有趣;而后半段用对比悟道理似乎看着没有明显差错,实际上却是抛开了前者的趣点,低走到了一种露拙的境地 |
|
i dont get this...气质更像可怜的东西,后半部一度快要拍成纽约提喻法(要是真拍成了反倒更有趣),配乐不错 |
|
同样是纽约孩子的Super 16mm比funny pages差太多,反复讨论的外貌与新生中始终缺少一份切身感。Anthology一闪而过,亲切。 |
|
不是因为英俊才自信,而是因为自信才英俊,理是这么个理,但这鸡汤煲的也太淡了... |
|
在我看來更像是被嫌棄的內向人的一生(本來想說是i人,但細細想不是單純的i人問題),內向人或許無法徹底透過改變容貌來解決自信問題,但長年累月地因為外表而從外面得到的隱約的負反饋,會加深這種不自信和內向的困境。但有趣的是,跟《完美物質》相比,女人變年輕變美了的動機是事業受阻情愛倒是壓死她自我把持的最後一根稻草有了更美的軀體也是立即去搞事業順帶享受一些美好肉體,而男版,則是動機就是情愛,改變後第一時間也是盡可能滿足自己從來沒有被滿足過的肉慾,順帶再搞搞事業(可不可以說男女的人生賽道真的很不一樣,順帶搞搞事業這個真的扎到我的心了!)。 |
|
3.5 可能还是觉得前作Chained for Life更有趣味一些,这里后半程的“反转”有点挑衅观众(因此不太好connect),有点泄气,有点one note |
|
故事挺有意思的,不过角色塑造差点劲,电影最后二十分钟有点平淡 |
|
Oswald出场以后得部分,写得太胆小了。 |
|
导演懂i人,每次敲门声都折磨我 |
|
道理都懂,但是拍得太规矩了,是个短片逻辑。而且就算在台词里自我吐槽了,这也是一种剥削,后半段有终风格上的尴尬处境,既不敢很喜剧化,也不愿意撇开鸡汤谈点正经的。还是因为用了本身患病的亚当·皮尔森来演,就,还是消费。 |
|
#Sundance2024 我这是看了个什么东西? |
|
没有演好美女与野兽,不是戴上痛苦面具就如同戴上假面。没有发挥戏剧的成分,甚至可以说没有play,元电影或者自我剖析都不存在。没有施展楼层邻里的空间,洞只成了一个脑洞。没有身体恐惧,恐惧的是你的内心不再有人关注。没有能够改头换面,你还是不断踏入同一条河流。不曾具有重新开始的勇气,不会涅槃为不死鸟,重新开档你依然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要说还是比某种物质好一些,没有沦为一个高概念的游戏,而还能看到一点生活的底色。 |
|
和《某種物質》對照著看有另一番意思,甚至還能從中看到另一個《艾米莉亞·佩雷斯》,並且在訴說著另一種剝削,創作者對原型人物的剝削,那麼身兼導演和編劇的Aaron Schimberg是否也在剝削呢?如果將喜劇元素抽走,更冷峻驚悚一些,或許影片的整體觀感會更好一些,由外而內,愛德華的自我被一點點奪走,尤其是當奧斯瓦爾德出現,愛德華的不幸又更加無處安放,原本不幸可以歸咎為外形醜陋,逐漸變成了無法得到解答的蘑菇雲,將他炸得粉碎。Sebastian Stan的表演談不上精彩絕倫,但是他演出了不配德感,尤其當愛德華變成蓋伊之後,沒有自戀,沒有炫耀,而是始終帶著些許的誠惶誠恐,僅此一點便值得嘉獎。 |
|
3.5 |
|
怎么还没开分呢?💯 |
|
故事不错的,我看后感是不自信者会一再回到不自信的状态 |
|
请不要登月碰瓷《某种物质》谢谢。 |
|
这种通过放大身体恐惧达成某种寓言的方式不算新鲜,最容易对标的是《象人》,本片前半段还是很好地创建了一个内收的精神世界,并且用了漏水的房顶和自杀的邻居种种符号加强压抑的气氛,但当爱德华蜕变之后,主题就简化成了好看的皮囊不如有趣的灵魂,导致后半段有些拖沓无聊,也没用爱德华隐瞒的真实身份翻起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