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FF2023 | 單體來看的話就是一部著重刻畫女性的傳記片 在我看來能把握敘事節奏 不是長篇大論描寫人物情緒的話已經是及格的傳記片了 還是忍不住感嘆Kate Winslet的演技對影片真的有很大的加持作用 |
|
亲眼见到凯特还是很激动的 |
|
李从毕加索等人的缪斯到战地记者,凯特从《泰坦尼克号》到涂成蓝色的《阿凡达》,有一些彩蛋式的细碎勾连。看她的表演,永远会因为舒展、活泛而着迷,然后因为内在难以排解的痛苦而跟那个人,那个时代,产生黏连的惶惑,需要通过摄影/侦查/捍卫等等变化的方式抵达相似的超脱。战争这种极端方式对世态的塑造是如此戏剧化而又深刻,比起流离失所总有更大的罪恶在以本能方式流泻,赶尽杀绝每一个不同道的人。走进去,记下来,很为她的能量惊异。本身的传奇性喷薄而出,但在面对争议时删繁就简,只留一个自由灵魂贯穿黑夜,连后半生的沉郁都藏得很深,有得有失。 |
|
TIFF23 我的第一场!|拍的有点流水账ish了,但是很温柔美丽,还值得看一看的 友情4星。看之前完全不知道三表哥演配角耶,他太可爱了啊哈哈哈哈🥰🥰🥰🥰🥰🥰🥰 |
|
《美国内战》所缺失的都在这里,非常老派而扎实的传记片,男性主导下的战争,除了牺牲数字和阵地局势,还隐藏着巨大的惨痛深渊,总是被淹没在胜利的喜悦中,无论性别还是职业,李的身份都让她更为敏锐的发现战争背后的残酷和可怖,也更加执着于对苦难的关怀,以男性身姿前往战场,又渐渐在这之间回归女性妆容,最终在希特勒浴缸中赤身的一幕恰似某种蜕变与新生,却是付出格外沉重近乎一生的代价,一个见证者、记录者和殉道者,背负下灾难与牺牲的绝望,传递警示与希望之时,人类才终将在反省中进步,而非忘却,儿子与照片等遗物之上母亲亡魂的对谈这一处理,宛如一场告解的安魂,她终于解脱,归于自己的影像之中,成为了过去,却又被永远铭记。 |
|
#TIFF2023#想不到还能比本片再适合作为工整的biopic的范本了,然而“工整”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无聊。Lee Miller本人的经历其实很值得挖掘,但大概是因为本片改编自其儿子在她去世后出版的传记,在呈现她性格特点和二战时多重身份上是非常low stake的。本片在卡司上可以说是非常厉害,而Marion Cotillard和Andrea Riseborough做配的情况下,Kate Winslet却没能与其他cast碰撞出更多戏剧张力,整体而言无论是成片还是表演本身都缺乏惊喜。相对的,Lee Miller的摄影作品可能更有意思。 |
|
剧本单一且显薄弱,这个人物的故事应该可以讲得更精彩。肥温不是当年拍《朗读者》的时候就说不再露点了么?怎么这次又… |
|
由于大众对于这段历史已熟知,本片着重呈现战争对李·米勒的影响。前一个半小时,流水账式的情节、有些过时的女权叙事、单薄的配角们,以及温丝莱特除了妆看不出有多老的老年表演,都有点让人失望。但后半小时,温的爆发和之后的长独白突然高亮,并明确点题:战争暴行(以及各种形式的暴力)需要被记录并揭露 |
|
一段值得被关注的女性视角战争史。随Lee的视角,看到战争前线&战后社会的双面疮痍。关于集中营惨状的还原一段,做得很是扎实(可参考史蒂文斯的影像)。 |
|
远超预期,年度十佳。从在别墅里的拍摄开始,每一次按下快门的声音都完全牵动着我的心跳,整部电影真正做到了让观众体会到记录、拍摄是如何突破一重又一重危险、不可知、莫测的边界的,是如何把将掩盖在血淋淋的真相之上脆弱却僵化的掩护揭下的。结尾的处理更是超出了我对于该类型电影的所有预期,最后一次拍摄、紧张的前线纪实结束之后尘埃会否落定、李对于自己的凝望,都做出了意想不到的处理。以及没有结局的战事背后的故事,没有俗套的最终高光时刻的人物,没有定论和结论的旅途,没有告别没有和解的关系。 |
|
TIFF23@ScotiabankTheatre. KW制片+主演+攒了一众卡司, 映后导演等嘉宾对她花式夸 |
|
凯温…………女神…………………… |
|
2024年, Alex Garlan 制作了女记者视角的《美国内战(Civil War,2024)》 |
|
做完电影外的research才算真正认识Lee Miller,完全称得上是个传奇,她本人的眼神很独特,总是强劲、尖锐、有力,透着一股想洞穿表象的燃烧着的欲望。凯特在年龄和体态上是OOC的,但还是演出了人物的生猛内核。结尾虽老套但也算有意思,儿子幻想与母亲和解,但这也只是幻想,你妈懒得解释。 |
|
【5】缺乏一种对核心剧情片情节需要的核心。导致整个电影清淡到最后那些史料真实性的伟大现身说法也未能挽救,激荡一些情绪的波澜。电影的视角摇摆在纪录还是女性问题上不定,所以电影缺乏了战争的醒目和对女性传记片的刻画,但稳扎稳打不出任何错也没问题。温胖的表演一如既往地稳,但电影加持不了她什么。 |
|
和Silence,还有Kate本人。 |
|
我觉得人物传记这样拍是不行的。这样拍,就是将创作者自己的声音、观点和立场置于故事之前,就是首先把人物当作任何一种主义的容器而非她/他自己。这样刻画出的Lee,给我的感觉就是,她甚至都不是一个具体、鲜活、独特的个体,她只是女性群体的一个标志和形象,她在电影找中的一言一行,也无不行使着这种实际的功用。所以不客气地说,这几乎都称不上是艺术创作了,它只是一种积木式的宣言罢了。 |
|
最后结构做了个一个讨巧的设计吧,不过对于Lee这个人物和整个故事来说,用处就显得可有可无了,凯温的表演真是稳。 |
|
比较平淡的人物传记,大大小小角色全都是认识的人,只能说不愧是Kate Winslet! |
|
中规中矩的主旋律~凯特温斯莱特的那双大手!那双大~眼睛!真美! |
|
非常好看,讲故事的角度也很感人。 |
|
一种最庸俗最乏味的传记片拍法,以及完形填空式的性别表达,看了上个镜头马上能想到下个镜头会拍啥。看了这个很难不让人想起《美国内战》,《美国内战》虽然只是借用了一个名字,但虚构的《美国内战》或许远远比一板一眼的《LEE》更能精确地还原李·米勒。 |
|
很想多给一星,给四颗。但各种平庸放在那里,给不出。很好的故事/体裁/人物/演员/主题/想法/制片人。但做为电影没能更上一层楼,很遗憾…也许原因难为大众所知…不过,绝对是部女权主义好电影,必须要去电影院一看。 |
|
结尾设计有些精妙,但整个电影都很浮于表面。女权、纳粹、家庭、母职与个体之争都融在一个剧本里,但导演掌控力也不行,浮光掠影,出场人物还是蛮多的,但人物都没什么弧光,甚至主角都没什么弧光,成了众多套路式人物的缩影,因此给肥温可以发挥的余地也格外少,颁奖季应该希望渺茫。 |
|
拍的平淡,乏味,无聊。以为母子最后身份揭露的时候是惊喜,实则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反而略显鸡肋。故事显然是好的内核,很多在影射对女人的不公平,但把她拍的这么无聊真的好吗?真的太无聊了。什么时候拍格尔塔塔罗也这么无聊就真的疯了。战地记者要很多纠葛,很多冲突,人们也期待看到很多冲突,但这片子看到的就是无处的纠结和无聊。还有下次麻烦换个莱卡相机,唐泰克斯真的太慢了 |
|
2.5 |
|
我怎么看有些画面这么眼熟 |
|
在凯特温斯莱特的作品里只能算一般吧 |
|
二战题材是个矿,值得挖掘 |
|
讲好一个故事就足够了。 |
|
Leehad great potential exploring important subjects such as how photography bears witness to the horror of Holocaust, or sexual violence towards women.Great acting from Kate Winslet, very credible. I liked some parts of the movie. However as a film about the very art of photography, the cinematography is quite conventional and could’ve done more. |
|
战时经历拍得走马观花不深刻,很有份量的人物缺乏见地的取材,但凯特是完美的。马良演配角倒是没想到,和凯特同框闪回奥斯卡夜 |
|
很多情节非常的动人,就是那种,会让人会心一笑的动人。david和lee初见,在lee拍照时帮lee打光属于那种起死回生级别的暖心镜头。电影的设置也非常有心,本以为是记者在拷问lee,结果是儿子在“拷问”lee,结果儿子只是在母亲死后慢慢发掘母亲的过往。但是瑜不掩瑕,当导演能招募这样一众卡司,这个片子他确实应该更精致些,在人物刻画上更细节写。 |
|
lee miller的复杂度这部电影想得太轻松了一点 |
|
m24140:老年采访时嘴角微动。前期凸显女性的职业战斗。好像没有显现多少那个时段的作品。 |
|
tiff23/剧本有点虚弱,人物刻画全靠温演技撑着。事件本身还行,但看电影可能不如直接看Lee的摄影档案。 |
|
3.4分。 |
|
百度百科式的人物传记片,凯特还是很拼的,对人物刻画最好的还是片尾那些原版照片。 |
|
结尾批判女主不是好母亲有点降智,有几个只射不养的男名人传记片会来一段“虽然事业有成,但你平衡不了家庭啊” |
|
Kate Winslet 在片中尤其電影後段有著不錯的表演,可惜整部電影寡淡的讓人索然無味。 |
|
执行上算不得优秀、但仍然是有必要讲述的一部传记片;这里的背景是《美国内战》刚好借由主角的名字共享致敬了一次,所以想知晓更多生平经历。电影做得最好的部分是解释了多重足够跳跃的身份对Lee在日后创作的启示,以及在最知名的作品背后的提及;但又感觉漏下了很多时刻。还有演员阵容很强大,除去Kate,还有一位影后(一位准影后),很打破固有印象的Andy、Samuel Barnett饰演的Cecil Beaton...甚至会有眼花缭乱、匆匆一过的感觉。 |
|
今天放映厅好小,凯特离我好近,激动得要晕过去了啊啊啊!凯特说到拍这部电影的缘起是收了一张李家的老桌子…然后为了拍这部电影努力了七八年,除了和另一位凯特联合制片还有女导演女编剧,李米勒让人们看到战争中的女性瞬间,她们让人们看到李米勒勇闯战地的瞬间,这本身就很令人感动。 |
|
什么叫上桌吃饭,很多人理解上桌吃饭就是冯小刚拍芳华上桌子吃剩饭吃馊饭,瞅瞅别人家孩子上的什么桌子吃的什么饭。考证了一下片中她用的相机应该是一台Automat Model 2加了一个禄莱的触发引闪,符合那个年代。电影有点一般,但是传主的人生真是牛到起飞。一定要看她的传记。 |
|
很主旋律 🎼 |
|
很工整,凯温稳定发挥。就是看到四哥我又犯病了,看着脸就听不进去他在说些什么(。 |
|
太匆匆 |
|
战地记者流水账,如此有魅力的女性战地记者原型,却被拍成了波澜不惊的流水记录;到什么地点该干什么,到什么剧情该如何煽情,一目了然,就像预制菜;穿插在回忆中的访谈,也没有太多惊喜的地方,凯特·温斯莱特的演绎也中规中矩,整体五分 |
|
No.140 故事拍得并不精彩,肥温的表演没有毛病 |
|
拖拖拉拉 唯一亮点是肉丝的大灯 |
|
过时颁奖季电影的样貌,结构工整,视角老套,无关媒介思考,几乎脱节于当下女性主义/传记片理念(对比一下芭比海默就知道了),缺乏有效的“心境与环境”交互,以及严肃辩证的现实性思考,却也因此透露出了些许古典主义的光辉;娓娓道来的节奏看似稀释强度,但叙述重点始终没有脱离基准线,除开个别十分刻意的“宣言”式对白,没有卖弄,有的是创作者的真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