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集的老师是颍上县第一中学的王琳,不止一个受害者(用脚想都清楚怎么可能才一个),被网友扒出后以停薪阿睿父母为威胁企图令当事人下架视频。 |
|
一直察觉到主创人员的随意感和目的性,不太自然和舒服。这个创意多好啊,结果给我整成格林童话的样子,我们真的需要这种大和解吗? |
|
一口气看完了四集,翻了下豆瓣的评论,发现有不少差评,多数差评集中在吐槽片子拍的太浮于表面,只提出了问题没有给出解决方案,以及吐槽创作者为什么非要处理家人和解的合家欢式的结尾,显得很刻意,其实我感觉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我们终于看到了我们的镜头开始对准这一类人群,开始聚焦这个话题,有人愿意对着公众自我剖析,有人拿出勇气袒露自己的脆弱,有人抛开内心根深蒂固的病耻感,有人愿意承担起为公众科普的责任,有人愿意将这一切记录下来为大家讲述,至于是不是中国式结局没有那么重要,有没有解决方案,能不能呈现方案,这才是起点吧,有些事吧,它的出现就值得被肯定的。 |
|
这是我们在一遍遍看素材 剪辑的时候
把情绪嚼碎了 咽下去 吐出来 再反刍
在脑子里翻滚 在胃里消化之后
在有限的历程中抓住人物的光亮和力量
分享给大家的一颗颗原石呀~
——剪辑师冒泡 |
|
你能想到拍精神疾病的纪录片是好的。
但,是不是太浅了,质疑→理解→合家欢。情绪是情绪,疾病是疾病。从情绪到疾病的过程必然有器质性的病变,这还真的“有关系”。
说没关系、拥抱不正常的自己的,请无偿归还我妈生健康大脑!!!
这下好了,大家都知道精神疾病没关系了。你甚至连价格也没拍阿,天杀的有些药品真的很贵阿!能不能帮我全额报销👌🏻↔️ |
|
作为一名两次抑郁症的痊愈者,看完第一集感受颇深:
1.普遍的家长都不知道这个病,以及怎么解决这个病。
2.抑郁症普遍存在,是社会一直忽视了这个群体,还有很多路要走。
3.抑郁症病人很难被共情到,也很难被理解,当他们不是故意的。
4.片子很好,很有现实意义。支持。
5.抑郁症是病,不是想不开、不是牛角尖,祝大家早日康复,好好吃药,暂时换个环境生活。 |
|
看完之后没有客观感受到心理疾病带给人的影响。反而偏文艺,可是这是病,不只是一种坏情绪,只有伤心流泪。躯体化的表现呢?药物的治疗呢?不是很纪录片,给我的感觉不是很好。
看了第一集,讲心理疾病太片面了,完全没有把这是个病客观表现出来。所表现的还是一种情绪。情绪所有人都有,正常人也会有消极情绪。只表达情绪,展现亲人间理解就能治愈。这无法解释抑郁症相关心理疾病,反而是一种误解。 |
|
题材很好,但是看了后感觉很不适,特别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一定要和解?为什么一定要原谅? |
|
节目名字好奇怪,坏情绪是人类定义,本身情绪没有分好坏 |
|
不专业 一种说得轻巧的感觉。有的可不是什么坏情绪 是病 是外因 是你不敢拍的外因。中国导演会拍纪录片的少 避重就轻 一知半解 说不到点上。 |
|
地球人管正常反应叫心理疾病 |
|
我们东亚小孩永远不可能放下对父母的依赖,很多崩溃的时候还是下意识想寻求父母的保护,悠扬和懿宸都是这样的,好像从她们身上了看到了好多个自己 |
|
是生病,有关系。 |
|
假大空 |
|
希望每一个善良敏感的灵魂都能重获平静和自由 |
|
精神问题、情绪问题都只是一种疾病而已,没有见不得人,没有无法治愈,作者立意是好的,但是拍的是啥?散乱、无逻辑、一种HE结局、又是逃脱了父亲责任的,母亲和女儿的双向奔赴 |
|
很喜欢B站出品的纪录片,之前也看过很多,但这部不行,对于我这种没有得过心理或精神疾病的人来说,完全没有起到科普的作用,这些仅仅只是坏情绪嘛,既然已经去医院了,得的什么病呢?也不介绍,仅仅叙述痛苦的经历,如何治疗,医生的科普介绍治疗,全然没有,既然决定出品这样一部纪录片,正面心理疾病,就应该介绍清楚啊,打一星是给那些勇敢讲述的人,勇敢面对是一个好的开始。
《不原谅也没关系》中说,创伤不是你的错,但复原是你自己的责任。在原生家庭这个名词盛行的几年中,我也曾经把我身上的全部问题责怪到我的父母,但父母身上的问题也源自他们的父母,永无止尽,但我阅读完阿德勒的课题分离和归因论,释怀了,这些争论就到我们这一代为止吧,知道了病因,断亲离开也好,不原谅也好,只要你开心都可以,你自己最重要 |
|
人类进步的本质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
|
划重点:请把《是坏情绪呀没关系》当个「普」都别当个「科普」看。如果有疾病问题特别是有重度问题的别看,起不到帮助反而会误导。感觉都算不上纪录片 |
|
上班上得很累了再看这个…我的坏情绪更有关系了 |
|
比较冗长,抓不住重点。第一集的故事就不太有代表性。适合深夜睡不着,想更加无聊催睡的人。 |
|
标题党止于展示,心理的环境诱因浅尝辄止
“空心人”,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和落差
贫穷和无知是原罪,感受不是发现,但是发现的第一步,发现和解决之间存在鸿沟 |
|
能感觉到拍摄团队的善意,想给观众带来正能量,但可能正因如此,感觉主人公以及围绕主人公的生活被刻意削薄、片面化了。没能力透纸背,写尽世间。 |
|
众生皆苦 |
|
平静的心态真的很难得 |
|
题目很好,但内容对不上名字。看了两集感觉更多的是没被治愈只有展示痛苦。整体都太浮于表面,时长很短结局是病者假装自己被治愈,伤害者假装反思改变。从第一季第二个女生妈妈那句“我为了她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命,这就是母爱”就能看出有多形式主义,假大空地喊一些口号,其实连真正的感同身受都做不到 |
|
看了一集,不打算看下去所以就不评分了。只想问两个问题:情绪需要用好坏去区分吗?情绪和心理疾病这两个概念能等同吗? |
|
科普相当不够!情绪问题也不完全来源于家庭,有情绪问题的人群也不光是年轻人。但是有这些呈现和记录还是挺好的。支持! |
|
剧里面的家长都他妈的该去看病 尤其那几个巨爹 |
|
痛苦的中产阶级。哎…… |
|
前三集挺好,后边一般。 |
|
撒花!争议不断,但自己还是很心水这部小片,喜欢里面很多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同龄人,都很了不起,要一起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未来啊。 |
|
十月份的时候B站出了一个纪录片,《是坏情绪啊,没关系》。纪录片就六集,从“惧、悲、怒、厌、惑、虑”六种坏情绪作为切口,分享了一些真实的案例。因为这些案例只是被简单拍摄,所以有观众觉得这部纪录片不好。因为这些问题的核心没有被挖出来,但是他们忘记了在中国这个谈到心理问题就觉得耻辱的社会中,让这些案例被看见,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
|
有很多共鸣。
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黑暗过后就是黎明,走下去,就会见到光。 |
|
真切入心。 |
|
连续看了两集,第一感受就是中国教育确实存在着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这都成教师子女受害者联盟了。 对里面某些遭遇某些情绪感同身受,虽然我也还没好,但我还行。哪怕我也没找到一定要坚持的理由,但我有不能放弃的理由。 (这片子拍得不太好。或者说表达和呈现方式有问题。 |
|
是情绪啊,有关系!谢谢愿意被拍摄的这些有勇气的人,你们愿意开始剖析自己面对自己,这已经是绝佳的开始了! |
|
父母和老师都应该接受完备的心理教育才能上岗啊! |
|
还挺真实的,越来越喜欢纪录片了 |
|
主题很好,但感觉拍的还不够。 |
|
很有意义的纪录片,第三集很出彩 |
|
很有意义,多拍,情绪问题要脱敏,大家要正视,勇敢讲述,寻找办法,我会推荐给其他朋友看的。(bilibili@mate40e) |
|
好像每一个都是我 又每一个都不是我 |
|
国人没有很多自主权,如果工作生活的可能性有无尽选择的话,人是可以脱离原生家庭自主选择的,现在算什么,社死的人要随时面对不能工作因为大多数工作是外向的人更有前途,越低能量越没保障,越不敢放肆。。。 |
|
其实如果父子之间有矛盾 大不了蹲路边一起抽烟就能解决 |
|
最后悠扬和妈妈一起说说笑笑吃饭、逛街、唱歌、拍照真的好治愈啊,眼睛一下子就湿了,这么多年我还是对这种温情时刻没有一点抵抗力 |
|
别包饺子。既然有那么多苦衷那就别拍啊。偏要拍,要么就别拍,拍也不好好拍。 |
|
能够花销且愿意出镜的病例已经超越绝大多数人了,但纪录片过于照顾观众,病因分析过于简化,使全片看着过于鸡汤。 |
|
学会拒绝,学会减压,学会倾诉和求助,是每个人的任务,接受自己的普通平凡,健康活着。好多人的情绪都与家人有关,代际的养育模式、父母的忽略、父母的压力……然后就是面对社会时的疑惑,焦虑。 |
|
这么好的题材怎么会做成这样……不是坏情绪啊,是精神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