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集的老师是颍上县第一中学的王琳,不止一个受害者(用脚想都清楚怎么可能才一个),被网友扒出后以停薪阿睿父母为威胁企图令当事人下架视频。 |
|
一口气看完了四集,翻了下豆瓣的评论,发现有不少差评,多数差评集中在吐槽片子拍的太浮于表面,只提出了问题没有给出解决方案,以及吐槽创作者为什么非要处理家人和解的合家欢式的结尾,显得很刻意,其实我感觉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我们终于看到了我们的镜头开始对准这一类人群,开始聚焦这个话题,有人愿意对着公众自我剖析,有人拿出勇气袒露自己的脆弱,有人抛开内心根深蒂固的病耻感,有人愿意承担起为公众科普的责任,有人愿意将这一切记录下来为大家讲述,至于是不是中国式结局没有那么重要,有没有解决方案,能不能呈现方案,这才是起点吧,有些事吧,它的出现就值得被肯定的。 |
|
这是我们在一遍遍看素材 剪辑的时候
把情绪嚼碎了 咽下去 吐出来 再反刍
在脑子里翻滚 在胃里消化之后
在有限的历程中抓住人物的光亮和力量
分享给大家的一颗颗原石呀~
——剪辑师冒泡 |
|
能感觉到拍摄团队的善意,想给观众带来正能量,但可能正因如此,感觉主人公以及围绕主人公的生活被刻意削薄、片面化了。没能力透纸背,写尽世间。 |
|
作为一名两次抑郁症的痊愈者,看完第一集感受颇深:
1.普遍的家长都不知道这个病,以及怎么解决这个病。
2.抑郁症普遍存在,是社会一直忽视了这个群体,还有很多路要走。
3.抑郁症病人很难被共情到,也很难被理解,当他们不是故意的。
4.片子很好,很有现实意义。支持。
5.抑郁症是病,不是想不开、不是牛角尖,祝大家早日康复,好好吃药,暂时换个环境生活。 |
|
希望每一个善良敏感的灵魂都能重获平静和自由 |
|
我们东亚小孩永远不可能放下对父母的依赖,很多崩溃的时候还是下意识想寻求父母的保护,悠扬和懿宸都是这样的,好像从她们身上了看到了好多个自己 |
|
标题党止于展示,心理的环境诱因浅尝辄止
“空心人”,理想主义者的孤独和落差
贫穷和无知是原罪,感受不是发现,但是发现的第一步,发现和解决之间存在鸿沟 |
|
一直察觉到主创人员的随意感和目的性,不太自然和舒服。这个创意多好啊,结果给我整成格林童话的样子,我们真的需要这种大和解吗? |
|
节目名字好奇怪,坏情绪是人类定义,本身情绪没有分好坏 |
|
你能想到拍精神疾病的纪录片是好的。
但,是不是太浅了,质疑→理解→合家欢。情绪是情绪,疾病是疾病。从情绪到疾病的过程必然有器质性的病变,这还真的“有关系”。
说没关系、拥抱不正常的自己的,请无偿归还我妈生健康大脑!!!
这下好了,大家都知道精神疾病没关系了。你甚至连价格也没拍阿,天杀的有些药品真的很贵阿!能不能帮我全额报销👌🏻↔️ |
|
看完之后没有客观感受到心理疾病带给人的影响。反而偏文艺,可是这是病,不只是一种坏情绪,只有伤心流泪。躯体化的表现呢?药物的治疗呢?不是很纪录片,给我的感觉不是很好。
看了第一集,讲心理疾病太片面了,完全没有把这是个病客观表现出来。所表现的还是一种情绪。情绪所有人都有,正常人也会有消极情绪。只表达情绪,展现亲人间理解就能治愈。这无法解释抑郁症相关心理疾病,反而是一种误解。 |
|
真切入心。 |
|
题材很好,但是看了后感觉很不适,特别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一定要和解?为什么一定要原谅? |
|
人类进步的本质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
|
还挺真实的,越来越喜欢纪录片了 |
|
不专业 一种说得轻巧的感觉。有的可不是什么坏情绪 是病 是外因 是你不敢拍的外因。中国导演会拍纪录片的少 避重就轻 一知半解 说不到点上。 |
|
众生皆苦 |
|
精神问题、情绪问题都只是一种疾病而已,没有见不得人,没有无法治愈,作者立意是好的,但是拍的是啥?散乱、无逻辑、一种HE结局、又是逃脱了父亲责任的,母亲和女儿的双向奔赴 |
|
神金看了之后眼前一黑 |
|
科普相当不够!情绪问题也不完全来源于家庭,有情绪问题的人群也不光是年轻人。但是有这些呈现和记录还是挺好的。支持! |
|
父母和老师都应该接受完备的心理教育才能上岗啊! |
|
最后悠扬和妈妈一起说说笑笑吃饭、逛街、唱歌、拍照真的好治愈啊,眼睛一下子就湿了,这么多年我还是对这种温情时刻没有一点抵抗力 |
|
看了一集,不打算看下去所以就不评分了。只想问两个问题:情绪需要用好坏去区分吗?情绪和心理疾病这两个概念能等同吗? |
|
第一集就哭死,原来父母代际关系对人影响这么大,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是需要被看到的,李悠扬很棒!那个乌龟玩具姐姐也很棒!我的童年和青少年已经不奢望父母能有什么反思了,还好我撑过来独立了!与自己好好相处是一生的课题。
第二集是悲吧,第一集惧,这个阿睿就是房思琪啊,创伤后她都解离了,她真的好勇敢,还敢去见那个老师。相信她会越来越好。
第三集怒,那个去西藏的喵喵,真勇敢,你值得被爱!愤怒更多的是要向内看,西藏老板娘说得很有道理,第一个也很感动。看来童年缺少父母陪伴,会缺失最重要的一部分,后面呢要相信有一个新的开始。
|
|
主题很好,但感觉拍的还不够。 |
|
和解那么简单吗?那之前的念头、折磨都算什么呢? |
|
第一集最后听到悠扬唱《小美满》的时候真的有点绷不住了,之前心情特别down的时候就喜欢听鹿晗《梦寐之地》,非常理解一首歌能带来的力量。 |
|
我的妈呀,第一次觉得人的语言真的很有力量,看着懿宸一边说话一边哭我也忍不住一直哭,太破碎了 |
|
预热的时候就挺关注的,以为是精神病医院的医患日常,但是看看了第一集,发现自身转变的临界点更让人动容,疗愈疗愈,中午在一个医学类纪录片视角里看到了愈的具象化,真的很动人 |
|
题目很好,但内容对不上名字。看了两集感觉更多的是没被治愈只有展示痛苦。整体都太浮于表面,时长很短结局是病者假装自己被治愈,伤害者假装反思改变。从第一季第二个女生妈妈那句“我为了她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命,这就是母爱”就能看出有多形式主义,假大空地喊一些口号,其实连真正的感同身受都做不到 |
|
片中的每一个主角都是那么善良又纯粹,无数次泪目,非常好的题材,可惜最后完结时强行植入精神科大夫的“zz正确”言论,太令人作呕,什么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是好的,那不如让您也来这边换换?还有关于生活意义那段,没得说不要强弩好不好 |
|
善待每个抑郁症的人 |
|
看到悠扬站在原本学校栏杆前的那段,一整个大泪目了,明明栏杆里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们和最好的青春,但是就是没有办法触及到,消失的又何止是时间 |
|
给了我一定的疗愈力量,谢谢你们。 |
|
我喜欢第五集 希望中国多一点关于心理健康的片子 |
|
倒也没觉得导演想拍合家欢的结局,至少我看到的是孩子的病依然没好,家长始终没有理解孩子的心理也没可能理解,要想营造合家欢的结局,大可以放点苦情BGM渲染再家长自述忏悔,但也没有这些内容。即便看到完结,我看到的依然是彷徨的主人公、不被理解的情绪和精神疾病,所以只是纪录。可能会有导演的个人见解和希望,包括剪辑可能也会流露个人情感,但至少仍然是以主人公的自述为主,旁白是少之又少的。看到每一期结尾仍感觉每一个人都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影片作为倾诉的一个渠道,会不会给故事的主人翁带来了一丝慰藉,心里的创伤会不会在无言的镜头前消减了一些?这还只是开始,至少开始了,也是好的。 |
|
短短50分钟里内容满满,选题很有意思,片中的人物虽然都因不同原因身患精神疾病,但都在努力挣扎着改变,真的很让人动容。 |
|
看到最后悠扬和妈妈在一起笑的那一瞬间,被治愈到了😭 |
|
哭,因为深有同感。 |
|
真心心疼悠扬,听到妈妈的指责就是在一旁默不作声苦笑,如果连自己父母都不能共情自己的孩子,就更别指望外人去治疗好抑郁症了 |
|
阿B出这种纪录片确实是可以的👍 |
|
痛苦的中产阶级。哎…… |
|
连续看了两集,第一感受就是中国教育确实存在着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这都成教师子女受害者联盟了。 对里面某些遭遇某些情绪感同身受,虽然我也还没好,但我还行。哪怕我也没找到一定要坚持的理由,但我有不能放弃的理由。 (这片子拍得不太好。或者说表达和呈现方式有问题。 |
|
众生相,很喜欢第二集喜欢植物的女孩,生命中有喜欢的东西,有看到就忍不住赞叹迷恋的小惊喜,生活就不会太差,就能带着小美好活下去 |
|
全是心疼孩子的 指责爸妈的 一定要非黑即白?
20241029 第二集直接封神 太心疼睿了 |
|
确实拍的太多理想主义了,正能量语录看的人厌烦,特别是针对患者,除了第一集后面观感都还可以 |
|
怎么能拍的这么好?😭第二集真的反复看哭,怎么能拍的这么好。 |
|
国人没有很多自主权,如果工作生活的可能性有无尽选择的话,人是可以脱离原生家庭自主选择的,现在算什么,社死的人要随时面对不能工作因为大多数工作是外向的人更有前途,越低能量越没保障,越不敢放肆。。。 |
|
我是自私的,看过这些极端案例后,至少会有一种觉得自己过得没那么糟或者同病相怜的感觉。
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情绪问题,而每个人面临的困境和问题的诱因各不相同。所以我不同意评论里那个说“为什么亲子要和解”的武断观点,这或许不是你问题的办法,但可能是治主人公病的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