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圣丹斯大奖的电影(柏林电影节还要展映哦)。长镜头+古典主义+喋喋不休的对话+固定镜头,像侯孝贤早期的电影,但画面更精致,音乐几乎没有(有也被忽略了),比较无聊,看的时候很烦躁,提前退场了。 |
|
我能感受到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所以更加确认自己喜欢。因为自己现在在学习表达,所以更加能体察主角的情绪,那些逞强,迷茫,自我怀疑,通过无保留的付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I don’t like living in a bubble. 我想和身边人连接在一起,但是怎么才能做到?泡泡被戳碎了之后是痛苦,痛苦也是滋养,也是souvenir. |
|
悄咪咪说句我真的是为了Tilda才去的首映会。她女儿Honor表演非常好。故事为了更贴切导演自己的个人回忆而非常零碎,非常反高潮,非常私人化,这种故意为之的生活化在电影院里只会让我跳戏。屏幕内外都是个顾影自怜中产阶级小女人形象,若没有导演自己在放映后的Q&A,我可能还会想象导演本人对这种中产阶级强说愁有点批判态度而对此作升上一星半星,结果从Q&A得知她并没有,她真的就是想重现回忆而已。有钱的艺术生真的都好傲慢哦。P.S.真的没有帕丁森 |
|
看的时候觉得导演态度非常傲慢,讲了一个学电影的资产阶级家庭女孩想要体会人生苦难的做作姿态。如果是导演本人态度的刻画的话,真的非常不喜欢。但或许是对年轻自己的批判?反思? 如果没有在伦敦生活的经历,这个电影离观众太遥远了,就是导演的自画像。如果不是Tilda很难想象有人愿意买票看这样的自传。电影没有剧本等等的创作手段算不上新颖,导演津津乐道的人生感触也很干涩。三星给画面和音乐。 |
|
3.5 美丽可爱,优雅颓靡,推荐(快进)一看。配乐时而歌剧时而new age倒是完美极了。可惜松散,差股劲儿 |
|
#69thBerlinale# 全景。圣丹斯世界电影单元大奖。节奏和气质都非常独特的英国小品,算是导演乔安娜·霍格的自传式作品。影片完全抛弃了情节剧的拍法,剧情和结构都根据人物情绪和心理来展开,也会引用朱莉的摄影、剧作和影像作品。对女主角的生活圈子和生存状态有着精细的刻画,当然在比较自恋的同时也让影片显得有些散漫了,可能等第二部拍完一起来看再讨论是个合理的选择。 |
|
养个吸毒成瘾的小白脸还能把回忆抛光打磨自我沉溺成这样。。我的白眼翻得never trust早餐听歌剧的人so pretentious (艺术到底是巧言令色还是巧言令色?会看第二部 |
|
D+/ “拍”得挺好的,但越到后面越是get不到任何一个点?尤其是男配我真的??? |
|
要不是女主的好气质和蒂尔达·斯文顿的露脸真的看不下去,竟然还有第二部,刻画真实的无聊的艰难的、对女主来说尤其消耗的关系也没必要刻画得这么真实吧,看完很不想谈恋爱,适合情人节前夕这种气质的女孩换到现在的伦敦大概率会是个很酷的女权拉拉,对这种男人只会嗤之以鼻 |
|
好久没看到过这么肤浅又自以为是的电影了 坐如针毡 |
|
将古典的英国18世纪积极/消极浪漫主义置放于当下,在向上漂浮的失重状态下(伦敦的天气正是团状的忧郁)拥抱爱情,而电影导演的身份又让她不断抽离,以理性之痛回溯艺术创作的源头。摄影机的平视与剪辑的震荡形成不易被察觉的错落感,有时你觉得女主坦诚交出了自己,有时又觉得她面容模糊,或许这便是当下中产阶级社交的惯性:想全世界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
|
这才是电影,未来的电影。 |
|
宛如是女性视角版去类型化的《狂野天真》,亦或具体展开《痛苦与荣耀》中那段动荡的情殇。以复古的影调、凌乱的情节碎片展现双重嵌套下的“电影-生活”,虚构与现实难以分辨,并渐渐融汇为一种“自反私电影”中喃喃私语式的创作宣言:沉溺于为爱执着的伤痛,这段病态的关系令曾经年轻的自己脱轨,却又是逐步扭正创作的源泉,并最终在岁月面前变成了纪念品。以前从没有关注过乔安娜·霍格这位女导演,今年59的她即将步入老年,以此所营造的追忆式电影语态,也许是最为恰当的时间节点。 |
|
Like seriously what the flying fuck, 片尾出现“The Souvenir Part II coming soon”时候我他妈愤怒离场,还他妈有第二部?!女主的地包天男主的声音,后面狂嚼爆米花的大妈左后方呻吟的大爷,每部分都让我想死。我以后再来看这种自以为是的文艺逼电影我姓倒过来写 |
|
感受与传达、真实与虚构,如何把控得恰到好处,大概是所有创作者都要面对的命题。清冷的色调、喃喃的对白,整部电影有种飘忽不定的疏离感,像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苍白少女,给人寡淡、迷失的感觉。一部很私人化的喃喃自语式的回忆录。P.S. 看到几个电影生讨论《Psycho》的时候,一度猜测Anthony是不是Julie幻想出的角色,整部电影是Julie的创作,有种表达不出的错位感。这种感觉在窗外爆炸,Julie探头出窗外,而视角却停留在屋内,观众只能听到声响,看到房子的震动的时候尤为强烈。 |
|
3.5,非常单线条的故事,被碎片化的剪辑拼凑支撑起主线,制作思路很独特。人物经常不被摆在镜头中间,刻意拉远观众的距离,增加的是观察与拼图的乐趣,但确实很容易看得无聊。Honor的脸真的很有古典美,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光打在脸上像在爱抚她,这个星二代我是服气的。 |
|
四不像 |
|
真是无病呻吟的小布尔乔亚趣味啊。 |
|
沉溺和感伤。美化的私人影像,指涉着电影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纪念意义。值得反思,私影像在走向公开放映时,那种道德感(抽象广义的)的界限在哪,沉溺但又展示,极度拧巴的状态。 |
|
好了确定Tilda是来负责搞笑的)非常非常英国,描绘当代英国贵族的生活,它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时代错乱感(英国对于现代化的潜意识抵抗,对于贵族后裔更是如此了),再加上年轻女主不坚定不成熟的个性,就更加错乱;Hogg再次证明自己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非常遥远的题材,通过人物心态情绪无常变化的细节描绘,创作出复杂可信的人物,整合出强大的动人力量的能力。PS. 还创作出了我在电影里看到的最有趣立体的渣男形象之一… |
|
电影节奏着实把美国人看的一度很烦躁。前半段让人有种Greta Gerwig在伦敦的感觉,而接下来的篇幅在Julie公寓内一段又一段的对话戏又仿佛是80年代的Scenes from a Marriage。Anthony是对毒品的依赖,Julie是对这份初恋的深陷。就像片名The Souvenir,这样一段经历是一份礼物,并且无论如何都会在Julie今后的导演生涯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强烈期待下一部的故事。P.S. 毫无演戏经历的女主在无剧本的拍摄下,反应真实、青涩、耐人寻味。 |
|
生活是平庸性的堆积,直到有天堆得太多,就垮了。女主身上有种脆弱感,男主看第一眼就说了,然而先碎的却是他... |
|
Tilda真美啊(蓝紫绿丝绸裙子太好看了) 电影有病 我竟然还看完了 |
|
三星半。个人比较喜欢,但也可以预见不适合所有人。英国复古小品,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去品味,前半段节奏慢然而渐入佳境,精巧的对话让人物丰满。爱情中应该褒有自我还是不断舍弃?我们总是在重复舍与得的老路,然而这一切构成了我们自己的故事。PS:别找了没有帕丁森 |
|
其实film的质感很好,但对这种故意疏离观众违背叙事常理分离线索关联模糊主题自我陶醉的靠“style over substance”(so self-aware)来赢获好评的做法必须给差评。 |
|
很电影的 |
|
非常有趣的观影体验,神经非常纤细敏感,应该是导演非常私人化的一段经历,立体的去捕捉生活的质感,人物呈现也是立体式的,导演拍的应该就是他们这个群体在那个时候的生活,比如一群人谈论着喜欢的导演风格,个人创作上的想法和尝试,老师讲希区柯克如何拍摄《惊魂记》的浴室戏等等,还把片中角色拍摄的影像穿插到了其中,创作上非常的理由,不受电影形式条条框框的约束,有着诗一样的灵魂,属于那种艺术家气质的小品电影。看完之后才发现女主角奥诺·斯温顿·伯恩是蒂尔达·斯文顿的女儿,又一个开始攻占大银幕的星二代,第一部就是这样的片子,资源和品位都太厉害了,开始坐等第二部! |
|
重要的永远是对生命赋形,而如果说所有的回忆都是自我叙事,它所生产的却不必都是叙事自我。在彼此独立到近乎莫名的片段连缀之下,Joanna Hogg试图让虚构影像与回忆会聚于对“此曾在”的见证,其中涌动着的是生命之流中的情绪与姿势,而这一切却又在冷峻简省的表演、台词和调度中获得形式的褶皱增值。因此不应将《纪念品》误认为Bildungsroman,其内核恰恰在各方面都构成对Bildungsroman的反对。 |
|
纯粹被某个英国自肥19年十大榜单之首骗进来的,不知所云的小情绪 |
|
一部关于回忆,充满断裂的电影。整个电影是低对比、褪色的,主空间女主的家完全就是一个布景(窗景非常异样),喻示着故事发生在记忆的舞台之上,而女主拍摄的电影也在摄影棚中,二者形成有趣的互文。女主起先完全不相信电影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继而被“无情”地卷入到生活中无法自拔,电影则被完全抛诸脑后。直到男友去世,(双重的)电影的后设意义重新归正:它召回了女主/导演逝去青春的魂魄,影像本身成为了一件创作者/男友/生活留给导演的纪念品,一件不完美的记忆的仿制品。它迷恋电影的物质层面,也超乎物质层面,关乎创作者,同时也关于电影自身。 |
|
电影承载的是人的记忆,无数电影人对此坚信不疑。叙述者除了能把自己的经历改写成跌宕起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当然也可以用时光将其雕刻成一件精致的《纪念品》摆放在自己的书桌上。我们有幸被霍格邀请到她艺术气息颇浓的私人公寓里,你在这件仅仅需要观察的艺术品当中阅读到多少信息或许取决于你自己的历史。反正它纪念的是一种逝去的状态,一种不在了的空间。 |
|
如果一个人的回忆能拍成这样 这个人得受了多大创伤 |
|
A calm, almost impersonal representation of a deeply personal life episode on a toxic but profound relationship. 构成影片叙事架构的段落是以时间顺序进行的,但每个段落内的连续镜头却是离散无序的。此一安排通过增加观影难度削弱了观众对叙事的依赖,使观众在每个镜头的起始都只能以情绪作为切入点去理解所见,但又防止了影片彻底滑入意识流的混沌空间。故事作为背景需要存在,但应当受到关注的是每一个时刻当下的情绪。这也解释了为何电影的镜头近乎冷漠,除却几处空镜之外不使用任何配乐。创作者小心地撇去引导、规避加工,只为情感能以原初之态为人所历,这洁癖般的编织体现的是对一段刻骨人生的珍视,我几乎可以肯定导演是撷取自身的回忆创作了这部电影,而影片伊始主角对拍摄他者的志向的不断强调,也因此有了一丝自嘲的意味。 |
|
丧。 |
|
复古画面,摄影和服化道的有效配合,叙事方法碎片化,非常的个人的故事与体验,闲聊谈情谈事,所以造成了有些间离效应,但是女主的经历提供了一些想法与思考,比如在片场与那群人对话时与那个老头对于原创作品是否基于自我的生命体验进行的探讨。其余的很平,午间闲来看看挺好,如果蒂尔达为主视角叙事,我可能看得更进去一点,电影里面的造型很喜欢。 |
|
神经病啊!!滚!! |
|
很少有這樣坦承勇敢的拍法。導演毫不掩飾自己幾十年前的軟弱,懶惰,無知和放肆。它儘管沒有給出具體解答,但給出了細節:女性在一段有毒的關係裡,為什麼離不開那一個蠶食自己的伴侶。而它竟然與現實息息相關,關於無助的少年時期,夢想有時候無法驅動生活,不健康的情感,啃老的依賴性,都交織成一張大網。導演並沒有炫耀,很多人以為她有且憤怒不已,因為她沒有進行宗教般的懺悔,拒絕了道德洗腦的愧疚,最終憑藉幸運從這一段人生中逃出,她的紀念品是她自己。這是細膩真實的女性作品,以反美德反受洗的方法回顧記憶,審視自我成型的青年時代。這是常態是普遍是習慣,真實到近乎惡毒。 |
|
厚积而薄发。镜头的衔接像胶片一样,在夹带些许灰尘的同时也拥有饱满而细腻的颗粒。年轻的电影人在解构与构建中徘徊,在释放情绪与刻意拉开距离之间挣扎。她是真诚而勇敢的,她想讲的故事也是。当她打破第四面墙、以极度隐忍的表情面对观众时,她内心翻涌的悲恸从本体释放,为画面带来了不可撼动的力量。随之而来的是缓缓打开的铁门,她站在山林前、微风里、光亮下。 |
|
55/100 这部电影充分证明了任何东西都可以是有钱人的玩物。 |
|
爱过的回忆不值得自恋吗 |
|
有病 |
|
全天下电影学院的学生都一样招人讨厌。恨不能把女导演三个字烙在每一帧画面上。 |
|
古典性以一种技术-记忆的方式闯入知识分子的当下,以及日常支离破碎的日常(反)叙事,将现代性,甚至是后现代的个体小叙事宏大化。悖谬的是,悲剧描写痛苦,但作者总是只能陷入一道无聊之流中。《纪念品》克制却私密的视角之下,是一部永远依靠视差运行的幽灵—影像,这种幽灵属于巴洛克也属于伍尔夫。
《纪念品》的当下注定被多重时间的幽灵侵入,在巴洛克之外,新闻媒介将家庭生活之不安外化为地缘政治事件;作为元电影的片场通过”唯杰作论“指向一个迷影的过去。
当Julie想要抛弃个体经验进行创作,她所言说的并不是炙手可热的政治议题,而是一种对古典创作方法论的回应,但导演通过呈现她在母亲以及男友面前的被支配地位将这种“匿名性”变得不可能,正如影片结尾,Julie的面部特写所暗示:古典与现代性的视差是对古典的解构。 |
|
娴熟的经验,娴熟的行当,娴熟的人物,于是走起来 |
|
Two stars for acting.
Pretentious. Such an arrogant director. How could I trust the critics? |
|
7.5/10。不容易进入,也不容易抽身。吸毒男友的形象很立体,被母亲打动。摄影和配乐极佳,不喜欢生硬的剪辑。电影本身成为了导演的纪念品,这份易碎的纪念品也许有自恋自怜的成分,但它足够有诚意。期待第二部分的表达。 |
|
年度十佳,还是不值得一提,其实见仁见智,我倒希望这样的电影多在我们的电影院公开放映(痴心妄想)我宁可花上二个小时津津有味的欣赏这样的爱情流水账,也不喜欢看那些肌肉的特效绿幕电影在电影院里横冲直撞震耳欲聋……(当然电影里也有稍纵即逝的一根小肉ji⑧,只是没有妳们喜欢的那种肾上腺素的肌肉)野心的电影学院的学生,野心的电影导演(巧的是马丁·斯科塞斯是执行制片)据说还有第二部,导演就是女性,看来电影剧情多少有自己的故事了,期待幕后的花絮。 |
|
7.5 确实是圣丹斯会选出来的大奖,乔安娜·霍格抛弃了传统的叙事框架,而是将一块块关于创作,关于爱情的记忆碎片平铺在了电影中,平淡中间带有着侵入回忆的魔力。影像的质感是古典式的,胶片的强噪点营造出了迷离的氛围,将观众与女主一起游离于生活和情感。 |
|
7.8 |
|
喜欢,画面很漂亮。女主一眼被男主吸引,他如此优雅神秘不同寻常,是这个平凡社会塑造的不平凡作品,想要与他一起生活就需要接受整个的他,以及阳光下面的黑暗,快乐背后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