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在儿子颠沛流离,辗转各地的一生中,母亲自始至终不忘向儿子“催稿”的感人故事。“我活下来了,可惜你却不在了。” |
|
3.5;以文艺笔触描述二战中的个人际遇,略有史诗格局,偏冗长;唯一两获龚古尔文学奖的Romain Gary,毕其辉煌一生都在兑现童年时对母亲的承诺,然冠盖加身、华服归来,却错失人间的拥抱,“我曾经活过”泪目;世界上所有坚强有爱的母亲都怀揣着偏心,母亲就是我们的主心骨和长明灯。 |
|
“要在生前大鸣大放,不要像梵高贫困潦倒”、“快去刺杀希特勒”,母子之间的羁绊和期许就互相陪伴度过了被外人质疑嫌弃的童年、战乱、身份之困直到生死。好像这一生很轻,直到最后都能参悟生死,了结生命回到大海;这一生也很重,无数的荣誉和挑战造就了那么一个“我”。踏实的情感史诗,一口气看下来太流畅了。有一段竟然让人想起了《无问西东》里的米雪和王力宏。看完了超级想读Romain Gary的同名原著,了解他的整个人和所有的作品,这也是传记片另外所能带来的魅力吧。 |
|
她是一个及其严厉专制的母亲,她倾注了全部的爱在儿子身上。这种爱实在太沉重甚至让人有点窒息,却又是无比深沉厚重可贵。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大概要么被逼疯要么就真的成名成家了,幸而男主成功了。夏洛特甘斯布的演技非常突出。男主的长相真是适合那个年代啊。 |
|
3.5 想读原著。当初妈妈在波兰向着邻居宣称的那些“儿子将来的成就”,那个时刻最终成了定义他整个人生的时刻。中间有那么些挺扯的内容,最后又兜回来,难过痛哭。全片大部分内容仿似“天上再见”,结尾则是最终依然无法重逢的“山椒大夫”,幸好有文学,留下了一切的回忆和情感。 |
|
有点小厉害的叙事长篇,也只有法国人会这么认真讲故事了,还是一个关于犹太人的故事。整个欧洲都在排犹,母亲的爱也是这个民族的焦急,不出类拔萃就要受尽凌辱,不努力就要被压迫。就像是魔咒,也像是祝福,犹太民族的难以言说的艰辛。 |
|
母亲有很多种拍法,但其实爱只有一种。母爱是你在人生中能明白的第一种爱,但也会伴着伤痛和领悟。这是与生俱来的第一份礼物。珍惜珍藏。当然夏洛特继续神级表演。 |
|
母子之间那种相互控制又相互依恋的关系,母亲为了儿子而存在,而儿子为了母亲而活着,母子双方的神经质,置于二战的背景之中,既疯狂又真实。夏洛特·甘斯布的表演确实很有张力,颇为影片加分。 |
|
罗曼·加里抱着对母亲的爱与恨走完了他绚烂的一生,这世界上没有哪种爱是完全轻松愉悦的。电影中的罗曼小时候毫无特点,母亲倒是十分勇猛,当儿子一点点完成母亲的心愿时,你才发现原来母亲并不可笑,她的儿子真的那么优秀。题材太好,演员也很棒,夏洛特·甘斯布完美。 |
|
他说,其他女人给他的爱都不过是残羮冷炙而已。是女裁缝的儿子,是大胆泼辣的欧洲教育,是什么都可以去尝试,只要可以让他成名。不可以是画家,有才华的画家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死了才会有名声,活着又有钱的都是没才华的,画家不行。叫他拉小提琴,叫他写作,叫他入伍当兵,为犹太人战斗,拿法兰西最高成就的勋章,而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打架,只有三个原因可以被原谅,女人,荣耀和法国。他不可以当懦夫,一定要成为人上人,而妈妈相信她会成为人上人,她就是这么笃定,毫不怀疑。而儿子一一兑现童年的承诺,妈妈却看不到了,世界上最大的不忍就是如此,惟一想要取悦的人已经不在,所有鲜花没有色彩,所有掌声只会令人耳鸣。出色的人一定拥有过出色的教育,而家庭的观念教育总是一切附加教育的底子。出色的演员也是不受角色拘束的,比如夏洛特甘斯布。 |
|
女性角色的强大与卑微,市侩和浪漫,在几十年里都塞在对儿子的期望里,如狼如虎在身后步步紧逼着他,完成那些作品的动力实际上并不是爱,而是「非生即死」的许诺,化为无形压力的胁迫。知道失去母亲时随之而来的是压力大的消失,这种情况下反弹起来的人,更容易被打垮,这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就是这么回事,失去了爱人和「敌军」的人,是最易碎的人了,而破碎,又是写作最好的背景,一个死循环。 |
|
《童年的许诺》这个故事太精彩了,绝对是最有内涵的影片之一。
罗曼加里这个像神一样的男人,夜里写小说,白天开战机,在飞行员失明的情况下创造了轰炸与登陆的双重奇迹,获得十字军功章,不仅成了法国驻美大使,获得最高荣誉解放勋章,还顺道赢了两届龚古尔文学奖。
尽管如此,罗曼加里本人的传奇经历在母爱的光辉下也黯然失色。一次许诺,一个女人在邻居面前的声明,开启了他开挂似的传奇人生。母亲的二百余封信在去世后仍在寄出,当昔日少年荣归故里,却感觉如此空虚,那个他想与之夸耀的人,那个生命的源头活水,已经消逝。 |
|
如同魔咒般的命运,最后降临在犹太人身上,最后母亲将这魔咒打破,伟大。 |
|
#资料馆留影#Roman Gary的一生与母亲息息相关,从出生直至死亡,都是母亲影响下一步步走下去的,尽管艰难却也是异彩纷呈。他的母亲一定有着无比强大的内心,才能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两获龚古尔奖的伟大作家,二战里出生入死的勇猛英雄,还有那一个个令人艳羡的头衔。可能超脱者们会觉得可笑,一对急功近利的母子能有什么伟大之处?可是在如此现实残酷的世界,能够凭借不懈努力互相鼓励,取得众人仰望的成就难道就不值得骄傲吗?看到已故母亲写给儿子的那些信,我忍不住为这位母亲深深折服。某种意义上,她就是儿子的守护神。ps 配乐,还有饰演母子的两位主演太出色了,真是透彻灵魂的精彩表演。 |
|
母亲卑微如青苔
庄严如晨曦
柔如江南的水声
坚如千年的寒玉
举目时
她是皓皓明月
垂首时
她是莽莽大地
——《母亲》 |
|
从封面和片名一眼就看出这是部好电影,几度让人落泪的好电影,片尾听着钢琴曲大把大把的眼泪流下来,到底是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把一生的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好,还是历经磨难成为载入史册的伟人更为重要?主角在60岁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既然客观环境注定了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那就历经苦难活成想要的样子,至少有力的活过。很棒的电影,两个多小时没有浪费,心灵很震撼!很想知道片尾的钢琴曲叫什么名字,在网上没有搜到 |
|
“你必须保护我的母亲,因为我也努力地保卫着国家”,剧情全都能猜到,黑暗时刻到来时还是会被表演所深深触动。 |
|
很感人。我们来到这人世,总不是无缘无故的,我们什么也不带来,也什么也不带走,在这世上行色匆匆,究竟会否留下些什么?或者,无他,只要无愧于自己这一生。。。二战和北非的电影总能让人心绪激荡,何时我们的抗战也能拍得如此深入人心呢?2018105 |
|
看在前面时,觉得一切不可理喻又神经质。但是当他在战场,身边的飞机被炸下坠,他却可以活在文学的安宁里的那一刻,又觉得一切不是那么不可理喻。她的母亲硬生生地为他制造了一个信仰,让他活下去。 |
|
一种常常被称为“愚蠢”的纯粹,如果愿意被人解读为愚蠢,坚持所谓的有意义呢?到底这真的就是纯粹的愚蠢吗?相互一直依赖、依存的生命共同体,成就了最根本的核心和源泉,也可能让其无法再和他者情感绑定,当Lesley抱住男主他的独白是对最初的源泉的定义。片子被黑最惨的就是画家,哈哈哈哈 |
|
就对这样的母亲还是接受无能…很工整的传记片了。Pierre Niney也是气质独特。看完倒是对Romain Gary本人和原著想要了解一下了。 |
|
让人窒息的母亲(也许是长期禁欲导致的躁郁),虚妄的一生,那个你最恨也是最爱的人。文学性太强,优秀的小说,看过脑海里满是文字,而不是镜头画面。看完电影,做了一夜的噩梦,涉及疫情(病毒),人与人之间的背叛与仇恨,神经质控制狂的家庭,囧 |
|
看似是被虎妈母亲的牛逼推着走的人生,但我想母亲应该是清楚她的儿子大概率不会被贫穷和疾病所折磨,所以要尽力帮其才华得到施展和承认。不然,等他老了以后,那才可能是会让他最失望的事情。不过最后儿子实现了母亲对其的所有要求,但是母亲却没看到,儿子一度陷入了空虚和寂寞中。谁的人生没有遗憾啊!说到底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你既然选了那条路,你就不能走另外一条路,你也不要去嫉妒别人,他走那条路后得到的东西。 |
|
母亲节最佳观影体验。堪称法国版的《阿甘正传》,但它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史诗级传奇,男主演得非常好。 |
|
妈宝男的大冒险,强势老妈演绎得最好。“要是有人下次当你的面侮辱你妈妈,我希望你躺在担架上回来。”“男人只能为三件事打架:女人、名誉和法国”。作家心灵史同时也是对法兰西的无上恭维:俄国犹太难民取道波兰投奔法国,九死不悔要做法国大使和空军英雄,主旋律得近乎肉麻。 |
|
男主绚烂的人生,来源于前半生和母亲疯狂近似病态的留恋、羁绊。与其说是男主的自传,不如说是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独立、坚韧、勇敢。上半场,电影院笑的一片,下半场,旁边的女性哭到结局也没停下来。最惊讶的是,这跌宕起伏、看似好笑又癫狂的故事,居然是来自于真人真事。饰演母亲的夏洛特·甘斯布,演技炸裂。 |
|
勉强及格。真实人物的传记片。通篇是法式柔光调门。甘斯布演了个强悍、固执、孤独、不惜欺瞒世界、大声疾呼、牢牢掌控儿子的单身母亲,这个角色倒是配她紧绷的脸。前半段有些痴狂的描写,9岁初恋的吃鞋示爱,母亲要求他不惜以死守护自己的命令,男主角看似随意的那些性爱、差点去刺杀希特勒什么的,和母子俩动荡的生活际遇交织在一起,后半段人物性格已说透,主要靠二战背景的空战戏来撑场面,好在那些镜头完成的不错,盲眼飞行员成功降落的戏码也挺热血 |
|
1-恶魔母亲和天使母亲。罗曼的精神病气质来自母亲的期待(一种控制欲望的投射,一种过度的占有),导致其终其一生都在追寻母亲的幻影(以母亲的欲望为欲望,母亲成为欲望的崇高客体),一生都得不到满足(欲望是不能且必须不能被满足的)。在歧视犹太人、世界大战这些伤痕时刻(世界秩序和世界文化异化扭曲的症结),恶魔母亲的所作所为被转化被生化,成为罗曼对抗不公、奋力成名的动力(也是欲望的驱动),最终被展现为天使母亲。2-甘斯布的表演真的很到位,惊喜。法国演员蛮适合气质演出,在癫狂和贤淑中过山车狂飙。 |
|
很棒,整個劇情很流暢,其中有很多細節讓人不忍卒看👀夏洛特·甘布斯很多地方的表演都很有張力。母親像水中的推手。我們弱小的時候還不會游泳,感到窒息的時候,會緊緊拽著她的手;可等到我們四肢出挑,試圖要潛去深水區的時候,那雙手還拽著你;當你終於抵達深水區肆意遊玩,突然腿抽筋了,有人就會拉你一把。但是終有一天,你會獨自遊向大海。 |
|
二战的空军英雄、法国外交家(法国驻联合国代表、驻洛杉矶总领事)、文学大师(法国历史上唯一2获龚古尔文学大奖,1次本名,1次笔名),罗曼·加里终于活成了他母亲希望的那样,可是他却在在66岁吞枪自杀,因为他的功成名就再也找不到那个可以分享的人--他的母亲。 题材太适合拍成电影了,因为罗曼·加里的人生真的足够传奇。看《童年的许诺》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样的母爱到底是成就了他?还是毁灭了他?如果不是他母亲这种偏执的爱和教育,在当时那个历史背景下,作为犹太人的他们也许都无法活下来,所以他们母子俩只能全力以赴。PS:最后那段战场胜利归来知道母亲去世的镜头真的很感人。 |
|
母亲和儿子在一起整个气氛和台词就变得非常鸡血非常抓马,正是由于疯狂的母亲和不正常的母爱才早就男主不平凡的一生。在一切疯狂和抓马落幕后,发现留下的仍然是最真挚的感情。 |
|
直觉没那么喜欢。其中的情感深刻,独特而又令人无比震撼却可加以理解,结尾也会为了母亲对于儿子隽永的爱而难过。这对母子所呈现出来的感情能量就如同是犹太民族一个无法摆脱的魔咒,他们必须符合所有世俗成绩上的优秀,才能打破自己的戒尺,获得社会与民族的认可。母亲从小对于儿子压迫、强制性甚至是带有某种暴力的控制性的爱无疑对于儿子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恐惧与困惑,但也正是这样信仰的力量,他确实在母亲的眼光中完成了世人所不可能完成之奇迹。但看到结尾,他依偎在现任妻子的臂膀里,诉说着之后遇到的所有情感都只不过是一些残羹冷炙,不免会质疑母亲的信仰:这确实是她的儿子真正想要的吗,在生命尽头有无尽的空虚,而非一种产于爱的创生,那勃发的生命力也随着母亲的逝去残落风中。整体符合一般欧洲电影的基调,没有太特别的地方,只是故事特别 |
|
它是成功的作家或艺术家的范本,单身母亲影响他们至深,放在男主身上,更有独特的犹太教育理念在发挥作用,最终让他成为他自己。但强势的母爱是把双刃剑。不过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母亲的爱也是会变化的,她也有成长的可能。小演员超神~四星 |
|
夏洛特甘斯布奉上了几近完美的表演。
“等你回到尼斯,我们就去盎格鲁大街,所有人都会大喊:‘向这位女士敬礼!~她儿子刚打完胜仗!~带着空军的荣耀归来!~’男人们会高唱马赛曲,向我敬礼!”
什么叫夫死从子?这才叫夫死从子!
男人,都是女人调教出来的。你儿子是君子,所有人都会指着你说“看,那是君子的妈!”你儿子是小人,所有人都会指着你说“看,那是小人的妈!”
拿破仑说过:“孩子的未来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母亲!”
男人的素质决定一代人的素质,女人的素质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
女人的重要无可替代,最明智的做法是为女性提供最好的资源,让她们成为英明,善良,博学和正直的领导者,同时让男人成为懂得控制自己,尊重他人,遵纪守法的忠诚的守护者,才有可能真正造就一个接近完美的真正的人类社会。 |
|
这算恋母癖吗?很神经质的女人,对孩子抱着各种望子成龙的期待。不喜欢过分依恋母亲的男人。。要表达的不是不懂,只是感觉不够到位。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都是无私奉献的,而子欲养而亲不在。 |
|
竟然在法国电影里看出了中国式母爱的浓烈味道。
“我已经给你规划了最好的未来。你必须按我说的做,完全活成我要你活成的样子。说话谈吐、言行举止,必须严格执行,我的决定和要求不许质疑!”
说不是母爱,世界上除了母亲还有比这种更富献身精神,让自己的生命每日完全为了另一个人而活的吗?说是母爱,又总有几分怪异感……原来这种“强制塑造”式的母爱,在哪里都有哇。 |
|
这是真的吗?行云流水。爱和信念的力量,诞生出奇迹,效果非常强烈。伟大的母爱鞭策下,他在任何黑暗的时期都没有堕落过。没有达成诺言,你连死的资格都没有。不要留下遗憾,他做到了。 |
|
比起电影本身,罗曼加里的一生比电影更传奇,真希望有哪个大导把罗曼加里传奇一生拍出来,真太太波澜壮阔了。该电影带着极强的文学和浪漫气质,一生要强的母亲,她坚韧,有极强的法兰西信仰,在不断的辗转中,抚养着自己的儿子,用最激情最正确的观念教育着儿子,用强大的女人韧性和坚实的信仰给罗曼带来永不磨灭的向上精神支柱。就是这样疯狂的、窒息的爱,是动力,是力量,当罗曼老有回想的时候,痛苦流泪般的怀念母亲,往事每一秒都是最炙热最真挚的爱。任何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想要安然接受,必受其重。事实证明,罗曼没有辜负这片爱。我们简单说下这位罗曼同学:伟大的作家,真实的战场,王牌的飞行员,勋章获得者空军少将,戴高乐的亲密好友,外交家,驻美大使,电影业千丝万缕,曾经戈达尔的缪斯女神的丈夫,他是以怎样的心情离开这样的人世? |
|
每一分鐘都是真摯的愛。 |
|
娓娓道来。时常也觉得毕生追求的事业或兴趣,直到生命的终点前才领悟到其实无足轻重,比起和至亲至爱的人在一起哪怕什么都不做,简直不值得为之奋斗。 |
|
人生最痛苦的经验,造就现在的你。人物塑造极好,开场亡灵节诈尸定了整片基调,一场超越死亡的承诺。舞台类灯光为角色表演添砖加瓦,用的好。男主角感染力欠妥,部分叙事节奏拖沓。这是写给母亲的感情之书,论如何成为一位伟大的男人,首先你的背后要有一位伟大的女人。女性角色有一类特质会特别吸引人:新思维旧传统,比如林徽因、林黛玉、邓丽君、山口百惠、小麻雀,如果塑造母亲角色加一些狠厉是北野武他妈,姜文他妈,卓别林他妈,罗曼加里他妈,在家庭中这种母子存在一种共生绞杀的关系,饱和的爱趋近病态,这符合人物行为逻辑,伟大不是完美。摆脱共生绞杀,需要母亲作出让步,孩子自己争气,不然只会培养出无数个妈宝废物。 |
|
这样的母亲是专制压迫的,但同时她给予儿子的支撑和信念无人能比,在战场上深夜挑灯写作,在大病和关押时的幻影,母亲是罗曼加里人生里的光,引领其一生。天才究竟是天生还是后天培养的?也许真的很难有定论,但这种超越了寻常模式的母子关系爱恨交织,是这世间独一份,只有他们彼此才能拥有。Pierre Niney和Gainsbourg的演技非常加分。 |
|
虽然这份母爱很沉重很疯狂,但因为我也深爱你,所以我愿意活成另一个你,完成你所有的梦想。 |
|
法国传奇作家罗曼·加里的自传体小说改编。母亲形象深入人心,强悍、固执、孤独、控制欲、理想主义,夏洛特甘斯布演啥像啥,她那张时刻紧绷的脸完美匹配角色形象。母亲对孩子的期待既是推动孩子成长的动力,也是禁锢孩子自我的枷锁。罗曼一生都顺从母亲,甚至用谎言来满足母亲对他的期待,但他半生为止奋斗的童年许诺,随着母亲的死去变得毫无意义。可以说,母亲的羁绊,成就了他的一生,到达光辉绚烂的顶峰,也毁了他的一生,错失了无数的人间美好 |
|
夏洛特演得很好。童年时的那个小演员长得确实和罗曼加里的童年照片很像,少年时期的倒像是按照尼内选的。尼内确实不适合这角色,嗯(我想看这部电影 2017-03-12 |
|
绑架式、自我牺牲式的亲情,适合用来批判,不需再歌颂了。演员演得很好。 |
|
法国人把这个故事作为学生指定读物,把这个母亲看做欧洲母亲的典范,短评里很多都是骂这个妈妈对儿子管太严的,不知道这些人羡不羡慕《何以为家》的小男孩,生下来就没人管了。 |
|
开始对这个片子一般般的评价,在后半部半个小时完全扭转,泪流满面。所谓好的作品像「赎罪」一样,在大时代背景里面的小家小爱,才动人。俄国犹太裔移民到欧洲,颠沛流离相依为命。面对太过压抑,甚至有些畸形的母爱,儿子拼命奔跑达成母亲的目标。遇到战争参军,坚持写作。最「我还活着,你却不在了」母亲引导儿子成长,一幕幕片段交缠成不可分割的母子情。一直要儿子出名,要功成名就的母亲无疑不讨人喜欢,可是通过作者的叙述,又有点喜欢她。她是作者的精神支柱,也让作者在战争中写作得到心灵的慰藉。最后不知道儿子完成承诺,同样揪心。真实故事改编。画面很漂亮,导演手法高明,明显看得出文学作品的痕迹。特别是演母亲的女演员把这个人物刻画的相当到位,男主角也不错。所有好的作品让人开阔,开始去理解和包容他人。这个作品就是这样的吧。 |
|
这份母爱,一方面过于沉重,充满压迫感和窒息感,像是一柄浅浅刺进孩子心口的小刀,明明痛苦却又是可以容忍的程度,一直不敢拔出这把刀,是担心拔出这把刀后就血流不止,是担心放弃努力的自己无法负荷母亲的失望。复杂的是,这份爱又有潇洒的、魄力十足的一面:为了爱情、荣誉和祖国所做的疯狂事都可以被原谅;还有那句,“我希望下次有人侮辱你母亲的时候,你是被人用担架抬回来的,拳头并不会伤人” 母亲一次性写几百封信,让我想到《人间世》里那个为刚出生的宝宝录下从1岁到18岁生日祝福视频的绝症母亲 SAD. ps. OST 真好听! |
|
超级棒!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却完全让人感觉不到片长,甚至有点意犹未尽的意思。伟大的母爱,深沉浓厚又有些强势,造就了一个卓越的男人,作家战斗英雄,罗曼加里。看完很想了解这个作家的作品,以及他为什么60岁选择了自杀。超级难得的好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