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 央视新闻公众号 的网友评论: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
“本来以为会有彩蛋,但是电影结束几分钟都没有等到彩蛋,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高楼林立,灯光璀璨 靓丽非凡,我想这就是彩蛋♥️” |
|
不仅给美军降智,也顺带给我军降智:美军单兵作战能力几乎为零,我军当年的对手全是没有战术只送装备的弱鸡?听到故乡歌谣,我军迅速大合唱暴露自己的位置?知道水坝重要,不能一开始就夺,美军也就是派“二十几人”+一点增援守护?
战场视觉效果尚可,然而镜头和调度,近似视觉污染。台词糟糕,角色刻板(高冷主角、工具妹妹、愚蠢专家,真的是有个性的人吗?),全然AI生成;表演做作(尤其是虚张声势的专家),情节套路(不会有任何意外和惊喜的设计),无法打动人心。陈氏江郎才尽,或许也未曾有才。
此等烂片,实在是侮辱先烈,爱国主义市场分一杯羹耳。 |
|
国庆档最佳。糖纸包花那一幕,将一家三口的命运聚拢到一起,哭得我眼睛都发痛了。 |
|
真正打动人的是历史本身 |
|
国庆放假,和家人来看这部志愿军第二部,非常应景的一部电影儿,铁原狙击战是抗美援朝中非常著名的一战,损失非常惨重,高达90%,之前在书里看到过这场战役,但是身临其境的在大荧幕上看到,还是非常震撼的。感谢先烈们的英勇付出,非常适合全家观看的一部电影,推荐! |
|
比第一部更沉重也更惨烈,同时对人物变化挖掘也更为深入,除了一家三口以外,好几个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杨三弟的再一次巴祖卡开炮,杨传玉的自我救赎,吴本正与张孝恒的保护与被保护……然而最感动的却是武器反馈的时候那个小兵说的那句:克服了。无论战时还是现在,我们克服了多少才走到现在?每一个“小我”才组成了家,才保卫了国。 |
|
一开始就玩尬的,陈凯歌的水平真的太太让人失望了。明明多好的场景,硬是让编剧和对话弄的莫名其妙。
大场面和小分队作战,如果结合不好,还不如就做小的,而不是现在的四不像
最让我不舒服的,是某些主题先行的对白和动作,都什么年代了,还拍的那么尬,不仅没进步还倒退了。
太多莫名其妙的故意凑人数,摆造型的镜头,太多刻意得不行的,莫名其妙的对白,太多拖时长的内容。
糟蹋了这么好的一个名头,真的对不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 |
|
对不起我看笑出声数次 挺不好意思的 个别同志演得也太拉了 陈飞宇演了个傻子超人挺适合的 看完我怀疑我之前到底是为什么喜欢朱亚文 |
|
这场铁原阻击战打得惨烈异常,我们的轻步兵战队对阵敌人的装甲军,人数与实力都有巨大悬殊,在当时无论怎样衡量,都是一场几乎注定不会有胜算的战斗,但依然打出了胜利。战争题材影片绝对是不好拍的。一方面,你从人员物资上讲,很少有导演能够有实力实现演员(尤其是群演)、道具、后期制作等诸多要素的统筹兼顾。另一方面,在史料准确度、人物还原贴合时代的程度、武器还原度等诸多方面,这部影片都是很经得起推敲的。可以说从上述两点出发,在国产战争片这个题材中,影片都臻于至善,富有观看价值。第三方面,战争片很怕拍得只见树林,不见树木。这点影片处理得很到位,运用了小人物视角,也添加了很多象征——糖纸、钥匙、花、团圆饭——来表达一个主题:我们要打败敌人,守护自己的家! |
|
一颗从父亲给儿子,哥哥再给妹妹的糖,一朵被珍藏许久的花……电影用一个家庭里父亲、儿子、女儿间的亲情线串起一幅中国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故事。
整体节奏张弛有度,既有让人动容的感情戏,也有宏大的战争场面,电影里那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是胆识过人的猛张飞,是保家卫国的英雄,是最最可爱的人。 |
|
怎么做到又难看又感动的,单位观影。 |
|
挖沟炸坦克全篇最佳,这鸿篇巨制里居然还能看到这么细节的战术复现! |
|
我爷爷说,司号员可不是站着吹号,威风凛凛的。要躺下吹,气足,还不容易被敌人发现、放冷枪打倒,这才能保证完成任务。 |
|
比第一部强,但剪辑很混乱。陈导让儿子演傻子的决定很对,他终于发现他儿子最擅长的了 |
|
比《特级英雄黄继光》差远了。 |
|
“军长,我们回不去了。一营倒下了,你们继续前进!”致敬伟大的牺牲。 |
|
整体3.5星吧,为战争戏加半星。最大的问题是李晓这个角色,莫名其妙很出戏,而且对女战士极其刻板印象,这个人这条线完全删除掉,会好很多。各场战争戏还是不错的,能看出我方的作战思路,对稍微有一点常识的观众而言,便已经不是「轰隆隆乱打一通」了。不过水坝那场戏还是有点失败,高点无人占领被一个孤狼狙击手压制,明显是为了满足某一配角的牺牲情节,过于刻意,有点出戏。文戏整体比较弱,比较温和,不够「无我」,缺少战场上的狠劲,应该是创作团队整体的政治觉悟不够高导致的,离「能文能武」和「战斗英雄」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尤其是当美军缴获了我方士兵的干粮就只有难以下咽的炒面时,父子两人莫名其妙在战场上烤着火分吃一盒午餐肉实在太离谱了,你们有什么资格这样侵占属于全体志愿军的战利品? |
|
有史以来看过的最烂的战争片,没有之一,豆瓣评分居然能刷到7.1分,难以置信 |
|
陈凯歌根本不会拍战争,这部比第一部还不如。另外,为什么朱一龙对着跟他年龄差不多的人叫爸爸 |
|
学习了70分钟 |
|
1.张子枫这个角色去掉有什么影响吗?
2.有必要给你儿子那么多戏份吗,他演不好
|
|
陈凯歌就一三流导演。铁原阻击战这么有意义的一场战役拍成了行活儿,什么胆小者的自我救赎,腻歪且多余的强行煽情,必要的战争戏却暴露了其军盲的特点。只有抵近攻击和炮火充足时的两段戏让我觉得动容。 |
|
怎么说呢,就是觉得分打低了,挺对不住志愿军的,打高了又挺对不住豆瓣的,好难评价啊 |
|
拍的格局太小了,家国情仇,拍成一家三口的离别故事,战争场面还不错,可惜了 |
|
一起看的影视356。九成的志愿军电影都可以用“把敌人描述成煞笔就是对志愿军的侮辱”来形容,本片也不例外,此外本片还把我军也直白的描述成制杖,真是不费尽心思。无序混乱的剪辑,贪大求全的故事情节,莫名其妙的自我感动,夜袭敌军装甲部队前还唱歌,四面楚歌情节过不去了是吧??? |
|
不要相信营销,会变得不幸。 |
|
可以考虑把张子枫删掉,陈飞宇删减,能到及格水平 |
|
陈凯歌的水平就这种,不行 |
|
还是熟悉的视听轰炸两小时,夹杂断断续续的情感催泪做辅料,而这辅料来来回回都一个味儿,电影里有情感牵挂的都得挂,而唯一的不败神话是电影外陈导的心头牵挂,人家才是真正的三部曲主角。 |
|
剧情严重不合理。412大屠杀是1927年,那年出生的婴儿到1951年至少23岁,那个年代23岁很少没嫁人的,而张子枫把一个23岁参加过联合国会议的成年妇女李晓演成了17岁的少女一个在上海上过洋学堂能到联合国当翻译的人,被她装傻充愣演成了北京村妞。李默伊,大屠杀那年已经结婚并有俩孩子,至少25岁了吧(儿子记得妈),50岁左右被人称为首长能直接接触彭帅的人,居然在战场上带小股人马冲在一线,完全不可能的设定啊,各种bug,为了感动而感动。还让儿子李想在火车上记地形,俩人都傻得让人无语。李想很帅,但他出场的那几段戏就让人觉得这是个没脑子傻愣愣的人,和后面领导战斗的营指导员不搭啊。陈飞宇那个角色是失忆不是失语也不是失智,一篇文章就从傻子变成智勇双全的连长,完全没有可信度。各种不合理剧情让人出戏啊 |
|
加了太多没有必要的感情戏,不懂讲感情的人,就会直白而尴尬的体现出来,带来的是不适。
我来看的是铮铮铁骨,是浩然正义,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生命,未来,和情感我们清清楚楚,不用搞这些情感戏我们反倒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慨,去缅怀志愿军先烈,加了这些烂糟糟的感情戏就很画蛇添足,扰了主题。
这么多人骂陈凯歌,不无道理。
不仅艺术表达能力和逻辑都令人费解,单是给儿子加的耍帅戏就值得好好吐槽下。且不说以一敌二狙击手的神勇,就说打完了,所有人都不打扫战场这个就很扯,就是说美国佬的东西再好,咱都不要的意思吗? |
|
我以为李晓要唱那首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但唱的却是: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后面志愿军战士们还大合唱了。明显前者传唱度要高很多,为什么选择后者。这段拍的好可以成为最强煽情点,比李家三口的那些家庭戏高得多,可惜这段没拍好 |
|
浪费我时间 |
|
建议阿瑟爹以后别碰主旋律,明明如实展现就足以震撼人心,搞什么以小见大玩意象,拜托您严肃一点,尊重历史尊重先烈 |
|
达到了我的预期,有小家的奉献、也有大国的坚韧,战争的画面拍的很震撼,有点史诗感的味道了 |
|
题材是好题材,电影是烂电影!两个多小时,连个战事进程都没讲明白。志愿军那么多真实的战斗英雄、那么战斗实例,非要虚构那么多不存在的人物,而且这些虚构人物一个个跟白痴样的,尽做些不合情理的举动。比如那个军工专家,大战在即,却跑去战场上进行武器使用调研。这不是耽误事吗?还调研着就去美军阵地上偷了辆坦克回来。你真以为抗美援朝战争是陪美军在玩过家家么?还有既然拍的真实发生的铁原阻击战,战役背景、战场的地形,战术形成原因,战斗过程基本没有交代,人类战争史上的巅峰战役随便虚构了几个人物,然后炸炸炸就交代过去了?没着重刻画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却花了大篇笔墨来塑造一个失忆战士,哦,这个失忆战士是他的好大儿,这个夹带私货不要太招摇吧。总之,非常期待看到铁原阻击战被重拍! |
|
《存亡之战》好于《雄兵出击》的地方仅仅在于这次叙事要更加聚焦,围绕着铁原保卫战作戏,没有像散沙一样全局铺陈,至少能保证观众的思路是连贯完整的。但就于影片本身来说,这依然是最糟糕、最拙劣的那类战争电影。陈凯歌对于战争的理解,几乎就只有近战肉搏和远程轰炸。铁原保卫战,敌我几轮往来,镜头语言没有构建起丝毫的空间逻辑。放弃展现军事作战战术,完全以群体自杀式的官能刺激来不断累加情绪,这种形式其实反而把志愿军的群体形象扁平化了。没有战略头脑的意志品质,让绝境牺牲的震撼要大打折扣。陈凯歌如今就是个样板戏导演,甚至只能是广告片水准。毫无电影思维,整部影片廉价煽情比比皆是。但对于电影来说,煽情该是人物利益与环境产生巨大撕裂时的选择。而掩饰这些的办法,就是用那无休止的轰炸,利用对敌的恨意,无差别地掩盖所有一切。 |
|
倒下的是身体,不亡的,是灵魂。 |
|
整体感觉不如第一部,可能陈凯歌是真的无法理解这场立国之战为何而打的根本意义吧。这第二部拍的你要说战争场面也有、惨烈程度也够,朱一龙演的真的很好,但就是有比如阿瑟的无语个人英雄主义、人物莫名其妙的台词和行动、多处不合时宜的煽情,严重消解了铁原阻击战的严肃性。最感人的是黄河大合唱和喊着家乡冲锋,此外完全没有拍出“铁在烧”的壮怀激烈。 |
|
63军是父亲当年服役的部队,作为后代对这片有着高要求,电影没有让我失望,拍出了63军“英雄铁军”的意志力与精神。
文本上要比第一部多场战役的宏观视角更好。经典电影《英雄儿女》为灵感,多主角的叙事结构,结构上带来线索的不同,却也因两代人在战场上的偶遇,完成了视角上的统一。一颗糖果、一朵花、一顿团圆饭,都饱含着情感输出。吴本正那条支线好。
战争片里最难呈现的沟壑战,还有单兵与装甲的对抗,很难做到宏观与细节的完美结合,好在氛围做足,可能由于片长的原因,收尾略有仓促,还是期待最后一部。 |
|
立国之战,期待朱一龙李想 |
|
很不一样的是这部战场战术描写更为详尽,比如李奇微想在志愿军后方登陆,力求前后夹击包围的战略意图是用一场美式橄榄球赛来对比的。而后半部分重头戏的铁原狙击战之所以能和美国的重型武器抵抗如此之久,除了志愿军浴血奋战,也离不开朱亚文饰演的吴本正这个军工专家的加入,来研究怎么破敌。陈凯歌用大量笔墨详尽展现这场战役的惨烈,观众可以全景直观看到如何排兵布阵来阻挡美军的冲锋,相比以往此类战争片拍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
|
请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不要创造历史。 |
|
拍水门桥的素材又用一遍? |
|
如果不是这个题材,绝对一星 |
|
有战术,有谋略,更有着超越敌人的坚定意志,志愿军精神贯穿得很好,看得人又燃又感动 |
|
没想到最尬的居然是李想和父亲的亲情线,每次看到他们互动奇奇怪怪,幼稚又中二。第二尬的是陈飞宇的发型和失忆时的剧情,开了挂似的。其他剧情还不错。朱一龙只要不跟父亲同框演得二傻子似的,其他剧情演得得不错,很细腻 |
|
不太好看,无论朱一龙还是陈飞宇,都演得不怎样,故事也说得不顺畅 |
|
抛开电影。真正打动人的是历史和前辈先烈。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
|
向英勇的战士们致敬,故事是个好故事,可惜主角不行,陈凯歌想捧儿子的心太明显了,可惜陈飞宇演呆子的时候浑然天成,演正常人就接不住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