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10032。#36th Tokyo IFF# 主竞赛评委会特别奖+女演员,前入围2023威尼斯地平线单元。类型蛮有意思,体育片+政治惊悚;以色列和伊朗导演合作在格鲁吉亚秘密拍摄(这个局本身就值得一说了),同时也是戛纳影后阿布拉希米的导演首作(实话说她今年这两部都比《圣蛛》演的好多了尤其《我最大的敌人》真的是炸裂至极,这么一看这个戛纳奖项发的有一定道理但真不该给她那个表演)。虽说故事编得比较夸张,政治意图(喊话)也太过明显,但是能提供的情绪价值一流,加上颇从《愤怒的公牛》里学了不少方法,整体观感还是相当好的。 |
|
浪费题材。 |
|
额头的伤并不痛,裹头的布才紧到窒息。榻榻米上的血救得了一时,抗争的血才救得了一世。他们从不在乎赛场上的金牌,只在乎间接承认一个国家的独立地位。他们可以用你的家人威胁你,因为他们比谁都害怕权力会失效。他们炫耀着证件说自己畅通无阻,举着手机说你螳臂当车,选择流亡,伊朗在心中变成疼痛。 |
|
很简单的故事,正邪分明,层层递进。第一阶段只是纯粹的比赛,纯粹的胜负;到第二阶段当局介入后,比赛变成了女主内心的外化,每一次对抗和拼搏都对应着内心的矛盾和激荡;而最后第三阶段,女主摘下头巾的那一刻起,比赛变成了一个发泄口、传达的路径,每一次的苦苦支撑也变成了被压迫的反抗和无声的呐喊 |
|
不自由,毋宁死。
“I choose to be free now.” |
|
镜头里看到伊朗女人戴着头巾,就知道一定有压迫与悲愤,但饶是如此,想象力在面对现实时,还是会一败涂地。充满力道的黑白影像兼具历史阴影的泼洒,仿若她们难以逃离的恒久地狱。那片土地的女性,还要在波谷之下额外忍受多少性别浇灌下来的不公钳制,不得而知,也不忍揣测,但在一部又一部电影,以及真实发生的事件中,很心疼又很欣慰地见证了女性的勇敢,比之那些残暴、闭塞得理所当然的男性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光在今年,就陆续有《人间诗句》《神圣无花果之种》前来控诉,而这部女性题材的电影里,难得出现了一个尊重平等更捍卫平等的男性,希望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两位佳作在前的导演很棒,片中规避交手却私存情义的伊、以选手,在戏外完成了互文。 |
|
居然是伊朗导演和以色列导演合拍的运动电影,讲的还是两国女柔道选手的隔空对决。相信奥运已经让很多人看清体育无国界是句鬼话,但“柔道场”里政治如此赤裸裸的绑架竞技依然让人生理不适。一首献给难民女性的天鹅绝唱。 |
|
一人冲冠,全家走线,真正的伊朗梦。
节奏太好,摄影剪辑毫不拖泥带水,有时应接不暇,有时戛然而止,尤其在激烈冲突后的宁静里突然给一个意外这招很有效,很会控制观众的情绪与呼吸。
相比后面诸如“我宁愿流亡也不愿生活在谎言里”,更喜欢比赛中途呼吸困难那段,摘掉头巾立刻呼吸如常,直接且厚重的隐喻。
电影结束后导演/女二Zar Amir Ebrahimi突然出现在了影厅,原来她特意cancel了flight来和观众见面,和大家聊天、签名、合照——许多人包括我都是后来才意识到,这可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与戛纳影后合照哎!
(2024.4.7 19:30 英皇尖沙咀IS #HKIFF48第47部电影) |
|
#Venezia80# 虽然不可避免有煽情和套路的成分…但(女性)个体对抗威权的故事太好哭了,在最fucked-up的地方总会长出最坚韧的灵魂。双女主的表演出彩(教练是《圣蛛》女主,柏林影后),黑白影像的选择也很聪明。又想起伍尔芙的那句「作为一个女人我没有祖国」。 |
|
#HKIFF 心理角力与柔道场上的较量并行交织,充满张力。扎拉·阿米尔演的教练尤其具有复杂性,她不像女主那样勇敢直接,而是在犹疑里挣扎,直到觉醒的时刻。 |
|
第48届香港电影节第33场。80届威尼斯地平线入围以及36届东京评委会大奖&最佳女主角。将政治聚焦在一场比赛,其实教练的角色在后来转变时可以处理的更好一点,反高潮设计,虽然在擂台输了,却获得了自由与尊严的胜利,迎接她们的是更大的战斗。映后见到了阿米尔本人,初执导筒拍了这样一个故事,很难不让人联想起她本人的经历。 |
|
非常好看!短时间、强冲突,开场30分钟直接从体育竞技上升到政治惊悚,每一次台上与台下的对抗节奏感都把握得特别精准。很喜欢剧本的设置,最终也没有在台上与以色列运动员同台竞技,反抗永远是进行时。摘下头巾就不再窒息,是最直白的隐喻。运动员不能同台,伊朗和以色列两个导演干脆联合执导,又是场外对此规则的抗议。 |
|
6.0。以體育賽事為核心的政治驚悚片,除了類型套路推進得略顯迅速外無功無過。在數字威權時代看這些前蘇聯衛星國共情伊朗的影片,其中的脫逃戲碼多少過於輕鬆了。 |
|
#HKIFF#声效拉满。导演影后出身,会更注重表演张力,但忽略了文本深度和人物扁平,几个反派配角工具转型,主角内心os也是通过最后台词的宣泄脱口而出显露直白。映后问导演伊朗和以色列问题,她说是40年政见原因,再查下资料伊朗拒绝运动员和以色列选手对垒接触,是因为不承认它是独立国家。为自由而战的伊朗女性,在榻榻米上跳跃。导演取消航班奔跑空降返场,尊重感恩每次勇敢发声。 |
|
Arienne Mandi 的表演比想象中要好,确实是非常非常努力,但她在榻榻米上的表演还没有到那种“拼命”的程度;Zar Amir 没有上场却演出了那种“拼命”和“无退路”,她是在Ari 快要输的时刻决定奔赴自由,这个点可真是太好了。对于我们而言,都不需要问“怎么可以这样对她们”;Zar Amir 说我们都是好演员因为从小就说谎,LA出生的Ari 完全不一样才会说出“他们因为害怕才要威胁我们”。自由本就在每个人的骨子里。 |
|
HKIFF48 DAY7第一场@ KG|可惜来不及听映后 |
|
竞技场上真正的为自由而战,为个体尊严而战,它所爆发的精神力量让人从头哭到尾。经历了观影史上最长的一次掌声,片尾字幕出现前一次最后结束再一次。一开片纯熟的技巧即令人惊艳又享受,令人疑问为何处女作即可到如此程度,原来导演十六七岁就开始拍短片,而之前的演员生涯也是某种程度为执导作准备。节奏和配乐俱佳,黑白影像意味着“高层”对个体的压抑以及一种逼仄的处境。片尾黑白并未转变为彩色,导演解释他们决定仍旧黑白的原因是这是another story,观众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故事的结束,非常喜欢这个避免煽情的处理。富有才华的导演,纯真自然又充满了力量。 |
|
如果是完全的真实事件或者干脆纪录片可能可以信服,不然这么蠢的反派韩国电影现在都不稀得写了。 |
|
#48HKIFF# 盲选惊喜,映后两次全场掌声雷动+欢呼尖叫,女主Zar Amir出席映后。片子整体还是蛮四平八稳,但是执行的干净利落,全女卡司阵容令人耳目一新,运动场面也拍的扣人心弦。影片讲述了一个为国家而战的女性运动员,在强大的威权面前,最终决定为自己而战。片中设计了女性运动员跟女性教练一组对照角色,她们从对立到走向联合,面对着一个以男性为首的庞大的强权政府,一系列遭遇令人揪心更令人动容。故事最后并没有走向爽文结局,但因此反倒更具力量,“你已经没有后路可退了!”多么铿锵有力的一句台词,听到了周围很多观众抽泣的声音。虽然整个故事也还是带有一些西方意识形态的宣传视角,但架不住看的实在是太共情了,懂得都懂吧。之后国内电影节如果展映的话,大家可以闭眼冲。 |
|
很难在短评里面说太多,四星支持一下,推荐女性观众可以看看。情感张力和氛围塑造俱佳,尤其影后的挣扎转折,主创这个IP简直万事可以跟zz惊悚叠加一下类型,这次选择运动题材不但有新鲜感,这背后的意义和讽刺也拉满,至少在某些环境下给出了一个“竞技究竟是什么、运动员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比赛”的重新思考的视角。 |
|
女主到了也没赢这个设定就非常的妙,不问为什么要退赛也很妙。唯一不妙的是教练的coaching,coaching真的不是喊,你可以的,快站起来就可以啊!!! |
|
还击德黑兰!非常好的政治,体育,女性多元素交织题材的惊悚片。在困境中出击,不遗余力。 |
|
3.5🌟。体育题材与政治惊悚类型的完美融合,既有比赛场上的刺激紧凑气氛,也有赛场外当局威迫运动员及其家人的肮脏手段,同样看得惊心动魄。赛场上运动员的拼搏表现有了多重意指,既是为击倒对手,也是为捍卫体育运动的崇高性,不让政治染指,随后更转变成一场为争取自由的鏖战。运动员与教练两个女性角色的态度与抉择彼此映照,从互不理解,到互助扶持,刻画出独裁强权下的伊朗当代女性肖像:决断勇敢,为自由奋不顾身。 |
|
我来这里是为了我的家人、我的球队和我的国家赢得金牌。
他们让我穿什么我就穿什么。
我重复了他们告诉我的一切。
我是伊朗伊斯兰政权控制下的数百万人之一。
我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我们对他们来说都不重要。
我们都是工具。
我生活在一个法律不允许我自由执教和比赛的国家。
今天我必须做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服从并返回我的国家,或者冒着一切风险为自由和尊严而战。
我宁愿流亡海外,也不愿生活在虚伪、谎言和不公正之中。
我现在选择自由。 |
|
政治始终是会让人不想关心,却又主动找到头上不得不关心的事情。但某种程度上有点微妙地还是不太喜欢这种完全作为事件中心的主角选择?会想看从籍籍无名的队员角度出发的,没有那么多决定的能力,也没有那么多英雄主义色彩的描绘,虽然也并不意味片中的几个主角不够无力。还是会在有些地方深有共鸣,但看到最后更多的并非是因为受难的沉默,而是“夺回”尊严的上扬情绪,或许是体育精神的某种体现吧。不过调度方面确实是比起《菩提之种》要稍微新人导演了点,会想看到更直观的动作场面和规则解说。如果能在《我被偷走的星球》之前看就好了。 |
|
【7】很棒。并没有辜负主题,柔道场即是战斗场,巧妙地通过拍运动竞赛片的身体姿态,来反衬背后无形恐怖的政治内幕的丑态。从女性感官,身体姿态出发,且有女性的表达,更加是通过艺术的加工,让观众看到一场体育竞技比赛背后也是两个国家比赛,那种不公,不屑的冲击感。最后自白那场戏,以自身未来为代价赌一个没有可能的答案,让电影没有落入说教的俗套升华。保持了女性柔道力量之美的政治运动惊悚片。 |
|
跨年电影,ota之选 |
|
“对他们来说,每一个人都不重要,都只是工具” |
|
关于伊朗对运动员采取政治胁迫的故事,初看会觉得是有人物原型的真实事件改编,拍法上也很注重临场感,往后类型手段生疏让人对此产生怀疑(实际也确实是虚构),赛场和丈夫出逃平行结构的垮塌,正反派对峙情节编织的单薄,教练人物弧度不够圆润,用艺术片影调包装起的类型片,稍能提高观感,结尾情绪冲击很足,与国家对立并不可耻,因为国家从来没把她们当回事。 |
|
白左机械降神有点过于好笑了,事实上一个体育组织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权力,而逃脱的后果也并非结尾刻画得如此美好。以体育项目切入政治事件不新鲜,这部电影贵在用黑白摄影、配乐和浅焦镜头捕捉政治漩涡中的恐怖之处,确实令人不寒而栗。期待这类电影有朝一日能对准中国的运动员。 |
|
DCP@ Gloria Palast。又是像Golda那样煞有介事的各种垂直俯拍仰拍,老套的戏剧冲突(倒不觉得故事假,一来是男运动员真事启发,二来是神棍干啥事我都不会意外),还有各种Raging Bull被抄烂的ripoff;当然整体完成度是比Golda强多了。比较好奇的是没找到其他柔道运动员演员的信息,比较好奇有多少是演员多少是运动员 |
|
好看,但现在只要进影院,就免不了咳嗽,还是得犯贱电脑上看。所以错过一阵,伊朗是完全不能碰以色列队吗?无论什么比赛?
榻榻米最后是说巴黎奥运吧,难民奥运队不容易选上的。2016里约第一次组织这个队,当时还去运动学校拜访了两个从刚果金润巴西的,恰好就是柔道运动员,还都入选了。 |
|
7 |
|
看的过程中不断想起,东大曾经远走他国的那些乒乓球 羽毛球运动员。什么时候,体育运动成绩跟国家没关系了,只代表运动员个体,体育才会回归本质,干净。否则,说点别的吧。 |
|
全方位政治正確過於討巧 引得沒生活在_ _國家的善良人們紛紛啜泣 一看主創果然⋯ 正經totalitarian regime誰辦事這麼墨跡啊 /シャンテ1 |
|
Western propaganda, but it's a good one. A very good one. |
|
简洁、高效,结尾有一丢丢不尽如人意,但无伤大雅。 |
|
目的性太显眼了,戈达尔曰:不是拍政治电影,而是要政治性的拍电影 |
|
这什么东西值得八分啊?人物动机都莫名其妙,所有的人都是脸谱化的形象。这电影放在十五年前可以当法国梦的宣传片,现在还有人会信这一套啊?我的天啊,而且女主什么演技?像反应迟钝的机器人。 |
|
感觉看完现场白人的ego要爆炸了😂 |
|
他们因为恐惧才会威胁
我们只有抗争才会自由 |
|
运动无国界永远是理想主义的,体育和政治密不可分的关系似乎也不新鲜,就和艺术一样,所以有意思的居然是伊朗和以色列两位导演的合作。此类故事似乎总是主旨先行,但本片故事,虽然有一定的套路,但讲述得还是很精彩。 |
|
政治惊悚体育片。以色列和伊朗的导演在格鲁吉亚拍的电影,讲的是伊朗柔道运动员在格鲁吉亚参加世界柔道锦标赛。因为可能会遇到以色列运动员,伊朗官方要求自己的运动员,也就是女主退赛。女主及女主教练以及她们的家人都遇到了来自伊朗官方的压力和威胁,她们远在伊朗的家人不得已亡命天涯。女主顶住了压力,没有退赛,但在遇到以色列运动员之前就输了,到最后也没有真的较量过。看起来剧情实在是夸张,但结合现实来看,伊朗还真可能干出这么恶心的事情来。 |
|
3.5 她肉体行动的自由属于丈夫 个人意志属于国家 前者决定了角色的性别 后者决定了所属地 如此才能看到全方位被禁锢的人 如何力竭在柔道场 她只是想拿冠军 只是摘下头巾就已经叛国了 |
|
黑白、4:3画幅、手持跟拍,配乐,剧本,剪辑都做到了极致的好,有力量的一部电影,应该拿奖。 |
|
#HKIFF# 题材好拍得也好,拼着断气也要重新站起。伊朗女人能不能独立建国。导演取消了一班机专门跑回戏院谢票,奔跑的伊朗女人又具象化了😭 |
|
政治与运动,政治无处不在罢了。该类型题材其实很难在观影感受上十分舒适的,一方面是题材沉重可看性不高,另一方面是题材本身搅动身心灵,里里外外都不舒适。首次做导演的阿米尔选择的拍摄手法十分聪明,从节奏上带叙事,不拖泥带水,适当留白,该写意的时候也是完全没有美学水准。在思想性观赏性和自身话题性方面,做到了最好的平衡。 |
|
7.3分左右。
很棒的女性电影,她们的荣耀甚至不是因为得了冠军,而是摘下了该死的头巾。最后那一刻,她们俩意气风发,在聚光灯下闪耀着比冠军更耀眼的光芒。
如果一个国家不能给你带来公平和自由,那就不需要有任何负担地将其抛弃了。 |
|
一年后她们再去到东京参加比赛,她在她身后,用手推她一把,她跳着上场。 |
|
《柔道场》理想主义的口号电影。
这故事或许是“中国乒乓”最该拍的那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