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所有有关外星的电影都是他们比人类智慧先进呢,就不能人类更相对高级吗 什么时候能拍个人类去拯救外星人的电影啊 |
|
特效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震撼,仅凭这一点就足以称得上经典。但不得不说这个故事真的很难看,冗长乏味到了极点。 |
|
【B】①只靠几个电子灯光就能表现外星人入侵,真省钱②《独立日》《超级八》偷师N多,但无论是JJ还是埃默里奇,都没能拍出撕皮包令人肃敬又不安的神秘感。③一群外星人,大老远跑来就为了和地球人开一场迷笛音乐会,和通过精神匹配约到一个炮友,这是什么主义?这是浪漫主义。 |
|
看《降临》和《你一声的故事》时我就想过,如果剧情成立,为什么不能先通过单纯的音节或者声音,音乐切入,而非要故弄玄虚的建立在沃尔夫假说上。
不过话说回来,我似乎看到了中国科幻片的一条曲径:大场面大调度你拍不出来,那完全可以走《降临》这样的软科幻啊。
《三体》还是交给好莱坞吧。
|
|
3.5。如果《2001太空漫游》关于未知,那么《第三类接触》便关于求知。被低估的部分另当别论,但外星人与人类相对而笑的情景在我眼中绝对是一抹败笔,它宣示着斯氏纯真里那份无法摒除且不自知的廉价:当友善成为谜底,对友善的期许便不再迷人。 |
|
微火慢炖型,几乎没高潮,沉闷易入睡,但表达的寓意值得褒奖,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家堆屎和五颜六色的幽浮 |
|
让人捉急的电影,铺垫十分的长且烦躁,最后还无任何惊喜。算是圆了那些有飞碟梦的美国人的梦想吗?特技挺棒,故事太无趣了。 |
|
事实证明斯皮尔伯格真的不适合自己写剧本,本片不论整体来看还是单拎一段都非常雷,越到后面越无法入戏,倒跟设定过不过时没有关系。其实能看得出70年代人们的恐惧和倾向逃避的心态,但这样一个故事真的没法撑起这些想法啊!尤其结尾,配合着JW雄壮宏伟的配乐,真的忍不住笑场了... |
|
斯皮尔伯格比较被低估的一部科幻片,可能由于同年星球大战的出现。大银幕修复版看日格蒙德的摄影就值回票价,好莱坞灯光照明运用的教科书之一。高级阴谋论和对未知神秘的营造氛围最后还是落在了导演的一颗童心上,不惜撕碎美国固有的家庭至上价值观,自己理想中对事物的追求即别人眼中的疯魔,一帮科学家看到飞船仿佛见到心爱玩具的大男孩,德莱弗斯把成人的另一面演得浪漫又励志。而特吕弗的角色靠翻译才能深度交流凸显人类不如外星人DJ的意念和威廉姆斯的旋律来的简单。失踪人口的安排真是让人感动,想象力和呈现在那个年代大约仅次于2001太空漫游和飞向太空了吧,对之前这两部也都有一些小致敬,还影响了后边诸多同类型的降临式影片。资料馆4K。 |
|
在如今每天浮躁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像凝视那些霓虹而又温暖的飞船灯光一样,静静地凝视一下我们自己。 |
|
戈达尔看了这片一定又痛骂一顿特吕弗了吧 |
|
该片在当年的颁奖季中被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全面压制,最终只拿到当届学院奖九项提名中的一项摄影奖。史皮堡用一个简单的故事佐以视觉奇观鼓励处在冷战核战争阴影下的人们克服恐惧、积极探索、大胆交流、追随本心,而同样拥有绚丽磅礴的宏大场面的星战终究不过是古典戏剧的老调重弹。 |
|
77年电影,难以想象,科幻电影里程牌!!音乐没有想象中的震撼,不过这是斯导第一次与John Williams合作,以后经典,镜头给我震撼..斯导自编自导!!!..对生命的未知探寻,就像男主角一样疯了一样去探寻答案,斯导就是如此,斯导外星控!!..很奇怪,为什么外星人要抓了那个小孩,那么快又放回去,有的又抓了那么久才放 |
|
又是不一样的外星人片, 斯皮尔伯格的视角就是不一样,当年我还不懂,后来在电脑上特意查了什么叫第三类接触。 |
|
在科幻片历史上存在里程碑的意义。最出彩的是John Williams的配乐。有点照搬大白鲨成功的模式,烘托群体气氛直至高潮一触即发,但故事人物单薄,节奏也太拖,很难说要不是配乐经典,有谁看到最后还能保持惊喜。片名取名自天文学家约瑟夫海尼克的六类接触理论,其中第三类接触表示,人与外星人不仅是看到和感受到,还有初级的交流。 |
|
第三类接触也算是斯皮尔伯格的名作,而且对科幻类型的涉足要早于ET外星人,却为何最终的影响力明显不如后者呢?至少个人想到了两点原因:1、如事件的冲突模式,远非大白鲨那种敌我矛盾你死我活,而是定位在相对温缓和谐的层级上,那么由成年人作为主叙事视角就不再是理想的选择。在一个几乎童话色彩的故事情景中,观众并不在乎三四十岁成年人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因为你再怎么折腾也不可能杀身之祸或灭世天灾,既然如此我们还不如去看童真与异形的有趣互动。2、在此观影心理支配下,本片的篇幅就显得过长,外星人的出场就显得太晚——虽然必须承认最后飞船降临场面的确华丽震撼,可与那个外星人所发送的一小段颇具俏皮喜趣感觉的音节(会让人脑洞穿越想起伊林经典白衣人),以及新浪潮大导演特吕弗出演主要角色之一,共同归为本片的最大看点!……三星半。 |
|
现在看来,这片子有着导演那样的童真、<大白鲨>和<侏罗纪公园>那样的悬念氛围,<世界大战>这样的未来科技炫感,一如既往。太喜欢斯皮尔伯格纯粹的孩童般的想象力,就像这片子里的孩子,充满好奇,不赋予任何成人世界的标准,诚赤子之心。当然,剪辑有着早期的不成熟,使得前面颇为冗长,大头公仔造型的外星人形象可能也是那个年代的顶端想法,倒是成为了后来很多影视外星人的经典形象。此片也见,斯皮尔伯格在调动氛围方面,也是一流高手,跟肥西有的一拼。7.7 |
|
从斯皮尔伯格少年时候的超八长片[火光]而来,立意是外星人+水门事件,同时主人公又是斯皮尔伯格喜欢的“普通先生”,还有破碎家庭(父母争吵-大儿子反应那段显然是自身经历),儿童目击超自然现象(小时候的梦想)。影片有三个版本,目前比较同行的是30周年纪念版(也就是删掉了特别版加上去的飞船内部的版本)。影片的恐怖片气氛其实做得有点过了,而且斯皮尔伯格的剧本确实有些呵呵。完全没想到这片宗教气氛这么强,[十诫],以及12圣徒,其实施拉德的第一稿里面是个圣保罗的故事,最终还是保留了一部分。特吕弗的“男二”酱油感好强哈哈哈。特效的用法,对“友好”的外星人的塑造。 |
|
Duck Dodgers in the 24½th Century 为了上太空老婆孩子都不要了,可见当年UFO是多么的热啊 |
|
1.虽然前面都是为了最后的20分钟做铺垫,宇宙飞碟出现很震撼,但整体而言,个人觉得过于冗长;2.反套路,没有冲突没有矛盾也没有所谓的英雄拯救地球,有一场不像交流的交流,那这确实是极可能出现的一种交流模式,假设真的有外星人造访地球;3.最后感谢外星人特地从光年之外赶来为人类除害,带走了一个抛妻弃子的渣男。 |
|
哈哈,外星人让地球人猜谜,接头暗号是五个音调,猜对了,把吸走的地球人还来么,外星人和地球人相见,弄得好像国家元首的接见,庄重而有条不紊,都是成年人,别动不动搞入侵,男主从心了一把,哪怕众叛亲离,哪怕困难重重,也要解开谜底,那么就让你当回“外星人选中的人”作为奖赏,真是很有童趣了~ |
|
神棍片。。。 |
|
分三次看完。本来疑惑特吕弗为啥要参合,看到最后,男主从一个应付生活义务的普通电工,变成超越世俗、现实、情爱、只想追求不确定之终极精神彼岸、两眼放光的人,这是特吕弗、老斯以及所有过来人的道路象征,“我妒嫉你”讲得合情合理。同类寓体有《碧海情深》。 |
|
前乘《E.T.外星人》,后启《世界大战》。以今天的眼光看只能算作一部忽视剧情推进奇观片,无论是印度的手语还是发疯的丈夫,太多情节与外星人在逻辑上没有任何关系,斯皮尔伯格却将这些无关元素组合在了一起。电影最成功的是将民众对于UFO的热衷(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
|
飞碟现身后停电的封闭室内戏,无论惊悚氛围还是蓝红纯色光的运用都让我想及同年的[阴风阵阵]。老斯还是想突出坚定而乐观的美国梦,传达不懈探索未知的精神,对外星人的敬畏情绪外化得比较成功。铺垫过于冗长,特效很棒,John Williams配乐出彩,与外星人会面时五颜六色的音符十分梦幻。(7.0/10) |
|
7/10。叙述比较客观冷静,拍成纪录片会更好,花费大篇幅架构了灵异事件的未知悬念和平民主角因此改变的生活。想用《大白鲨》的暗示手法烘染恐惧,但恐惧感应当源于一个让观众不可预知的邪恶化身,而片中外星文明丝毫不具备威胁性。抛开少数的冰淇淋形飞船特效和结尾生灵交会的醉美场面,故事空洞无物。 @2014-11-16 03:58:58 |
|
1978年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语片 |
|
极简的合成器主旋律相当惊艳;气氛营造不错,只是斯导的编剧能力不敢恭维.....另外,最受不了老科幻的一点就是给人们一个个大大的特写然后每个人的脸上都像是写满了”震撼“两个字而我却怎么也感受不到;我总觉得特吕弗像极了某个法国人,却总也想不起来,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大众脸??? |
|
七十年代的斯皮尔伯格拍的也是宗教电影,科幻的终点就是神学,从《第三类接触》到《降临》,就是从西方的太空交响曲转换到中国的书画语言。 |
|
"Less is More"哲学的高阶范本,幼儿失踪的戏码比之史匹堡之前的《决斗》《大白鲨》或之后的《E.T.》《世界之战》中对此理念的展示,都不落下风;内容层面上也尽是其个人的烙印,一是对地外文明美好的幻想和震撼的表达,二是对家庭关系尤其是缺位父亲形象的描绘,兼具高耸与平易。 |
|
【3.5】为具象未知而极力塑造恐怖气氛,幽浮而细微的牵引力支持叙事,对于求知则赋予其狂热。因为低影调,那些与光的接触才惊心动魄。遗憾在于缺乏后期斯皮尔伯格科幻电影的畅快:关于将秘密与激情化作场面调度的技艺。对沙马兰可能有深重影响。 |
|
真想象不出当年这部片是如何把人吓到的。现在转头再看,这部的特技效果和当年的《星球大战》都有着极强的模型感,只是故事远不及《星球大战》来的痛快。当然,这部片子如今看来,最大的亮点还是特吕弗的出演。 |
|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40週年紀念版。特效厲害,40年前就有如此高水平;劇情災難,乏味冗長又神棍,還有討厭的熊孩子。幾乎要睡著。開場視頻裡斯皮爾伯格說他相信有外星人所以這片不是科幻片(呵呵你開心就好)。還有丹尼斯維倫紐瓦講他小時候看此片的記憶。感覺《降臨》學了此片很多東西。兩星半 |
|
老斯的外星人梦幻电影,不知“第三类接触”的说法是否因此而来。外星人在此终于不再以邪恶或侵略者的形象出现,五个音符的旋律从此成为经典。唯一的遗憾在于外星人直到临近结尾的时候才出现,有种意犹未尽感,之前的铺垫做得过于冗长和乏味。 |
|
身材變形的外星貪吃客降臨木呆呆的美國,吸引了一群亂髮愛好者的瘋狂追捧。除了音樂和燈光不錯其他的都乏善可陳 |
|
有些匪夷所思~~美国人的虚无主义在横行~把UFO也变成了他们自己国家的一种文化~~ |
|
影片情节很琐碎,分三个方面讲述了这个故事。第一个方面是一个单身母亲,发现自己的孩子被外星人所吸引,并在一个深夜被外星人劫走。第二个方面是讲述一个电工在被UFO发出的光线烧伤后,渐渐变得疯狂想要寻找外星人。第三个方面讲述一个法国科学家联合美国科学家在世界各地寻找遗失的船只、飞机,并在美国组织与外星人沟通的过程。这三个方面的人最终汇集在外星人的指定地点,见证了UFO的降落以及失踪人类的回归,而电工被外星人接走,离开了地球。 |
|
from "invasion" to "encounter"。奇觀與天啟的見證過程(如何一步步繃緊觀眾神經和心理),Jaws,Jurassic Park。宛如《十誡》的宗教體驗,撫慰被The Exorcist嚇壞的美國人心靈? |
|
前面1个多小时的铺垫太长了,为了节奏紧凑点,可以再剪一下。对男主受飞碟影响后的生活精神状况的描写比较丰富细致,对“锥形”迷恋的呈现、自我的迷失、家庭关系的破败和高潮部分登上外星人飞碟,是有因果关系的。后面半小时才真正从灾难片场景描绘转向科幻实质的呈现。后面重头戏做奇观的时候,飞碟来回三次,高潮三次,做足了视觉上的层次,本片色彩的运用也很棒。用音乐架起沟通的桥梁,这个点我是觉得比较惊奇的。但关于失踪人口的归来和外星人的善良笑容这两个内容,我觉得过于乐观化甚至无趣和弱智,对人类和外星人都是。 |
|
这部经典的科幻电影当初与星球大战同时出道,显然后者比前者更容易被接受,但这丝毫不能掩盖本片的光芒。与那个时代UFO电影相比,本片一反常态的着重描写人类探索未知的心理而非外星人的凶残。尤其最后UFO起飞的壮丽场景,即使在30后的眼光来看也不会过时。推荐! |
|
看完Arrival再来看这部经典,个人觉得有些过誉。更喜欢Arrival的处理 更personal 更现实。毕竟遇到外星人,只有少数能懂 愿意理解。斯皮尔伯格拍得有些爆米花 最后一幕更像外星人洗脑。演Dreyfuss老婆的那位演技略马景涛式浮华。 |
|
why ppl think so highly of it? |
|
4k修复,和星战同一年的,这视觉效果不比星战的好多了嘛,夜间摄影,夜空,云层变换,影子,五颜六色灯光,音符对话,奥斯卡只拿到一个摄影可惜了,气氛上佳,剧情上可以算无主角,前2/3三线(一家、母子、专家满世界跑)叙事,各种massive madness,越到后来才逐渐突出男主个人,找了两版字幕质量都很不好错译很多 |
|
磨叽了半天,就是为了根外星人打个招呼。。我晕,这就是70年代的科幻片啊,看了一半都不知道演什么。后面才知道是为了说声hello。晕。 |
|
小时候断断续续看过,当时非常喜欢。那年头地摊里流行世界未解之谜的书,翻来覆去看,里面就有提到巨大游轮消失在百慕大,若干年后出现于蒙古沙漠;二战战斗机组莫名失联,若干年后空飞机停放旷野;墨西哥城万人目击不明飞行物;魔鬼谷的传说,动物离奇死亡;外星人绑架小孩、侵入人的意识;奇怪音符突然出现在千百人脑中……斯皮尔伯格把这些片段串联起来,从孩子被带走的母亲和亲眼目击飞碟的男人双线展开,最终汇集到巨大飞碟降临山谷并带走人类信使。从其中能看到导演童真乐观的一面,前期通过主人翁们行为渐渐癫狂来展示人对未知的求索之苦与渴求,值得回味。飞碟降临时的恐怖氛围在当时已算不俗。倒是最终外星人露脸有些打破神秘。这个片也许是E·T的雏形。 |
|
这些科幻片就是纯yy,导演把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实体化,然后有过类似想法的就狂叫好 |
|
为了营造悬念,设计让所有人围绕着一个主题在周边活动,但是集中在高潮阶段的揭秘而不是层层递进,导致所有人的行为动机都不是非常符合逻辑与有说服性,观众需要不停地向自己提问题才能坚持下去。 |
|
斯皮尔伯格的外星人都很有好,最后竟然还有人跟他们一起回去了,这在严肃题材的描写外星人的片子中决不多见。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拍摄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悬念,发展周边线条。谁能告诉我特吕弗为何会演这片? |
|
虎头蛇尾的一部电影。。刚开始围绕不明飞行物出现的几段还是挺展现斯皮尔伯格的水准的。悬念营造的很好。。直到男主越来越偏执还是说自己没疯。。就各种百无聊赖。。男主越是这个状态就越期待有个惊人的结尾。。结果只是和外星人“弹钢琴”。。。ps:这个电影可以看到现在特效的进步。 |
|
昨天就是因为看了这个片,突然想到如果是外星文明率先抵达地球,他们会不会像当年欧洲文明发现新大陆一样,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屠杀。这个其实也是一直以来人类对发现外星文明的担忧之一。这部影片拍得最吸引人的就是外星文明闯入引发的好奇、恐惧,一直是从人类视角去看忽隐忽现的飞船。最后,当外星人的飞船抵达地球预定降落地点,人类在此等待守候,用乐符做语言,同外星人尝试交流时,看得真叫人激动,是那种仰望苍穹、忘记人类自身渺小和荒谬的激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