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复的生活使人厌倦,最亲近的家人使人倦怠。日复一日,平淡如水,褪去激情,爱情已死。交流阻碍,漠然丛生,心与心已经相距甚远,用离开来解决问题,是一场报复。镜头、配乐合我口味。 |
|
萨金塞夫的电影技术上真是没话说,好与闷就取决于故事和人物能否撑住了。的确有老塔的神韵,但在同一个长镜头里时空转换是学的安哲吧,可是安哲的长镜头情感力量多么强大,因为他的人物需要那样一个镜头去穿越时间见到自己的所爱,是有灵魂的。这里就显得有些滥用了。技术真的需要建立在情感之上呀 |
|
#siff2015#第一部,也是第一次看萨金塞夫,俄氏隐喻冷酷但太沉闷了,好在油画般的影像悦目。标志性的摄影机运动和人物在画面中的走位调度构图无不大师风范,城市和村庄的色调反差,结尾和小溪的长镜头印象深刻,以及色调像极了塔科夫斯基。上海影城小厅真暗。 |
|
安德烈·薩金塞夫在《回歸》和《將愛放逐》里依舊探討如何男性如何成為真正的兒子,真正的兄弟,真正的丈夫,真正的父親。 |
|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深深被吸引...节奏令人不能自拔 |
|
女主投入的表演使这个角色更加丰满,一个女人对抗疏离关系的方式,足够大胆与真,代价是解脱。对于爱,婚前婚后的差异,“他为了他自己爱我们”关系之间竖起高墙,有的人会为了名存实亡的关系苟延残喘,而女主则是不惜背负起放荡的骂名袒露一切承受一切,“没有爱,我什么也不是”一次感人又壮烈的牺牲 |
|
很美的电影,喜欢俄罗斯电影 |
|
孩子拼出圣母,农妇对起欢歌。婚姻是需要合作的表演,却只有一人得到掌声。女儿唤错名字,儿子目睹暴力,窗外一场骤雨,屋内一个耳光。男人的溪谷已经干涸,在手术台扼杀骨肉;女人的爱情走向末路,用药物治愈绝望。若不能像孩子般协作,如农妇配合,婚内二人就只能像漫天乱鸟,在雨水到来前被爱放逐。 |
|
俄罗斯导演怎么出一个是一个? |
|
SIFF@影城;从第一个场景的孤树屹立就奠定基调,每一帧都可入画,尤其喜欢室内静物描写、室外写意风景,风卷草原,木屋内的光线,湖蓝斑驳的墙壁,沉静的母亲,都极其符合我的审美,也保持了导演一贯的美学思想;究竟是放逐爱,还是被爱放逐?结构精妙。 |
|
妻子怀孕了,孩子不是丈夫的。困局即将解开之时,情节却急转直下。一部带有强烈现场感的俄罗斯电影!甚至能够感觉到彼时天气的冷暖和空气的凝滞。 |
|
一开场大雨一来,就被压抑到了,然后这种压抑感就持续了整部电影,节奏缓慢到我非常理解为什么片中的角色都想死了。 |
|
虽不如《回归》震撼,看完也是沉重绝望。疏离的夫妻,干涸的水渠,重复无尽的道路…镜头语言与故事情节相辅相成,配乐悬疑且有张力,太对胃口了。 |
|
剧情比《回归》差太多,文艺闷片最难嚼,勉强3星 |
|
想不开的作女把自己作死了,全世界这样的夫妻还少么,不会调节只能每天度日如年。剧情比《回归》闷,这样的文艺片太小众,注定没票房。但镜头太美了太棒了,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挪不开眼,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画,置景和运镜都是教科书。 |
|
呃,怎么说呢,喜欢这种影像风格,毕竟继承了塔可夫斯基的某种特质。比如开篇的树,很难不让人想起《牺牲》的开头,读《哥林多前书》想起《安德烈卢布廖夫》,景色表现也有他的风格。达芬奇《圣母领报》的拼图都有深意。但是,我对导演故弄玄虚遮遮掩掩的叙事风格挺反感的,特别是女主角说的那些话 |
|
主席的片四部都看完了,深觉按时间顺序前三部是导演小心翼翼的试水、积累经验、致敬先辈,待到利维坦才厚积薄发自成一家。本片摄影帧帧都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画作,移动的羊群,辛勤劳作的农妇,几乎压到山脊的云彩,甚至连墙面剥落的泥墙陋室都自带格调。#18SIFF |
|
浓得化不开的俄罗斯情结。被斯堪地纳维亚半岛冲淡的阳光,以及照样浓烈的爱。
当然,最后那个镜头,农妇在田地里劳作歌唱,在我看来代表了导演的一种现实倾向,以及适当的讽刺。 |
|
究竟是谁儿放逐了谁儿,生命无常啊。。。 |
|
有点沉闷,结局比较意外~ |
|
《回归》之后再获成功,爱与放的决择 |
|
闷到中途溜出去找人聊了十几分钟天。 |
|
80至81分钟,夫妻两人散步的推轨镜头出现了人的飘位,整部影片的情绪也大致如此,丈夫于妻子是无实体的游魂,基于此展开的谎言与反馈。倒是末尾几段镜头内转场更多承载紧凑叙事的功能,甚至交代得都有些饱和了。 |
|
很美 但太漫长 |
|
4-4-2008 6:00pm science museum |
|
《归乡》之后依然的高水准之作 |
|
再看
|
|
看得我心抽。不过前面太闷了。 |
|
太隐忍了。静谧又有力量。音乐很棒。 |
|
为何总是如此冰凉 |
|
关于爱的执念故事,“为了自己而爱他人”时,哪怕以死“殉道”。萨金塞夫还是个讲故事的导演啊,塔神继承人的说法最不靠谱了,人家的诗意和塔神完全俩体系好么。 |
|
在三个网站上:PPTV-56-土豆,才将此片看完。
起始的工业场景很震撼。 |
|
女主的表演更出色 |
|
看了要睡着了 |
|
镜头太美。 |
|
镜头的推拉摇移和收尾的倒叙转场,显形婚姻生活里被单方面忽视的幽灵,似乎也可以引申到更大更广的关系中 |
|
很慢的节奏不错的电影,就是纠结到底孩子是谁的,有点似懂非懂 |
|
整个电影就是女主太作,逼大点儿事,扯了这么长时间,还是和朋友聊微信更有意思点。 |
|
摄影教科书 |
|
此致敬礼 |
|
三星半,构图摄影都如油画一般美丽,但剧情推进的节奏实在有待商榷。 |
|
偏爱揭晓谜底的部分还有结尾,摄影长镜虽说不及前作,但仍然很美。 |
|
两段式结构,诗意抒情画卷镜头,对“爱”的理解和追问。 |
|
萨金塞夫的电影带有一种俄罗斯文学气质,不惜花大量时间去展示场景,反衬人类有些冰冷疏离,尤其丈夫这个角色,不仅是将爱放逐,更是被爱放逐。 |
|
和Aleksei German Ml差距还挺大的 |
|
Звягинцев - Запах камня - Изгнание. 何苦。 |
|
萨金塞夫还是保持了他的镜头风格,也设定了一个好的拷问家庭问题方法的局,但这个题材发挥得一般,力量出不来。 |
|
空镜 |
|
456……63……321,0。结构非常有意思的一部电影,后半段的线性-倒叙,逐层逐层地倒勾出观众对于整个故事和人物的重新理解。此外,导演用长镜头调度情绪、调度空间、调度结构,可谓面面俱到。 |
|
不会评价,但看后感觉很难过,俄罗斯电影中总能看到这样强硬的父亲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