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年代的片子是讲人性的,没有快餐,没有不合逻辑的血腥暴力色情,只有人性的苏醒。这里面讲了三次苏醒,第一次是德尼罗和病人们吃药之后的好转,中断的人生又开启了。第二个是德尼罗的爱情,跳舞那段令人心碎;第三个是罗宾的,他浪费自己和护士的生命几十年,是个罪人,好在最后醒了。 |
|
一开始是冲着罗宾威廉姆斯去的,结果被这个节奏不徐不缓的故事感动了。尤其是最后的那支舞,一颗有力的心和一个渴望爱的灵魂被禁锢在无法自由控制的身体里,窗外是阳光,只差一步就能够跨出门外。I'm not asleep.每一次醒来,都是上天的恩赐。能控制我们的身体,就是生命给予我们最大的自由。 |
|
3+ 非常美式的浮云片。各种似曾相识感..价值观也典型美式中产阶级囧。如果从浪漫主义来理解的话,或许可以欣赏,剧情就不要推敲了。德尼罗的人设就是用来秀演技的,Williams细节处理还不错。结尾总算扣题“提倡人本主义治疗”又点题“唤醒观众珍惜拥有”只是场合未免牵强。Post-en |
|
最后10分钟哭傻了 上一次看电影哭成这样都忘了是哪部了 哎 老罗演的太好了 对生命即将被剥夺的那种不甘与难过 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珍惜现在健康快乐的人生吧 |
|
'how kind it is to give life only to take it away again' 这是上帝需要思考的问题 但人却敢于践行 |
|
好片子都被烂名字给毁了.看哭了 |
|
除了爱 世上没有奇迹 |
|
本来有大把角度可以挖掘:病人醒来后如何面对30年的缺失?如何面对再次沉睡的现实?......可惜仅仅定位成热爱生命的美式煽情。 |
|
真人真事,人物原型也全程参与了本片的拍摄。……伦纳德苏醒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是罗伯特德尼罗,那么帅,演技那么好。……罗宾威廉姆斯在2014年被误诊为帕金森综合征,实际是路易体痴呆症,那么好的一个人,不堪病痛折磨,自杀了,留下了那么多的佳作。犹如《菊花香》的张真英一样,剧中人是胃癌离世,她也是胃癌离世。……佩内洛普安米勒在本片的颜值是巅峰期,和德尼罗共舞的一幕,太催泪了,止不住。 |
|
明知可能失败却本能般地坚持,这几乎是所有探索性和挑战性工作的本质。奥斯卡放弃威廉姆斯而提名德尼罗,代表了一种古怪而糟糕的取向,好像残障人士就要比正常人难演。事实上德尼罗发生作用的那几段戏对全片来讲根本就是偏离和多余的。 |
|
“救人一命只为了再次夺走它,这就叫好人?我怎么感觉不到一丝的宽慰?”“因为你是个好人,因为他是你的朋友,好人做任何事都在自责。” |
|
片名翻译有问题,应译作苏醒。讲述帕金森治疗药物左旋多巴的故事,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赛尔医生从一群石头的病人中发现端倪,研究规律,最后试药,大剂量,医院的人有爱愿意募捐拿药,雷纳成功了。雷纳起来走动,最后拥抱年迈的母亲,照镜子发现自己很老了却没印象,有喜欢的女孩了。影片现实也残酷的地方是,雷纳的药效不起作用,在喜欢的女孩面前僵硬抽搐。全是泪点,最后女孩却与他共舞。但依然改变不了药物治疗有限,回到原点的可怕现实。 |
|
有时候励志片确实能帮人恢复元气。生命睡过去了。也许还会醒来。醒成个什么样子?谁知。下次醒来少了三十年,我会更怕死亡,不再怕衰老,更珍惜时间。 |
|
被低估的片子,里面演员整体的表演都很出色,De Niro和Robin Williams双星闪耀 |
|
拍得极好,尤其影片开始时不疾不徐而又很能抓住观众的引入,近十几年已经少见这样胸有成竹又自然的电影了;所有演员都特别棒,这种融入式演技,如今也稀有了。看到中间,我也被awaken,这一定是当年“第二课堂”看过的片子。如今隔着岁月淘洗和尘世经历,愈发感动。Cherish life! Don't take anything for granted! |
|
德尼罗简直太帅当不了精神病人好吗,坐在那里只要不抽搐就能把到妹。。很奇怪为什么他看到他麻麻已经这么老想不到中间已经过去这么多年呢?总觉得要么写怎么唤醒,要么写唤醒之后的故事,这样一分两半大概只适合改编剧本吧?总觉得像记录不像故事。只能说很规整很90年代,really cant say he nailed it |
|
影片过于煽情了,夸大了清醒时刻的神奇,其实真实故事就已经很有力了,完全无需如此夸张。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是特别喜欢罗宾威廉姆斯的剧,因为老是充满了虚张声势的温暖。 |
|
玛德,牛逼疯了!偷一段短暂的时光与你相爱,医院里几乎都是天使一般善良的人,美好得有些虚幻。 |
|
要说的太多了,终于静默……这个片子,非常棒。 |
|
ROBER DE NIRO 表演很精湛,ROBIN WILLIAMS一直很窝囊的样子。。。 |
|
很俗套也很温情,但我就是怎么也看不腻。
虽然表现喜剧,但主题却很深刻。
在医院呆太长时间已经与社会脱节,产生隔阂。
像是肖申克救赎里被囚禁数十年的犯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病人被困在医院里是一样的。
接受不了外界事物的变化。
虽然奇迹并不是总能出现,但能享受到的每一秒幸福。
对于病人来说都是生命莫大的恩赐。
德尼罗的演技再一次的绽放。
德尼罗nb!船长nb! |
|
对post-encephalitic病人的研究治疗波折不断。患者Leonard Lowe与医生Dr.Sayer外出兜风,他想自由地散步,他在病情恶化时坚持对医生说快拿摄像机对准他拍摄症状,他向心仪的女人告别时被她牵着跳舞……最后医生看着与当时苏醒的他一起拍摄的录像带,仿若一场梦。(五年后重温一次,泪目) |
|
一部富于伦理悲剧元素的剧情片,但导演彭妮·马歇尔以轻松的手法去处理这个严肃和悲剧性的题材,使这种信手拈来的从容增添了人物不幸遭遇的无助感。片中用的药名为左旋多巴,该药在用药初期对于PD患者具有所谓“蜜月期”的特别好的功效,但过了“蜜月期”后,该药的副作用就显现出来。 |
|
这不是一部大团圆式的奇迹故事,而是幸福从有到无的过程,令人心碎的是这种从你手里抽离的感觉,就像看到日渐衰老的父母般无能为力,那一段身体复原的经历如同一场忧伤的白日梦,因为德尼罗和罗宾的演绎,这种心碎感翻倍了,尤其老罗和女孩子拥舞那段看得让人神伤。 |
|
扎实工整且不狗血的好莱坞学院派剧本,没有强行给观众打强心针,将故事的结局归于现实,主要看点当然是德尼罗和威廉姆斯的表演,经常会想他们两人互换角色来演会怎样,因为两位都有演过类似对方形象的角色,就演小孩而言,我会觉得威廉姆斯对小孩子的动作捕捉与模仿更为细腻。片中最打动我的一段,就是医生希望自己的治疗方式可以得到患者母亲的同意,母亲问医生:自己的儿子对这个世界还会有什么盼望?医生回答说:他还有你,他的母亲。这一段剧情完美诠释了影片的主题,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是灵魂,以爱滋养灵魂。有人觉得《无语问苍天》这个片名让观众不知所云,反而因为片名而劝退,但看完影片后,我感觉这是最切合故事的一个名字,换了这种病的患者以及家属,真的是“无语问苍天”。 |
|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多的人都在沉睡。只有意识到自己沉睡过的人才会懂苏醒的可贵。 |
|
跟罗宾后来的医生电影《心灵点滴》的内核一样,病人和医生本来就是平等的关系,医者医治病人的过程也接受病人的医治。在这部片也是,唤醒了病人,病人也唤醒了他对身边人的关心。人类的美好情感比科学、药物很好有效,亦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身边的简单的事。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的罗伯特又接这样电影,抖得厉害,苏醒当晚场景“科学怪人”既视感。 |
|
科学带来希望与无奈,虽然病人们最后回到原点,但心境却变得截然不同。直至结尾,不仅是那些病人医生主角们的改变,也启示我们珍惜当下生活点滴。罗宾与罗伯特的表演精彩,“无语问苍天”这片名呼应得好。 |
|
在福利院的那段时间,接触到很多各个年龄段被我们称为“精神病”的人,也听过很多让正常人哭笑不得的故事。虽然和他们交流会有各式各样的障碍,但总是感觉到一种莫名的放松和自由,特别是龙宇和大威。包括后来看《左天右疯》,更是不禁怀疑,在他们眼中的我们是不是同样的不可思议? |
|
7.5
短暂的奇迹更像是被诅咒人生回光返照的必然经历,从年少拉扯到年老徒留空白的回忆,开始拥抱生活却又被命运屏蔽,药物终究会免疫唯有爱能灌输到无穷无尽,心酸的抽搐唯一一次共舞德尼罗的好演技,再度回到原点可叹生命的渺小无力。 |
|
小时候看电影时,我很容易被孤独主题的电影吸引,比如《迷失东京》这类,长大后反而这种感觉减少了。而当年我愤世嫉俗,并不关心太多人和事,很漠然,现在却更希望帮助世界上需要帮助的人,同情心变多了,也更能欣赏这类电影了,这真是件好事。当病人们被唤醒,这才是电影的高潮,真的泪目了,因为真是想不出比这更美好的事了,可惜现实太残酷,欢乐太短暂,最后真是不忍心看下去了。德尼罗和威廉斯都是影帝级的表演,最出戏的是居然看到了跑龙套的范·迪塞尔!p.s. 威廉斯去世前生病服用的药物,就是片中使用的药物。 |
|
若不是片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提醒,我可能就真的看不完了。片中虽蕴含若干意味深长的设计,但并无多少新意。 |
|
第一次在夜里苏醒的时候——“他们都睡了”“我还醒着”——太打动人了。现实即使有如此的奇迹,也绝非这样奇妙。病痛的折磨,在精神上的脑部牢狱无以言表。足以用几十年的时间荡然生命,尤其像从书中引用自己的感受时的那样精确。罗伯特德尼罗真不适合演这个角色,外貌特征太独特,个人表演痕迹又重,因此在病情转好后有些不尽人意,但刻画病情的刻画实在让人感受颇深。
罗宾的大张大和加以灵动的管弦乐,似乎如《飞天法宝》一样能永远挽救所有病人,但事与愿违。
“你什么时候认为这不是梦”“当我说话你又能明白我”
“我们管这里叫花园,因为你只需提供水和营养。” |
|
疾病可怕之处除了生理痛苦还有失去自由。两大影帝一收一放的演技璀璨夺目。 |
|
如果终要夺走,那又何必曾经给予。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依旧让人印象深刻。 |
|
1. 最大的感受是 your good time is limited 所以人真的应该去尽情的投入生活中去
2. 觉得很惋惜 本以为结尾会皆大欢喜 结果药物还是抵挡不过病魔 尤其是人类大脑 这种世界上最精妙的机器 神经 这种最神秘莫测的存在 对人类的演化总是充满敬畏
3. 表演级佳 两位主演都是能充分和电影融合在一起的角色 不会跳脱出来让你记忆深刻 因为演员本身的个性完全被隐藏 一切太自然了 仿佛就是真实的 这种演员不受电影类型限制 戏路极广 可塑性极强 不看演职表你永远不会发现是他 |
|
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医生不善交际,但对于研究的东西总是一条路走到黑,对工作和研究充满热情,对待病人善良友好。他让几十位昏睡了几十年的病人苏醒了过来,又活了一次,又一次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足迹,让不放弃他们的家人朋友能再一次和他们交谈拥抱。尽管最终他们再次昏睡了过去,但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人类在疾病面前依旧是弱小的,但靠着一次又一次的牺牲和试验,总有一天能了解,能战胜它。 |
|
看了这部,原本就阴沉的周六更加沉重了,还好不是工作日看的。
一开始是对于执着和内敛的医生的敬佩,后来是为他们俩人感到真正的开心,医生为了帮助这些人而全情投入,纳德的变好显然已经是一种回报。我当时还想,虽然他丢失了30年,但是他也重拾了后面的人生。
白发老妈签署协议的时候,她应该想到有了这样这样一个孩子,自己这些年来身上扛着的这个十字架的沉重吧。
但是最后纳德复发了,得而复失的,已经察觉到却又失去了的自由。
看的时候,很喜欢医生打开窗户,坐在窗台上对着窗外发呆的镜头。虽然被难题困扰,但是心里应该是充满了希望。
看完再回忆这个镜头,又觉得这个画面里的人非常寂寞。 |
|
演得太好了,两位大师,都太好了。特别喜欢狄尼洛看到电扇,风吹向他的时候微微闭上眼睛那场景。还哭了好几次,额。 |
|
惊喜总在睡梦中,爱,就是奇迹。 |
|
不愿苏醒 |
|
看到一群病人都恢复神智我的第一感觉居然是恐慌:完了,病人家属得怪医生给自己增加照顾负担了。然而并没有,家人载歌载舞。而一个女患者知道自己丈夫早就跟自己离婚之后和护士相视一笑:“谢天谢地”…可能这就是国情差异…病患说得对,我们是真的不懂活着的可贵。而活着如同一场梦幻,好歹他启发了医生,这也就是他们交换的能量了。唉 |
|
17年前看的电影,找了好多好多年,一直没找到名字,今天无意间刷到,有点百感交集 |
|
表面上是对于「强直惊厥症」的治疗,核心却是当一个人「隔离」社会多年后回归的疏离感,包括医生本人的情感问题,最后还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定的「温情主义」,却不解决任何问题。 |
|
His vision, from the constantly passing bars, has grown so weary that it cannot hold anything else. It seems to him there are a thousand bars; and behind the bars, no world. /// Rilke |
|
半杯水,悲观的人会看到剩下半杯水,乐观的人会看到还有半杯水。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也许记得他们从昏阙中短暂醒来的那一个夏天,可以为过往守了他们二三十年,而往后也要继续守着他们的家属一段短短的美好的安慰与念想。他们的灵魂,被不知名的东西带走了,只剩下随着岁月老化的躯壳,但他们,曾经回来过,奇迹曾经降临过…… |
|
在“being away”的时候 人们肯定会祈祷“即使只是一片刻 我也想要醒来” 。真的醒来后就算转瞬即逝 也该为当初的祈祷成真而感恩满足吧。珍惜最微小的事情 don’t ask too much.
两位都演的太好了(医生给我特别大的启发 让我停下来在稿子背面写东西:想要找到一件能让我每天能起床出门去devote的事情 而不是一挨床铺就想今儿看片算了🤷。其实我何尝不知道我想要做的是什么呢?中央/非洲/咨询 只是我不敢承认 不敢去争取吧)
|
|
左旋多巴能够治疗脑炎?不良反应和开关效应都是Parkinson病患者也有的,的确很类似,Sayer太神奇了 |
|
以前好像看了个开头,网飞上线终于补完了。其实挺不想看老罗扮傻扮残的,这种冲奖戏路真的浪费资质 |
|
两位男主角伟大的表演,虽然我觉得两个人交换一下角色会更好。结局太过令人绝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