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真实历史,尼克松的演员长得一点也不像尼克松,但是演出了他所理解的尼克松的内心世界。中国人对水门事件不感冒的一大原因是,他们无法理解这样一件事何以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和长久影响。 |
|
与政治无关,甚至与史实无关;即便除去其他细节,仅仅对比真实的四集尼克松访谈,片中的改动和描述也是更加富有戏剧感;其实朗·霍华德不过是借用这一事件来打造一部步步为营的充满张力的电影,并借此展示一个他自己心中的尼克松形象;朗格拉的表演真是令人赞叹,内敛中却有着可以随时爆发的激情。 |
|
商业政治题材的典范 |
|
前50分钟的铺垫有点冗长。最后的采访部分十分精彩。 |
|
五星级的剧本,纪录片形式还原这一次对谈,精准的节奏让人喘不过气,就算是前半段的铺垫我也看得目不转睛,到了最后,主角说出的每句话都是影片高潮!一瞬间细微的心理变化,呈现在演员脸上,一秒的镜头可有无数种解读,演员太棒。最后的疑问更是发人深省,我们是否都在做适合自己的事? |
|
Frank Langella的表演感动了我。。。居然这种类型片最后把我看哭了。。。 |
|
早已看透,尼克松的粉饰就如系着鞋带的意大利皮鞋,用措手不及的方式解开他的鞋带,才能在这场别致的访谈战争中取胜。用纪录片采访的解读方式引导了全片的节奏,抽动的嘴角落寞的神态无法被消弭的道歉,是一个曾挥斥方遒也自作聪明的政治家留给世人评说的谈资,坦白后的释然让他不必如小丑般苟活余生。 |
|
语言调度的杰作 |
|
只有一人能重返荣光,另一人必永世不得翻身。尼克松的性格与功过永远都不简单,对他的情绪仇恨与怜悯共存是再正常不过的,电影只是再次提醒了我们这一点。80%的精彩应该是属于事件本身以及话剧的,这就是为什么作为电影拿不到五颗星的缘故。 |
|
三遍 |
|
一個美國前總統,一個二流主持人,在訪談中插出的火花(個人判斷前總統是攻) |
|
9 |
|
蛮稳的,奥斯卡应该有所斩获吧 |
|
今年提名里其实我最爱这部 |
|
流畅 自然 行货 |
|
两主角都演的挺好,就是就是霍华德讲得太老套了 |
|
好看 |
|
典型的荷李活式情節..中規中矩..本想只給三星..但Frank Langella的演出很出色..給多一粒星給他.. |
|
拍的很好.... 只是我不好这口 |
|
迟暮而倔强的弗兰克·兰格拉 |
|
节奏有些不好,后段精彩 |
|
教科书般华丽。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镜头的调度。 |
|
很不错 |
|
不错的片子,只是水门事件变成美国人挖地三尺的东西也令我挺纳闷的。用当时的美国政府来影射当今的美国政府,我想美国人无非就是要说这个八 |
|
故事和表演都非常精彩 |
|
很棒 |
|
最后的对话很精彩。 |
|
破釜沉舟,绝处逢生,时来运转,功成名就~~ |
|
政治是什么样的?大约只有政治家才知道 |
|
在中国,一个政客犯了罪,他后悔和恐惧的永远不会是这些。 |
|
尼克松这个角色表达太精准了!!! |
|
采取这种伪记录和剧情片的结合的方式形成的电影,还是因为这是一个有关采访的故事。如果“采访”外仅仅是尼克松传记,那就成了纪录片了。影片中冲突的分量以及主旨的指向决定了艺术性和客观纪实性两边的砝码。 |
|
2009-04-26, 30年后,没有什么敏感性可言了,但叙事很不错。7 |
|
垂暮英雄的高潮 |
|
对这类题材不感兴趣。 |
|
平庸 演主持人的实际上是男主角。整个片子和[尼克松]、[电视台风云]都沾上一点,但没有高潮。。罗恩-霍华德一直很圆熟,但就是差把火候,以前也这样 |
|
一个民主体制下新闻业的无上荣光。但美国人恨他,却也该感谢他。
|
|
媒體與政客的交手...劇作家尋找出采訪者和被訪者兩者之間的某種內在聯繫以及兩者的錯位確實是相當難得... |
|
这是心灵上的相互倾诉嘛? |
|
时隔8年重温。朗只要和皮特摩根合作的历史片都太精彩了!话痨片拍得惊心动魄,仿佛在看一部唇枪舌剑的拳击电影!与《女王》一样都透过媒体&舆论角度探讨当年处于风口浪尖的人物,弗罗斯特和尼克松两位失意者为了各自荣誉拼死一战,麦克辛与朗格拉演技都是神级的!精彩绝伦!10/10 |
|
新颖的形式,尼克松的形象丰满。佳作啊~可惜了老爷子没有得奖。 |
|
尼克松表演的妙入毫巅啊 |
|
相对于题材而言简直就是糖水片! |
|
09年2月25日 |
|
圆熟 |
|
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希望,做最好的准备,成功就会向你微笑。 |
|
布莱尔to佛斯特 |
|
情节略矛盾,一个有野心,敢挑战不可能的任务,并对成功的辐射范围有精确的预估的记者,怎么可能天天花天酒地不做功课,最后凭借一个侥幸大获全胜呢?戏剧感过强。 |
|
Frank Langella
|
|
关于尼克松的电影很多了。这部片子还在继续挖这个题材,真是闷。而且完全没有什么闪光点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