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里那个“中国人打中国人,好厉害”的人,真的是脑子有坑。如果拍美国南北战争题材的电影,这种人应该会是第一个鼓掌的人,而且还会歌功颂德把他的美帝爹爹捧到天。真的是非蠢即坏。 |
|
中国战争电影的最高峰就是大决战系列,客观的展现了国共两个当年,都说集结号如何如何,可是跟这个大决战比还是差远了,大决战的视野大,场面大而不假,各种军事细节都很真实,选取的人物都很具有代表性,配水池墙上还写了凡尔登第二。绝对的战争电影最高峰!现在导演只会搞噱头,看来这种电影是绝响了 |
|
貌似上中学的时候就看过了,当时的自己就是个“战争狂人“每天梦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成为一个伟大的军事领袖在乱石之中敕岔风云,每周新的一期军事期刊发行后就赶紧跑去购买,电视上有战争片上映就看得激情澎湃,更有甚者,自己勾勒出中华帝国的兵力部署阿,战争时的动员阿,组建了“军政党”(模仿希特勒的国家社会党,一度很崇拜希特勒),也许好斗是大多数男孩子童年的特征吧。渐渐的长大,这种破坏欲望渐渐消磨,甚至周边世界发生过什么事也不曾想到要关注,眼光越来越局限在自己身上,自己身边的事情。 |
|
每一次回顾三大战役都血脉贲张,尤其是辽沈战役。战斗之前,林总的“未言胜,先料败”,固然让人感觉精打细算,瞻前顾后,但战争真正开打起来,仔细琢磨那种不拘一格、大开大和和对时机的把握,不愧为军神。 |
|
林彪在火车站的一组镜头相当精彩 |
|
在今天这个反宏大叙事、刻画小人物或个体英雄泛滥的时代,这三部曲宏大壮阔的气象,反而显得空前绝后的珍贵,看得荡气回肠。何况对双方的刻画今天不过时,相当客观冷静,克制着价值评判,力求真实还原历史。 |
|
人物刻画细腻,特别是国军方面,廖耀湘,卫立煌,杜聿明都很出彩。共军方面林的刻画很亮眼,台词少但印象深刻。小人物也不马虎,戴红围巾的小战士,送猪肉粉条的炊事员等等,出场不多但很突出。战争场面精炼,没有过度渲染,也不冗长乏味,国共双方的行军场面都很震撼。台词各具风格,精当传神。 |
|
从战争片的角度是完美的电影。特别喜欢那些航拍镜头,气势如虹,现在是拍不出那种东西了 |
|
一部电影成为太祖和101的终极迷弟。借这条短评说一件我意难平的事。本科学政治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都很迷燕京的几个中国专家,其中马若德教授前几天刚刚去世。那时我对一个现象非常失望,因为出了哈佛燕京,似乎没有什么政治系的老师对我党这个我自以为很有价值的课题感兴趣。我想在我离开美国回国的时候,我要给一些本科时待我不薄的教授们发一封邮件,真诚地问问他们,他们可能研究了一辈子各种政党,但是在人生中的某个瞬间,是否对一个28年时间从12个党代表发展到统一四万万国民的党产生过兴趣。如果没有,那说明本科时精神上的极度失望,或早或晚,都会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
|
太棒了,无论是镜头艺术性还是人物刻画场景都十分精妙。林“开完会各自回去,我没有准备午饭”,罗补充:“跑步通知伙房下面,让各位指战员吃了再回去”。警卫员叫毛毛犯起床气不起,周闯进毛房间毛顿时翘起来,然后被林的电报气得扣错扣子。林指示严办失阵地不报的司令,罗亲自前往赦免,临别“就这么走了,手都不握?”逼出对方热泪。md,编剧大手子!!!请今天生硬麦麸的主创们好好学学什么叫见微知著细腻自然地表现互补的性格和默契的情谊! |
|
八一制片厂的最好水平啊!大场面掌握的很不错。大事件也处理的不错。人物塑造也挺到位。很棒了 |
|
林彪:刘亚楼,你记一下,我作如下部署调整。以四纵、十一纵,加两个独立师,强化塔山防线;二、三、七、八、九,五个纵队,加六纵十七师,包打锦州;十纵加一个师,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阻击廖耀湘兵团,十二纵加十二个独立师,围困长春;五纵、六纵两个师监视沈阳;一纵作总预备队。
给我复述一遍!
(参谋长,电报)刘亚楼:林总,塔山来电。
林彪:念。
刘亚楼:敌人采用中央突破的战法,整营整连地集团出击,塔山守备团损失过半。
林彪:给程子华发报,我不要他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立即发报,快。
刘亚楼:林总,部队已经全乱了,纵队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
林彪:这个我不管,能找到廖耀湘就行。
罗荣桓演员真是好演员,居然还演过大宅门詹王爷,三国演义刘禅。
潜伏吴站长辽沈战役这会已经通共是东野八纵司令段苏权。
|
|
史诗巨片,对细节和史实的还原、对场面的控制、对节奏的把握都很好,基本事实的还原上唯一的模棱两可的就是郑洞国据守长春中央银行大楼是在胁迫下起义的而非主动起义 |
|
“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趴在椅背上的林彪啊…… |
|
战略级别的战争视角,没有电脑特效的爆炸,真人上阵的战场全景航拍镜头,全方言演出。这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瑰宝。 |
|
震撼的战争片,整个影片的质感就和开篇时的黄河凌汛恢宏的气势一样,影片所展现的是决定了后来中国走向的解放战争,题材就给了影片一种严肃厚重的气质,作为受此历史影响的后人,情感上随着战争的进行不禁掀起了汹涌的波涛,我对解放战争的了解并不多,看了这部影片我对这场战争的兴趣多了很多。 |
|
儿时和父亲一起看过,然后成人之后的我再重看大决战却别有一番滋味。当初看,看枪看炮看战斗,如今看,看人看事看对话。人物形象刻画的尤为细腻,蒋介石的指手画脚、卫立煌、杜聿明、廖耀湘的左右为难,林彪的犹豫不定都刻画的十分精细。尤其是林彪反坐椅子吃炒黄豆,符合历史,也表现性格。 |
|
在接受TG版战史这个大前提以后来看,出乎意料的不错,卫立煌廖耀湘形象丰满,林彪这个角色刻画更是耐人寻味,场面大,有那么一点点史诗感 |
|
这片子比现在的主旋律好看多了!政治 军事 经济 人心全有描写,大到军事战略,小到小人物的细节。大敌当前,每个人心里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搞派系搞内斗,这样的政党怎能不亡。不是林彪多厉害,纯属是国民党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
|
好像是第一部正面描写林彪的电影 |
|
在中国电影史上,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全景式的战争巨片,气势之磅礴令其他战争电影都难以望其项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虽为主旋律片,却并没有一味地歌功颂德,而是从宏大历史的视角,抽丝剥茧般去分析国共双方。影片自始至终采用一种对仗的叙述方式,上至双方最高统帅阶层,下至各自阵营里的将领与士兵,做了精雕细琢地刻画,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胜与败,得与失,留有后人评说。 |
|
天下何人不通共 听校长还是听教导主任 这是个问题 |
|
长镜头牛逼。细节给力。周恩来左手不能弯,罗荣桓不抽烟闻烟,林战神最后的微笑 |
|
九十年代能拍出这样的大场面真有点难以置信,有国家支持拍出来的确不一样,电影最后感谢了各部门的协助,其实能拍出好电影,反过来我们也要感谢一众的电影工作者,在那个国内还没国产大片意识的年代,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史诗大片 |
|
林总在车站月台踱步,最后下定战役决心,火车长鸣汽笛的那几组镜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
|
如果能更尊重一点历史,这个系列或许会是一部无法超越的超五星作品,毕竟没有哪家公司承担起这样巨制的费用。但是我还想说但是:就目前来看还仅仅是一部主旋律献礼电影。 |
|
最好的一版林彪。卫立煌、廖耀湘、郑洞国也算一时俊彦,可惜跟了蒋该死集团。 |
|
全面,翔实,公正,不是共军太狡猾,实在是国军无能,配合bilibili的字幕绝对是经典 |
|
重看212分钟版。三部曲首作,关系到牵一发动全身。顶层目光如炬纵览设计全局,高层尚能斡旋转圜乃至抗命,底层就只有赴汤蹈火肝脑涂地一条路了。没有过度黑化对手,已然是最大的尊重。朱周二人月夜漫步忆当年,顺理成章批判了陈独秀。至于林彪,则早早地埋下了刚愎自负的伏笔,算不得高明却也用心良苦。阵地上送围巾军民一家亲,铺天盖地黑压压真人无特技还原战场,耗费的人力物力精力,均难以核计且再无复制可能。政委政委,离了你还怎么打胜仗得天下哟。 |
|
【4.5星】
1、这种才是真正的战争片,敌我双方都有伤亡,没有哪个是神人,即使是指挥官比如杜聿明、林彪,也都是对结果没那么有把握的,都不是完全的躺赢主角,完全是靠自身实力。
2、蒋介石六十有二,生日那天,他的达令(妻子)飞过来,他与她妻子见面的场景,可见蒋介石也是一个尊敬和爱他妻子的人,这电影没有一味贬低对手,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抗日神剧贬低对手,其实是对自己的贬低:既然对手如此垃圾,为何久攻不胜?岂不是说明己方更垃圾?
3、西柏坡,锦州,葫芦岛,曾经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和平年代的存在感却也比较低啊
4、“共军又怎么知道我的司令部在胡家窝棚呢?”笑死我了,共军因为部队乱了,有一个小纵队误打误撞咬了一下遇到的敌军,结果捅到马蜂窝——敌军司令部了,虽然共军这一纵队都没了,但是却令敌军开…… |
|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
|
这年代的片子视觉听觉都比现在的纯爷们电影好多了 尤其太祖中正 乡音一有 就有亲切感许多 估计这也是通古斯很厌恶的吧 |
|
举国之力拍成的战争全景片,有将帅的运筹帷幄,也有前线小兵的惨烈牺牲。不论敌我,每个人都塑造得有血有肉。电影忠实于人物外形和生活细节,看起来就像是纪录片。 |
|
小时候看了无数遍 什么都不记得了 就是图个爽 现在再回过头看 感受如下:1毛戏份太多林戏份太少 三个半小时的巨作 框架还是不够清晰不够抓眼 2老演员的演技和台词的演绎放在今天来看已经无法超越甚至无法复制了 不过在如今速食观影的节奏下B站1.5倍速观看 效果甚佳 3战斗场面还是有些主旋律的局限了 尤其是各种冲锋和就义 放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 多少有些刺眼了。。。 |
|
212分钟版本。前几日闲逛B站,得闻“优势在我”“总裁高见”等玩梗、妙语。眼下时光如固,遂找来资源,统一补掉。LB被涂画得太黑太黑了,以我的历史常识尚不清楚真实面目,不过这个人设形象着实是一脸墨。除此以外,整体架构与形意展示皆有行止、分寸,很古味的一部历史片、战争片。近来思索偶得一个新认知:为何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作品越是能够穿过时间迷雾,越是拥有价值,无他,因为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检验(旧闻),且历史记录价值得到了检验(新知)。 |
|
当然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不过这篇整体结构上面虽然说不那么惊艳,但至少不拖沓,工工整整的。其镜头语言可以说是我没有想到的好,各种学院派蒙太奇和摄影,乃至布景用的贼好。五星支持! |
|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部官方主旋律,这部电影站在了比较客观的视角来描述史实,但不知道是不是林彪的原因,画面一到东北司令部,就有一股阴森的感觉。总之,尽量客观的复述历史,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它仍然不失作为参考的观赏性。 |
|
最爱火车站台上,伴随着火车的白色蒸汽和车轮滚滚声,林彪老总批着军大衣的踱步思考的镜头。历史感和细节浑然一体,酒神镜头!其他的还有令人感动的冲锋号,军队冲锋时象征新生的的背景红日,各个老演员的方言。如今的献礼电影,丢掉了最重要的精气神:共产主义信仰,革命大无畏精神 |
|
“我看了蒋介石的全集,尤其是跟共产党决战几年中他一系列的讲话、决策,我发现他的想法大多数都是对的。早在1948年初他就预感到东北守不住,于是让卫立煌把东北的精锐部队全部撤到关内,应该说蒋介石当年的这个决策是对的——如果卫立煌把60万部队及早撤到关内来,那么解放战争要打多少年还说不定。第二个重大战略决策是,在卫立煌守不住的时候,蒋介石做傅作义的工作,让他放弃北平天津,把华北的50多万精兵撤到长江以南。结果傅作义也没有答应,如果他按照蒋介石的指示做了,那么我们的平津战役也找不到战机了,不能在黄河以北歼灭国民党军的主力,那我们国家说不定真要出现南北朝划江而治的局面。”——刘统 |
|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主讲政治,战争辅之,如果对这段历史不感兴趣,很难耐着性子看完! |
|
百度百科: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 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解放了东北全境。-2022.03.19 重看 |
|
沙盘推演式战争片的巅峰,把历史记录中的交战全过程用剧情影像复盘了一遍,从攻守双方将领指挥风格的对比中理解出胜败之差。战场画面的篇幅其实占的比例不多,这其实更多的是一部历史片,最值得揣摩的是对国共双方高层人物的形象刻画,如何较为客观真实的去还原历史。 |
|
开场就先声夺人:春回大地,黄河解冻,冰河分崩离析,发出阵阵沉闷的雷鸣(蠢蠢欲动的阴谋)。配合着激昂的旁白,两个冰块的主观镜头极速撞击河岸(对抗),随后便是黄河的汹涌波涛(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一瞬间将解放战争的局势写意地表现出来。随后便将镜头对准了渡河中的教员与战友们。写意、大气的经典开场! |
|
航拍长镜头,战争大场面,三总部和各大军区的支持,张震将军为首的顾问,气势恢宏。再加上爱吃炒黄豆的林总,b站的字幕,比建党伟业强太多了。 |
|
电影开头主席独自爬上小山丘的这个镜头震撼到我。林彪蒋介石朱德罗荣桓刘少奇邓小平等扮演者都高度还原。全片战争戏并不多,但就辽沈大结局活捉廖耀湘这一场战役的场面就足可堪称历年国产战争作品的top了。3个半小时的体量,影片侧重呈现双方军事战略部署和统帅将领们之间的智慧博弈,任你成王败寇后人评说,我们的李德胜确实就是天选,无人可以战胜。不服能行? |
|
此片杜绝了对共产党的各种歌功颂德,同时也兼顾到了国民党部的优劣。整个战局力求客观呈现,将双方指挥部的矛盾与冲突及前线战争惨烈刻画的淋漓尽致。可以说,非常之好了。 |
|
有大场面,有小人物,敌我双方领导人都佐以大量的细微戏份以求人物立体生动。观看这种几乎不可复制的特殊电影,除了能了解电影所涉及的内容本身,还能从侧面感受电影拍摄时的部分社会氛围。 当然,如今能在短视频平台经久不衰的,还是那些如“我兵团畅通无阻”之类的经典语录,其它不谈,至少生命力拉满了。 |
|
蒋失利:官僚主义严重,任人却不信,权力过分集中与蒋一人,不愿放权给有能力的将领。导致有能力的将领却因此放不开手脚,只能虚与委蛇。
人心向背:大决战之时,其实我军早已胜券在握,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均占优,优势在我。所以当局部失利时,局部的兵心涣散,投降盛行。
台词:
林彪:xx你记一下,我作如下部署调整。以四纵、十一纵,加两个独立师,强化塔山防线;二、三、七、八、九,五个纵队,加六纵十七师,包打锦州;十纵加一个师,在黑山大虎山一线,阻击廖耀湘兵团,十二纵加十二个独立师,围困长春;五纵、六纵两个师监视沈阳;一纵为总预备队。给我复述一遍!
感叹:
剥除一段不是那么符合历史的前半段,结合展示前后的兵力展示,这一战远比描绘的要神啊。
如此爱兵爱民有谋有勇的好将领,最后结局何至于此呀~诶~ |
|
84/100。确实拍的挺好的,相对已经比较客观了,双方的高层的形象与风格和实际比较相符,林彪除了稍微看起来阴沉点,但是指挥作战的部分是没有贬低人家的。还有我居然有看到漏点的画面,,,也是绝了。。。
辽沈战役从攻打长春失利,到打锦州关门打狗的成功,围歼卫立煌等兵团,塔山的艰苦阻击等等都说到了。 |
|
以27年前中国电影的摄制能力和制片水平,举国之力拍摄出的影片历史意义很大。剧情内容没啥可讨论的,历史书都写得明白。在此要给国军讲两句,东北剿总可真没一个是软柿子,总司令卫立煌是国军五虎,守锦州的范汉杰是黄埔一期生,西进第九兵团廖耀湘也是抗日名将,守长春的陈明仁更让林彪记四平一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