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家欧阳家一共三个正常人:给工厂通马桶的公公,在里弄生产组工作的儿媳,六岁时看孩子排队买牛奶一把罩的小孙女。 |
|
7.5。文本不错,结束的太草草。原来老电影里有拍过不错的文革电影;原来七几年就有脸部按摩器 |
|
瑞丽小女儿卖旧衣服;吕丽萍脸部按摩器 |
|
看过 |
|
革命,革谁的命? |
|
改编自王安忆82年的中篇《流逝》。王安忆的很多描述被化成影像之后更显出人性的复杂多变,人随时事朝令夕改,一切难以一言蔽之。突出女主角/女性的部分在今天看来让整部片子没有老去一丁点,要谢王安忆和叶明二人的合力。小说结尾有些重要的字句没有拍出来,不然.......或许因为导演“叶明”在那些年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大难,所以才会有这部85年的片子。他跟过桑弧和谢晋,熟悉商业片,也许这部片是他的从心之作.......描述那个年代,城市里这个阶层和生活一些细节的电影我是第一次看,看电影和看书的感受完全不同。没能做出太多“上海气”,而且旧上海石库门的感觉没拍出来,书中的絮叨和很多灵动都没具体呈现,倒也不碍事,有就是不易,放在今天是绝对没可能。必须4🌟。ps:容易找,建议所有人看。 |
|
经过文革与下放,张家少奶奶最终学会了与外界抗争,她心理的战争比外部的斗争更为激烈残酷。有文学基底,且王安忆亲自参与了剧本改编,前面真实生动有生活,但结尾仓促潦草、人物结局模糊,简直是拖着尾巴出来谢幕的。 |
|
八十年代的政治话语开放程度真的令我难以想象,果然,当年的“不正常”已变为现在的“正常”。少奶奶已经慢慢完成社会化,整个国家都慢慢走向癫狂。那十年不但即将被遗忘,甚至还要从历史上抹去了。最厉害的还是台词“革命?革谁的命?”男人成了推诿责任、懦弱的代表...呵 男人...这家一群白眼狼气死人了...文革版《太太万岁》ps.陆毅从小就好看 |
|
十年了,如果什么都落不下,那10年的苦不是白受了嘛。如今,三年了,如果什么都落不下,那三年的苦不是白受了嘛。历史总是不断的倒退、循环,还是什么都落不下…… |
|
小资产阶级是挺讨厌的,但也就如此罢了。 |
|
王安忆编剧,文革中的上海一家人日常,想方设法也要留在上海,现在这家人应该过上好日子了吧,老洋房赚大钱了……火车送别插队青年那段太惨了,简直是“孽债”,吕丽萍演精神病绝了,另外还惊现陆毅 |
|
非常完整的叙事结构,看起来很流畅。欧阳瑞丽的处境想必是那个年代女性的代表角色,她的邻居说的对,做人不能太软弱。生产队的人很温暖,挺出乎意料的,在那个年代的那种身份能遇到这样的人,实在是莫大的幸运。然而对比家里人的态度转变和一脚踹不出来个屁毫无担当的丈夫,简直令人作呕。 |
|
还可以的 |
|
淡淡的,就像梦一场. |
|
当家的,在那些年是最累的。有点气人是小姑子,生病那些年,得了嫂子多年的照顾,却不懂感恩。 |
|
文革一结束分到父亲的补发工资,想的第一件事竟是请保姆。这一家子资产阶级混蛋可真是气人。可爱的只有少奶奶这个“外人”和她的儿女,究竟是跟母亲的。这片刻画伤痕的同时也展露一个事实:文革受冲击最小的是穷苦大众。 |
|
拍得稍微浅了一点,更像一部电视剧,很多细节非常真实,在其他影视剧里从未见过,很动人。 |
|
小时候我就看哭过哎。我是有多老。[挖鼻屎] |
|
真繁花前传 |
|
很好的电影,真实而又生动。女主角性格刻画得很好。独立而又坚韧的中国好女人。让我想起《女人步上楼梯时》的高峰秀子。 |
|
导演是不用力的拍法,并没有WG题材惯常的激烈运动形式。可能是更平常的普通人的状态,但是仍然能看到精神物质的双重打击,甚至在结束后的后遗症。但是,结尾还是草率了,有点虎头蛇尾的意思。吕丽萍演精神病人到位。 |
|
还是上学的时候读的王安忆的小说《流逝》,当时就难忘生活细节的具体描绘,上山下乡,带孩子,做女工,十年动乱巨变的不止生活,让一个弱女子肩挑起一个落魄受难的家庭,然而骨子里的最深的东西是根深蒂固的,比如争权夺利比如推卸责任,人性的优点与缺点随着时代的浪潮起起伏伏。这电影的改编比起《长恨歌》好太多了。 |
|
这是上辈子造的孽。 |
|
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上海住宅影像志,人的改变是否受到空间格局的影响。 |
|
弄到电影拷贝了。我儿时记忆中分量十足的一部文革电影。 |
|
前75分钟4星,后15分钟1星。 |
|
困 |
|
7.5分左右。
拍得真好,毫不做作,女主角演技惊人的好,自然极了,长得很漂亮,像利智似的,颇有少奶奶的气质。因为电影是一个切片的角度和时期,女主角是从一个半推半就的形象开始的,到后面逐渐成了一家的管事,不知不觉成了家的中心和担当。一家人各种性格都非常鲜明,也随着他们的生活变化,映射了那个洪大的历史变迁时期。
那个历史就像人生了一场大病,总该留下点什么吧,哪怕让人产生了免疫力,否则那些苦不就都白受了?现在哪部电影还敢如此讨论这本来事实呢? |
|
看原著有二十年了,一直记得三个孩子拿一毛钱喝牛肉汤 |
|
亲情反目之后才变得有意思起来 |
|
王安忆《流逝》改编。 |
|
最乖的小女儿 |
|
小时候在影院看过,吕丽萍坐在楼梯上神叨叨地问,吃饭是为了什么,为了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革命……当时北方平民家庭的孩子看这个就觉得,这么使劲儿表现这一家当年的落魄样,日子也还是比我们现在都过得好啊…… |
|
据说王安忆的“长恨歌”写得最精彩的是文革。王的这篇是专门写文革的。看完我问妈妈“原来他们是这么让人上山下乡的?姥姥说你是自己要去的”。我妈说“你才知道啊?”我才知道啊,因为以前从未看到过这些文革中的琐碎。 |
|
资产阶级真是无可救药! |
|
低谷过去了,政策好转了,人性的复杂也就一一呈现出来了,很现实的一部电影 |
|
bili 无字 家庭3/小叔子小姑子下乡插队,带孩子、里弄生产组。小姑子被男友抛弃精神失常,女主想方设法将她送进精神病院。落实了政策,姑嫂矛盾日益加深,婆婆护着叫分居。搬家前夜女主路过生产组,回忆过去情景,她选择了一条崭新的生活道路去探索、去追求。 |
|
3.5 |
|
很震撼 80年代没想到有这么深刻的作品 |
|
<流逝>;細碎,抑鬱,灰色的上海;一些情緒後來延續到<長恨歌>裡 |
|
温和了点,但还是很真实的。 |
|
王安忆对小上海市民的精准拿捏令人动容,这在后来的长恨歌里体现的更淋漓尽致,这种风格得一直到金宇澄笔下的上海,才得到重现,并有了进一步突破 |
|
电影弱化了楼下阿毛娘一家在文本里的故事情节。还是生产组老阿姨会说:【花样真多,一会儿剪尖头皮鞋,一会儿插队落户,一会儿又要搞打仗,总要弄得没饭吃才高兴】。在旧光影里看故事,更觉得上海老建筑的沧桑风华,经历了多少人事变换啊。 |
|
把能攻击的都攻击了。没有左右只有苦难 |
|
“就像生过一场大病似的,凡是熬过来的人,总该在自己身上产生一些免疫力”
该片通过苦难时家庭团结和粉碎四人帮后家里产生矛盾的对比,模糊了十年的罪孽,混淆视听,试图洗白些什么。仿佛没钱就家庭和睦,有钱就不得安宁了似的 |
|
看过留痕 |
|
有些历史细节第一次看到…这本子不比Y的文革好…. |
|
改编自王安忆的小说《流逝》,叶明导演,李岚主演,更有初登银幕的吕丽萍,老戏骨白穆,当然还有小童星陆毅(此片中另外两个女小演员的表演更为出色,可惜已难觅踪影,估计已改行)。命运沉浮、世态人情、国事家事、个人荣辱尽在片中。片尾张家平反了,补偿钱,收回房,却因分配的多寡导致姑嫂失和,此时的小姑(吕丽萍饰演)的神经肯定已是正常的了,因为明白得失,知道妒忌,能共患难,难同享福都是普通正常人的常情与思维,哈哈哈。片中出现的小猪储蓄罐、粮票、街道工厂/里弄生产组以及纸包装的长方体面包等都是我小时候见过的,但所提出的世上是不是有金钱买不到的东西,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确定的答案或者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温故也好,反思也罢,这部1985年的作品还是值得一看的......有机会去拜读小说原作,据说要远胜电影。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wg這十年 風風雨雨 酸甜苦辣 人怎麼會一下子把它忘記了?難道真的神經有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