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秋云就是那个傻子,冲破了围困她的现实牢笼,文革后的丈夫在外打牌始终没出现在镜头里,生父不敢正脸见她只留下一个后脑勺的符号,父亲在酒席散后满屋子蜡烛的黑暗中捉不着鬼,男性没有力量拯救秋云,正如债主拿来讲她幸福婚姻的杂志,正如手掌扎了钉子后那个油彩的笑脸,她不看清人世间的真实面孔,更不晓得自己遭伤害的理由,她与童伴玩耍就任性地不愿当任何人的新娘,以至包括青梅竹马在内的男孩子都加入对立的阵营群攻她,注定一生极力挣脱女性命运,男装进女厕所被逮是秋云第一次在群嘲中被人解围,然而独自画上女装赢得张老师青睐的女性心理又一次被男性的逃避所抹杀,片中乌云密布向她压来,舞台上众多鬼纠缠的秋云只有无助的哭泣。忍受爱慕者的褪色和世俗流言的纠缠,结尾秋云和钟馗的对话揭露了真实心声:人心诡诈胜过阴间可以直面的鬼。 |
|
讲寓言的秘诀是只着重讲一个寓言,但这个电影讲了好几个,很不幸这些寓言都面目模糊,而且互相排斥对方。钟馗嫁妹是女性受支配的寓言,女主饰演钟馗是反转其地位的寓言,但她却说“钟馗是个好男人”重新承认了男性支配地位。然后这些寓言被统和成宿命论,男女都受其支配,前面的寓言全被消解了。 |
|
都把这个和《霸王别姬》相提并论,可是观赏性差好大一截,中间穿插背景黑黢黢的唱戏片段太多次都没啥意思,女权叙事也有点弱,最不能忍的是演员的程式化表演,被针扎手后的反应完全是黄圣依上身。 |
|
女版《霸王别姬》。全片以钟馗嫁妹作串场蒙太奇,令人惊艳。但叙事太过平铺直叙、人物情感刻画不深。3星半。PS:戴锦华说它是迄今为止中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女性电影”。这种说法未免太牵强了。戴老师咱能不能有空多看点电影?别再把文学、社会学评论拿来充当电影评论,更别再瞎贴标签乱戴帽子了? |
|
一碰文革就失语。今天看来这片儿充满情欲张力,小孩子之间即已如此,再着就是秋芸与父亲之间。镜子用得出神入化(尤其片头,无怪戴爷狂赞之)。[霸王别姬]根本就是个倒转的[人鬼情]嘛……只是凯爷知道怎么拍成大片儿。最妙的是京剧[钟馗嫁妹]剪进去的那些段落产生的蒙太奇意义。 |
|
中国唯一的女性电影,果然名不虚传。男有程蝶衣,女有秋芸,人戏合一,中国的性别易装最早起源的确是在戏剧。越来越喜欢第四代导演的作品,看看现在商业的第五代和不知所云的第六代,第四代实在要好太多。 |
|
戴锦华:“秋芸是一个多重意义上的女性的成功者与失败者。她在表达的同时沉默。她扮演男人,以此表达自己,并借此获得了成功。然而,在她扮演男人的同时,她便以一个男性形象的在场造成了她作为女性角色的缺席。她作为一个女人而表达,却以女性话语主体的缺席为代价。” |
|
真牛,这性别认同跟《霸王别姬》倒是一种呼应。各种以戏剧片段的转场,人与鬼的指涉,以及片中透露出的哀怨与无奈。文革之后的故事略弱一些。但是徐守莉真不错 |
|
男蝶衣,女秋芸,“中国唯一的女性电影”。一条线索(实)是秋芸一生的坎坷遭遇,是叙述性、情节性的;另一条线索(虚)是钟馗打鬼嫁妹等,是秋芸想象的、描绘性的;八场后台戏(半实半虚)完成虚实过渡与融合。片头秋芸扮钟馗照镜人鬼对视,片尾大全脸谱与秋芸叠在一起人鬼对话,首尾呼应结构浑圆。 |
|
当她习惯对所有失望,她终于认识到唯有泯灭性别无关流言的舞台才是最终归宿。 |
|
电影根据戏曲家裴艳玲的真实故事改编 |
|
影史经典。人情命转,福祸一梦,难逃命也。本片可以看作是完全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电影,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中,以女性意识为视角深度挖掘,“历史内化为一种细腻的情感,一种婉约的体悟”(中国电影史)。平铺直叙之中,不屈的命运奋斗暗涌。几段分镜头太魔幻,片尾蒙太奇更是神化。可见黄蜀芹功力之深厚。李保田和姬麒麟老师,这几位老戏骨演技真不是盖的。8.6 |
|
"中国唯一的女性电影"。1.以后台多重镜像,人鬼对视与互换起首,戏中戏作承转与互文,舞台人鬼对话结尾。2.女演男而获得话语权,达成自我拯救,却仍是在场的缺席者。3.男性作为缺席的在场者:"后脑勺"生父与夫君。4.扎钉子惩罚,化妆室里的嘶喊与晃烁之光,红与黑的油彩由截然两分,终至融为一片黑。(9.0/10) |
|
草堆后脑勺,幻灭独木桥,油条流浪狗,落地一碗枣;桌上藏钉,杂志勒索,自助餐上吃不到烙饼,倾家荡产八围酒席,钟馗嫁妹嫁出现代舞;既然不存在完美的男人,就嫁给舞台,让自己成为完美的男人;几年后,陈凯歌拍了一部性转版的《人鬼情》,叫《霸王别姬》。PS:李保田演技爆棚 |
|
光影氛围绝佳。 |
|
镜像场景的自我指涉主题,中国唯一的女性电影。本片与「霸王别姬」有着一体两面的微妙呼应:如果说程蝶衣断指(阉割)后拒绝男性性别认同,并终以「虞姬」成为艺术的化身;秋云则由于幼时对爱情幻灭而拒绝女性认同,并自觉选择男性角色(钟馗),但终束缚于女性身份中渴望却得不到爱情/男性的拯救。 |
|
戴锦华的分析文章在多大程度上反向成就了该片的高评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今天来看,真的有点反感上世纪中国电影里那种披挂着个人叙事外衣实则高度集体化、寓言化的整体思路。这故事里充满了概念和隐喻,布满学院派理论家可切入的议题,却独独少了“复杂真实的人”。对不能让人相信的故事始终无感 |
|
秋云一生都在追求一个钟馗一样的男人,有力量、可靠,拯救那个承受人世间种种不堪的自己。然而她只能做自己的救世英雄。30年前的电影,超牛的。 |
|
别忘了是先有人鬼情,才有霸王别姬的。一个是扮钟馗的裴艳玲,一个是扮旦角的张国荣,最后一个在肉体上自刎了,一个在精神上自焚了。讲尽了了女人的悲哀属性 |
|
中国女性电影的代表作,秋芸这个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程蝶衣,同样是戏台上的角儿,又都有对性别上的困惑。片中穿插了好几段钟馗打鬼和嫁妹,很好地将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出来,对镜子的几次运用也很妙,是人是鬼虚实难辨。两段草垛子旁的戏是命运的一种重合,慌张的主观镜头绝佳。 |
|
戴老师那句“成全秋芸的那两个男人,成全她的唯一方式是放弃她”给我太大创痛…这部电影不是关于性别认知障碍的问题,不能简单对标霸王别姬。它是更为普遍的有关女性生命实现的宏大命题。“妈妈想要扮演一个最好最好的男人”,她不是想要成为钟馗,而是经由想象去拯救现实中失落的自己。她想要成为拯救者的同时又渴望被拯救。故事没有真正完满,她一生充满太多遗憾,那些遗憾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慰藉了我,我也不是一个人在长久地迷惘。 |
|
本片对性别困境的全维度人文思辨《霸王别姬》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在男权社会下,拿想追求真爱的男同和想成为真正的人的直女互为镜像~我看也就男的能干出这么低智的事儿了~未知生,焉知死啊。
没有过于激烈的抓马,只有老生常谈的太阳之下无新事,一如现实中对女人,对所有正常的人性的刀刀杀人不见血。
“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离不了你,你也离不了我,不过,你是个女人。劳累了吧……不要瞒我,我是个鬼,一个丑陋的鬼!男人家扮了我都嫌弃操劳,你一个女人儿拌了我,难为你了~”
“不!我不嫌操劳~我演着很痛快!你别走~我等着你打鬼来救我~你别走~你回来~”
“人世间妖魔鬼怪何其多也!奈何我一个钟馗……我特地赶来为你出嫁。”
“我已经嫁了,是你让我嫁给了舞台!”
“不后悔?”
“不!”
“告辞了,告辞了……” |
|
很适合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的电影,“匮乏”与“抉择”是全片的母题。一个女人生命中,重要的男性角色一个接一个缺失,童年时丢失的是血缘意义上的父母,随后因为母亲的私奔她也失去了青梅竹马的男孩的庇护,青春期被父亲生硬推给城里剧团的老师,少女时期又不得不与心动的张老师分离(老师其实也是父亲的替代),最后丈夫干脆在叙事中彻底缺席。钟馗不仅仅是男性,某种程度上更是女性的庇护者。被男性庇护的愿望全部破灭后,她执着地扮演钟馗,守护者与被守护者在舞台上合二为一。某种程度上,《人·鬼·情》是对花木兰式传说一次充满了悲情色彩的重构。 |
|
流泪了好多次。女人的命运到底有多复杂愁苦呢?从她被接生时她爹在门外数十遍玉米粒祷告是儿子开始,到她小娃娃的时候做游戏是嫁人,再到她妈做旦角跟人私奔后被一群狗腿男娃子泼着泥水骂“找你的野爹”,再到被她爹打着不让唱旦角,再到省剧团里无意当了男老师包办婚姻的第三者 而被众人说闲话,再到第一出戏被人暗中扎钉子,再到一边工作一边带两个孩子,再到“丈夫隐身”天天赌博又拖着不让她演戏,再到唱生角被丈夫嫌丑 唱旦角被疑偷情,再到被报道“完美家庭”后给丈夫还赌债,再到荣归故里见证众人的“群英会”,连接生婆都出来念着那一次接生的谈资,讲的还是她爹祷告着儿子的事儿。男娃女娃到底差在哪呢?是男娃子们从小光腚乱跑,要爹爹抱;女娃子们怀着嫁人的梦说“娘 我帮你背”。“钟馗里只有一个鬼就是媒婆,心里想的都是女人的命。” |
|
算是中国最早的可观完整的描述女性主义的电影之一吧。细腻的趋势文本,和客观的情感表达。借钟馗之口的客串妙笔生花,即使放在现当下,在情感描摹方面也卓绝领先。 |
|
“女性的困境,源于语言的囚牢与规范的囚牢,源于自我指认的艰难,源于重重镜象的围困与迷惘。女性的生存常是一种镜式的生存﹕那不是一种自恋式的迷惑,也不是一种悲剧式的心灵历险;而是一种胁迫,一种挤压,一种将女性的血肉之躯变为钉死的蝴蝶的文明暴行。”——戴锦华评中国唯一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人鬼情》 |
|
非常惊艳的女性电影,该分析的戴老师分析得透透的了,女性困境每一天如影随形。我自己很直接的观感是:成为女性就是缺失,一个女人永远在缺失些什么她好像本来应该有的东西,当然,这种缺失的定义包括了很多弥漫的社会规训,但这种缺失感是切肤的。如果要抗衡,就必须把自己甩入一个失真的语境里去表达:要么融合入男性权力机构里,为自身带上很多男性特质从而失真;另一种方法基本就是搞创作吧,间接表达,甚至永远驻扎在一个虚无缥缈的virtual world,就是片尾的那个舞台。同时也想到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女性创作女性视角的影片,都还是很fragmented,没有这一部这么comprehensive讨论问题的了。PS. 没有男性就没有缺失感的意思 |
|
生命中男性的缺席 给予了她一种惊人的动力 就是去创造一个男性 在自己体内 在自己命里 戏剧部分超棒 李保田超棒 |
|
这 他 妈 是 真 的 牛 逼 。女人永远在逃离“女人”的社会身份,因为它的含义是受压抑的、低等的、被非议的。秋云与阮玲玉产生一种泛指意义的暗合——无论你演的是钟馗还是妓女,只要一个女性站到舆论中心,都会背上“婊子”的骂名。而那些男人总是安全地退居,受到偏袒,无人再议。看完这片霸王别姬的艺术神话从我心里彻底崩塌,陈凯歌不过也是个天大的copy cat, shame on you. |
|
切肤之痛,太受触动了。不是战斗檄文,而是一篇隐秘的自白,又是女性处境的共同写照。成长过程中,秋芸关于浪漫爱的想象一次次破灭。拒绝浪漫爱中包含的压制,拒绝浪漫爱,意味着一种通常意义上女性的缺失,但这却可能是女人避免成为第二性的唯一途径,尽管秋芸依然不断被伤害,于是走入花木兰式的困境。困境才是真实。讲述完美的反抗,不如讲述进退维谷的真实命运,毕竟乐观的想象拯救不了当下。 |
|
符号与剧本不太对位,割裂感,亲爸爸,真爸爸,假小子,好闺女。
“女扮男相,你演武生”
“不如扮鬼” 女性该往何处去? |
|
据戴老师说是她唯一一部哭成狗的电影。抛开从中爬梳关于性别的隐喻辞典,我特殊地为秋父感动,那并非生父的父亲,却依稀是这孱弱的男权社会中唯一一个正面形象,尽管不完美,但我的所有泪都是为他流,此外就是为秋芸在女厕所被指认为男人而被责骂那一段,这不仍是当下某少数群体时时伴随的阴影的性转版吗。 |
|
精细的电影文本,镜头语言的理论性十足,有的地方不免有几分刻意。在形式上让戏剧和现实不断对话,更加烘托情绪,娓娓道来一个“无法完满的女人”的故事。尤其喜欢钟馗远望着秋云在化妆室大崩溃一段。或主动或被动,导演不拿文革说事,令人欣赏,纯粹地专注于对“本质主义性别观”的展示和质疑。 |
|
為什麼要把它跟《霸王別姬》相提並論,《人鬼情》在前《霸王別姬》在後,要說也是拿後者比前者,哪有拿著前者比後者挑剔前者不足的道理,別看過兩部電影就在這賣弄無知了,難道男性視角的話語解讀在電影史中還不夠多?《人鬼情》作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公認的女性主義電影,它的出現本身就有著非凡的意義,拋開這個層面,電影本身的劇情,畫面蒙太奇剪輯,聲樂的配合,都是十分出眾的,女主的表演確實有些不足,但是結合時代也不難理解,還有一些文革年代遺留下來的板正程式化表演痕跡,但是李保田的表演讓人拍案叫絕,黃蜀芹不愧是中國女性導演中的中流砥柱,在文革反思浪潮中能拍出這樣的作品足見其思想之深度 |
|
女性榜样的坍塌(母亲私奔),成为女性机会的缺失(爱人离开),成就了对女性命运的叛逃。 |
|
原来不是爱情故事。而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故事。英文译名《Woman •Demon •Human》似乎更贴合电影的主题。 |
|
名角难当,女人不易 |
|
学艺过程看不出什么道道,女性主义意识确实强得离谱, 不愧是毛时代的妇女。稍有所成时养父分离,进入剧团后老师调走,丈夫和生父就更神了,连正脸都没给一个,主角只想化身那个最有男子气概的钟馗,横扫牛鬼蛇神。另,那些扯纹格的总是一副故作高深状,有本事就把纹格时文人精Y、G僚Q贵、洋奴买办干过的破事都一样样列出来呗,看谁比谁干净。 |
|
中国人拍某些敏感题材的时候,会运用“指鹿为马”的方式来暗喻。婉转的剧情盖不住人的畸形。 |
|
生为女人…… |
|
钟馗的花脸造型最大程度解决了本片的一个结构难题:如果让裴艳玲演生活中的秋云,容颜偏老而且表演上存在风险;如果让徐守莉上台演京剧?更是隔行如隔山……现在好了,花脸覆盖,难辨真容,两女一角,各行其事。不过总感觉导演黄蜀芹细节手法上颇费心思也见功力,比如亲爹的光头与观众的草帽。但情感脉络上还是简单跳跃了点,特别是当你用区区108分钟篇幅去讲述这个近乎一生跨度的故事的时候……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4166205725/ |
|
男有程蝶衣,女有秋芸。一生皆怜。世上鬼怪何其多,目的不过是想给妹妹有个好归属,却又不忍容貌将她惊吓,这亦是她自己的顾影自怜。人与戏背离,两者只可存一;人与戏又是统一,一生不可分割。两条线索交叉剪辑,情绪高度一致。中国电影史上唯一的完全意义的女性电影。四代奠基。 |
|
出轨/偷情的行为一旦暴露,女性所遭受到的冲击要远远大于男性。就算男女双发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性行为,人们(包括女性)仍旧会猥琐地意淫二者之间的关系来满足自身的某种私欲与道德感。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似乎女性比男性承担了更高的道德要求。人们对女性道德的高要求一定程度上使“处女”这种原本生理上的指称成为了一种贞洁的象征,而“处男”这一概念在人们的认知中似乎无足轻重,并且“处男”这一概念好像成为了一种调侃,一种嘲笑。秋芸身上有着双重的矛盾。一是她明明有着她自身难以察觉的对于戏的恐惧,但她却对戏有着痴迷的热爱。二是她在生理上明明是位女性,但却被意外、社会环境、戏曲角色等因素先在地放置在了男性的地位上。以至于秋芸经常以男性的形象出现(人们称她“假小子”/扮演赵云、钟馗),但内心却时不时的涌现出一种女性的意识 |
|
贯穿全片的是性别意识的戕害和觉醒,所以横向比较时不能不想到《霸王别姬》。陈凯歌把走马灯般的历史作为景片,黄蜀芹则更专注于围绕人物成长设计事件。比起谢晋的《舞台姐妹》,《人·鬼·情》是更为纯正、去说教化、去脸谱化的女性电影。开场的镜像戏就把我惊到了,而后用一个《美国往事》般的蒙太奇时空转场。两次逃跑,两次哀嚎,是对命运无法反抗的控诉。但接二连三地抛出生存困境,却未予以解决(或许是无法解决),只能用段落间的留白将个体与社会的矛盾悬置。无论文本还是形式上都精雕细琢,可惜结尾的隔空对话还是过于直白了。 |
|
后期配音听着想死,印象最深的是秋芸的生父,全片没让他露过一个正脸,从开头到结束都是一颗青色的后脑勺,这颗后脑勺构成秋芸一生最初也是最深的梦魇,承载了男性给予她的巨大伤害和恐惧。 |
|
没有想象中好,倒是可以理解戴锦华为什么喜欢这部。戴锦华、裴艳玲、秋芸,确实有同为“钢铁直女”的相似性,这也和特定时代的教育有关,她们成长的年代讲究的是“妇女能顶半边天”,推崇的女性形象都是硬朗能干,巾帼不让须眉,但其实她们骨子里又有传统女性的保守、羞涩、自怜,可她们的外在气质又阻挡了她们顺畅表达自己的内心和感情。这部的确与《霸王别姬》有互文之处,但说这部比别姬拍的好,那是睁眼说瞎话。这部片子的意图是高于完成度的,技巧并没有跟上。程蝶衣是人戏不分,现实人格与艺术追求融为一体;而秋芸的艺术追求其实很现实,就是要摆脱荡妇羞辱,她对于男性并没有认同感,只是本能地想逃离女性的处境。我不知道主角和裴艳玲有多大程度的相似性,但我觉得观察裴艳玲本人气质所流露出的复杂性,比看电影耐人寻味得多。 |
|
被戴锦华誉为新中国唯一一部女性电影。虽然我觉得后面力道过于抒情柔弱了不然这部片子完全可以成为《霸王别姬》一般恢弘而悲壮的史诗级作品。不过京剧和现实的呼应实在做得太细腻完美。 |
|
伶人往事。钟馗嫁妹作为叙事线索贯穿始终。我看到鲜明的女性意识主旨。作为女人只能嫁给男人只能被支配吗?秋芸自幼便拒绝这种宿命,拒绝这种性别认同。她无所依靠,一生飘摇,她是自我立定的芦苇。她选择做自己最可靠的支配者,把自己献给舞台,演她认同的最好的男人——钟馗。男儿所历劳累艰苦,我亦受得,亦无所畏惧,甘之如饴。所谓人鬼情,在我理解里是秋芸两种身份交织所洞见的人情:我之为人,所历浊世人言可畏人心幽暗可怖教我反倒见出戏中鬼怪的可爱来。我之为钟馗,自当斩胸中恶鬼破世之险恶,度成一磊落神明,坦荡去经这一世的苦难。几位演员表现真棒,尤其李保田老师的表演可以称神,戏骨担当。摄影表达有诗蕴。戏曲唱段的扮相身段和唱腔太美了,幽怨凄零带着刚强。“未语泪先淌,暗呀暗吞声”。好几处闻者落泪。#戏文系影单3/100# |
|
钟馗嫁女 |
|
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悲歌 秋云唯一实现自尊的方式是假扮男人唱生角 却又不甘心放弃女性身份 她在男性的逼迫下扮演男性获得成功 在舞台下回归女性面目却又处处受男性挟制 难以摆脱附庸地位 秋云热衷演钟馗 不仅因为童年回忆留下了心结 还是藉由演鬼 纾解自身雌雄同体分裂人格的压力 影片有一处叙事视点硬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