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贪婪无度的女人、一个铁石心肠的女人、一个悲哀一生的女人,和一个最悲惨的男人。都是欲望惹的祸。。。一部让人感觉真实而又很有震撼力的片子,语言文字很棒~很值得研究~ |
|
当一个拥有个人意志和想法的女人生在一个没有独自谋生权利的环境里,就是囚禁和寄生的一生。夫人遇到的三个男人,可能都不是她灵魂真正的爱人。第一个男人是能够给与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的丈夫,第二个男人给了她爱慕的虚荣和色欲的享受,第三个男人带来的是征服感。没有这些男人,她如同被囚禁的灵鸟,任凭脑中的个人意识和生命力在婚姻的桎梏里枯竭。她的数学证书、阅读奖状除了证明她的天姿聪慧以外,没有一点用武之地,琴棋书画也便成了打发时光的无聊把戏,她很快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既然当时的社会没有给予她发挥个人价值的空间,男人们间接成了她掌控自己命运的唯一载体。至少在这种事情上,没有世俗标准的干涉,只要不被人发现,她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活法,在真实的喜怒哀乐里感受自己的生命力。然而一个老实的丈夫是善待也是毒药,她最终脱缰。 |
|
对于男人来说,当炮友向你要钱时,他就会认为你和妓女一样,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在于把激情当爱情,又妄加金钱物质,他们都不爱她,她也不爱他们,她享受的是刺激的生活。于佩尔演技真棒,但是我心中的艾玛,不是冷若冰霜。。。 |
|
乡村医生夫人的命,命比纸薄;贵族妇人奢靡的心,心比天高。填不满欲望的沟壑,说不尽人性的虚伪。原著深刻,改编成功。 |
|
感觉有些太尊重原著了,闭着眼睛都知道下一幕是什么,闭着闭着就睡着了。。。 |
|
以西方价值观来看包法利夫人是个追求自由、理想而不得的女性悲剧,影片「身为人母」中小区主妇间提到这部小说,代表世俗的女人们抱持尖酸的批评态度,身处婚姻困境的女主人公则暗自共鸣,但那些明显困于无聊的主妇们谁又不更渴望生命的充实?...而在我们的价值观,包法利夫人只能是被批判的靶子。 |
|
于佩尔演技是自然的,可我心中的包法利夫人线条更柔美啊! |
|
在丈夫的照料下,艾玛渐渐康复,在一场音乐会上,她与雷翁重逢了,与后者打的火热的日子里,艾玛丝毫没有察觉自己早已债台高筑。而当催债的传票出现在眼前时,被所有男人抛弃的艾玛选择了死亡 |
|
3.5;几乎复刻原著,或许也正因太执著于文本呈现,而显得过于四平八稳。较少着墨于爱玛在修道院留下的阅读偏好而产生的旖旎幻想,以及省略了死后丈夫看到情敌产生的“亲切感”,很是可惜,在我看来那是高光时刻之一。原著真是完美,每个环节都严丝合缝,细细密密地箍住每件事的核心与演变逻辑,顺着命运的漩涡,共同流向悲剧;几乎一开始就是不可逆向,有几个特别节点:参加舞会、骑马、治脚失败、听音乐会,无一不和丈夫有关,他和她一起完成了一项命运交付的任务,毁灭的因子第一面就定下。于佩尔的演技真是惊人,很少看到如此痛得心甘情愿的濒死情状。 |
|
抛开原著改编的褒贬,本片在人物塑造上还是非常形象的,而服装和布景看胶片版真的质感很棒,可惜豆瓣图片太少。两段镜头印象很深,在最美好的一天舞会里互相撞击的裙摆还有拿着信上楼梯读到后的影子。旁白和几段幻想也让偏流水账的叙述里更加有趣和讽刺,为伊莎贝尔·于佩尔打满分。北京电影学院。2021.1.30资料馆4K修复版二刷。欲求未满于阿姨,庸医绿帽包法利。 |
|
影片相当忠实原著,但处理得十分沉闷,女主角于佩尔的表演太冷,连孩子出生的场景都没有显示一丝生气。 |
|
影片相较于原著处理得十分沉闷,女主角于佩尔的表演太冷,连孩子出生的场景都没有显示一丝生气。 |
|
又一部精良却平庸的文学改编。我对原著电影版的想象,就像是包法利夫人对爱情与婚姻的幻想一样充满落差与失望。原著中逐渐加速坠落的节奏感,在电影里变成了把20余万字塞进140分钟的焦虑。读书时我盼望爱玛的解脱,观影时我只祈求电影的结束! |
|
不知道珍惜啊,每个人都曾像这个女人一样过 |
|
有原著的深刻 从开始就意味着结局的冷漠 好看 |
|
没有做作的电影,能媲美《苔丝》、《巴里·林登》,真正的大师之作…… |
|
3.5 影片古装质感挺美的,重点基本是个人秀:柔光下的于佩尔美,泪眼盈盈的于佩尔美,更别说时装无数套;但是就从情节来说,是无比忠于原著的叙述,可只还原了原著的外在,原著的精神内核还原力度较弱,包法利夫人的这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性悲剧女性形象,影片里却显得只让人无比同情她丈夫 @艺术宫 |
|
感谢最后一幕 让我终于明白它想讲述的是什么:众生疾苦。是那些善良而又可怜的人们。我记得那个截肢的青年 那个乞讨的疯子 包法利夫人死前看到才明白的 原来人没有什么阶级之分 大家都是平等的在忍受着苦难的人罢了 片尾长达一分钟的街景让我明白了 平淡的可贵。感恩 |
|
还是挺贴合原著的,但是的确不是很喜欢 |
|
可以说是十分尊重原著了 |
|
电影本身实在乏善可陈,于佩尔的表演还不错,她年轻的时候还算是个美人儿 |
|
#观影手记# 2335 3.5
好像挺忠于原著的改编。但为什么没有艾玛在修道院中迷上骑士小说那一段,钟情于fancy的迷梦,从开场就定下了人物基调的。
另外,就算演技到位,感觉于贝尔还是演简爱合适~,包法利夫人空虚爱幻想又没脑子的随波逐流,可真不是这种坚毅的冷脸。
话说这片子好像完全没拍出性饥渴,甚至也没任何性暗示~,倒是舞会上的裙裾婆娑蛮养眼的。
后期的服饰打扮真是好看了很多,行吧钱没白花,为还债优先卖华服啊!,后面还没4.50年就一战了,然后女装的变革翻天覆地,二手都不好卖了...
最大的观感其实是,妈耶怎么老是眼含热泪,还贼凶,再加上无节制的消费欲,包法利夫人莫不是躁郁症吧~! |
|
一次奢华的失败,浪费了精致的服化道。没读过原著,不知道福楼拜是怎么塑造人物的,只看到夏布洛尔把这个故事几乎处理成粗暴的二元对立,观众看完大概只会同情医生吧。没有拍出任何来自家庭或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包法利夫人的挣扎仅在于欲求不满,无法从婚姻中收获足够的激情,那么她的出轨也就是纯粹出于享乐主义的选择,而非对庸常生活的真正反抗。编导进行这样潦草的诠释,只会让悲剧结尾更像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以及,尽管有接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长,多处重要转场还是依靠旁白,显示出在叙事技法上的偷懒。 |
|
记得上次看,还是上小学时的某个周末,在初中语文老师兼密友的宿舍里一起看到央视译制版,十几年后只记得包法利夫人命运很惨、死得很惨。这次重温,觉得片子拍得一般,法式旁白更是相当烦人 |
|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夏布洛尔仍然是不温不火地讲了个实际上细腻中藏着血泪的故事。比起其电影生涯的伊始《漂亮的塞尔吉》,愈发流畅的叙事里却少了发于心止于影像的冲击力。更落差的是,于佩尔的现代式面孔和凌厉的举止,都离小说中的可恨又可怜见的包法利夫人相差甚远 |
|
于佩尔演技太神了,把包法利夫人的转变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也因为年纪增长有新的认识。 |
|
影片色调整体偏暗,艾玛草草结婚,婚后生活安逸平淡却也单调,她与老实丈夫没有共同语言,她也没有朋友,她对曾经喜爱的音乐绘画意兴阑珊,因此感到忧郁苦闷,她与志同道合男邻居保持着暧昧的关系,但她还努力克制,男邻居搬走后,她遇到了更大胆直接花言巧语的鲁道夫,她深陷其中,她开始大肆挥霍钱乃至借钱花,她决心与情人私奔,情人却抛下她离去,她大病一场后在音乐会遇到昔日男邻居,两人深陷爱火,她债台高筑,为了还债,她找了两位情人,两人都没借她钱,她服砒霜自杀,她家被抄家,不久她丈夫也死了。艾玛的死真是活生生的“不作死就不会死”,而最无辜最悲剧的还是她的忠厚丈夫与她年幼的女儿。说实话,这个故事看得人挺郁闷的,里面的爱情也都是激情之爱,女主可恶的是她背叛她的好丈夫,可怜的是她遇到的情人都不像她那么掏心掏肺,甘愿付出 |
|
很吸引人呀,我喜欢夏布罗尔这种风格的片子。他真不怎么适合悬疑 |
|
名著有很多种拍法,只可惜夏布洛尔选择了最笨拙的一种。过分追求对原著剧情的完全呈现,忽视了艾玛内在的心理动机与转变,仅靠画外音展现人物内在情感这样的拍法实在不是高明之策。于婆子后半段的濒死戏演得十分出色,但个人长相与气质偏冷,根本不像原著里那个富有激情,沉溺于罗曼史小说的幻想女孩,阿佳妮来演才更有说服力。 |
|
真是就拍了个剧情梗概啊,闭着眼看都不会错,毫无亮点。于佩尔还好啦,但她那修女般的脸不适合出轨,适合出家。PS:包法利夫人第一次参加舞会时那些曲子都是啥?原著不过1857年写的,结果咣咣演奏1866年的《蓝色多瑙河》和1887年的《春之声圆舞曲》,福楼拜都没活那么久,穿越了喂! |
|
前半段剧情飞速,后半段就是于佩尔时装秀+眼泪秀。有几套还真是很喜欢。 |
|
电影节第九场。有的不珍惜,没的却贪婪。渣男轮流过,好人来背锅。虚荣又愚蠢,死也是活该。 |
|
黑格尔曾指出所谓道德就是按照国家习惯生活,因此颇具叛逆精神的夏布洛尔把拥有道德力量的《包法利夫人》拉入他展示革命的镜头里一点也不让人意外。事实上没有比这部讲述一个女人要求抛弃关于自身处境的幻想的悲剧更符合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说的“抛弃那需要幻想的处境”的要求。旁白说明其寓言性。 |
|
八九十年代的夏布洛尔找到了自己的语调,吸收了新浪潮元素的雷诺阿式风格。 |
|
于佩尔演这部的时候都38岁了很多画面还是让人惊叹好美,就很绝。限于时长肯定还是不能完全展现书中细腻的心理,有很多地方用解说来串联剧情,算是唯一的小瑕疵,会稍显平淡。但包法利夫人的妩媚热情天真都还原的很好,结局演的真实到震撼(此处想艾特国内很多“努力”的演员,看看什么才是演技)服装很美,夜晚的花园也很美,虽然是老片但比新版风景氛围都好了不止一点点。小时候在央视看过,最近好不容易找到,满足。 |
|
没看原著,带着几个印象标签来看电影,觉得这本该是个时刻涌动的纯粹悲剧,却终归添了几笔莫名的诙谐,所以哪怕在讲一个女人被乏味婚姻挟持的无望,最后还是难免同情倾心倾意的老实丈夫。对比了原著提要,如此一板一眼的改编竟然砍掉了那些颇有戏剧性的段落,以致于偏航,有些可惜。毕竟有这还原的骨架在,于佩尔的魅力几乎涨满大银幕,情爱滋养的光彩与苦闷倒打的苍白,不是惊艳就是蚀骨。有几场戏,已经值得一趟奔波。三星半。#资料馆# |
|
只能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改编,完全被文学绊住了,并没有在影像上有任何野心 |
|
为了看一眼年轻时候的于佩尔,只是小说情节深入脑海,看电影有种复习课本的感觉,多了些精致,少了些惊喜。。 |
|
三星半。即便荒诞层面欠了半分,但抓紧爱欲及阶级讽刺本质的夏布洛尔,还是为福楼拜巨著文本找到了足以充当一种门面的可视化表达。任何意义上的爱而不得,无非是“荡妇”艾玛终其一生之惑的时代绵延。 |
|
舞会华尔兹的绝美长镜头,步上楼梯读信时阳光中颤抖的暗影,决绝的求死,不受影响的小镇生活。「包法利夫人」,是钥匙,也是诅咒。这里的于佩尔演技确实精彩。Lucas Belvaux真好看啊。 |
|
于佩尔演谁都是她自己。但她非常擅长表现厌倦的情绪,并把厌倦渗入到对生活那种外表冷漠空洞而内里绝望疯狂的毁灭激情之中。爱玛身上多情、温情脉脉的一面,完全掩盖在尸体般性冷淡的僵硬动作和目光之下。与此同时,电影的叙事节奏太快,仿佛飘摇的记录式片断,许多微妙的地方根本没有刻画出来。 |
|
20210410小西天二刷与阿莉,发现十年前在法盟看于佩尔影展,把这部完全跟《茶花女》搞混哈哈哈哈。夏布罗尔真的痴迷于“外省风俗”题材,那福楼拜这部就是他的天选之材。美学上无可挑剔,多处充满了洛可可风味,故事描绘是导演一贯的淡,胜在人物文本极出色,现实意义强 |
|
图解原著而已,唯一生辉的是包法利夫人的表演 |
|
也是小时候看的。这部印象反倒是不深刻了。不过为了Isabelle Huppert,我也会再看一遍。 |
|
总听说法国人拍的包法利夫人更贴切,总算看掉了~ 承认拍的不错,但我就是对这个人物和故事很来气~ |
|
九零年系列名著重编里最烂的一部,演员选择极其失败,精致的服道化和佩姨完全脱节,她的修女脸一看就不是会因为苦闷无聊而痛哭的人,更别提为买衣裙,约会而债台高筑了,实在是很不像艾玛
|
|
有原著在 拍来拍去都是那个样子 没什么新意 |
|
沿原著一板一眼地压缩与改编,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情节,可惜戏剧性不够突出,少了些灵光一闪的惊艳。
夏布洛尔版总体还是追求大而全,避免不了原著体量导致的叙事局促、中空乏力。心理刻画与情感递进不免断层,缺了些掷地有声的触碰,有时还需要借助旁白解释。把一个极富幻想与激情的角色处理得偏于克制,不知是否是夏普洛尔有意为之,可惜捕捉了小说的型,散失了柔情的魂。
镜头语言中规中矩、通俗表达。于佩尔版的包法利夫人突出一个冷艳,百变换装秀,美则美矣,热情不及。但若不曾燃烧与期许,又何来失落与醒悟,这样迷失的一生,错把激情作痴情,芬芳散尽大梦归。 |
|
1991年的这版还是很不错的,演员选角很棒感情非常到位也不浮夸,布景服装灯光都很赞,就是迷一样的分镜。。。可能是因为一本书的内容要浓缩到两小时吧,据说这是最忠实原著的一部。之前看的是E妹2014版本的可惜感觉软绵绵的。包法利夫人是不工作在家闲得发慌的中产阶级小妇人的缩影。心疼医生老好人。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4K修复版。对名著古典、忠实且淳朴的改编。摄影很有想法(舞会裙摆、楼梯影子),于阿姨演技突出,以药剂师收尾有新意,其他中规中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