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惭愧死了,这才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卓别林的电影。在放映之前我还想,为什么人们要叫他“大师”?不就是一个演员么。结果几秒以后,字幕上映,导演,编剧,主演,甚至音乐配乐都是卓别林创作的。我完全被震撼,真的是大师啊……
这是一部又辛酸又喜剧的片子,对当时的社会不论是在工业,政治,还是生活 |
|
开头工厂那段真是创意十足,后面就弱了点了 |
|
人的异化,极富前瞻性,即使放在今天看了依旧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卓别林是个极为矛盾的个体:一方面,他总是对社会那些最深入肌理的顽疾给予毫不留情的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他也是个执拗的人性本善论者。 |
|
靠,看了才知道,星爷有那么多东西是从这里学来的。 |
|
老板永无止境地剥削工人,工人不仅上班要打卡,连上洗手间都要打卡。
工厂所有地方都装了监控,包括洗手间,决不允许员工有偷懒的机会。
老板成功把员工逼疯了,一看到螺丝或者像螺丝的东西就想去拧一下。
工厂太冰冷了,让查理感到温暖的地方,反而是监狱。
监狱有吃有喝有住,以至于他都不想走了。
他出狱了都要故意犯罪,仅仅是为了重新回到监狱。
别人有幸福美满的家庭,而他和流浪女只能坐在别人的家门口做白日梦。
果然“伟大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
PS:卓别林兼任制片人、导演、主演、编剧、配乐,最后竟然一个奥斯卡的提名都没有? |
|
这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片,他尽可能写一个对话剧本,尽可能尝试一次“声音”的实验,然而由于卓别林坚持一贯的“流浪汉”角色,“声音”似乎又与角色不协调。反观,声音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听到的机械设备(有声)对人的打压(无声)正符合了电影主题的象征。 |
|
有些电影永远都有一个别名叫做——经典~~ |
|
经济萧条,失业严重,穷人潦倒,贫富不均,企业主压榨,社会混乱,体制不合理 |
|
如果电影不曾有过卓别林,该会是一个多么无趣的世界。光前30分钟就让我几度笑岔了气。荒谬有理,喜谑至极! |
|
卓别林的喜剧高级的地方是不讽刺底层人,而是永远站在弱势这一边。相形之下,今天的电影创作者不仅仅是充满铜臭,是充满了恶臭。 |
|
当人不再是人,而是机器 |
|
卓别林总带有纯真的浪漫。影片宛如他早年时代的缩影,尽管工作根本无法让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却依旧保持着乐观。就像结尾,你根本不知道明天会在哪儿,还是会跟着他走下去。 |
|
时代真的进步了吗 我们更幸福了吗 996 货拉拉 拼多多 外卖小哥 内卷 房价 教育 哪里是我们的栖息之地 |
|
卓别林系列儿时看得太多记不清谁是谁了…… |
|
上流社会的狗没听过饿肚子的声音 |
|
#重看#被机器异化的社畜生活,人性被泯灭,沦为流水线程序的一部分——开场工厂戏相当震撼,时至今日仍具有发人深省的警醒意义。被误认为共产党而投进监狱,误打误撞大发神威,这一段虽是调侃,但可见其政治立场(可联系他后来支持苏联);罢工&工人运动乃是他一贯关注社会事件的见证。最后一部“默片”,从此声音变要进入到这个无声世界了。 |
|
失业时日子那么难熬,工作时又避免不了被异化 |
|
好像是卓别林大师最后一部默片,他也像往常一样自编自导自演,甚至连配乐都是自己,这部电影也是公认为他的杰作,里面的很多片段经常被引用,尤其是在流水线上拧螺母的镜头用来表达对工业时代、资本主义对人的极端束缚,《小丑》里也剪了一段卓别林蒙眼在百货商场里滑旱冰的画面,配乐也用了其中一段。其实电影反映的主题还是比较明显的,各种影评和梗概也基本上都阐明了,小人物在大时代里的心酸沉浮,即便再落魄也要怀抱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只是很多笑点现在看来实在有些尬,不是很能笑得出来,不过比较好奇那些人在齿轮里传动的镜头是怎么拍摄的。想必卓别林在拍摄的过程中也吃了不少苦头吧,拍摄条件不比现在,有些画面看着都觉得疼。 |
|
那个白劳喂食机真的是吃饱了撑了
让机器操作的功夫 我饭都多刨了两口
工厂上班 大闹工厂 维修机器
误食毒品反而英勇救警
百货商店假公济私 新家"漏洞百出"
最好玩的还是工厂的所有部分
最后两个人虽然开启了逃亡人生
但好在两个人都很乐观 希望永远在 |
|
#补遗#感觉是两个影片拼凑而成的,前半部分工厂作业非常完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对大工业时代初期机械和人力产生一定摩擦时的讽刺,后半部分好像硬凑时间贴了个番外,而且整个节奏气氛甚至人物性格都全变了。小时候电视里放卓别林的片段,每次看都觉得这么好笑,结果正襟危坐那里从头到尾地看,反而觉得有些疲惫,节奏感并不是那么好,即便单就工厂那段来说也太过片段性,缺少一定的戏剧上黏连感。而且感觉卓别林太想批判点什么了,内里总有种真臂高呼的冲动。我还是更喜欢基顿。 |
|
永远的卓别林 |
|
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可悲可叹可怜。夸张的表演,展现那个时代中苦不堪言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底层阶段,从笑声中看到当时社会现实,结局时主角相依微笑走向远方却又给观众留下希望。无论是表演力还是影片所传达的思想均足以让百年后的今天羞愧 |
|
小人物悲喜 卓别林不愧为大师 |
|
卓别林无疑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的代表作。 |
|
第一部卓别林。机械化的生活中总还存在角落里的闲适,苦难也可以被享受。可以看出所有群戏、高速剪辑、长镜头都不是卓别林用来炫技的资本,一切都只为更好服务笑料。而这正是影响了憨豆、星爷乃至猫和老鼠的源泉,旧时代电影的本真在快餐潮流的冲洗下,总是显得愈发珍贵。 |
|
#那些长大了看再也笑不出来的电影# 人的异化,简直是新世纪生活指南,看得很感动。“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
|
伟大的电影。卷入齿轮堪称影史最著名场景,仅此一幕已值满分,它超越了时代、文化、技术、类型的局限,让每一个当下成为Modern Times,化作警世恒言。而当卓别林开口唱歌,冲击力远远超过了默片发声的范畴维度,仿若天外之音,跨越近一个世纪仍带来强烈的震撼。被结尾深深打动,可以想见曾如何鼓舞与抚慰了经历大萧条的人。|[20230716重看] 两个无处容身的可怜人。时隔百年在世界另一端仍能引发强烈共鸣,这就是它的伟大。 |
|
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每次回忆起这部影片的时候内心总有那么一些温情和感动 |
|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
|
8.9分,美国在1936年就拍出了反映资本剥削的电影,我们国家现在发生了许多私企压榨员工的事件,但我却没看见过深度达到《摩登年代》的同类型电影,希望我们只是时候未到吧…小人物出不了头或许有自身不够的原因,但资本的压榨绝对是使人丧失上进心的主因。 |
|
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抓住的最具时代特征的一点就是流动,片中他扮演的工人,进过疯人院,经历过工人罢工,屡次三番进到监狱,在码头船厂帮工,当过百货商场的守夜员,还做过饭店的歌者和服务员,这样具有强烈流动性的工作性质恰恰就是当时美国最强烈的特点,乡下的红脖子或本地工人由于工业大亨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影响被迫来到城市谋生,他们流动性地几近做任何事,否则任何稳定的工作都可能把人搞疯,或因待遇越来越低,或是因内卷失业,亦或是环境恶劣到根本无法生存。而在今天的中国,这样的人群也逐渐取代传统工商业工人和农民,而流动到全国各地,被称作农民工。影片最终扮演孤儿流浪者的宝莲质问自由主义抱持的强烈信念“人人都能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努力又有何用”,卓别林安慰说“一切都会好的”,他们走上另一条路,乐观的人就这样饱受摧残 |
|
卓别林真的是好有才啊。很好的喜剧默片。只是我一直以来都不会特别喜爱教科书电影,顶多膜拜下。 |
|
巴斯特·基顿是通过路障、精巧的机括和构思来设计影片的,而卓别林则是通过简单、笨拙、善良和事与愿违。基顿精巧的设计、想法让观众眼前一亮,而卓别林则让观众发笑,思考和感动。千疮百孔的经济民生,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备受挫折而又满怀希望着 |
|
卓别林,默片的代表人物,经典中的经典。 |
|
这他妈太现实了。摩登时代就是换着花样真假坐牢。仅存的autonomy用来死撑一个蜗居,崩得永远比修得快。 |
|
卓别林总让人想起麦当劳叔叔,于是大半夜的死命想吃炸鸡…… |
|
上周日看的,在这周每一个忙到水都来不及喝的工作日里,我脑子里都会闪过自己的肉身被巨大的工业齿轮间碾过的场景,寒毛直竖。但个人觉得,电影里还是弱化了这个最著名的意象的残酷性,齿轮间的人应该血肉模糊地被机器搅碎、再吐出来,而不应轻快地动动嘴皮子还能指使别人喂他午饭。(可能工业时代初期资本和工人之间的紧张张力究竟还是不及现代中国的996时代吧)是的,这不是被机器搅进去一轮游玩这么轻巧的事情啊,是会死人的啊。比如为拼多多守边疆的98年女孩,比如和我同楼层的同龄的小鲍,昨天我在茶水间遇到她了,她开完甲状腺癌手术了,一再跟我说:不要为工作熬夜、生气。 |
|
淡忘了剧情,在上映95周年的今天重温,观感似乎比之印象有了参差,但机械与装置的想象依然笑足春风,而现世的呼应却仿佛杀得深了一层。不止是螺丝般流水而刻板的人生,还有资本对人入心入肺的盘剥,自动喂饭的机器是集大成的冷酷象征。想那些潮水般的小人物,随着层级压迫与时代际遇起起落落,谁有瓦遮头,谁食不果腹,大浪扑来,还不是一样?但还是要在那颠沛流离的又一个起点,傻笑给自己看呀。(四楼栏边溜旱冰那个惊心动魄,怕是同样难忘了。) |
|
開口跪系列。我以為卓氏都是默片來的……大師在方方面面,但總體上是沒那麼通順連貫的一個個小段子拼接哇。 |
|
改过的结尾。幸好改了…… |
|
豆瓣真应该尽快把卓别林徽章给安排上。荒谬得在理,笑点也恰到好处,而且还特别浪漫,看到最后会给观众一种尽管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还是要乐观面对生活,会带给观众坚定走下去的勇气。大部分情节都通过剧情和肢体设计来表现出来,其想要传达的东西是不需要通过言语来向观众表达的,只要观众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所能感受到的东西则会不言自明。 |
|
伟大的电影永远不会过时。看完片子后感觉如果说我们的社会落后一百年,那么我们的文化落后至少落后二百年。 |
|
续写: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
|
流浪汉的谢幕,卓别林默片的终章。对工业时代的反思、对工人阶级的关怀、以及艰难生活里的美好希望和不懈坚持。好笑、浪漫、带一缕心酸,看完觉得心是暖的。经典/精彩的段落很多:流水线、监狱误吸毒、百货公司里溜冰、餐厅里怎么也端不上去的烤鸭,当然还有最后的song of nonsense。 |
|
看完《大都会》后再看《摩登时代》真的觉得太软,大概是我对歌舞喜剧片没什么爱吧,全片最爱工厂拧螺丝和自动喂饭机段落,幽默功力比金凯利什么的深厚一百倍不止。 |
|
机器时代下个体的异化,或者说,物质时代下个体性的消解,关于异化的题目,我们可以在后现代的文艺创作中比比而见,思想家和大师们总能预见到人类即将面对的困境,卓别林同样前瞻地呈现了文明时代人的尴尬处境和永恒话题。但卓氏的故事总会给你一个希望,尽管这希望在那绝望处境中飘摇不定,随时可灭。 |
|
[2006-05-02]曾经有一段时间看了卓别林的一些电影,更加相信自己的论断:电影在不停的大踏步倒退!!
[2021-02-20]陪孩子重看了 Modern times 和 city lights。卓别林真是伟大的天才电影人。 |
|
smile though your heart is aching |
|
快一个世纪的电影,倒是却不衰落! |
|
卓越,五星都不够打。快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还在打卡,午餐盒,螺丝钉毫无进步。“黑暗”的中世纪不过如此了。开篇二十分钟工厂里的戏简直帧帧珠玑,流水线上的一个机械动作,无法抽离,人在齿轮中啮合传动,真正的朋克。餐厅里歌舞戏展现了能工巧匠的导演和歌舞功底。天才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