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志明is son of bitch~从此这句歌词朗朗上口 |
|
关于战争。关于机器。关于人性。关于一首我爸我妈在清晨做爱的集体歌曲。 |
|
开始以为只是展现人性泯灭,挖掘邪恶的战争纪实大片,结果大大出乎意料!真正使得战士拥有杀人欲望的不是机器化的执行,而是不断打压后所残留的一点人性,正是这点“人性”使得杀戮有了用不完的动力,成了每个士兵的内心深处的困惑与心魔。 |
|
——你帽子上写着天生杀手,制服上别着和平徽章,这是个冷笑话吗?——我只是想提出人的双重性。 |
|
片子里到处都渗出来“歧视”,教官对军人的歧视、军人对平民的歧视、平民对妓女的歧视、战争对生命的歧视、作者对战争的歧视……整部片子温馨的场景只有那么几瞬,大量的黑色幽默占了主要篇幅,这就是这部电影高明的地方,那些军歌和脏话很能惹人发笑,但是当你笑的同时也正说明了你已成了麻木的看客。 |
|
任何一场战争都是人性善恶的放大镜。前45分钟在巴厘岛受训的部分太酷太脏了,大爱;后面越战情节,无比逼真的场景,硝烟弥漫,战火连天,给你身临其境的感受;影片以对人性最为赤辣的鞭笞为结束,令人焦虑和深思。 |
|
前后两端情绪转化可真够大的,论杀人机器是如何培养,果然要如此变态才能把一个人的人格完全剥掉... 简直是脏话教科书,但真的好爽啊!教官!请再骂我一次! |
|
看完觉得缺乏震撼。战争的残酷度甚至不如训练。但或许这正是一个思考点。在战场的25000000码之外,他们欺负弱者,精神扭曲。然而亲临战场后,他们死得都有名号,或为义气,或为勇气。战争的面貌在远处被扭曲了,政客和军官的如椽大笔抹去了和平的一面。然而到战场上,当士兵真正地活着的时候,自然有duality。当joker射出人性的子弹时,那罪恶的一肥皂已经使战争移位。 |
|
重看@影城;前半段非常赞,如机关枪般密集扫射的教官粗口不断,全片亮点;“傻瓜”比尔前后对比鲜明,表演可圈可点,库布里克本质上就是恐怖片狂热爱好者,厕所一段拍得惊心动魄;战争之于人性的麻木与泯灭,前半段刻画得更深入细致,前线战场反而流俗,时时想起《现代启示录》。 |
|
又没一篇对胃口:( 这片最重要一词,其实在那个暧昧的DUALITY上面. 还是保守派的老布吧.悻悻地想.那些操歌印象深刻,相当琅琅上口:)什么人的异化啊,战争的本质啊,怎样不合作抵抗啊,又怎样说到底我们还是站在这一边的啊,那些说得都滥掉的东西,也没讲得如何高超.氛围倒是一贯的.洗 |
|
只要真正反战的人,最终都会走上反美的道路。因为只要稍微了解这个军工复合体近百年所挑起、煽动和扶植的战争和离岸均衡的国策,就会获得跟看这部电影相同的观感:人性从尚存到扭曲,最终变得麻木。 |
|
看完这部,其他战争片可以不要看了。 |
|
目前最不喜欢的库布里克。战争是钢锯岭最好的部分却是本片的短板。宁愿结尾是厕所里的两声枪响。作为亮点的音乐依然是库式的。人物心理的呈现反而更认可比利林恩了。有趣的也许是一个知识分子深入战场而身不由己的过程。底层战场的人性呈现注定做不到完全的冷酷,这是瓶颈或许也是无形中的人道底线。 |
|
泾渭分明的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胖哥和教官间的戏份非常喜欢,以至于看的时候基本目不转睛,但是后半部分所谓对越战的残酷描写也好对人性的剖析也好基本都是司空见惯的母题了。加上前有诸如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出租车司机等等对越战描写和反思的佳作,库布里克这部倒像是一部“跟风之作”了。 |
|
两次死亡:杀死教条,杀死人性,杀死长官,杀死甜甜圈,杀死胖子;杀死丛林,杀死敌人,杀死眼睛,杀死怜悯,杀死自己——杀死美国,杀死战争。 |
|
88/100 一开始接近20分钟的辱骂戏,剔除掉了几乎所有形式主义的东西,甚至电影过去半个小时都找不到主角在哪。然后从死亡“诞生”之后,剧情像在鲜血中盛开出的一朵花,绽放出了你对一部战争片所能要求的全部。最后躺在血泊中苟延残喘的女人,是否就是越南的化身?士兵离开了,留下它在狼藉中腐烂。 |
|
不管他拍什么类型片都是拍尽了 |
|
作为库布里克最后一部反战电影,相比《奇爱博士》与《光荣之路》的黑色幽默,这片子来得更加简单粗暴,也更加直接与震撼;上下两部分既相对独立又互相照应,一线之隔的燃情与残酷 |
|
二段式,长镜头,人类良知的催生,理智道德人性的泯灭,最终都将获得审判。 |
|
恍如隔世。2015.1.15成都 |
|
逃跑的是越共,不逃跑的是训练有素的越共!两段式,前半段像金麦酒,猛灌一大瓶,肆意癫狂,随便就能走火入魔。后半段,节奏突然放慢,结尾猜到了。口口声声像“娘们”一样被训的美国大兵们,终归还是败在了一个***手上…… |
|
Instant Section 8 "Born to Kill" & a peace button——"I was referring to the duality of man, sir." 库布里克出品总是有一种过分极端的洁净感,几乎是肃杀了。横移、推拉、长焦、变焦急推。 |
|
库布里克导演,史上最佳战争片之一。构图,运镜,配乐绝佳,前半部分教官的各种粗口是最大亮点,另外又见老库对厕所的钟爱...后半部分巷战简直完美,真实又紧张刺激!全片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黑色幽默,使气氛不至过于压抑,又处处表达了反战思想和人性的二重性,虽是越战题材,但适用所有现代战争。(9.0/10) |
|
阻击手出现的时候真是讽刺啊,在这片面前,拆蛋算个啥啊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库布里克展放映】在大银幕看第二遍,声画俱佳,非常HIGH。尤其是开场粗口不断的训练戏,非常爽。对战争的批判和人性的剖析,都是库布里克式的深刻。当然,还有他标志性的长镜头。 |
|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反战题材电影,很直接,赤裸裸的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淋漓的表达在这部电影中。一个佩戴着和平徽章却也带着写着“born to kill”头盔的战地记者,内心是什么样子的挣扎和纠结••• •••还有那个手执枪杀死自己班长喜欢傻笑的派尔,那一刻他的表情是那么狰狞 |
|
补标 或许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反战电影 也是如今会进入漫画领域的启蒙 |
|
好多短评我都看不懂,这电影不就是讲人类两重性吗别的我太蠢了都没看出来。。。不是什么困难题材,拍得太拖了,虽然第二部分才是正式战争部分但是明明没有第一部分有力。 |
|
主线军人,主题战争,军人成全了战争,战争改造了军人。私以为《光荣之路》和本片分别代表了库老对战争态度的阴刚两面,不借生离死别彰显人性关怀,而以人心麻木了结善恶徘徊。顶上刻着Born to kill,殊不知why kill even why born,拥有全金属外壳的代价,是里面被掏空。 |
|
卧槽,前面的新兵训练拍得很他妈的棒,满满的脏话虽说很他妈土,但其内容还是让我开了眼界。 可是,故事转到的后半段,越南战争开始,本片像《野战排》一样非常写实地表现战争的血腥与残忍,但也就是这样,让我失去了观赏动力,因为我对这种“纯战争”挺无感的。所以4星给《全金属外壳》的前半段~~~~~ |
|
前半部分有魔力。后半部分有点无聊,最后的狙击手必须是少女啊! |
|
#库布里克影展# 半场好戏——前半段受训的段落拍得极好,人物性格、关系的演变和冲突都在不言中交代。越南的部分就套路化得多,没有惊喜。 |
|
有时候声嘶力竭未必代表充满力量 |
|
库布里克并不是字面意义的和平主义者,他用尽心力拍摄硝烟和爆炸,拍摄战斗的细节,他对战争毁灭的东西的痛惜至少和他镜头里对战士的尊敬与讽刺一样多。有时候简直怀疑库布里克自己就是戴着born to kill帽子的Joker。 |
|
战争的荒诞感可笑又可悲,一声声干脆利落的枪声不再是来自电影,而是真真实实打在肉里打在心上,感谢老库给人类上了一堂极为生动的反战课 |
|
人都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前半段胖子比尔我怎么老感觉他是对joker有别样的情感的,他自杀的原因是因为joker帮助了他后还是没能抑制住自己随着大伙一起打了小胖。在这joker做了坏人/结局越南小姑娘杀了joker几个好兄弟之后他还是选择给她一枪让她结束痛苦 |
|
与越战相关。斯坦利·库布里克这部拍得比《太空漫游》还要好,大概是拍出了人的转变吧。印象深刻的是「雷诺之死」,从一个傻笑的胖子变为一个面露凶光的杀人犯,这个转变过程真的让人惋惜和害怕。战争是残酷的行为,可以轻易地摧残一个人,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片名引人深思。 |
|
库布里克探讨的都是你大脑里本来就有的东西,只是从来没有人把它讲得如此轰轰烈烈,直指人心。 |
|
库布里克的战争片。二段式叙事 一为军营生活一为战场见闻。肥仔在卫生间的杀戮与自杀 可视作军队或广义上说 战争对于人性的扭曲之控诉。越南战场的硝烟与战火 则被刻画得异常真实而残酷。这或许是一个勇敢者游戏 但勇敢也并不能保朝夕 勇敢也未必代表着正义。但不管怎样 人都被永远的改变了 |
|
前半部分,老库让我们看到军队是如何打造War Machine的,在教官的花式脏话羞辱之下,把这群年轻懵懂的小伙子锻造成形。海军陆战队的骄傲是那些杀人狂,而并不在乎他是阵前杀敌的国民英雄,还是暗杀总统的刺客。所以在Head里疯魔的Pyle,带着经典的库布里克瞪眼,扣动扳机射死了教官,在原著里,他甚至是骄傲的!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又是另一番景象,老库用最不屑的态度展现了越战的荒谬和无耻。这群战争机器,不过就是政治家的棋子,被扔到越南这个棋盘上,去实现政治家的欲望和谎言。正如小丑钢盔上的Born to Kill和胸口的和平勋章一样,整个这一切,不过是Mickey Mouse Shit… |
|
看似荒诞搞笑,实为美国嬉皮士对战争痛苦的反思,极端暴力的战场(训练营)噩梦与玩世不恭的符号同时出现,和平宪章与Born to kill二者并置,并与子弹构成了一个滑稽的魔鬼形象,影片主题当然是性暴力与国家机器的反讽。堪称库布里克版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
|
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体制对人的异化,库布里克也非常善于在荧幕上探讨这一点。战争并非面对敌人扣下扳机,而是身体和信仰的双重形塑。当凯尔从严酷的羞辱中变成一个“合格的” 陆战队员从而获得了体制认可的时候,他却对体制的代表扣动了扳机。我们为什么而战?当体制喋喋不休地告诉你正确的路的时候,be careful |
|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極度難以理解本片前後兩半突兀又不明所以的割裂。但現在突然明白了。簡單的一個道理,人們腦海中自以為釐清的系統、受到的教化,實際上和現實都是割裂的,正如從軍營裡的訓練,轉換到戰場上實際在發生的,是必然嗎?有關係嗎?是一回事嗎? |
|
粗口教学片,“酷”布里克。这里没有敌人,只有扭曲的自我 |
|
They hail every great Vietnam war movie with same praises. It's becoming boring despite all |
|
怪不得那么多退伍军人都有ptsd,在这种环境下人都被逼得疯狂了,只有被洗脑成杀人机器还舒服点,为啥库布里克每部电影的风格都没有特定风格,但那种吸引你看下去的力量就是他独特的魔力。 |
|
库布里克用两段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战争观。两段故事的前大部分都只是在客观陈述,当然这种陈述本身就包含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结论”的主体部分还是在结尾处。看到中间有一段越妓说黑鬼那话大的那一段,我发现这段我在三四年前就看过……太奇妙了! |
|
【A】欢快的剃头,深知骂人艺术的教官,胡志明的体操之歌,眼神里毫无温度的士兵,人类的两面性,与越共尸体的合影,小女孩胸口炸出的血花,最后的米老鼠之歌。这一切,有的荒诞,有的真实,可最后还是归于平静的残忍。库布里克绝对是这个世界曾经存在过最接近上帝的人。 |
|
干。。真的是Kubrick啊。。还要加上Pink Freud....怪不得拍的比较给力,心理描写也很够。。原来结束越战的电影不是全金属外壳而是现代启示录啊。。。失误了。。白看的这么投入了 |
|
Not so Cubrickal at first sight, but tastes more Cubrickal in re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