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结尾回想,朱莉娅一早知道丈夫已死。她撒谎说想要去欧洲找丈夫,念自己曾拒绝的的大学。真好啊,坚韧顽强从来不是东方女性的特质,而是悲苦女性的奏鸣曲。 |
|
3.5 今年的苏丹奥外送选片,虽然视角不是直接聚焦爆发至今规模巨大的苏丹内战,但也以小见大十分有力地通过情节剧中的个体视角剖析了当下苏丹冲突中的多极化政治格局,作为普通人是足够能通过其来理解地缘、种群、宗教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无奈现实。如苏丹这个第三世界国家被国际大国当作代理人战争的地点成为政治角逐的牺牲品一样,受婚姻、父权、殖民体系作用的女性们也同样是庞大社会最基础的控制单元——家庭当权者们的牺牲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担任本片制片之一的露皮塔·尼永奥为本片贡献了不小的国际影响力,也正是她以演员身份进入好莱坞多年的原因,这甚至是电影入选奥斯卡的决定性因素,如片中所示,虽带有羞辱意味但也足够有效。在非洲大陆声音微弱的当下,我们需要这样成熟独立的作品来听到她们的呼喊声。——SIFF′26 |
|
#26th SIFF 13# 上影节的最后一部,一带一路影片。用一场撞车一场杀人事件开端,带出种族歧视,政治争端,议题深刻但处理得不生硬,反而用两位女性的情谊做纽带,让人感动。影片标题不只是对朱莉娅的告别,也是北苏丹对南苏丹的告别,更是莫娜对内心罪恶魂灵的告别。最后莫娜在朱莉娅怀里流泪的温柔画面,把一切冲突、争端、误解都融化了。很难得看到的非洲国家影片,值得鼓励。 |
|
一场意外事故将电影的矛盾从头拉到结尾,由暗处转为明处。期间苏丹社会的动荡以及南方的独立,把小家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最后小孩子拿着枪跟着领袖去参军了,挺心酸的,在孩子的眼神中只看到憎恨。矛盾会继续延伸下去…… |
|
@26th SIFF 长三角放映 全片的叙事、摄影风格透着满满的娴熟、沉稳从容感,画面拥有很好的美感。看到这些影像被投映在大银幕上,再次感到电影深深的迷人魅力。曾经身为歌手,因为丈夫的约束被迫放弃事业的莫娜来到酒吧、校园里,再度登台表演的段落被拍得美轮美奂,流光溢彩。从看待苏丹南部的人们抱着根深蒂固的偏见,对妻子无处不在地抱着规训、盘查的丈夫身上感受到一种对这类的人们、对有些女性的生存境遇的深深无奈。两位女性主人公的痛苦纠结,最终都随着拥抱化解,随着生活、世事的变迁飘散在晚风和夕阳里,继而翻开新的生活一页,即使它带有着缺憾、沉重的底色。 |
|
感动得失语,影片的美妙之处恰在于塑造了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角色。数度眼眶湿润。 |
|
真是一个好故事,难得的苏丹电影。借两个女人的画像来图绘一个国家的分裂史。结尾揭示茱莉娅早已知道真相,她还有别的选择吗?在时局困顿、朝不保夕的情况下,活下去才是第一位的。为了儿子,也为了自己。 |
|
SIFF 苏州放映。对女性之间复杂的情谊刻画得很细腻,最后发现是男导演还蛮意外的。想起Adichie的一篇短篇小说。镜头语言很成熟,光看电影本身很难想象到映后制片人提到的预算和设备上的窘境(但仔细一想确实如此)。非洲似乎总是面对南北冲突宗教冲突贫富差距种族问题,他们被各方角力撕扯得面目全非。两名女主角居然都不是专业演员。开头时看起来最无力的Julia其实是最清醒最强大的。“是你利用了我们的贫穷和窘境。”软弱的Mona最后也在歌声中找到了自我。从全身罩着黑袍站在麦克风面前不敢唱歌到在校园里欢唱再到最后自信自由地放声歌唱。她全身黑袍只露着一双眼睛背着吉他那个镜头让我想起中东那支女子乐队--“黑袍下的人可能会死去,但这支乐队会一直都在。”里面的两个男人还是自负到可笑:“你这样的女人不配得到我的爱” |
|
我们在屏幕前理解不了真正的第三世界国家,就像它们在屏幕后想象着一个可能的中国 |
|
买来的不是放冰箱的瓦卡,而是良心的赎罪券。放飞的不是笼子里的鸣鸟,而是想歌唱的自由。你利用我获得更好的生活,我利用你获得事后的心安。我们都在用水桶接着内心滴水的角落,用抹布擦掉盘子底区别的红色印记。在这个分裂的国度,可以不用原谅,但可以和解。可以撒谎欺骗别人,但不能撒谎欺骗自己。 |
|
南方的应许之地已在各方势力的争斗之下千疮百孔,北方的故土又笼罩在内战的阴云之下。切入精准,后劲不足。导演期望的许多表达,最终呈现都略显单薄。 |
|
一次别离苏丹版 |
|
用一段名存实亡的婚姻状态去类比苏丹南北不合还挺有趣,不过本片不只是一场伊朗电影式的道德冲突,还包含种族,宗教,生活习俗,贫富差距等等问题(怎么塞了这么多议题),也通过一段女性情谊去反衬国家的分裂,谎言和缺乏理解才是一切的元凶。故事很棒,一些镜头机位调度很棒,漏水却无人管理的豪宅就是这个国家的缩影,还有一地碎片和一些伏笔 |
|
比拉片还好磕的两个女人 看之前没想到拍得这么好 甚至想再看一遍 莫娜穿着黑袍只露出眼睛时茱莉亚止不住笑“我洗过这个我以为是你老公的” culture shock冷幽默 |
|
如果说分别心是造成一切罪恶的元凶,那么有很多东西都会来分别我们:男女,肤色,地域,政见,文化,习俗,宗教~ 你很难简单的说是谁对谁错,也没法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定该如何,哪里发生的事情,终究还是需要当事人自己解决。有时候,多种罪恶叠加在一起,或者罪和善混杂在一起,让你无法判断——但是,善恶无法抵消,就如同生命扼杀后用钱也买不回来,对于个人赎罪恐怕只是解决心理问题。因为自己作为弱者有委屈,也有被伤害就可以有理由作恶吗?这更是不存在的逻辑,也是人们常用来为自己开脱的借口。个人的罪只有自己偿还,无人可替。打着主义的名义来审判他人的道德,也并不见得有多高尚。希望观影的人不被女性,肤色,主义等表象所迷惑,能看到实际的根结问题,各人的抉择也体现了各自的人性。 |
|
严厉的父母只能教出精致的骗子,此结论同样适用于父权语境下的夫妻关系。生活在苏丹的莫娜是个谎话精,受丈夫的重压,她不得不中断歌唱事业,靠着谎话的减震、润滑和修饰,隐居在二人的婚姻里。这个家很快被她的谎言推向危崖——苏丹内乱中,莫娜在慌乱中开车撞倒了一个小孩,六神无主的她肇事逃逸,不明真相的丈夫开枪打死了骑摩托追来的孩子父亲。出于赎罪心理,她隐瞒真相,收留了受害者撇下的孤儿寡母,并与之日益情深意笃。五年过去了,谎言终被不断长大的当事人撑破,直到此时,撒谎者才发现谎言之所以成立原来是因为受骗者甘愿被骗。导演兼编剧穆罕默德·科尔多法尼的长片首作,以个人即政治的方式应对2005-2010年间动荡的苏丹。讲述了一个无情地走向两面的故事:一个谎言被拆穿后被发现是双向的谎言,一个国家被一分为二(162)。 |
|
南北苏丹内战分裂为背景,两位不同族不同宗教不同背景的女性命运相交的故事,还挺以小博大的,这些个民族宗教仇恨的千年话题就流淌在两个女性身上,一个为了保住一段有名无实的婚姻,苦苦跟自己较劲,一个为了生存甘愿装小黑兔,互相利用互为救赎,到头来还是彼此其实最了解对方的痛,再映射到那些个所谓的民族宗教对抗仇恨,说到底也就是利益,挑拨,被利用,哪来得化不了的仇。 |
|
很是温柔 小家与大家串联 联系上动人的女性解放 美得不像是男导演拍的 |
|
在被善妒的他们、狂躁的他们、挑起战争的他们、无法沟通的他们占据主导话语权的世界,女性被迫的忍耐着,屈服着。那狡猾的痛苦与束缚之根源或许根本不是她们造成,但复杂而又真实的个人处境却让她们只能一次次被迫低头闭嘴。
而那份超越民族的真挚的女性情谊如同满天黄土里明艳艳的红与黄的花,使得她们在彼此的陪伴与鼓舞中向上、向前,一次次试图去挣脱那异乡贫穷歧视或是那罩袍背后的宗教与民族规训。
情谊给予的勇气让歌声穿透罩袍,但无奈是驱逐的轮船还是驶出。
最后一幕格外惊心又充满对当下的隐喻,年幼的Daniel手拿着的是代际传递的他甚至没有理解的仇恨,和平并未如分裂支持者所说如约而至,“再见,茱莉亚”或是“再也无法相见,茱莉亚。 |
|
兼具純熟水準和批判深度的蘇丹政治微觀史。與《觸不可及》相似,本片呈現由南部非洲的黑人“啟蒙”作為北蘇丹外來居民的阿拉伯人這一敘事構型,故事中的黑人同樣是更加自由、奔放、能動而富有活力的一方。而本片中黑人的啟蒙武器是殖民者教導給南蘇丹人的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信仰及其主導下的家庭性別結構,則被相對地塑造為畸形、落後、保守從而亟待啟蒙的。同時,本片還是一個女性惺惺相惜進而相互扶助的故事:阿拉伯男主人總是情節結構中惡的來源,而黑人幼子,連同黑人女性的追求者、同時也是南蘇丹獨立運動的組織者,則是上述女性互助結構的潛在威脅。儘管影片的主旨是對種族和解下的國家統一的某種冀望,結尾畫面中少年隨同面目可憎的激進人士舉槍投身獨立運動,卻暗示了種族和宗教的仇怨必將代際相傳這一令人沮喪的悲劇性後果恐怕才是現實。 |
|
南北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会变,所以再见了。 |
|
很善良,批评会有点不忍。 |
|
如果说两个女人的身份是国家裂痕的折射,那么关系的发展就是与之背道的理想化,不过这种混合的暧昧恰好和最后两人坦露后依偎的氛围契合 |
|
有点以小见大的意思。 |
|
很巧妙的那种电影,把宗教民族矛盾和女性困境联系起来,人物设置也比较丰满。 |
|
tiff错过的补上,虽然有些地方还是稍显稚嫩不自然但整体也太震撼动人了🥹 |
|
第2432部,听说阿莱投了钱,摄影考究。用情节剧的故事映射苏丹南北政治的分裂。在一个杀戮堂而皇之就能被掩盖的国度,与南方来的茱莉亚说再见,不仅是一段奇情的情愫的结束,当然也是扑朔迷离的战争和种族主义的结束。宗教的割裂,情感的梳理,和性别的对峙,非洲电影已经呈现了丰富的当代体验,同时以非常全球化的艺术电影风格体现本地的文化元素,不管是否存在一种自我东方主义。它去让我们感知一个远方土地的叙事在存在。 |
|
苏丹电影。剧本创作很出色,剧情留白的运用有些阿斯哈法哈蒂的影子。围绕着发生在两位女性身上的救赎和宽恕展开,莫娜通过帮助他人来治愈自己内心的创伤,而朱莉娅为了儿子掩饰了内心秘密,也接受了这份帮助。在困难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支持仍然可以带来希望和改变。很好的一点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个人的故事,同时也勇敢揭示了苏丹社会中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南北对立、民族歧视、性别不平等、贫富差距等。 |
|
#26SIFF 几乎触碰到所有议题,但又含蓄克制,张口就来的谎言构成了全部篇幅,最后既走向和解也走向分裂,正如南北苏丹所经历过的历史。 |
|
电影是世界通用语言
26TH SIFF 长三角放映 杭州场 |
|
#KVIFF |
|
男主杀人不眨眼,女主撒谎不眨眼,真·不是一家人 不进一家门。剧作很抽象,女主撞人第一时间不救人,而是给男主打电话?男主被抓包不给Julia道歉,而是给军官道歉? |
|
通过一个小车祸,一次以自卫为名实质过度防卫的种族偏见杀戮,串起分别为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两位女性、两个家庭,这个框架顺理成章地衍生了种族、宗教和政局议题,使本片的纬度得以扩大。虽然身为不同肤色和教派,但两位互为镜像的女性,都各自找到觉醒和自由的突破点。结局一幕,一处妙笔,南北独立并不代表种族宗教所主导的地缘政治能硝烟尽散,一切稳定的背后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
|
小家见大家,男女平等、女性互助、内战、种族都被融合进一个温情小故事里,剧本很厉害。 |
|
虽然是否接受一个谎言可以看它的意图,但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往往伤害更深。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压迫下,谎言被建立在羞辱和互相利用之上,背后更是一个国家的割裂。 |
|
无论是怎样恢弘的故事背景,最打动人的,永远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互动,善意、猜忌、谅解、仇恨……每一种情绪都真实且有意义。 |
|
#Cannes76 |
|
第一次了解南北苏丹的冲突。Julia的角色没有处理得很好演得也一般,导致结尾的冲突没立起来软绵绵的。 |
|
苏丹版《黑女孩》,所有叙事都是朝向历史的。看得出来导演在尽量平衡南北苏丹(主仆)的叙事中心,但还是在很多小细节上显现出立场,比如信伊斯兰教的北苏丹主人竟然愿意送南苏丹仆人去上基督教学校,更别提女主人还能在教会找回初心。当然,这也为随后的《寄生虫》式转埋下伏笔。关于孩子的隐喻,北苏丹这边无后的处理有点简单粗暴,南苏丹这边仇恨的滋生直接延续到了近年来的苏丹局势。 |
|
因赎罪而串起两个女人之间的情谊,又将其置于南北苏丹分裂背景下,加上了种族、宗教及性别与贫富等因素,故事讲述得完整且丰满,且平衡而不过激,很难想象这来自于苏丹这个混乱之地。通过这部影片,也能对南北苏丹冲突,有更直观且深切的了解。像这样完全不同文化与种族的地方,强行捆绑在一起,对双方都是伤害。也许各自寻求出路,是个不错的解决方式。 |
|
歌好听 |
|
三星半。大小两个尺度的矛盾冲突,具有一定复杂性。总体走主流情感片路线,包括音乐 |
|
基本全都有了,第三世界奇观,种族隔膜贫富对立家园失守个人困境谎言救赎女性视角,塑造了两个有血有肉自私又善良得人类。她们的隐忍与欺瞒如此正当,叙事踏实对观众友好。第三世界电影永远的宝藏。 |
|
一场车祸改变两个女性的一生,种族(地域)歧视,性别歧视,政治分歧,宗教差异以及贫富差距,各种现实议题在一个被抹去的生命里显得淋漓尽致;而在这个看似和谐的“家”内,充满了谎言与欺骗,也充满了阶级与冲突,一戳即破的关系像极了这个国家;情感处理也比较细腻,无论是茱莉娅的隐忍与通透还是最后莫娜的坦诚,这一段独特的相互扶持的女性友谊也让人触动;同时用两个女性的命运暗喻国家的命运,没有正面展现战争场面,只是从两个女性的斗争侧面来呈现这个国家,当女性有了自主选择,家(国)的分歧便开始扩大,茱莉娅选择回归自己的故土,告别的不仅是她的过去,还有能够直面自己阴暗与懦弱的莫娜,同时还有已分裂成两个国家的“苏丹”。8.2 |
|
感觉大家应该很想复制joyland的成功,坐在影厅甚至有点dejavu… 故事正常发挥,把社会问题都正常批评了一遍 |
|
8分,算是一天看下来最喜欢的一部。开头由一场意外引发,以为单纯以此为激励事件出发,仅仅是怜悯而施舍,最后因暴露而结束。但此片的主旨却偏偏并没有往此线索出发,而是一种以苏丹的政治纷争为背景,以意外事故作为线索,实际讲述的却是两位女性的独立。《罗马》中,我们看到的是主仆的相依为命,而《茱莉亚》看到的是主仆在相互欺骗下,仍能换位思考,互相救赎。
BTW:影像设计的寓意也很多。例如,开头,丈夫买了鹦鹉陪伴女主,而鹦鹉关在笼子里与女主握着阳台的保险杠的构图,便已经为片子营造了一种“囚禁”的氛围,以及将墙上的画作男孩(暗示女性只有生育才是生活)到画作变成一位女性跳舞(暗示了女主想要独立)。 |
|
非常丰富的电影,包罗着女性、种族、救赎、谎言、婚姻、友情等等非常多的主题线索,多却不乱且细腻,很好地保护了故事的完整性,做到这样真的很不错。近期看到的电影佳作。 |
|
#SIFF长三角放映南京场# 放映结束疯狂鼓掌,真想打十颗星。打破了大荧幕女性在政治中1.跟从或归属于丈夫 或2.向男性形象靠拢 两极状态的面貌,更深刻地建立了一种女性在复杂政治生态中的共生。(另外,两位女主角居然都不是职业演员,太牛了!) |
|
民族、宗教、父权压缩在两个家庭之间,后面收的有点太大团圆了 |
|
8分,很细腻,很难得的好看的苏丹电影。
小人物故事➕社会变革经典搭配,服化道很有特色,镜头一看就是戛纳喜欢的样子。选取女性视角可能是为了缓冲过于激烈的矛盾,让苏丹南北文化沟通成为可能。
缺点:总感觉情绪没完全爆发出来,剪辑可能还能改进。结局没有看出某些评论提到的女性走向独立的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