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性恋非法这条法律的制定是出于好意,如果同性恋合法了,那么所有其他的“怪癖”都要嚷着合法了?
—看得出来,你是个很虔诚的清教徒了?
—这又没什么不对。
—当然没有,只是以前清教徒也是违法的。 |
|
4 outta 4. Great Movie. 前天重温The Celluloid Closet(同性恋怎么还没看这部纪录片?),发现这是第一部说出“homesexual”这个词的电影,就兴趣盎然地跑去查看自己的硬盘,发现居然已经下载过了。本来以为这部电影可能就出名在他的时代意义,故事情节可能就还好,可是想不到居然是一部film noir,结局更是让我意想不到。另一方面,在得知这部电影的上映日期,也同时了解到在那个时期同性恋依然是犯罪时,我更是对主演肃然起敬,男主角本事就是同性恋,在现实中并没公开,但是作为一个演员,在那个时代出演这样的角色已经足够了不起了。拍摄、表演、对话和意义都挑不出毛病,这个剧本注定伟大,但导演made it even greater. |
|
和《双姝怨》同年,终于开始出现对同性恋者持同情态度的主流片,但无论基拉,在电影中均要死去。 |
|
黑白摄影不错故事SoSo 这部Dirk Bogarde比他后来的片子苍老好多 白羊座果然很适合演纠结的角色 |
|
难得一部佳作,丈夫和妻子这对关系是一大亮点。罪犯的设定也很微妙,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最恐同的估计是深柜男人和郁郁寡欢爱上同志的老妇。 |
|
干净而有力,推动社会进步的里程碑式的作品。DB把这个矛盾悲剧英雄刻画地入木三分。 |
|
Eclipse Series #25: Basil Dearden’s London Underground|比《費城故事》更加精彩,本子漂亮簡練,表演韌性十足。那個年代的先聲。Dirk在《僕人》和《魂斷威尼斯》之前就已如此成功地塑造同志角色了。 |
|
除去所谓的历史意义,仍旧挺无趣的:一直在上价值,说教味儿好浓。然后不愧是基佬片,厌女这么明显。明明同性恋入罪是男压迫男,非得搞出一个女反派来分担罪责;酒吧里的模特大姐一直很挺这种边缘人,她的同性呢,自愿当同妻、出事后立刻被净身出户、最后还要被“need”再啃一次,男同固然遭遇悲惨,但是底下还有更惨但无声的女性做垫底,男性的傲慢可见一斑。 |
|
100分钟版。勉强及格。在同性恋非法的时代,这样一个讲述同性恋遭人勒索的故事,显然有社会性,但它的人物并不惹人厌烦,人物未曾以侵犯、干扰他人的方式声张自己的权利(相比之下,《费城故事》《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角色就显得那么聒噪,令人作呕),男主身上更有种迎接命运的坦然与彻悟——他的情人宁可自杀也没寻求他的帮助或是出卖他,于是男主赌上自己的律师职业生涯为其寻求公道,角色这么热血的设定简直不像是英国电影,男主妻子和警察等角色较为正常的立场,好像是对同性恋歧视法案有理有据的驳斥。开场的悬念营造的挺好,年轻人为何逃亡?他究竟受谁的胁迫?他的逃亡过程带出了同性恋群体的众生相和生存状态,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但后期各种角色略显重复和啰嗦。有趣的是,勒索者的家里有个大卫裸像,似乎也有同性恋的可能 |
|
故事讲述的怎样就不多说了,这种故事的作品到现在来讲都很少见,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种现象,腐国就是多帅锅,萌哥儿呀~也是那种有味道的帅,德哥好帅。毋庸置疑,在那时候能挺身拍这题材,可见胸怀之坦荡,毅然决然滴说“老娘收购了!”,爱死~~lol~~~ |
|
除开历史意义也是个简洁有力的好剧本。当时精心处理的设定“我基归基做没做” 和夫妻最后互相需要的对话,现在来看傻不傻。 |
|
当年红的发紫的Dirk Bogarde会决定接这一部可能毁了他职业生涯的电影的时候,想必是在剧本里看到了一丝自己的影子。片中的律师Farr做到了他一生未做到的一件事——出柜,虽然他和他的爱人相濡以沫将近半个世纪,可他却不曾公开这段关系。可是谁能说他没有公开出柜呢?这部电影不就是他给我们的答案吗? |
|
影史第一部说homosexual的电影,queer,because i want him.这些词句砸向我的时候,即使是在2023年,我也依旧觉得很震撼!延续了1919年世界影史第一部同性恋电影与众不同,同性恋因为是犯法的,让他们成为敲诈勒索者的猎物,让他们有了可乘之机;而同性恋因为既犯法又会名誉扫地,所以他们宁愿被敲诈勒索,也没法也不愿报警,最后往往损失大量金钱,精神上不堪重负甚至选择了轻生。这部电影中同性恋者不仅以被敲诈勒索的受害者形象出现,这能博得观众的同情。这还不够,编剧让一个底层工作者为了保护他社会地位高的倾慕者,甚至宁愿死也不愿意暴露他,展现了同性恋的感情并不轻浮,并不仅仅是肉欲的满足,他们和异性恋并无二致,甚至更具牺牲精神,更可歌可泣。而男主投桃报李,宁愿牺牲事业和名誉,也要指认 |
|
非常好看的黑白片。從法律的角度切入,具有現實意義——革命性地將問題指向同志群體在法律漏洞下的“受害事實”,卻也非常曖昧——規避或模糊了情感因素。男主最終決定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出庭作證,並非出於對死去男孩的愛意(他燒毀了他們僅有的合照),而是出於身為律師的正直。 |
|
抽丝剥茧的悬疑片,在同性恋仍是犯罪的年代已是最大的勇气存证。包括罪犯在内,每个人都是偏狭社会的受害者,男主带着古希腊悲剧般的气质走向身败名裂,sigh... |
|
英国同志题材里程碑,忘了哪位老师上课提了一嘴,除去同性元素依然是一部黑色电影的水准之作。除了一众男性,还有女性的自我审视,有意的将新女性和传统女性作出切割,让后者扮演反派的同时拉拢女权。整体不是60s那充满杂质的B级文本叙述,台词对话设计很好。当年左翼挖掘的是精英体制下被掩盖的现实问题,让它们浮出权力关系、学科建制化的表面,现而今似乎是跑偏了不少。
P.S.影片制作的契机应该是沃尔芬登报告,同时影响了67年的《Sexual Offences Act》 |
|
这是我看到的基佬密度最大的片,三个基佬站在一个房间里面等一个直男,直男一进屋变成了四个基佬。白天在酒吧喝酒都能碰上一嘟噜基佬……那个年代的穿衣风格真是太好看了,躺倒。德克在这里染了棕色的头发,显得更精明。老觉得他会演没有心眼的角色,结果每次心里都装满了事。所以照片上两人在做什么? |
|
在题材和内容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电影,大英腐国也不是一日就建立起来的。 |
|
3.5。上映于沃尔芬登报告(1957)和性犯罪法(1967)之间,有种超越那个时代的戏谑,前半部分悬疑色彩浓厚,古典推理的红鲱鱼和一屋子基佬都很英国。惊喜的是从极端歧视、逐步理解到独立思考的几个女性角色的加入,视野之宽广领先时代20年,把同性恋非罪化,从法制拓展成社会观念转变的话题。显而易见Dirk加入了很多自我投射,那句著名的“I wanted him”亦是他自己的主意,不过我始终觉得他外形不够posh,更适合眯起眼睛演钱德勒笔下的硬汉角色(是我狭隘了)。作品的现实诉求强烈,基本上是直接从Farr和警察口中说出,结尾Farr妻子的急于表态,这些多少有些逾越电影艺术本身的举措(让我想到当今一些LGBTQ作品低劣的表达欲),个人总归不太喜欢。 |
|
Regarde le film en le plaçant sous son contexte historique et social. Première moitié bien réussite, presque un film à suspense hitchcockien |
|
思索點: 1、時代脈絡下,妻子的表態含蓄而誠懇,似乎更難得,亦似乎彼時英國銀幕少見。2、律師丈夫應該是雙性戀,拷問較愛我還是較愛他,籠統模糊的回答。3、《In search of the locations for the Dirk Bogarde thriller Victim》https://reurl.cc/aNO0DZ |
|
http://www.56.com/w39/play_album-aid-9850548_vid-NTg4NTg1Nzc.html |
|
真是豁出去了 |
|
1.影史第一部由主流明星主演的制片厂同性片,Dirk Bogarde接下这个角色很有勇气。 2.男同主角是完整意义上的英雄角色(内在纠结与追求正义目标的冲突),关于同性被迫害题材展现的广度和深度都很强,连配角都很立体(挣扎的妻子、被迫害的勒索者),剧作和执导质量都高。 3.摄影动态十足,运镜尤其是推轨甚至能想到Fritz Lang的《杀手M》,虽然故事大不相同。 |
|
POWERFUL AND CULTURALLY SIGNIFICANT.remember when puritans were against the law? |
|
60年代的英国电影,几个男演员举手投足都是魅力十足。开头不够抓人,但后面越来越精彩。真正的幕后黑手短时间内多次反转,最终男主的选择也是悲剧英雄主义,令人心痛。抛开电影艺术,仅为了历史意义也要看一看这部电影 |
|
喜欢它更多是因为它的历史意义,在那个年代能站出来推动同性恋非罪化是非常不容易。片中台词也揭露得这么露骨 “我天生是个怪胎,但我从来没有危害社会,为什么我要被迫成为不法之徒”。另外我很喜欢结尾没有把上法庭拍出来这个处理,有些东西不能说的太完整,错误要让人们自己去反省。 |
|
1. 最前卫的还是英国佬啊!1961年,不造作,成熟、稳健的讲出了复杂的故事。2. 演员都非常出色。 |
|
制作非常精良,从悬念的营造、人物的刻画、摄影和叙事都相当完美,在面对社会压力时,每个阶层的人做出的回应是不同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德克·博嘉德的演技和勇气都值得称赞! |
|
LGBTQ电影是普罗大众认识、了解同性恋的一个方式,然而,当LGBTQ题材的电影被限制拍摄制作、公开展映上映,这种让广大群众知道LGBTQ的途径就被切断了,那LGBTQ群体被社会人民理解、接纳就更加不容易了。 |
|
#BFI #BigScreenClassics 长评 - 受害者活成了犯罪分子 最早使用“homosexual”一词的英语电影 光影的利用非常好 室内戏中夫妻对峙阶段 妻子下侧打光对比丈夫头顶光 造成那种紧张感和恐怖氛围 摊牌阶段使用侧打妻子与平打丈夫 情绪更舒缓 影片配乐也是有种大开大合的气势 开场Barrett逃跑时就利用钢琴的配乐营造了很强的悬疑氛围 Farr得知Barrett的死讯后 交响乐般的配乐也直接体现了Farr平静表面下那强烈的内心波动 而警官们之间的对话也道出了电影的核心 最后结尾男主那一往无前和加害者那正义凛然做对比 似乎也能表明当时社会的态度 明明是受害者 却活成了犯罪分子 |
|
孤陋寡闻如我,起初以为是商业犯罪电影。/ 导演很好地拍出了地下暗涌,风雨欲来的感觉。/ 影片饱含勇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我要被迫成为不法之徒,难道就因为我以自己的方式找到了真爱?” 《受害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放置今天,依然成立。另一方面,它作为史实的补充,等于给我们上了一堂宝贵的历史课:反同性恋法案的存在让同性恋者经常受到他人的勒索,虽然他们知道向勒索者付钱只会让后者变得更加猖狂,但是他们无法不这样做,如果不付钱,他们就可能被举报,然后坐牢。虽然警察奉劝他们遇到这种情况不要妥协,但是他们报警就等于暴露了自己,谁敢保证警察在抓了勒索者之后,不会把他们也送进监狱?重点在于,法律根本没有在源头上保障同性恋群体的权利,所以他们才会如此无助。 |
|
对推动英国1967年同性非刑事化起到重要影响的作品。评论区有人认为男主角是为了法律的信念甘愿自我牺牲,这种说法忽略了推动男主角行动的真正的内在驱动力——对男孩(为爱自杀)的愧疚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性的震醒。PS:德克·博加德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伟大的演员A。。 |
|
4/5 A significant film in queer cinema and history for that matter, Victim embroils a closeted lawyer who is at risk of losing his career over a scandal of a homosexual nature and a cast of characters with their hidden agendas in a fight for what they deem important. A classic tale of conflicting interests and of one's psycho-sexual identify threatening to corrode its socio-cultural twin. |
|
性少数群体被指认“怪物”的时代,能有这样一部发生声的电影实属不易,#100min版倒是没看到什么限制的画面;人们担忧的是当一种少数怪异被认可,其他怪异是否也会出现,但高傲的人总觉得认人数多的便是对的,任何时候到该警惕这种思想。 |
|
就在我以为最精彩的审判戏开始的时候,火焰上冒出了个end。最大的缺点是每个人说起台词来都一套一套的,跟罗马演说家似的,都太“正确”了,而现实是要猥亵的多,但那将是艺术的另一种光华。 |
|
《受害者》是一部同性恋电影,于 1961 年上映。它所涉及的内容超出爱情,更多是在推动立法的进步。电影里,同性恋如果被人发现,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为此,有人专门偷拍这些人,用来勒索,有人为这笔钱挪用公款,有人上吊死亡。在科学与法律没有进步的社会,这无疑是对这类群体的排斥。电影里最有力量的一段台词:「谢谢你这么多年对我的了解,仍然把我当朋友。」「过去他们对付的是女巫,至少现在没有烧了你。」无论什么电影,只要它能推动立法进步,使人明智,都堪称伟大。 |
|
惊心动魄。当警察用平静的口气讲出boy死的时候,我的心咯噔了一下。此片表面上是一个侦探剧,但它背后的故事更吸引人,boy每天站在同一个路边,等着男主的车辆驶来,俩人能在车里有片刻的欢愉,后来男主忍痛要跟boy分手,俩人恋恋不舍,相看泪眼,无语凝噎……21世纪了,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再把同性恋扔进监狱了。
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加个鸡腿🌸,我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单对同性恋的迫害过,除了那几年的“流氓罪”。中国历来都是忽略“同性恋”的,在儒释道的影响下,朴素的中国人民脑子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中国人民历来就是,不干自己的事,打听打听,也不会去管,干自己的事,便“家丑不可外扬”。
我国的同性恋没必要担心会受到政治迫害,你犯的“罪”,自有“家法”处置,受“家法”,真不如被关进监狱里! |
|
700。曾经的小情人向知名己婚律师求救时被拒,为了保护而去挪用公款入狱后自杀来保护他,律师为此感到非常内疚,不怕任何损失而坚决的配合警方,抓住了敲诈者。 |
|
A true classic piece, showcased the dark age when outlaws become victims of outdated morality. |
|
看完迪尔登ECLIPSE系列出的四部电影之后,发现他是很大程度被忽略的好导演之一。豆瓣上除了这四部外几乎就没有他的其他资源了。据查:1967年英国的同性恋开始合法化。 |
|
备注“想看”两年多了—— 久到我几乎忘记了它的存在 !
没想到上周就看了,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满足感。
没想到早期的英国黑白电影如此优秀!
里面的台词我分分钟想要把电影收藏起来——尤其是男主角那一句“如果这是爱?为什么我想要消灭它?”这句台词简直太精致!
主题上,明明是利用txl的背景推动整一个剧情。电影里根本没有一点儿tx的镜头,
却依旧向人们灌输txl是罪恶这个的无比压抑人的社会气息、结局最后那句“他是受害者”台词让我有些难以言喻。
1961年的电影 竟然出乎意料的好!我的言辞已经不能再形容我对它的溢美之辞了 |
|
"They're going to call me filthy names. My friends are going to lower their eyes, my and my enemies say they always guessed." |
|
很有讽刺性的现实主义电影,能够勇敢的直面同志问题,用法律制裁的情节来烘托性取向在社会中存在的恐惧与不安,作为六十年代影片,不得不对导演表示钦佩~ |
|
8.8 iconic,60年代就有这样的作品,那张关键的照片在被烧掉的时候是看得最清楚的,心碎,eddy可爱鸭。 |
|
1.道德的自我優越者總是以道德的名義行不道德之事,大眾是道德的臣民,賦予多數以莫名的合法地位,換言之,道德與人性是為對立而存在;2.進而言之,對於另類者的道德審判是我們獲取道德的途經所在,在對背德者的懲罰中,構建道德滿足,道德與悖德互為依存;3.人類認知標準以多數認同為依歸,遑論對錯。 |
|
在那个年代,爱也是犯罪。Dirk选片真心给力,部部经典,角色能直能弯个个都入木三分,能在一个眼神里包含这样多的情感 |
|
1961年,美国的《海斯法典》尚未被废除,很多人甚至还没有同性恋的概念,英国电影《受害者》中首次出现"homosexual"这个词,且毫不避讳地将同性恋者的经历作为主线。
在当时的美国和英国,同性恋行为等同于罪犯,所以《受害者》采用了“黑色电影”的拍摄手法,“反同性恋法案”被称为“勒索者的特权法”("the blackmailer's charter")。
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在这部电影中,同性恋不再是具有恋母情结的精神变态,也不再是娘娘腔、罪犯和反派,他们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现在观众面前。
Dirk Bogarde是位有深度的演员。
P.S.资源难找+内嵌字幕和音画不同步,观看过程太艰难了。 |
|
三位主人公隐忍又无私,感觉十分理想化了。 |
|
同 杀手安全套,诅咒憎恨想要消灭一切同志的果然还是老女人啊......主角身边的人BF老婆管家一个个真有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