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要怎么在孤单的、细碎的日常生活里,注意到世界是广阔的?在他向她讲述自己第一次惊恐发作经历的最后,两个身影走到天桥尽头,走到路灯之下,摄影机在一个更高更远的视角凝望他们,不是作为上帝、而是作为星星的眼睛。于是你在这里,不知道这是一段小巧的小品,还是一部广阔的电影。它选择了不尖锐也不痛。当人物在自己的动线里走着、过普通的日子,能遇到的所有人都是温馨的,只是日常的流动里总藏着隐患,隐患边上有他人的底噪。从荒川到星河,从城市到宇宙,城市也是周遭,宇宙也是周遭;你看最普通的人,都有小小的异样。 |
|
还是16mm,还是 Hi'Spec,还是三宅唱最擅长展现的超越定义的轻薄微热的人物关系。无论是本片中刻画的角色和关系,还是本片描绘和应对“疾病”的方式,都让我感到它特别的后疫情:身体的失控(当然还有哀悼等消极的情绪)是种既不存在“战胜”也无法被他人“疗愈”的东西,没有人可以“康复”更无人能够“拯救”,只有在日常中互相伸出一切不太确定的援手。真是一个充斥着诊断和药物的当代!但人依旧需要他人。印象中没看过什么电影这么大篇幅地诚恳地呈现 PMS、呈现女性的经期状态和受经期影响的生活,这点相当惊喜,而且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经期症状很轻的女的,我对 PMS 至今也不怎么了解。减一星是因为「黎明前最黑暗」这种比喻实在太俗,甚至和影片呈现的与“疾病”相处的理想方式有些微妙的错位——没有什么白昼,亦无需总是处于怀揣希望的等待状态 |
|
失调的身体不匹配失调的感知,是不是有点凭空疗愈?PMS只配备几个发飙动作,以及“pms不比panic更低级”的正义发言,也恐怕写不出女性心声吧。 |
|
多么舒服的一部电影啊。三宅唱延续了《惠子,凝视》对于缺陷人群的关注,只不过这次从身体的缺陷变成了心理的缺陷,但依然是娓娓道来的风格,塑造了一对独特的非浪漫关系的男女角色(这点本身就已经相当难得),最终与天地宇宙相联,人文关怀尽显 |
|
4.5 片尾字幕还是如《惠子》一样在继续向前的日常中缓缓滚动消失,电影有尽头,而生活没有。越是如此自然轻盈越是显得导演功力非凡。我始终觉得三宅唱的电影非常接近时间本来的质地,像是随上随下的列车,依着自己的步调向前,观众只是乘客,与片中人在黑暗中共度两小时,然后平常地下车,汇入自己生活的洪流(重看//三宅唱太擅长把一个故事里的戏剧化成分转构为平淡温柔了,纵使原作已经足够生活化,天文线的加入堪称完美但也有可能他买不起波西米亚狂想曲版权吧lol |
|
日本的电影观念本身就很降维打击了,对什么东西适合用电影拍的理解,对构图和机位细节的把握,都完全自成一体而且恰如其分,让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不能也无需用好莱坞或欧洲的方式去看待。三宅唱用这样的观念和手法在当代日本直接而细致地看到人和宇宙,是了不起的。他说原作讲的是人无法控制的身内之物,而他自己加入的天文元素是人无法控制的身外之物。果然当一个导演深知人是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心灵和眼光就是会让他的电影真切而明朗,与繁星的节奏交汇。 |
|
光线被打散后,夜晚变得沉静,努力将说话的声量和语速控制得像雨点缓慢地坠向地面,没有急躁。可以一路交谈,一路同行。黎明之后又能见到柔和的、绽放的、暗淡的光。 |
|
第一次看三宅唱哭到难以自已,之前几部都是纯从电影性的角度观赏,但这部真的彻底在情感上把我卷进去了。自然流动的人物状态、日常叙事下的心理感受,胶片摄影带来的细腻光影、色彩质感,让人仿佛和角色同呼吸、感受周遭的一切。最后时隔20年翻找出的录音带,美纱在移动天文馆里静谧而又笃定地表达个体感受性的存在,瞬间令人爆哭。还很喜欢山添的前任上司得知他总算适应新公司后的默默哭泣,把人与人之间的真心用简单的方式传达出来。看这部电影,就像是被巨大的温柔感包裹住,一切难熬的过往,都是阶段性的漫长黑夜,终究能等到黎明来到的那一刻。接着再是黑夜,再是黎明,人生就是这样的循环往复,像自然规律一样。我们终究要与黑夜和解,适应创伤的存在,让它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北影节 |
|
#10286. 74th Berlinale-论坛。片名可以再斟酌下比如《直到长夜尽头》等等。有着后311/后疫情两解的“病友片”(是的其实就是个更高级一点的《小红花》)。除了两大主角其实片中许多人各有各的伤痛,只是需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尝试共情(但想要理解又是绝对不可能的)。片里的社会是真团结友爱与美好啊,就当是导演的《礼运大同篇》吧……延续了前作16mm摄影,叙事和剪辑上多使用”信息后置“的方法(此前没有这么大范围地用),还真是挺有味道的。另外居然还玩了个(简直滨口附体的)幽灵录音带…… |
|
仍然是好于平均日影的电影,但在三宅的作品序列里只能往后稍稍。不知道是否原作的问题,片中的宇宙论非常肤浅无聊且与疾病和照护的主题无法形成有意思的呼应。从剧作上来看,人物关系趋于缓和的后半部分明显失速,几段念白/独白更显局促,甚至透露出一丝迂腐的气息。在表演上,三宅对两位主演的调教其实还不错,均达到了相对舒服的状态,松村的“饮”和上白石的“食”是贯穿全片的亮点。此外,对东京职场万象若隐若现的刻画内涵尖锐,可惜碍于主题无法深度展开了。 |
|
hi spec的配乐真的好棒,给平淡的故事注入了灵魂一样。三宅唱对男女感情把握很细腻,半元老师们可以学学。 |
|
14th BJIFF 02@五棵松。注意那些黑夜与白昼意象并置的小设计:如社长翻出他跟去世的弟弟夜里黑魆魆的搞怪合照,和弟弟灵位旁两兄弟白天的合影摆在一处;如同事们一起做广播操,全员着灰白工服,而为恐慌症所困的山添独自穿黑蓝外套(影片结尾处他换上了工装);如山添骑单车给藤泽送手机,在她家楼前的坂道,藤泽留给他的单车在阳光下折射金色光芒,而后景路旁一辆废弃的单车掩埋在藤蔓植物里。人有生就注定会死,日与夜在不停轮转;身内与身外,失控与安稳,抬头时也要注意脚下,从生活细碎中发见星河辽远,三宅唱于最脆弱、平淡处立起镜头,为我们反射了另一面的坚固和恒久。 |
|
真好,一段关系拍得如此真切而闲适,三宅唱发挥了自己的极大优势缔结了一段这样的“普通关系”,不再是设定好的男女又或者是主人公与目标的关系。他真正捕捉到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普通,不强调不沉溺,他是慈悲的,制造了一个这样的企业包容两位主角,这也使影片上升到新的层面,它创作了一种仍然真实的又不同的职场生活,这部分的生活成为两位主角在“生病”中的全部,他们对工作态度的细微变化,也是对人生对自己的变化。互相治愈、互相取暖的定义只会判浅显了他们的关系,他们是所有人关系的总和,又是他们个体的生发。我最喜欢的是,在塑造男主关心女主的过程中,丝毫没有轻率的写成和表演成要讨好观众的“暖男”,它仍然是自大直男的属性,告诉你我要关心你,很可爱也很真实,剧作细致和规整到这个层面,当属技艺的高超了。 |
|
无法踏上社会正轨的电车,只能徒劳在家蹬健身车。不能正常表达出自己的痛苦,只能买来点心用于补偿。无论一天是多快乐还是多悲伤,都会结束。因为夜晚,我们才能看到另一个世界。你的头发和惊恐被我剪短,我的星空和低落被你点亮。我们像生活在夜晚的动物害怕太阳,却在满天繁星中找到了属于彼此的光。 |
|
三宅唱稳定发挥,一些小笑点很可爱,看完整个人都舒服了,如沐春风。ps原来北极星不是特指那一颗星星,而是一个位置,星星们会轮番上岗的。。 |
|
三宅电影一部不如一部。在追求秩序化的现代社会,主角们因为身体失调(恐慌症和PMS)而生得艰难—这种艰难显然还没有被升华到普世意义上的艰难,就急不可耐地被城市的灯光夜空的星光包围,被xx科学星体运转的,黑夜至天明的周期循环的定理收编。并不觉得这里存在什么“拍摄的伦理”,反而感觉是事物的周期循环这个太清晰的主题粗暴充当了他者的心理描写。如果真想用“黎明的一切”让观众感到社会的世界的广阔度,不如少想象那些社会少数群体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的那些人际关系,而导入些私人性讲讲自己和他人从黑夜散步至黎明会有怎样的复杂感受…… |
|
7.0。三宅唱一部野心不大的偏商業向作品。關注一對心理障礙男女患者相互支持、友誼生長的過程,以及他們如何在嚴格規訓身體/精神「失範」或「逾矩」的社會中找尋到一處避難所。 |
|
以long long days写the long nights,对小公司的和睦温馨人情刻画,简直有令和好人的意味。而若你喜欢怪人,这一次的三宅唱主人公,不是锁在小城或拳场,而被封印在自己身体里面,瑟缩发抖,他们无法控制病症的发作(即使有服药或接受治疗),很难跟外面的世界,有放松喘息的相处。一些细节依然可爱顽张,如上白石把零食倒着吃光、洗车释压法,还有那个看似没有任何提示交代的互助会。 |
|
3.5 整体延续了上一部身体病症的叙事,起承转合,包括结尾部分作为治愈系主题的意义与价值的输出,都过分工整了。而且通过太空星系和凡俗世界的对比显出超越与救赎的价值,仅仅是通过台词说出来,创作上对于三宅唱而言是偷懒的。 |
|
我一直很抵触把三宅唱和滨口龙介放在一起讨论,但这一部确实很滨口。地震、死者的幽灵(甚至同样以磁带的形式),甚至还有飞盘。但三宅唱自己的个性也并没因此被削弱,虽然比不上《你的鸟儿会唱歌》和《野性之旅》,但比《惠子凝视》好看很多。 |
|
越看到尾声越是想起滨口那部《亲密》,长夜入日行。真的恰到好处,非常合适的介入位置。借由宇宙,讲一种难以弥合的实在的距离,亲密与淡却都只是表症,内里是自我的接纳:我在宇宙中望着我。 |
|
#SIFF26# 三宅唱真的是不管拿到什么题材处理都会很好看啊。这一部里,没有恶俗的爱情戏的参与,男女主完全是以互看病友的平视视角来对待彼此的,从开头到结尾自然地完成了视角的变化。而且在叙事过程中又没有太多的苦大仇深感和太浓的煽情味,所有的痛苦和鸡汤都恰到好处地包裹在一起,然后淡化在一片深邃的夜空之下,整体的质感十分清新,静谧而迷人。人与人其实是根本无法全然理解彼此的对吧?但是不重要,此刻只要我们共同注视同一片星空就够了。 |
|
@ Broadway Cinematheque|7+,疾病主题但各种病出现的密度太高了点hhhh恐慌发作和性格讨人厌是两回事,别拿生病当借口啊男主角。我以为自己PMS已经挺重,女主这个比我还重……不过就算情绪再差,真的会这么控制不住自己吗?存疑……胶片漂亮死了……天台镜头拍到画面边缘城市天际线的楼,就是六七十年代日影里常见的色彩……温暖又熟悉 |
|
敬启。究竟有多久,自始我没和他人实际产生联系了呢?两年前我这样写道:正是因为遭受冷眼与不公,正是因为身处弱势,正是因为无可避免地要被人带着有色眼镜、贴着标签去看待,我反而更能发现那些身边的细微的善意… 现在需要略加订正。症候群阴影下的人无需求得怜悯,在那之外幸运的人也不必为理所当然的心安理得而自责。在这苍白残酷的世界下,目光所及之人无不共此命运:活着真辛苦,死掉却也不愿意--这无关我们身上的差异。但是总会有这样的时刻,半合的百叶窗透着幽微的光,似乎将空气中尘埃照得一清二楚,我们之间交错的视线,胶片摄影机平静的目光,无数道柔软温暖的一瞥平等地均分在每个人身上,这苍白而温柔的世界。倘若一定要说的话,存活于世就是我们的悲喜剧。谢谢。今后也请多多指教。 |
|
患有恐慌症和PMS的男女,彼此的理解和帮助始终没有变成(如果是法国电影应该已经在1/3处上床了的)男女之情,电影微妙地处理了这种(疑似)亲密关系的尺度。结尾尺度一下子变成宇宙,浪了一个(日式)漫。 |
|
【北京电影节展映】中国首映。无比温暖、细腻,需要用心感受的好片。就像本片16mm胶片摄影的画面色调那样暖和,那样治愈。两个饱受难以言说的精神疾病(经前综合症/惊恐症)困扰的人偶然成为同事,相互帮助与扶持,共同慰藉和缓解那时常发作、难以痊愈,会被他人另眼相待的病症。没有狗血俗套的恋爱桥段,更像是“你懂我,我懂你”的病友同志关系。就像遥远的宇宙中相距数百光年的两颗行星,即使不在一起,仍然能默默地在心中相互凝望,相互守护,相互祝福。不必见面,亦无需多言。赠人糕点,手有余香,余波荡漾,在心中泛起丝丝动人的涟漪。配角们各自也有难以放下的心结和牵挂。无论这一天过得如何,日夜仍会轮替不息,新的黎明终将到来。北影节第一部能看到这么感人的好片,真是太好了,温暖了我的北影节观影之旅。 |
|
#BJIFF2024# 三宅唱是一个很温柔的导演,他依旧相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善意。有一瞬间,这个充满创伤型人物的故事让我想起《怪物》,尽管不似后者匠气到刻意,但终归是有设计的。可是当社长已故的弟弟以录音的形式复活时(令人想起《驾驶我的车》),解说词的第一句话让本片的天文元素变得有机:太阳从未移动,我们却说是太阳东升西落,这种自以为是的心态,其实是想象自我以外外部世界时的必然,所有的人际关系(与人的、与物的)都是推己及人的想象——这种对主体间性的揭示,通过男女主角辐射到了全片:女主总是想象着自己给别人添了麻烦,于是养成了讨好别人和希望别人认可她这种讨好的习惯;男主总是想象着自己不应该麻烦任何人,将自我封闭起来。两人相互扶持着走向黎明的过程,也是三宅唱重建观众对人际关系信任的疗愈过程。 |
|
#HKIFF48 15闭幕片#活在压抑的东亚社会里,谁没有点被压抑的情绪呢,当观众跟着有PMS和恐慌症的人物,一起发怒或恐慌,学着和自己的情绪共处,仿佛也被疗愈了一般。当我们赞叹黎明的时候,也别忘了是那无尽长夜让我们看到美丽的星空,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渺小。 |
|
焦躁、恐慌、社交、友谊,并不一定非要是必须克服或希冀的事物,也可以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方式 |
|
【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9.0/10,映后很想问问导演是如何做到从生活化的影像中提炼出巨大的幸福感,因为我仍然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对天文完全没有兴趣的自己在听到流动天文馆的解说词后开始默默流泪。逝者和生病的人可以传递出美好的记忆,那么我们也一定拥有足够用来迎接黎明的能量。 |
|
问题重重的日影范例。惊恐症男主倒是让我很有共鸣。我十年前常犯惊恐症,那时候和朋友相聚,看起来心不在焉的时刻,基本都在犯惊恐症,但我会忍着,让自己像个正常人,特别辛苦。 |
|
三宅唱献给边缘缺陷群体的疗愈散文诗。东亚强压下个体内在秩序的混乱如何借由温暖不失分寸的人际、舒缓闲适的外部环境构筑适宜自我生存的空间,达成身体及心灵上的和解。很难不被上升日式浪漫的朴素世界观打动,鄙弃任何狗血抓马与俗套,以平实近人的姿态回归生活本真,遥望星河的辽阔与壮美,也着眼日常那些不易被发觉的微光时刻。没有一成不变的宇宙,在周而复始的自然运行法则前,生命轮转更迭渺如尘埃,但我们仍能超越时空束缚去共享那份相同的静谧,正如逝者思想得以透过录像媒介进行新的传承。推己及人释放的善意最终形成良好反馈,扶持彼此跨过黎明前的漫长等待,迎来新的曙光。 |
|
現實很殘忍,無論你陷入了怎樣的境遇,它永遠不會停下腳步等你;現實很溫柔,它對誰都一視同仁,日夜流轉,對誰都不會多一秒、少一秒。手臂上的疤痕,是經歷過漫長黑夜的證明,甚至一度以為永遠無法等來黎明,即便如今,偶爾還會窒息得胸口像要炸開的時刻,只是已經明白了,不能放任自己沉淪,天空不再是一片黢黑,灰蒙蒙中泛著日光。而光,正是電影的第三位主角,隨著藤澤與山添的心境,陰霾散去,逐漸明媚,哪怕再一次下雨,飄落的也是太陽雨。三宅唱依舊溫暖,也依舊在講述不俗套勵志片,藤澤與山添到了結局也尚未康復,也未讓他們之間產生一絲的曖昧,沒有同病相憐的幽怨,而是同頻共振之後,理解、陪伴、適時幫助,然後各自過好自己的生活。只是,我仍然會更喜歡《惠子,凝視》,不呈現惠子曾經的痛苦與低谷,不俗套勵志片得更徹底一些。 |
|
第48届香港电影节第38部。现在这社会,人均精神状态不佳,拍的很温馨,希望大家都能等到长夜尽头的微光吧,也包括我自己。 |
|
喜欢松村北斗的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听我的没错,多去看几遍。
三宅唱用胶片电影艺术来讲日常,很有耐心地推进,讲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的道理,就像下午一到了点,阳光就会通过办公室的窗户照射进来,过了一会儿又慢慢消去。
镜头语言太好了,男女在天桥上看星星,女生告诉男生他认错了,说出正确的名称以后就笑笑然后转身迈步先下了桥。
青年推着自行车上坡,镜头右方对焦在他推车,左方一辆骑着电动自行车载着孩子的妈妈开过来直到从镜头离开。你我擦肩而过的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电影里也出现了地震,用得非常漂亮!我去啊这才是日本电影啊我要把电影院里的perfect days的海报全都换成这部,全世界的电影院!
教辅:Powers of Ten
|
|
#HKIFF48# 同事關係最終只是同事關係,光這一點就秒殺市面上大多數電影了 |
|
我觉得三宅唱就是那种看得人多了世界会变好的电影。
在PE 1号院大银幕下前排观看,好美的胶片质感,我一厢情愿的认为这个介质可以更好的传递无处不在的温暖;贯穿全片的音乐完美贴切,单曲循环预定。
电影简直描绘了理想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极致:极有分寸,却真诚的相互关心——所以观影过程中就祈祷两人绝不可以谈恋爱……幸好映后三宅唱也说现在爱情电影太多,所以本片的创作初衷之一就是“想拍男女的纯友情会是什么样子”。想到这段对话(大意):
“同性也好,男女也好,朋友也好,或者互相看不顺眼也好,「至少可以做到互相帮助」。”
“那当然啦,医生也会给异性看病呀。”
(2024.4.8 18:30,#HKIFF48第50部,闭幕片,结束后三宅唱给所有人签名) |
|
#SIFF# 一部不卖惨的,有人情味和幽默感的温柔无害电影,仅此而已,对三宅唱来说几乎是自废武功 |
|
3.5 三宅唱延續了惠子裡的「身體」主題——罹患心理或生理疾病的人物如何透過一步步認識並控制自己的身體,從自我的封閉狀態中解放,朝向更為廣闊的世界/宇宙,與不同的他人建立宛如天上星辰不斷變化的聯繫。今次則意在探索微觀生活當中表現出的宇宙觀—戲中公司職員之間的互幫互助,相聚與別離,城市白天與黑夜的交替輪轉,被凝縮成一種趨於和諧的行星運動。三宅唱不光只講關於男女主角的故事,澀川清彥、光石研等配角承受著至親逝去的悲傷回憶,而三宅唱正是從「病人」與「親屬」不乏流動的相處過程裡提取充沛的宇宙能量,再利用這股能量突破原有形式的界限,擴展人物的思維和行動範圍。雖然新作給我的感覺遠沒有前作那般強烈,但導演對待人物仍是一如既往的溫柔與尊重,對演員在不同階段的身體性表達依然精準,而且呈現出了人際關係的理想狀態。 |
|
全宇宙同此凉热。感觉又会是索拉里斯年度十佳。 |
|
喜欢这样的题材 说实话内地一日游也行 引进吧 |
|
三宅唱在经过《惠子》的思考后,完成蜕变,回归主流奉上这一职业生涯集大成之作。描绘人与人的关系一直是他所追寻的,在越发原子化的当下,他依然相信着一种美好关系的存在。这样的期许并不是只存在于“电影”,而是三宅经过自己细腻的观察后所得出的可行性报告。这样的美好关系很容易滑向爱情、友情、亲情,所以他在片中选择刻意回避这一点,以强调来自独立个体的关系。平凡的工作也是他一直喜欢拍摄的题材,这也是他面对现实创作的关键点,他在提醒我们,美好关系不仅仅存在于不上班的中产阶级,普通劳动者从工作中得来的关系也不乏有趣。看到两位对工作一丝不苟的小学生,让人也会心一笑,一定是从《野性之旅》继承来的。三宅对生活的观察是顶尖的,一个动作就足见功力,比如捡起一支掉落的笔后起身,忽然侵袭全身的疲劳感,他精准地拍了出来。 |
|
比起《惠子,凝视》个人更喜欢这部。片子关注生理问题和精神健康,难得治愈力满满又不苦大仇深,感觉能跟《走走停停》掰掰手腕…今年北影节的主竞赛真是比去年强不少! |
|
看这种日系的生活电影本身就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疗愈,日子如流水平静以释怀,开心快乐的一天和悲伤忧愁的一天总是对等的,也是会像白昼和黑夜一样过去的。好像现在只有日本电影还能拍出这么平静的生活,如此静好的岁月,哪怕两个主人公都有精神性疾病,但依旧在理解包容和互相渗透的改善中得以疗愈。停电的城市、夜晚搜驰而过的轻轨、红色的针织手套、戴反的驾驶头盔还有那些工作时光的甜品……生活是一个物品一个物品的组合堆砌,导演的某种“恋物癖”的热爱让原本悲伤和无奈的日子变成了一种可以冲破黑暗的黎明曙光。感谢还有这样让你觉得生活可以这么简单又美好的电影,而这些点点滴滴我也相信在日本是真实而有声的。 |
|
三宅唱最大的作者性就体现在影像的呼吸感上,有着独属于他的节奏,不是快慢的问题,而是如何从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从一个情境接另一个情境,流畅、自然,涌动着充盈的时间感。比《惠子,凝视》还是在完整性上差了一块。但看起来依然舒服,犹如吸氧。 |
|
演员表演太自然、太舒服了。上白石萌音轻飘飘的气质极富魅力,这种松弛感又和她PMS发作时的紧绷和爆发形成反差和张力。虽然明白电影里刻画的这种无毒无害的温柔环境可能只是一种理想愿景,但看到这样一幅愿景能在银幕上徐徐铺展还是非常感动,就像看着电车静静划过夜幕时的那种感动。看不到真正的星星也没关系,在办公室和站台上失控的城市生物也有着自己的星空。 |
|
自从《惠子》之后,所有人物的失控都有了一个明确的病理性原因,此次便是PMS加惊恐症,但症状更像是在表现为面对现代社会的焦虑以及无法弥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而感到的自卑。三宅唱还是选择了胶片拍摄,改编现有的文学作品,把日本的风景拍得如此迷人,所有的空镜加上Hi‘Spec的配乐都有一股摄人心魄的魔力,色彩搭配和构图的层次感都很迷人。说是在观星,实则大部分时间都在看都市的灯火与闪闪光点,藤泽可以从前人留下的资料跟智慧当中得到思考,每个人也能在漫无边际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黑夜中得到另外的启迪。人始终要去相信自己的感受,对生活中的小事保持敏感。治好自己的病并不是目的,仅仅只是让生活一切照旧如常的手段罢了。 |
|
没有任何男女罗曼蒂克的渲染,在几乎所有抓马或煽情可以展开之前毫不犹豫收住(唯一觉得稍微多了一点的地方可能也是最必要的地方),非常纯粹的人与人关系,就像抚慰人心的简洁配乐。看似没有控诉语调,但以点带面隐晦而显著地谈及覆盖了更多承受无可诉说压力的异类以及常人的灰色人生故事,细腻中有尖锐的刺。亚撒西内Miyake桑,阿里嘎多。 |
|
没有任何负担的电影,每个人都那么可爱,世界那么美好 |
|
温柔又温情 像是森田芳光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