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时候窦文涛和许知远能互访下? |
|
十三邀如今在我心中,是什么样的存在呢:我可以不看,但他不能不拍。
当下这个舆论和经济环境,许老板还愿意拍,腾讯还愿意播,还有人在给这个时代做注脚做记录,已经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珍惜国宝动物许知远,从你我做起。 |
|
向前是唯一的退路,向内是唯一的出路。 |
|
“第一不能慌张,第二不能放弃。惊涛骇浪是人生不免,最要紧的是扎实自己,自己的知识情感都不要歪曲。同志相求、同声相应,能找到互相砥砺、互相切磋终身的朋友,就一辈子交下去。你自己本身就是榜样,你就会吸引别人。” |
|
“要阅读,大量阅读,阅读不同种类的书” |
|
这一季单拿出陈年喜这一期就值得五星!陈说,“人生如梦,已至五更”,那是多少雄心壮志被消磨啊。 |
|
气质温润平静,一生都在反叛缺爱的童年,内心多潮执拗,用瑜伽和阅读平衡里外反差带来的破坏力,矛盾需要释放,表演可以她者附体释放自己。
咏梅 |
|
陈年喜这期,虽然知道许知远是抱着一颗悲悯的心去采访,但是可能陈年喜的生活跟许知远差距太大,感觉许知远老是问不下去,整个采访里许之远最兴奋的时候就是问陈年喜怎么写情书,还有采访陈年喜妻子关于爱情的那一段。陈年喜一家人都让我很意外,他作为一个写作者,当然是很擅长表达的,没想到的是他妻子也非常擅长表达,对陈年喜的评价让我一下明白陈年喜生活中绝不是节目里的样子,所以陈年喜说带她去云南旅游时她一口拒绝,说不想跟他一起去。说到情书,妻子又说不一定是写给她的,她应该是知道那个初恋的事情。总之妻子的几句话比许知远的采访更能展现陈年喜这个人的样子。最后他儿子说自己的理想是当一个网吧老板,喜欢弄弄自己的小房子不出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看到了父亲当矿工异常辛苦的样子,对人生的看法就没有了任何的幻想,挺令人唏嘘的。 |
|
好喜欢许倬云和许太太,第一集的最后几分钟许先生慢慢地说:最要紧的是扎实自己,能找到互相砥砺,互相切磋,终身的朋友,就一辈子交下去 |
|
只看了陈年喜这期,十三邀现在的拍摄团队有点牛,镜头语言很出色,把一个人物访谈节目拍成了电影。(都第八季了,再一次期待许老师对话温铁军) |
|
这几年能看到许知远如此笨拙且用力的感受,传递受访者想传达的一切讯息,真的不可思议。谁还记得第一季的他“不食人间烟火”式的叩问;带着偏见甚至偏执,以一种“高楼束阁”的真空与做作采访着每一位受访者。这种“万人皆醉我独醒”的装逼和“知识充盈感”的假相并非是他不真诚,而是折射了像他一样类型的知识分子在当今时代的挣扎与困境。十三邀和许知远做到了“桥梁”的作用,他们的声音的确抵达到了我们的耳边。但我想,除了听到他们的声音,我们还要更用心的感受,认清生活与现实甚至是智识,回归到自己的生活。“祛魅”后要坚定信念完成自己的人生旅程,做到这个会比有没有答案,有没有改变更重要。答案也许就在其中,我们不必丧失信心。 |
|
林小英女士这期太好了!“是要一个光明的结尾吗?”众人沉默的几秒钟,如鼎重。 |
|
看最新采访曾孝濂这期,印象最深刻的反而不是关于老人家的画或者人生经历,而是他的老伴儿张赞英在谈到回顾她的一生时,那委屈、无助的神情,那情不自禁的掩面而泣,让人心疼。张老师就像他的影子,为他处理生活上的大小事务,反而追寻自己成了退而求其次的事情,我想张老师一定是非常、非常传统的女性。 |
|
在同行都在放大快乐和生存竞技的时候 只有你 许知远 还在坚持思想和深度 |
|
这一季采访夫人们上大分!!!女性应该被看见!!!她们同样很优秀!!!同样有能力可以成就优秀的事业!!! |
|
这个节目做到第8季,变得非常悲伤了。第一期再访许倬云,更悲伤了,更何况他还说了那句“但悲不见九州同”,他回忆着还哭了。所有人都没有办法的一个时代,而正在经历的我们完全麻木着。于是“十三邀”不再是思想的孤岛了,或许是时代悲伤的集合体。 |
|
但悲不见九州同啊,这是许先生一辈子无法放下的事情,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力量太强大了 |
|
93岁老人的谆谆教诲,有人愿意说,有人愿意听,有人愿意分享,这样的节目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
|
林小英这期真的令人泪目,我们被精英的傲慢遮蔽也被吞噬,时刻提醒自己,警惕这种精英主义对很多事情的错判。一个人有一个talent就不错了,Woody有两个,一个是写喜剧一个是吹单簧管,可是他想要写悲剧,人生不就是这样。有天赋但又不是天才,不用背负伟大又足够做自己,即便感到厌倦但他也知道自己有多幸运。 |
|
“但悲不见九州同”南柯一梦啊。 |
|
许知远问woody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答案,他的访谈才是真正的毫无意义:) |
|
第一期有特殊的意义,许知远似乎是想借由再访许倬云先生来侧写过去四年所产生的剧变,同时对动荡时代下的年轻人提供某种慰藉与指向。除了一些洞见,那段寄语也弥足珍贵,同志相求,同声相应。许倬云先生93岁仍旧笔耕不缀,尽可能与年轻人对话,他用播种的方式延长着自己的生命。许太太思想通透,言语洪亮,叙述飞快,感染力极强,她亦在以身度人。/ 陈年喜那期有些部分有了贾樟柯电影的feel了。 |
|
惊涛骇浪,第一,不要惊慌。 |
|
林小英这一集看得我起鸡皮疙瘩。作为一个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乡下人,现在站在北大人城里人的身份上玩赏哀叹现在教育的内卷和无意义,居然还引起很多同样教育局外人的共鸣。问题是,相对于教育还能真的改变一小撮人的命运,他们对教育的玩赏和哀叹才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莫须有的优越感,如果剥离她北大副教授的身份,这又是一个无所事事口吐菊花看似忧患意识在身实则借社会问题进身的专家。与她及她的县中的学生相比,身处二本院校的黄灯更让人信服。ps,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林小英这样的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专家教授太多了,他们少点叽叽歪歪,相信中国教育会好很多。ps,利用应试闷声发大财,吐槽应试高调发小财,教育不过是一门生意。ps,居然访到了伍迪艾伦,还是那个虚无主义的小个子,看完后感觉到放心。 |
|
林小英这期看哭了,太好了,每个人在这个世界都应该有存在的位置! |
|
陈年喜这一期拔升了这个节目的格调,许知远已经不太重要了,像电影一样。 |
|
如果说《圆桌派》、《锵锵三人行》是信息密度,《十三邀》就是信息稀度+广告密度。窦文涛就是平台选错了,优酷(阿里)这垃圾平台能干啥呀?看许知远多轻松,他为每期采访准备了个啥?全靠嘉宾撑(👇往下看长评,我从谭元元新版《小美人鱼》芭蕾舞剧扩展了一些新发现) |
|
“人生来不应该只是为了谋生,不为了谋生所做的事情越多,这一生就是越幸福的。如果这一生都只是为了谋生,那就是在做苦役” |
|
"不要恐慌,不要放弃,扎实自己" (许倬云) |
|
陈年喜这一期,所有的光鲜亮丽在他们面前都会黯淡无光,所有的色彩都没办法掩盖命运悲凉的底色。 |
|
许知远现在跟油蛤蟆一样难以下咽,为了伍迪看的 |
|
采访伍迪艾伦的这一期很拉,不如让那个脱口秀演员去采,一定更出彩 |
|
曾孝廉这期有点意外,对于曾孝廉的展现深度及丰富程度甚至超越了上一季同为画家的爆款人物蔡皋。Eg:如果我是许知远,可能会问谭元元两个问题“做了那么久的舞团首席,有没有考虑可能会因此挤压了新人出头的空间和机会?”“许多舞者会因为意外或者伤痛过早结束艺术生涯,而你能保持这么久的艺术生命,会不会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咏梅一期颇有神格。单看嘉宾,第八季一方面回归经典有如许老的“返场”嘉宾,另一方面集中了国内外各思想前沿领域最炙手可热的专家,问题意识甚至是解决意识越来越强烈,而且嘉宾和题材也都更加符合许知远个人的取向擅长和议题调性,极大可能本季《十三邀》还能够走得更远。 |
|
第一集看哭了🫠 |
|
仅针对对谈伍迪艾伦那期哈。
听说对谈了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谈出这些内容也实在是太凝炼了哈,与其叫对谈伍迪艾伦不如说是许知远纽约游记。
这算什么,氛围感对谈?剪辑老师实在辛苦。同样的空境我都瞅着好几次了。
0个人想看许知远感悟时刻,望周知。
🤦♀️🤦♀️🤦♀️
许知远最后掏出一摞书求签名,实在是给我笑到了。
最精彩的其实是脱口秀小哥part,感悟比许知远要深刻得多。
求许知远去苦练英语再来做访谈,要不然找个翻译吧求求了。伍迪艾伦说啥都以嗯嗯结尾,不知道是听懂了一半还是不知道回复什么,畏畏缩缩的。 |
|
陈年喜爱诗,儿子如歌,凯歌这个名字也如爸爸的心中梦。陈年喜觉得儿子是他的一桩心事,担心他未来如何谋生度日。
儿子说,人长大了,就好像烟花,身边的朋友们都四散到各地务工。他选择留在父母身边,喜欢一直待在家里,愿望是做一个网店店主,年入两万,能够吃喝水电煤,一切就都不错。
父亲说人生到五更,渐渐接纳了诸多遗憾,矿山诗歌已是人生写照。儿子兴许未如父亲的鸿鹄之志,但若平淡平安过一生,又何尝不是普通人的幸运。 |
|
如今看历史,发现从前的很多时代都是想象不到的黑暗,如果尺度放得足够大,很多东西都在变好,于是生出一种微小的乐观。越是在动荡的时代里越是要头脑清醒,如果没有人同行那就做好自己。没想到这个节目竟然变成了一个类似理想主义的岛屿,做事情很多时候就是靠坚持。 |
|
“世上的路并不都通向远方,时钟的飞速转动,也是另一种彷徨。”---陈年喜 |
|
许倬云、陈年喜,曾孝濂、林小英、咏梅、田连元、迈克尔·桑德尔,伍迪·艾伦,很好看,有启发。 |
|
因为伍迪艾伦看了一下12集,看不懂为什么这么高分,我不敢自称WA的资深粉,但这个访谈真的看不出许知远对访谈对象的尊重,不是说他粗鲁,而是他没有对访谈对象做深入的了解就开始了一期节目,看他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看一两本WA的书都可以知道,而且书里面的内容更精彩更丰富。 |
|
突破100期的十三邀也要面临自身的franchise化,许知远已经磨平了批判的棱角,变得像许倬云说的“穿针引线”之人,只不过时代的侧面愈发陡峭,在陈年喜之后梁建章,林小英之后陈东升,连着看让人有啼笑皆非的反讽感,就好像广告商附庸风雅、扭扭捏捏的植入,彼此隔绝的现实互相融合,注解本时代的德性:要先有关注,再有爱。很难说这是不是节目有意为之,但真正有分量的,或让腾讯出品略胜油管的,还是那些资源调度下,对20世纪抢救性的拍摄,比如曾孝濂如同洪堡礼物的博物计划,比如23年的美国之行,或末集古道尔的德国记忆,他们还在抓紧时间,21世纪却已急着把他们封裹、抹油、纪念,就好像自身溃不成军,只能遥借行将散尽的风流,那许知远也就是个给前辈递纸巾的多余人。当然也有妙笔——县城孩子的最后一镜是五彩斑斓的空凳。 |
|
林小英这期是历史8季里最好看,最值得反复观看的一期。 |
|
老头估计也开心,我电影里讽刺的伪知识分子今天也是假模假样的采访上我了 |
|
《十三邀》做到第八季了,而《奇葩说》已不知所踪。 |
|
伍迪·艾伦看起来就像是“窄银幕”版的马丁·斯科塞斯,左右压缩得更厉害些,而语速和神情方面,几乎没多少差别,最多是前者的眉毛不及后者那么浓烈罢了。当他被问到自觉最好的四部导演电影时,并没闪烁其词,或王顾左右,而是列举了《午夜巴黎》《赛末点》《子弹横飞百老汇》及《开罗紫玫瑰》,而我个人觉得《子》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最好的,甚至好过马丁的任何一部黑帮电影。而在这段其实只有半小时的采访中,很容易发现两者“文艺”的不同,其中一种会底气十足的认为文艺与幽默,没准就像地沟油一样,可以完全油水分离与撇清,也就是在完全没有优质幽默感的基础上,大谈所谓的“文艺”,既而包括各种主义,人文,忧虑,时代沉思等,这样的“文艺”与其说是浅薄的,不如说是极端危险的。 |
|
一部完全不达标的采访,看到伍迪艾伦老成这个样子真是难过啊,爱他爱得深沉…还是那么有魅力…
为什么要让一个完全不懂伍迪艾伦的人去采访他,主持人就是他电影里一直嘲讽的虚伪的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虚浮地问着一些没营养的问题,装成一幅很懂的样子,曼哈顿曼哈顿的,看得明白吗你,你有对伍迪艾伦的尊重吗,沉迷于自我陶醉的自恋狂,要不是采访伍迪艾伦何必盯着你看一个小时… |
|
陈年喜和曾孝濂两期太好了。周书霞和张赞英的讲述,比她们各自爱人的经历更打动我,语言朴实,观点犀利,感情克制,充满了自省和遗憾,让人唏嘘。 |
|
陈年喜这一期太好了,他的另一半周书霞也太好了……打下这些字的时候,又觉得“太好了”会不会是一种冒犯……但其实是脆弱的我自己想得太多了,他们在能获得的有限条件下已经活得很好了。另外一直想大大地赞美一下摄影和剪辑,很感谢!希望十三邀能一直一直做下去!
2024.09.15,曾孝濂这一期也好棒!看到泪流满面……自然,自我,边缘人,另一条路,委屈的妻子。张赞英。希望以后也能多跟“妻子”们对话,把姓名还给她们。“其实我也没有想要打动他。很少有开心的时候。这辈子就困死在这里了,我也想出去看看啊。一切的时间都跟着他。最后的我一事无成,很憋屈的。如果有来生,我绝对只走自己的路。”
2024年10月,最近开始从头重温十三邀,有很多新的感触,看到陈冲那期时提到了刘晓庆,忽然好想看许知远对谈刘晓庆! |
|
第一集,使人又能呼吸。 |
|
看了和林小英对话的那一集,几度哽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