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看#以一个等待千日的爱情故事为外在形态,真正要赞美的是亚美尼亚民族独特的文化之美---无论是绘画、建筑、歌谣、舞蹈、诗篇、宗教诸多文化层次的高水准(虽并不承担丰富的叙事功能),还是深具仪式感的日常行为(赋予承载乡愁的属性),都在这块饱受创伤的土地上蓬勃生长。当诗人与诗琴合二为一,他就此被神指引,踏上九九八十一难之路,目睹人间婚丧嫁娶,见证战争践踏,亲历强权碾压,这些苦难无疑是导演想传达的心声。 |
|
确实比[石榴的颜色]好懂(大概是有莱蒙托夫原著),某些镜头竟然有运动有景深,这部电影倒是可以用“camp”作为关键词来解释(其实就是浮夸嘛……),整体视觉风格与老帕七八十年代搞的拼贴艺术(collage)是一致的。台词全靠配,对话不张嘴,音乐确实很棒。 |
|
艺术家或知识分子的“愚者”形象在苏维埃时期是一种关于异议的隐微书写,也是东正教文化之中挥之不去的沉重之痛,流浪诗人的传代,又在吟诵之中死去,他们拒绝表演,在被迫害,被放逐,被排除在“神之外”的时期,失语症成为了他们高贵的行为艺术。
如果早先的《石榴的颜色》以庄重预演了诗人的死亡,那么在《吟游诗人》中,帕拉杰诺夫戏谑地完成自己的最后的作品,所有的空间和模糊,虚化的主观镜头都被应允,某种程度上,“活人画”的美学原则正在解构,它对应了影片中的“奇迹降临”。
当Blue Mosque里可笑而淫秽的“父亲”形象愚蠢地宣布他的死亡时,诗人终于误打误撞地获得了自由,在影片的结尾,白色的灵鸟伴随摄影机的出现,这位惨遭迫害的导演最终以一部元电影的方式告别银幕。
献给塔可夫斯基,两位同样生不逢时的苏俄大师。 |
|
又是一部石榴的颜色,石榴由红变白,似乎是上天对新人充满肉欲的恋情的洗刷,很有趣的是我妈居然都觉得这部片子好看,这种最直觉的画面表达力才是电影真正动人的地方,那头老虎实在是长得太搞笑了,我在电影院里笑个不停结果被一个很严肃的文艺青年骂了,哈哈。 |
|
这个天方夜谭式的故事取材自诗人莱蒙托夫的作品,叙事性不强但极富诗情画意,里面的歌舞和意象洋溢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这是导演亲自完成的最后一部影片,影片结束时帕拉杰诺夫将它献给和自己一样擅拍电影诗,一样无法被苏联当局接受的塔科夫斯基。塔科夫斯基和帕拉杰诺夫是惺惺相惜呀。 |
|
如果说文学是追忆似水流年,那么电影是影像雕刻时光。塔可夫斯基曾经问他,“成为导演我还缺少什么”。帕拉杰诺夫对他说,你缺少牢狱之灾。帕拉杰诺夫的伟大正如尼采所言,只有经历过地狱痛苦的人,才有创造天堂的力量。 |
|
我喜欢老塔,老塔喜欢老帕,我不喜欢老帕 |
|
苹果里挤出血来。白骆驼立刻变黑骆驼。神秘民俗。偷窃别人的胡须。照例展现壁画。恋人的父亲要求胸毛男有钱才肯嫁女,他外出流浪,甚至乞讨,还是没钱,祈祷感动白马天使,送他回乡,给他钱,抱得美人归。有这么好的事情吗?不过是宣传宗教宣传祈祷。袖子遮脸后的变换头饰。
|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想对世界大声的呼喊,只有信念回应我的爱。发现高逼格配这歌词也凑合用,流浪过后都是为了更好的回家,民族的色彩和音乐,镜头的走位和变焦挺有特点,壁画一字眉大烤馕玩具枪,画家导演帕拉杰诺夫遗作最后一镜致敬好友塔科夫斯基。影博苏俄影展。 |
|
這是見著的最奇異的“改編作品” 萊蒙托夫本來是個受泛斯拉夫主義影響的民主好青年 帕拉傑諾夫爺卻直接把背景作成了自個老家亞美尼亞 全篇猜著是雅茲迪教還是巴哈伊教 看到中間兒發現詩人君是個基督徒 這就明白了:受伊斯蘭教迫害的亞美尼亞使徒會什麽的..詩人的山炮裝果然有致敬諾的驃騎兵之嫌~ |
|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帕拉杰诺夫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一次难以置信的观影体验,一场奇幻绝伦的异乡之旅。 不如石榴那么凌厉了,但从画面到音乐仍然别具一格,震撼人心。 “献给塔可夫斯基”,一段伟大友谊的见证。又有谁来为帕拉杰诺夫作上一曲? |
|
英武的妩媚的情侣,以爱情鸽为喻,石榴汁浸润丰满的蜜糖爱恋,眉目流转里万种风情。壁画、服饰、织物具有绚丽的色彩、精致繁复的图案纹样,民族风致流淌着诗意的浪漫和飘逸。柔婉的民乐,沧桑弹唱,迂回转折,穿透生死,演绎千古的奇情壮彩。
|
|
重看补标 DT高清修复版 分段式地致敬塔可夫斯基 各种美妙的布景与颜色艳丽又不浓烈的搭配 各种让人产生机械装置式错路的结构 各种奇形怪状的人物和大笑大喊 被死亡和见证死亡的游吟诗人 为爱而不得离开家乡 为盲人和聋哑人弹唱 一天穿越一片疆域的神奇之旅 白鸽与摄像机 帕拉杰诺夫用一个晦涩又让人沉浸在光影中的故事实现致敬 碎片式的故事又包容了他的最大特点 真的很想去格鲁吉亚 |
|
#SIFF# 昼夜可以交替,长诗亦可叙尽,石榴里潜藏鲜血,弦乐间满含哭泣,异色纷呈的魔幻,要用一千个日夜来兼程,才能歌颂一丝爱意和怜悯,献给那个男人,献给诗意和时光。 |
|
畫面就像是中世紀時候的絲絨畫毯子一般細膩而豔麗。天,我要收碟 |
|
音乐太好太好了,传统符号和直觉配上唱经竟然和电音混了。旧日辉煌重建在今日废墟上,少数族裔的往事到底应该如何安放(如果艺术都不被容下。 |
|
格鲁吉亚这个美的民族真有热情活力啊,能歌善舞、擅长装饰艺术。导演也是把银幕当作画布的,非常喜欢固定机位和停机再拍……色彩天赋太高。故事流于通俗。 |
|
这种表现形式真是契合了民间故事的腔调。 |
|
#2019SIFF# 一开场就想到一句特别俗的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服装妆容到音乐道具都有特别浓郁的民族色彩,与贫瘠的土地形成鲜明对比,故事情节简单但戏剧化强烈,石榴由红变黑再变白,神奇的白马联想到穆罕穆德的飞马,宗教和“神迹”无处不在。最后致敬老塔的字幕出来全场掌声。PS:本以为这是部安静的片子,结果影城2号厅的音响效果太过激烈整场耳朵颇为不适。@2019.6.16 上海影城 |
|
并没有石榴的颜色那么美。镜头太多,而且很少固定,台词太多。并没有保留太多石榴的颜色那时的风格。但音乐很美,故事也清晰很多。虽然我还是怀念石榴的颜色带来的震撼…… |
|
帕拉杰诺夫遗作,同时也是他最自满的集大成之作。结尾时白鸽停在摄像机上,随后浮现“献给亡故的塔可夫斯基”的字幕,仿佛是一曲歌颂两大名导与一个时代的最后挽歌,叫人不禁鼻酸。 |
|
*
很有趣!奇迹叙事与圆满结局,但中途是可可爱爱的各类呈现-充斥民俗和人类学的种种符号,字幕卡的出现使得影片本身像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时间跨度的延伸感) |
|
他用萨兹琴弹奏一曲东风破,曲中是颠沛流离,曲中是等待和思念。 |
|
献给塔可夫斯基。比起《石榴的颜色》,可以说是好懂很多了。为爱出走,一千个日夜的流浪,活脱脱就口口相传的故事形态,再加上精美而又充满异域风采的画面,仿佛是在看一则来自数百年前的传说。 |
|
3.5 剧情任意地随着音乐与诗人的脚步向前,格鲁吉亚这片流淌着色彩的土地啊…… |
|
与《苏拉姆城堡的传说》一模一样的配置:用编舞、音乐、片段式的叙事和油画般华丽而风格化的影像来重构东方童话和传说。论实验性就不如《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 》那样自由自在耳目一新。 |
|
8/10。影片从波斯细密画中汲取灵感,第一组镜头就是以细密画男女肖像为开场,女主角煞白的面孔和连心眉,皆令人想起传统的波斯服饰。画面中的物体也有意违反近大远小的透视法则,有一个镜头中男主角跪拜在城堡的微缩景观前面,对称的尖塔旁立着两名吹海螺的白衣人,这个把人物安排在一个平面内的正面镜头和圣像画比较类似,而峡谷内一个瓷瓶长达数分钟的画面,双头旋转的布老虎偶戏等蕴含神秘性的绘画影像,把观众代入故事所创造的神话想象中。吟游诗人为远方带去音乐和欢乐,内心却装满故乡和爱情,奸诈的情敌把他骗到广阔的河中,骗走其衣服带回去散布他死亡的谣言,善良的村民则留下衣服、告诫他受到洗礼的萨兹琴不要离手,终获神明的帮助冲出困境,联系结尾降落在摄影机上的白鸽(献给老塔),苏联流亡导演的苦难、祈祷救赎不就是吟游诗人的写照么。 |
|
本质上来说,帕拉杰诺夫走出了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的另外一条道路....把音画分离发展为一种成熟的风格.. |
|
因为写了个亚美尼亚的文结果把帕拉杰诺夫的片全部重新看了一边,发现真的都没有石榴的颜色好看。。。风格也差很多其实。。真奇怪。。。 |
|
第3部帕拉杰诺夫。帕拉杰诺夫很厉害的一点在于他可以游走在几种不同的表现诗意的方式之间而又让其所有电影保持一种连贯统一的风格。这一点比塔可夫斯基还要高明。这一步就在《石榴的颜色》完全缩回到原始的固定镜头表现后有加了在同一构图下运动长镜头,有避免了和《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重复(当然这部片前他还有一《苏格拉姆海堡的传说》我未看过)。剧情方面比较好懂,比《石榴》隐喻用的要少,但本片剧情应该对表现主题不重要。 |
|
the fall / le petit prince |
|
这个天方夜谭式的故事取材自诗人莱蒙托夫的作品,叙事性不强但极富诗情画意,里面的歌舞和意象洋溢着浓厚的民族特色。这是导演亲自完成的最后一部影片,影片结束时帕拉杰诺夫将它献给和自己一样擅拍电影诗,一样无法被苏联当局接受的塔科夫斯基。塔科夫斯基和帕拉杰诺夫是惺惺相惜呀。 |
|
从没想过调音的过程也可以是很好听的音乐,音乐很棒!影像诗。但更喜欢石榴些 |
|
心旷神怡 音乐是这几部里最出色的 而且故事性更强 |
|
我的鸽子,我的佳偶。可你只带来了玫瑰花瓣。母亲看不见时银幕就模糊了。吟游诗人永远在途中。阳台上的激情。红布即血液。圣格奥尔基屠龙。恶灵退去吧。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纪念新郎的父亲老塔。大一时无能接受的风格如今看到却颇有兴致。可以被视为东方传说的样本。电影语言表述上的高度自觉和严格限定。不仅应该探讨各种现实性,也应探讨各种可能性,才能丰富和提高历史思维。 |
|
影片将我直接带回第比利斯,血色的红石榴汁,巍峨的岩石建筑,件件艺术品的地毯,还有纯朴的当地人。看到妈妈亲手做的面包汗毛竖起,这句话我亲耳听到一个格鲁吉亚人说过,面包经过妈妈的手具有灵性。虽是吟游诗人,却是虎皮武士的魂,诗人母亲重见光明的一幕,可见老塔写莫斯科教堂穹顶。飘流之处便是阿塞拜疆,高加索地区的异色之国。啊啊啊,好想再去到那儿! |
|
换了种出发点来看这样的电影,有种从完全不懂到似懂非懂的跨越,,就像片中有段鱼干死的情节一样,有些平常根本不注意的东西就算认真去看大概也看不出个名堂,反而从感觉出发会得到不一样的东西. |
|
看了三部他的片子,只有这部在认认真真的讲故事。貌似我看过的诗电影里这是最把心思用在故事性上的一部了吧,挺好看的 |
|
帕拉杰诺夫的遗作,献给去世两周年的塔尔科夫斯基。具有纪念意义,但肯定不是他的最好作品。拼贴画的结构过于平面化和脸谱化。但是这个木卡姆化的莱蒙托夫英雄诗,却具有神秘感,这一点难得 |
|
摄像机是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存在。苍白。什么都苍白。什么除了它体内的都苍白。飞起,叶子,果,织布和光明飘动。不想说。摄像机语言组合完美,场景正中偶尔移动移动是宇宙的创新的失暗复明(我他妈的刚一寻思要用失焦拍失明你就来了还来的那么漂亮)19/12/10 才过了十天审美需求就高了?看来帕拉杰诺夫不能看太猛 |
|
早起看这个可真困啊。。。没看过帕拉杰诺夫瞎买买的,本以为是二战后的作品,边看边惊叹于苏联人可怕的独创性先锋性,结尾出来老塔才知还挺近的,同代比较就没感觉特别惊艳了。 |
|
奇特的眉毛。荒诞的寓言故事没有相关联的主题就是怎么感觉都是有点蠢。大量的民间音乐、大量的绘画、文化与服饰、异域风景还算吸引人、但是感觉音质和画面都很粗糙、就连剪辑也不敢恭维。 |
|
虽然片尾说本片是献给老塔,但是全片的艺术水准我个人认为不如《石榴的颜色》和《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个人风格并不太强烈,更像是《天方夜谭》里的一个小故事。 |
|
DCP@ Filmmuseum。还是不能欣赏这种跳大神美学,聒噪的配乐更是忍不了;台词还都是演员配一遍再加上一个男声再读一遍,不知道是不是本身就这样还是找不到没配音的拷贝了? |
|
华美哀愁的西域宗教艺术陈列。玫瑰与石榴 葬礼与新婚 宴饮与尸骨 苏丹与老虎 战火熏黑神殿庙宇 日行千里白马引路 母亲拂去遮目黑纱 爱人收起匕首毒药 白鸽飞向摄影机 “深切悼念塔可夫斯基” |
|
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像在看画又像在看小时候美术厂画的动画又像在看寓言又像在看神话,不要用自己的期待去框这部作品,好看! |
|
2019 SIFF 18. 讲真,没太看懂。大概跟迟到了半小时有关。当成一幅幅绝美壁画来观赏,可能会好很多。全片充斥着一种寓言与隐喻,里面有一段城堡前白马的配乐太动人,诗意,虽然我没看懂、但不妨碍下次有机会会继续看:) |
|
我实在是没办法昧着良心打4星啊~~~~看了20分钟的时候,我说,Kao,这是什么东西 |
|
观众习惯于那种提供清晰、确定的结尾的电影,但一部具有诗歌精髓的电影有一定的模棱两可性,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观看方式。它允许幻想进入,在观众的想象中发展,引发各种诠释。诗歌要求我们把主观感觉和想法与纸面上的感觉和想法结合起来以发现它的意义,这意味着我们的理解是非常个人化的。要不是有潜意识,大部分我们认为是艺术的东西都不会成功。一首诗字里行间发生的事情只在一个地方存在:我们的脑海里。电影为什么不可以同样如此?电影为何不能像诗、抽象画或乐曲 |
|
色彩和构图很有特色,高加索各个民族的风格都很接近,据说喀什的某文旅品牌也“借鉴”了这部电影。这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我更关心的是格鲁吉亚人的命运,当然,这也可以是车臣人的命运,在陌生的语言环境里讨生活,周围的一切光怪陆离,充斥着恶霸和小人。无端想到纽伦堡法庭上的格鲁吉亚军团,白俄间谍装模作样地说“我会俄语,我帮你辩护!”,辩护结果是军官枪毙,士兵流放西伯利亚。一声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