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半部很暴笑,后半部很凄凉。
影片的案件原型甚至更狗血,这几名劫匪在进行这次挫到爆的抢劫前,其实已在别的银行笨手笨脚失败过两次,然后他们就去看《教父》练练经验,接着就是本片的剧情了,桑尼的原型还向银行职员说了《教父》的经典名言:“这是一个你无法拒绝的条件。”
不久后,《教父》的其中两位主角就亲自来扮演他们了……
另外,桑尼的原型最后将本片的版权费和利润送给他的基友做变性手术,不过人家变性后就跟其他人私奔了……
大陆常拿“亚提卡事件”来论证美国的民主是虚伪的,但把曾经发生过的丑事摆上台面让人去骂,未尝不是一种知耻,至少好过“躲猫猫”吧。 |
|
一万分经典,阿尔帕西诺四十岁以前最好的电影和机会。您年轻的时候演单细胞生物都能精湛成这样,而现在您终于能有机会演复杂的老头了 |
|
“劫匪劫持了人质还嚣张的跟警察提要求——给我拿子弹来!” |
|
前半部分真是笑翻了,导致后面的严肃部分有点难以适应。不过整体不失为一部经典佳作。抛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我的预期是阿尔·帕西诺带领着一帮银行员工远走高飞阿尔及利亚痛快双周游…… |
|
狗日的下午 |
|
重看。自恋的退伍兵将自恋四处投射。帕西诺演的当然极其好,但是由于其戏路还有形象问题,略有点不适合这个角色,因为他属于一眼就能看到的,人群中最alpha male的那种主角脸,尤其年轻的时候。但这个主角定位更接近是个傻子… |
|
这两个劫匪,应该是影史上唯二两个见到所要求的飞机的劫匪吧,虽然也只是见到,但却是劫匪影史上很大的一步了。 |
|
阿尔·帕西诺最好的电影! 他作为一个劫匪,比起冷漠的FBI和媒体有人情味多了。还有他的同伙SAI,也是个单纯的家伙 |
|
一名银行抢劫犯,一个双性恋者,一名越战受害者,一个中年失败者。有关政治,有关信仰,有关爱情,有关仇恨。一切是如此真实,但一起都已经灰飞烟灭。 |
|
the guy is so lonely.他知道很多事,他明白很多事,他参加过越战,做过银行职员,知道怎么抢劫银行,遇到突发状况也能设法解决。警察需要谈判,媒体只想博眼球,同伙需要安慰,人质需要安抚,恋人害怕招惹是非,妻子忙着抱怨诉苦,母亲一心坠在愚蠢的幻梦。他平庸度日当一个好人的时候没人听他说话,都已经做出抢银行这样的事情了,还是找不到哪怕一个人愿意听他说话。 |
|
成功的抢劫只能是抢劫者的派对,而失败的抢劫就可能成为所有人的派对,这个封闭空间以外的群众,媒体,同志群体,无不陷入无意识的狂欢,集体窥视着一个“偶像”的诞生。Al Pacino 饰演的这个酷聪明但sweet 的劫匪确实太有说服力,在泪眼汪汪中,我也好希望“人质”能有人回头看一眼他。 |
|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真的很有爱阿混蛋!可结尾怎么那么苦呢突然一下子人全没了只剩大把大把的警察把他包围TAT他只是想搞点钱给男朋友变性啊!!!!!!!!!! |
|
完全反高潮,万万没想到的那种故事走向。以前的导演真幸福啊动不动两个多小时还有闲工夫拍街景空镜,搁现在紧巴巴的恨不得故事都没讲完就被90分钟给咔嚓死了。 |
|
终极目的是借一场操蛋、坑爹、狗日的抢劫,一次性摆出各种无直联的社会问题。如此繁杂的多命题故事,观赏性竟也达到了极致,存在的可能性都被延伸呈现,猎奇度在真事改编的背景下被提到最高点,几乎每个情节都一箭双雕,吕美特眼高手也高。观众才是留到最后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
|
Al Pacino年轻的时候如此英俊~~ |
|
这片子出处充斥着无奈和悲凉,最后结局真残酷 |
|
原来以为会有强烈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表现…… |
|
什么叫好电影,看这部影片就知道了。 |
|
教父的几位在本片中均有登场 沙尔哥哥这里演帕西诺同伴 戏份和台词虽然不多 但性格描绘却极精妙(凯泽尔总适合演这样的角色 他死得太早了)劫匪和人质一片和谐 警方阴险而愚蠢 这样的设定颇接地气 悬疑气氛揉杂人情冷暖 轻松与惊险总在须臾之间 尽管片长两个半小时 却一点都不让人觉得冗长乏味 好片! |
|
能在受限空间、时间内拍出如此丰富好看的故事,也算是扎实拍电影的典范了,没有花哨没有隐喻,长镜游弋+恰当剪辑,精湛演技+好剧本,一个悲情故事拍出了黑色幽默;来往如走马灯般的人物,叙事分量安排得当,包揽社会问题,看完也仿佛出了一身大汗。 |
|
这是一场无组织无计划的抢劫,以至于成为了一场闹剧 |
|
就只能赞阿尔帕西诺的演技吗?影片风格确实还不够明显,如果给科恩兄弟导的话,效果绝不止于此。 |
|
卢梅銳利地看出了真人真事背後的階級本質。桑尼每次談判都是一場秀,銀行門口是一座供全世界窺目的舞台,眾人期待看見武生或老丑,不料卻看見一個裝作搶匪的凡人,連戲子都不是,只在臺上展演何謂庸碌的一切。而誰敢嘲笑庸碌,或著說,像自己的人?莫怪乎桑尼能取得戲內與戲外的同情了... |
|
讽刺,当萨尔被爆头的那一刻,我竟然热泪盈眶,所有的壮举应接不暇。学生运动、女权运动、黑人运动,那是一个伟大到慌乱的时代。越战、双性恋、劫匪,这是一个伟大到悲凉的人物。FBI、警察、十二小时的对持,这是一个伟大到可笑的下午。一哄而上的人群,这个世界就是你反复提到的阿提卡。 |
|
1.前半段偏向喜剧,后半段深邃而悲情,整体风格趋于自然主义(长镜,零配乐,免俗套)2.银行劫案折射出美国70年代初社会万象:越战,LGBT,种族,运动,阿提卡... 3.阿尔·帕西诺生涯最佳表演之一,口述遗嘱与结尾眼神戏极具感染力。4.凯泽尔即兴表演“怀俄明”。5.开篇布鲁克林街景蒙太奇+1。(9.5/10) |
|
毫无计划的劫匪碰到不知咋处理的警察,这狗日的一天啊,倒霉到家了吧。。当然看到后面也觉得其实都是很可怜的人。看多了各种有腔调的角色,觉得帕西诺演个蠢萌小哥还不错啊。。。 |
|
9.1;你撒钞票的那一刻人们才现出真实的狰狞 |
|
想跪下喊阿尔帕西诺爸爸!虽然人很多,但这就是桑尼一个人的故事,阿尔帕西诺用盛世美颜和神级演技撑起125分钟的闹剧+悲剧,闪亮亮的鹿眼满满的故事和情绪,睫毛盖下来的时候你没有流泪但观众却为你心碎了。节奏闷得像片名一样,故事熬得人像蒸桑拿却欲罢不能,然而这不正是生活本身吗,众生皆苦,桑尼不过是沧海一粟却看得人无法承受,所以这电影值得五星。 |
|
《午后抢劫真人秀》难以置信如此荒唐不着调的银行抢劫案居然是真实故事改编。没有《雌雄大盗》那般飞枪走火,更像是一出悲喜剧。大量街景空镜与航拍,桑尼和沙尔上演史上最具人文主义的劫匪,以至于人质都不愿离开。围观屁民,银行职员,送披萨小哥,真实又滑稽。同性恋,越战,失业,种族歧视话题一笔带过。桑尼说场面有些扯,其实世道也一样。 |
|
GAY如此深情的嘛…… |
|
丧事喜拍, 计划外的劫持事件、茫然无措的人质、牵着鼻子走的警察、事不关己的群众,前半段热热闹闹甚至还很搞笑,却逐渐被一种叫做人性的东西把气氛down到谷底。一个有情有义的抢劫犯终究还是抢劫犯,哪怕他可以把自己的枪给人质耍着玩儿,哪怕他发自内心地担心人质的死活,最终也逃不脱黑洞洞的枪口,结局太悲了。帕西诺的语言魅力非常神,这种神调动了脖子往上一切可以为之工作的器官,并且完美抛弃了演的成分。择日不如撞日,看完发现明天是老帕八十大寿,提前祝生日快乐! |
|
这看完了,谁能不站在阿尔帕西诺这边,盼着他逃出生天,带着从没坐过飞机的Sal一起飞去遥远的阿尔及尼亚,远离没良心的男朋友、老婆、妈。 |
|
独裁的政府,狂热的群众,无良的媒体,懦弱的同性恋情人,令人抓狂的妻子和母亲,人心惶惶的社会。他很孤独,他很无助,他面临崩溃的边缘。善良的桑尼只是想爱人与被爱,然后平静正常地生活下去。可现实却逼迫他不得不与整个时代进行反抗,即使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悲,可叹。 |
|
一部又惊又喜又有点悲伤的电影,充满了各种意料之外的戏剧性,甚至还带点无厘头式的幽默,相较于前半段屌爆般的经典和赞叹,后半部稍稍有点拖沓,不过也正因如此才赤裸裸的深刻反映出一堆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残忍现象和生存困境。阿尔·帕西诺太亮眼了,约翰·凯泽尔太无辜了。 |
|
用chinglish的翻法,译名可为“狗日的下午”,真实案件的斯德哥儿摩综合症为什么总是恰巧发生在银行抢劫上?看来环境因素至关重要,卢曼特正是洞察到了“幽闭空间”所带来的戏剧性,本片是“以戏剧的眼光看电影”的最好注释。 |
|
冷静的癫狂!精彩至极的表演!伟大的吕美特!伟大的帕西诺! |
|
完全移情於一個劫犯,並為其命運牽引,從緊張到絕望 |
|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第一次看,驚訝於前半段居然如此幽默搞笑,影廳內充滿歡樂,劫匪的行為簡直幼稚。而女櫃員純屬搞笑諷刺的。所關注和揭示的越戰創傷、媒體醜惡、酷兒群體等問題增加了深刻性。結尾亦不難猜到,只是後半段太拖沓了,猶如片中熾熱的天氣一般讓人難安。阿爾帕西諾演技超群 |
|
太非同寻常了,目前看过的最“奇特”的抢银行戏码。在于打破传统情节中劫匪与人质的剑拔弩张、简单对立的关系,反映出社会的复杂而不仅是局势的紧张;在于直接从抢劫这一行为切入而不交代前史,单从演技层面就输出汹涌的信息量。表面上看是两个倒霉的笨贼,实质上承载了诸多议题而不自知。意识和方法上都有纪录片的质感,吕美特交出的是处处闲笔的大师手笔。 |
|
。桑尼走出银行对警察的质问居然赢得了群众的喝彩。8小时后,银行劫案登上了电视节目的实况转播,大家仿佛拍电影一样高兴。而这时夜色降临,人质亦出现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究竟这场闹剧将以什么方式结束?© |
|
阿尔帕西诺最好的电影 |
|
真实事件改编。一桩看似荒唐戏谑的银行抢劫案被标帜了鲜明的时代印记,导演将美国70年代越战恐慌、女权呼吁、同性平等、种族民权及金融低迷等诸多社会问题收纳其中一并展现,以人权对峙机制,以黑色闹剧描绘不公世态,小人物的喜悲始终在此时此刻便化为了反映社会底层的一面明镜。 |
|
一直以来,在我心里《热天午后》跟《出租车司机》是一对轴对称式的电影,两者前后脚公映,主角都是参与过越战的老兵,并借助男主从发疯到自我毁灭的过程来折射美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扮演者阿尔帕西诺与罗伯特德尼罗又都出演过《教父》,且彼时的他们都帅到无与伦比,同时拥有一双“卡姿兰大眼睛”,特别能展现人物情绪,尤其是本片,从阿帕的眼神里真的可以读出太多悲凉,让人心碎,面对这样的劫匪产生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也就不足为奇了。
视听层面可能本片没有《出租车司机》那么复杂讲究,但场面调度依然非常出色,前半段如同狂欢般的抢劫过程,另外就是几乎没有使用背景音乐,也比较大胆。
突然联想到最近以上海年轻人为代表的青年群体把西方的万圣节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万梗节”,折射的是很多人内心中所蕴藏的大量情绪,是需要渠道进行宣泄的。 |
|
(已被删,补记)真实事件改编,反映70年代的美国,伴随越战后经济下调的种种压力、无能的政府、同性恋、民权等社会问题。较之后来港版翻拍的《人民英雄》,细节和人设更为真实,人物表现堪称完美,尤其阿尔的演技。这片子过去40年了,现在居然也看不厌。8.4 这评论也删??????你们是有多怕? |
|
非常另类的一部关于抢劫的电影,因为它的高分,所以我下载了,可能我还不懂看演技,只是部关于抢劫的电影嘛,不过人质的反映以及两个史上最好的抢劫犯都让人不得不佩服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我依然是一个不懂看演员演技的只会看大场面的影迷~ |
|
热天午后,骑虎难下,无限悲凉。多么希望这两个倒霉催的逃走啊,可惜。感情美帝也有这么多看客啊,比国人还嗨,看热闹不嫌事儿大。阿尔帕西诺太牛逼了,这个表演是教科书级别的,把焦躁不安传递的淋漓尽致,让人心疼。众配角也不露怯,整体完美。 |
|
86/100 #FIFF15# 类型技术扎实得如同教科书,尤其是剪辑和场面调度,吕美特懂得添加类似于帕西诺奔跑时鞋子打滑且摄影机快速跟随这些设计,同时镜头也会被切换到天上的直升机媒体视角和街头的围观群众视角,让节奏张弛有度。笨贼报纸趣闻改成大型抢劫对峙喜剧,街头呈现出被萧条、越战、虚无主义的嬉皮士文化影响的社会氛围,室内黑色幽默的荒诞情节与室外氛围相对应着,同时电影又在反映当时纽约的警察暴力与公众对待警方的态度,以及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而作为草根边缘少数身份的劫匪在某些时刻成为了围观民众的乌托邦式精神领袖(《小丑》确实学了不少)。最重要的,劫匪接不接受从银行里出来(come out)构成了出柜与否的双关,因而这又是一部关于gay pride/shame的电影,外界谎称会接纳,而出来后如同一场 |
|
87年的港版叫人民英雄是个更加直接的片名。迫于生计的退伍老兵为了同性恋人的变性手术抢银行还反抗了警察暴力,围观群众示威叫好,非常70s,换个非裔拉美裔主角现在可以旧瓶新酒。港版没把狄龙梁朝伟设定成同伙,有些画蛇添足,也弱化了舆论民意和同性恋色彩,不过当时的梁朝伟演不出帕西诺的水平,只是个笨贼而不是一个疲于奔命的人拙劣而小心地扮演劫匪的角色。帕西诺电话里对同性恋人和老妈说的是去阿尔及利亚,对老婆说的是自己要死了,想要个军人葬礼的遗嘱和最想去的国家是wyoming,都是蛮不错的细节。 |
|
阿尔帕西诺的表演固然精彩,但这个片子里我更喜欢凯泽尔的表演,能把失魂落魄的无辜同谋形象演成这样太厉害了。吕美特把这个近乎舞台剧式的电影节奏控制得紧张不拖沓,即使没有配乐,也能完全靠剪辑和表演把片子撑起来,并最终引向那个宿命式的结局。直观感受电影里喊的最多的名字其实是Sal 而不是Sonny,很巧的是凯鲁亚克《在路上》也有个不断被喊起的Sal,可以对着看。 |
|
在混乱的社会秩序里,一切民主的细节都成了舞台剧。帕西诺的个人主义式犯罪唤起围观者的狂欢,这种类似rock巡演的煽动力将讽刺艺术发挥得巨细靡遗;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同样是庸腐生活的衍生品,女配群从头至尾热情洋溢,她们闲聊,她们欢笑,她们似乎从未离一个英雄这样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