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史上最残酷的电影,自己去看。可惜我一直不欣赏电影创作者带着情绪拍电影,抛开这些政治意识形态,战争中的人性刻画依旧震撼人心。★★★★ |
|
死亡诗篇末日景,流弹如花灼人心;纳粹狂魔无尸骨,尤是春归梦里人。这是地狱,请自己去看。 |
|
影片中途很多人走了,有人睡着了,打呼噜响彻天际。散场后,坐在前排后半段一直在玩手机的姑娘终于抬起头,给这部片子下了一个“贩卖苦痛”的结论,跟同伴哈哈笑了。那一瞬间觉得果然现在人们还是吃的太饱了,作为人类是不是应该有点基础的同理心和尊重,没有任何一段历史该被这么评价。诚然这部片子在节奏上有问题,观感可能比较不适,但是就算是“贩卖”,相信导演和摄制组乃至整段二战史里的人民,也没有期望你用这80块钱的电影票为此买单。还真的是,屠刀没有落到你的头上。 |
|
不是冷门佳作,是冷门神作。沟通受难心灵与黑暗历史的音效和影像模糊了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界限,如排山倒海般征服力的强大视听彻底把人拖入另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时空,所有描写战争残酷的文字在它面前都沦落为一种粉饰。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过一部像这样“黑幕后顿觉自己轻如鸿毛”的电影了。→20.12.4 时隔三年,资料馆重温。一次确证。告别表象权威吧。 |
|
4.5;风格极为独特的战争片,被震到几乎无法动弹。大量直视镜头+各种特写+主观视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去看」;战争究竟离地狱有多近,自己去看!
前半段一直笼罩于某种怪异而荒诞的氛围中,从参军开始便被卷入一种无法自保、无法摆脱的漩涡;爆炸后耳鸣的音效与喘气极具压迫性,运镜与氛围营造很有超验感与前瞻意义。
沼泽中的艰难行进与登岛之后选择性失明,死神附身的希特勒骷髅架,濒死的牛眼望向荒唐人间,均处理得极富隐喻,视觉冲击力满格。
结尾堪称绝妙,射出的怒火致使时间倒流,然而若真的一切可重来,难道世界会有所改变吗?孩子的脸从此苍老,树林中镜头一转,俨然冬夏又一春,这世上的杀戮并未停止。 |
|
勉强及格。后面的近一小时终于进入正题,大场面控制的好,一群人欢天喜地杀人的劲头好看,摄影也渲染到位,但全片并没有什么血腥跟裸露场景,比《26个画面的占领》都差很多。前一个半小时人物处于近似着魔状态,剧情过于反复,在情绪和事件的推动上代价大但效果一般。全片诸多大特写冲着镜头或第一人称视角,倒是点题。类似现代启示录 |
|
意识形态固化的太过明显,所谓「最残酷的战争真相」反而充斥着主观「咬牙切齿的仇恨」以至于最后完全失控,作为宣传电影并无不可但是在艺术呈现与审美上则反而沦入二流。 |
|
1.影史最残酷剧情片之一,仅次于[刀的哲学],亦与同年另一最黑暗纪录片[浩劫]构成互文。2.比之[伊万童年]柔暖的诗意梦境,本片阴冷到底,毫无希望,一如皱纹满面的衰朽孩童。3.片名出自[启示录]第4封印。4.他们在上面喝酒,把酒瓶留给我们。5.粘稠沼泽,垂死马眼中的照明弹。6.枪击希特勒倒退时间。(9.5/10) |
|
最后那段枪击希特勒的蒙太奇真是神爆了,神来之镜!神来之镜!只有电影能做到,只有电影能做到!怪不得被周传基拿来批综合论! |
|
孩子是问题的根源,这话再追一步,人都是从孩子长成的。战争一次次重来,浩劫不断反复,人间即炼狱,因为人类就是问题本身。 |
|
纳粹被展现为狂欢节般的享乐主义,苏军的形象与其说是保护者不如说是侵犯本国民众人权的另一种侵略者 ,只是在一种更大的对外的集体恨意下不得不凝聚起来,这便是家国情义的真相。主人公面对来自成年人世界的一个个玩笑,例如他和格拉沙对视时两人同步破涕为笑,他以为可以与她相互理解,却被她当做司令的一个镜像去发泄苦闷,在她的爱的呼唤中反而凸显了差异的不可弥合性和极端环境下精神的歇斯底里性。以不同的地点和同行者为区隔的叙事结构不可谓不均衡,但堪称偏执的视听手法将影片抛入了对立面,正如人脸特写和主观视角长镜头之间的主客互搏。缺乏前史铺垫的面庞和戏剧化的表情的长时间强制性在场带来一种陌生化的奇观式惊骇,人被战争同化,这是对于地狱的反馈,同时也是来自地狱的凝视。似乎有使用三次裂焦滤镜。动物相关的隐喻都堪称点睛之笔。 |
|
实际上并没有多么残酷,但影像风格真的太神了。虽然已是三十年前的片子,但我还是想说苏联电影真牛逼。影片中大量凝视摄影机的面孔,组成了最有力的宗教-历史-文明三重图征。我在里面找到了新世纪电影创作中几年未见的珍宝:想象性创造力。 |
|
惨目忍睹!男孩对法西斯控诉那段蒙太奇处理的妙极了!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Come and See"语出圣经启示录,意为让人睁眼看看末日图景。 |
|
「直線的迷宮」,焦點愈是清晰,視點便愈是模糊。收尾剪接著實張揚過火,但在這個嶙峋男孩「盯」著你我告解整整兩個小時後,實在難言一絲一毫苛責苛刻…… |
|
1. 德国鬼子进村了,进到了白俄罗斯的村庄,烧杀抢掠。2. 小男孩的脸部化妆,瞬间老去了,艺术表达能力非常强。3. 最后他拿着枪,烂水坑的希特勒画像射击时后用了《意志的胜利》里面的影像,回放的效果,以及最后有一张希特勒儿时跟母亲的合照,而小男孩儿并没有向婴幼儿希特勒画像射击,意义就出来了 |
|
最大程度上拍出了战争的残酷与可怖。 |
|
#2020上海俄罗斯影展#不一定是画面最残酷血腥的战争片,但一定是最厉害的战争心理惊悚片。尤其是前半段使用的无疑是恐怖片的手法和视听语言,用超现实的方式而非血肉模糊的场景去展现战争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受到的摧残,太高级了,后劲也太大了。前半段神片预定,但中后段详细呈现屠村情节和纳粹残暴的时候反而又落回了现实主义的俗套,并不太喜欢,甚至有点重复感,略有些高开低走吧。但最后结尾又回到了超现实的剪辑,带着悲愤去想象如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那该多好啊,如此天真的愿望是最真实的控诉和情绪宣泄,这段太惊艳了,重回神级片。@上海大光明 |
|
每一個現代人都應該自己來看,每一個。我滿腦子都是桑塔格說的,This is what human beings are capable of doing — many volunteer to do, enthusiastically, self-righteously. Don’t forget. 每一個燃燒的鏡頭,耳鳴轟炸的音效,每一次跟佈滿血污的驚恐表情對視,腦子裡都有人在瘋狂吶喊Don't forget。很難想像有電影可以冷酷又崇高到這種地步,最後安魂曲響起的時候一起一落都是新世界虛弱的心跳,那個不忍心向想像中童年的惡魔開槍的小兵跟上了隊列。 |
|
一个男孩的战争“神曲”,从炼狱到地狱、由诗意到残酷的从军之旅。大量脸部特写镜头带来冲击式震撼,最后以历史胶片的魔幻倒放还原二战起源。讽刺的是,这样一部反战电影,却是由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合修复的。电影改变不了历史,也左右不了现在,不信自己去看。 |
|
丑恶的战争,各种惨不忍睹……经典但异常残酷的电影 |
|
《自己去看》明显是一部政宣电影,它并不关心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性,只在意敌我和善恶的二元区分。正因如此,它的结尾才在疲软之余有一些无奈意味。全片在大量透过主观视角滤镜展现出个体在战争中经历的恐怖之后,却在最后家国的宏大叙事之下无法给出个体的行为准则。最终,男主角这个个体消失了,one way or another. |
|
【A-】没有作为受害者的姿态,只有战争世界的荒谬纵恣,癫狂版《索尔之子》,用音效的重复压迫神经。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2K修复版。以调度复杂、制作精良的流畅长镜头摄影再现德军侵占白俄罗斯的屠杀行动,极尽惨烈之能事,把德国人都描写成磕了药一般的疯子(就像后来在占领德国、波兰、满洲后那些抢劫杀害百姓、奸淫妇女的苏联军人一样?)。男主对着希特勒画像无限弹夹开枪尤其刻意、做作。倒转胶片将纳粹主义的兴起归于希特勒一人,好像他是天生的恶魔。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比暴行画面更恶心。不过,流放爱好者斯大林可能会爱死这部电影,并希望把那些视德军为解放王师的爱沙尼亚人驱赶到这里。 |
|
4.0。资料馆1厅,2K修复。1.意识形态被拔高的前苏联电影,导演非常直观呈现出纳粹对白俄罗斯村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自己去看,不忍再看。2.风格上大量的特写,搭配呆滞风格的面部表演,主观镜头的位移,2个多小时如坐针毡。3.音效从腐烂苍蝇的嗡嗡声,再到地狱般呼喊惨叫声,声声震耳。4.结尾处男主角终于加入到游击队之中,完全无法被辨识。5.从被意识形态宣教感召到家庭仇恨再到同胞仇恨,男孩完成了他出色的成长。 |
|
美国有《现代启示录》,苏联有《自己去看》,都是战争恐怖电影的佳作。我个人好奇地是,为什么同为社会主义,苏联战争电影可以反战,而我们的电影却很少能做到。 |
|
苏联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将二战时德军活活烧死几百人的屠杀事件搬上银幕,冷峻的镜头让人看后毛骨悚然。跟随的长镜头将观众更好的代入风声鹤唳的战争氛围里,血肉横飞不足以再描绘战争的残忍,杀戮手无寸铁的无辜者才让人胆战心惊,失去法律制衡与道德约束的战争里,人性有多丑,自己去看。 |
|
9。阴冷,魔幻,反诗意,在主、客观的视点之间反复转换。战争就是自己去看,直面镜头,直面地狱,直面一张张面孔。未来可以延伸出VR恐怖片。伴随着《女武神》枪、子弹与电影带领观众退回时间的初始。最后一镜摄影机终于有了自己的意志,安魂曲终,魂魄飞升。 |
|
被踩碎的即将孵化的鸟蛋、被扫射的子弹活活杀死的奶牛、德国军官肩上有只懒猴(?)、火堆旁蹄子被束缚挣脱不得的马……→战争题材+动物戏份,不禁联想到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弗廖拉和格拉莎在泥潭匍匐前行、弗廖拉将脑袋埋进泥潭中、妇女被拽头发强行拖走……演员们辛苦了!……战乱屠杀段落残酷到恐怖,他们将一大群人推挤进木屋,而后先是投放炸弹、其次放火烧、再用枪扫射……弗廖拉对着希特勒的照片开枪+时间倒退的黑白历史影像蒙太奇段落拍得挺魔幻→联想起《潜水钟与蝴蝶》冰川复位的结尾。 |
|
看完片子还能大言不惭地讨论战争,受难者,和创作者的人无疑和纳粹德国一样野蛮 |
|
百闻一见系列,简单粗暴的记述了小游击队员从渴望武装到目睹大屠杀全过程的心路变化,粗暴到小男娃的身心反应几乎是直接靠化妆变化来表现的,片子极端反法,没其他态度,就像是刻意举着身着纳粹军装的泥巴假人招摇过市一样,一心只为引起群众目光与唾弃,最后把希特勒“打回娘胎”的处理倒是荒诞到有趣 |
|
『為了补標再看电影🎦』之前看过清晰度忘了,今高清画质再看,没有直面战争的大场面,通过普通人的眼光体验战争的残酷,俄罗斯🇷🇺文学的厚重感在电影里表现强烈。没有战争的生活真的太完美了,但是近现代战争一直陪伴着我们,虽然我们没有亲历战争,但是世界一直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下,很多人还生活在战争的你死我活的日常中珍惜没有枪林弹雨的日子。 |
|
【S】太牛逼了。将恐怖片的手法和战争片的真实性混在一起,产生的骇人效果是无可比拟的。大量人物大特写极度压抑,多出第一视角镜头,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去看”。没有任何一处的直观战争场面,只有多变的镜头扫视各种屠杀;也并没有很多屠杀的惨状造成的生理不适,但震慑的效果确实完全达到骨子里的心理不适。最后希特勒的蒙太奇对战争控诉是神来之笔。音效极佳营造出完全真实的氛围,配乐不多却精,结尾配莫扎特《安魂曲》完成真正的一部“屠杀安魂曲”。有一种摄魂般的可怖感。 |
|
@资料馆|结尾历史影像倒流的蒙太奇试图回到罪恶的原点:面对母亲怀中仍是婴儿的希特勒,我们要不要开枪;拿枪的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希特勒;最后一幕穿越开头那片树林,是重演这场战争的开始,还是另一场战争已经到来。 |
|
终于去资料馆看了自己去看,反胃难受,近些年应该也不会再去看这部电影了。 |
|
绝不想再看的恐怖片。一定层面上而言,这种完全铺开而没有节制的手法是很令人生厌的,但如此写实的一幕幕残酷事件,把人震到发抖。 |
|
新世纪的人居然认为,刻画纳粹的电影是丑化德国人,太好笑太油麦辣😄 |
|
除结尾过分做作,一切都好,形式化与批判力度往往是不可得兼的,因为前者会将角色置于不现实的困境之中而脱离土壤。但同样又是由于这样的形式,视觉美感在战争片中达到了后人难企及的高度。 |
|
前面部分都很好,最后枪击希特勒画框的那个纪录片时间倒退特别造作 |
|
观影经历当中罕有的两个小时,声效和摄影绝佳。神来之笔是结尾男孩枪击希特勒,在这里我再次遇到电影以其想象力提出的真正困难而有意义的追问:假如一切能退回、抹除、撤销,而原点是被抱在母亲怀里清白无辜的婴儿阿道夫,这个孩子你杀还是不杀?而且整部电影似乎都在无意识地回应阿多诺,尤其是当你想评价一下它的美学,这个时候很难不想起阿多诺面对“苦难艺术”的为难,“人们被枪托击倒在地的肉体痛苦无论多么遥远,这种情景经过所谓艺术的再现都包含着从中生发出某种快感的力量。”所以必须又重复他的思考:艺术用其厄运之梦呈现人性,以便人性能从梦中惊醒、把握自己并幸存于世。这部电影无疑是某种震颤惊醒的时刻。 |
|
简介条目里说是烧死628名平民,电影字幕显示是628个村庄和它们的居民,查了查,应该是628个村庄和它们的居民,都被德军烧了。 |
|
《伊万的童年》仍有少年成长的忧郁,《自己去看》则只有摧毁性的悲恸。长时间跟随人物,开“沉浸式电影”先河。后来者如《索尔之子》,丢弃了人脸的表现性,而变得与游戏无异。 |
|
只有让观众从观影的欣悦状态中挣脱出来,用最残忍的、压抑的、恐怖的影像和声音,让观众直观暴力和死亡,才能消解战争片自带的意识形态功能,这是奥斯维辛之后最道德的战争电影 |
|
很多细节可以看出导演在用心。最后对着希特勒画像开枪,胶片回放,倾倒的大厦瞬间复原等等意义何在?战争的丑态确实惊心,但这片还没好到平均8.5分的程度 |
|
苏联战争片,带有强烈的荒诞魔幻色彩。跟着一个未成年娃娃兵的视线,卷入那场血腥残暴的战争里。没有主线的进程,似跟似逃的路线,一路仓皇得如丧家之犬。只有零星的台词,凸显了战场上的惊慌失措,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失控感。生命在烈火中焚烧湮灭,一群狞笑的军人在旁津津有味的观赏这人间惨剧,残忍得发指。
电影在时空上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让一切在枪声中回溯,重新回到最初的平和,充满了反战的深思与检讨。事实上,当年屠村的德军最终战败,随即迎来了苏军的疯狂复仇。大量历史记载:二战后苏军对待德国人战俘和平民的手法,绝对称得上“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腥暴,烧杀掠抢,520万战俘里有360万死亡,近二百万的德国女人被强奸,重蹈了一回人间炼狱。在战争这场浩劫里,人类都变成了嗜血的野兽。 |
|
挖沙寻枪参军梦,密林轰炸丹顶鹤,眼中人偶屋后尸,沼泽崩坏,骷髅希魔,后勤踩雷,盗牛乱枪,顶替之名,火宅屠村……没有激昂战斗,只有残暴杀戮,反战争片的战争片,后辈继承者可见《沃伦》《被涂污的鸟》等 |
|
如果苦难不相通,爱就失去了意义。这摄影,这调度,跟很多苏联电影一样,一绝。面部特写有凝固时间的雕塑感觉,运动镜头宛如身临其境,前半部分少男少女的林中行,又残酷又美丽,后面遭遇德军之后,就是暴行写实了。最后小男孩对着水中的元首巨幅头像射击,插入历史性纪录画面,素材倒放让时间倒退之类,就不太好了,影响整体画风,五星扣一星,四星吧。 |
|
我看过的最可怕(仅次《现代启示录》)的战争片,我的脑仁现在就像一包用崂山白花蛇草水泡过的八三年产的辣条一样迷失人生方向。 |
|
200%的压抑。真正的反战电影就是把战争最残酷的一面直观地表达出来,而不是把侵略者给诛了,求个过瘾,这无非只是宣扬暴力。本片前一小时可谓是极度的诡异,甚至非常恐怖,让我想到了大卫·林奇的风格,演员们邪笑着盯着镜头慢吞吞说着诡异的台词,真的很吓人,哪怕是一场欢乐的戏都配了诡异的音乐。而中间的屠村拍得很真实,超级残忍。人性本恶的道理谁都懂,但如果你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想,你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人类能变态到这种程度,这超出任何人的想象。最后虽然报仇,但我却没有任何快感,只希望电影(战争)可以快点结束,不要再有人痛苦了。我是个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杀戮和施暴。电影虽然称得上神作,但我对于这种节奏慢的电影始终无法很投入地欣赏,而且过度压抑也让我的心情低落,以后我还是得尽量多看些无脑喜剧片,否则容易抑郁。 |
|
很残酷,作者的情绪也很重,个人感觉格局小了一点点,屠杀的场面足够悲伤,但是总感觉缺点什么,再现与表现两者的处理很好。 |
|
狂乱的影像孕育着战争的暴虐,而当它被注入某种形式的秩序之中,陷入泥沼的窒息和置身火海的绝望便更加强烈(甚至接近于感同身受的战栗),将媒介的剥削性置换为对人性之恶的鞭挞。再次印证了视点的重要、目击历史的重要,反复出现的男孩的惊恐的双眼,反射观众的视线,并在最后回溯所有罪行。片名已然是这部电影最好的注脚:“自己去看”,还有什么比“看到”更震撼人心的?只要有记录,便不会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