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白构图的张力,无声与画面的急速运作的对比,轻快口哨和极端反人性行径的并行不悖,空镜头与人物戏剧性夸张表演的穿插。电影在那个有声片刚诞生不久的年代,可以承载太多的艺术手法和社会诘问。如同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个体背负社会病是流行于每一个年代的瘟疫。 |
|
看到底下那么多装逼的评论,心情就像M突然发现身后被标记了白字时那样,好惊悚好害怕!!!!!瞪!!!!! |
|
传说中的德国表现主义力作。这种片子放在现在的天朝完胜那些大片。最后的辩论进入了人权、制度和法律的思辨,而他们的概念完全是基于人性的角度,这是人权的思考。前半部的悬疑解惑,后面的基层社会的私设法庭,凶手的经典口哨还有夸张的表情和肢体。经典!8.6 |
|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向美国黑色电影转变时期的牛逼片子,而且就我目前的阅历来说,它好过所有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以及八成的(另两成我没看而已)美国黑色电影,这当中的差距,是巨大的 |
|
影片涉及了国家司法与精神病、精神病与罪责、人性与法律。在最后不同角色的群众连续3次嘲笑了辩护律师和罪犯的申辩,正是人性对司法赤裸裸的嘲笑与讽刺。M是一个代号,也是一个凶手,但是M是谁?M只是一个人吗?一个人的死往往有诸多的原因,却因为有一个执行者而被定义为“一个凶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德国影史十五佳NO.10 |
|
每次看德国电影都忍不住往政治隐喻上想,德国真是一个牛逼的国家啊。影史上第一部讲连环杀人的电影,却比后来的那些要高明得多。黑社会审犯人那一段是我觉得电影最好看的一段,“难道把你交给警察送进监狱,让国家养你一辈子?”,警察搜寻许久无果最后由盲人找到了线索,这真是个无比讽刺的故事。 |
|
B+/ 大半部散点透视无主角剧本,结尾审判似黑化生之欲;超低仰角俯角,移魂般长镜空镜,阴影与光的博弈; 心理音效恐惧感仿佛真空。无论文本还是影像都有新的尝试,昭示着尼伯龙根大都会的默片时代之后似乎稚嫩却更有生命力的弗里茨 · 朗。万万没想到喜剧效果这么出众。可作最近网络话题镜鉴。 |
|
黑社会对杀人犯的人道和法律审判是很有意思的。真正的执法机构是无能的,但是一个罪犯又有什么权利来说另外一个罪犯是不可饶恕的?尤其是,这个杀人犯在倾述自己的心理病态时,听众席上的若干观众还默默的点着头。终究,这个社会的罪恶似乎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才有最后一幕的,父母们应该看好自己的孩子。虽然这最后一句台词真的出现得很突兀和莫名其妙,像是匆忙之间添上去用来过关的。如果没有执法机构的审判和最后母亲的画面,我想这部片子要好得多。 |
|
五体投地:前半部技法妙至毫巅先锋超越时代,后半部陈述振聋发聩隽永横贯时代。 |
|
警察与黑帮策划行动时一段平行叙事、交叉剪辑之后,镜头落在墙面的人影上,继而流利切换到丐帮清点乞讨战利品的场景,一个缓缓推移的运动长镜头,巡室一周,逐一交待人物活动,再穿过房门来到另一室内,点明人物及相关信息,又徐徐拉高,直接穿越高墙玻璃窗,娴熟过渡至另一内景…场面调度牛逼死了。 |
|
BJIFF2014,字幕翻译渣,敲得也渣,估计是HD版。M老师的辩解有些滑稽,但是,他又害怕又惊恐又羞愧的表演,实在令人又恨又笑啊。看完后,情不自禁的在停车场跟朋友吹起了口哨…… |
|
弗里茨·朗十分大胆地让一位罪恶滔天的凶犯在大银幕前为自己辩解,凶犯与群众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朗用一个社会新闻进行了一次政治反思,这是1931年的魏玛德国;按照克拉考尔的观点,M同样预示了纳粹德国的崛起。马克·费罗更认为结局中女人的警告表明朗和他当时的女友Thea von Harbou(后加入纳粹)对魏玛共和国民主的不信任,流露出两人的意识形态(cf.Cinéma et Histoire, 1977)。从以微观的社会事件对社会制度进行宏观的分析角度来看,朗无疑是影史的先驱。 |
|
Peter Lorre的表演+最后10分钟 |
|
近乎完美,扣一星最后的伪庭审,当民粹已然发展到人人相疑,社会不安时,是无法产生如此模式化的场景的。东方快车式也许更加契合 |
|
解读一部经典电影就要联系当时的环境,读过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癫狂与文明》可能对电影中欧洲的法律体系有所了解。其实就剧情来说这部电影很是粗糙,不过最后的审判意味伸长。人权,自由,权利,精神病一系列中世纪的产物柔和起来,这才是这部戏的精髓。 |
|
如果说《洛城机密》是从个人层面来讨论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那么《M就是凶手》就是从国家与公众层面来讨论这一点,洛城机密更“好看",而这一部更理性,也要伟大的多。 |
|
淘到DVD了
哈哈 |
|
满怀着对犯罪的憎恶,对社会正义代表的失望。简单却寓意丰富的画面,令人感受惶惶不可终日的冰冷。 |
|
4.5 过去的电影多纯粹干净。这部鲜明表现主义风格电影的伟大不仅在有声片初期就做到的视听手法的惊叹,更在其对人伦社会同情与同理的并驾,对复杂人性的反诘,结构精妙,最后那场民众审判相当精彩。放到今天看仍然是一部完爆大多数电影的杰作 |
|
8
论底层人民群众社会活动的重要性
人民法庭所代表的民声与法庭所代表的正义 情感与理智的对决 谁才是真正的正义
30年代就拍出如此前卫的社会题材作品 完爆如今各种院线商业流水线粗制滥造品
结尾人民法庭的大法官与激起的群众又或是集体主义兴起的预言与写照 |
|
融合了德国表现主义、街道现实主义和精神分析的扛鼎之作,还是十年后美国黑色电影的滥觞。ps:影史第一部聚焦连环杀手的片子。 |
|
准确概括了几圈社会三大特征:监控社会、例外状态、人民名义。 |
|
后半段的精彩真是无以伦比 |
|
4.5 前半部观于大光明后半部观于Ipad,是本次朗哥影展里剧作最稳妥、扎实,类型开创意义最大的作品。真实事件改编、黑色幽默(喜剧)、社会象征全被大胆超前地融于这部黑色电影的鼻祖中,建筑空间的运用也是最惊艳的。话说,在那个默片-有声电影过渡的年代,光影和声音声效的运用是显得如此特立独行。 |
|
希区柯克说得好,你不能找无名小卒来演杀人犯,像这部德国片一样,即使他就是无名小卒,因为没人give a fuck about him。用大明星来演并且以他为视角才能引人入胜 |
|
8.4/10 一个孩童连环杀手引出了一个惶惶不安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警察机关的无能以及黑帮逾越法律的执法——最后的审判非常有冲击力,精神病患凶手的一番独白使各种纠纷更显复杂,表演张力十足。 |
|
从连环杀人案件侦破中引出对法律/人权/责任/欲望等的深刻讨论,警察突击搜查酒馆干扰正常民众生活/黑帮私闯大厦捉拿嫌疑人,都以正义之名,行专权/不义之实;女童遇害时的空镜头/黑帮与警长聚会商讨计策时的交叉蒙太奇/乞丐群像一镜到底;捕获M后的审判戏更是绝妙。 |
|
9。#FIFF19# 出彩的镜头设计太多了,哪怕只是一个仰角机位、一个拍摄阴影的镜头,一场黑帮开会烟雾缭绕的环境布置、一个凶手出现时橱窗的大型符号..种种细节都令人印象深刻。还有那些声音设计!何时静音以及何时出声,一曲洗脑的哨声和一位看不见只用听的瞎子,似乎都能给本片在声音上的精彩设计进行注解。一双看上去快瞪爆了的眼球,由社会所造,也直勾勾地盯向此时欧洲畸形的社会,这双眼睛甚至能超越时代,望至当下。 |
|
前边诱骗抓捕悬疑搞笑,后边辩论审判高度深刻,有段长镜头比较酷炫。收过碟这海报太经典一直没敢看,31年的有声片,惊了。北影标放 |
|
群众大会真牛啊 |
|
【B+】第一次看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不负盛名。在许多方面的想法都远远领先于同时代其他影片(尤其是对声音和光的运用),只是毕竟是先行者,已如今眼光再看有些地方还是显得生涩,比如那个平行剪辑,很生硬。 |
|
开场利用影子铺设惊悚氛围、人人自危的紧张空气,与明暗双线并行的抓捕过程构成高反差对比,制造出不少萌点;空无一人的街道,M惊恐的表情,口哨的运用,堪称经典;对连环杀手的心理描摹,以及对法律制度的揶揄,都具有前瞻性。 |
|
印象最深的是 他说“你们要是杀了我 你们就是冷血谋杀!” 群众听到后笑了起来;他说“我要求把自己交给警察!” 群众也笑了起来;他说“我要求把自己交给民主陪审团!” 群众还是笑了起来。群众没有兴趣也觉得没有必要听他说些什么 这不重要 “让他死”就是大家坐在这里的目的。M是凶手 而乱审判的群众也是凶手——从个人观点来看 某些罪犯——就如M 单单交给法律来处理是难解自己的心头恨 就应该让他受折磨——但民主审判又不能当主流 如何让法律和民主完美结合这才是国家最最重要的治国之道 最后在法律和人情里留了一个做选择的悬念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
|
弗里茨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继承了他自《大都会》伊始的默片表现主义手法。影片运用群像式的描写,自影片一开始就异乎寻常通过寻找这个未知的“凶手M”的过程描写了民众的无可奈何只能互相猜疑以及政府的无能。法律有时不等于绝对正义。并不万能。 |
|
朗的第一部有声,虽然今天看来声音层次很少,无台词场景基本等于无声,音效和环境声寥寥尤其是大段police raid安静得连脚步声都没有,看得人仿佛失聪。但利用声音叙事的部分又很多,可谓是声音的超高效活用,从口哨(格里格的《In the Hall of Mountain King》,巨怪追小孩,连文献都很符合剧情)作为凶手作案的声音动机、盲人敏锐捕捉声音信息作为剧情关键,到官员一通电话跨越多个镜头解释画面信息,再到演员表演中通过音量和音色揭示场景中不同情绪和权力关系,以及通过台词传递比无声电影多得多的信息量,这样迈进有声电影的姿态实在是天才大跨步了。虽然固定镜头居多,多数移动镜头都是展示性的,但构图打光真的好绝。另外这个现代主义办公楼让我好奇,当年的柏林真是现代性急先锋。 |
|
本片的凶手长相特别,且总是一袭风衣,在阴影中徘徊,所以说FritzLang把表现主义拿捏到位。悬疑倒非重点,关键是众人的冷漠及社会氛围的营造,最后凶手败露的场面,一连串的追赶镜头加强了紧张刺激。PS 配乐赞。 |
|
可以说是有声电影时代和无声电影时代交替时的作品。男主角彼得洛利的演出更是让人过目难忘。 |
|
我钦佩的是31年的德国,警察能够这么尽责,罪犯也能够有辩护律师,社会氛围,是一个世纪之后的天朝也比不上的。我们的话,M当场就被打死在街上了,还需要嘲讽他们的私设公堂吗 |
|
电影只有M一个人物,其他都是抽象的身份。《培尔·金特》组曲的口哨、影子的轮廓、帽子、手指、乃至清晰的镜像都直接锁定了凶手。黑帮与警察的平行会议呈现了社会两面的相似性。最终的审判,镜头克制地扫过一张张脸,集体的愤怒,强求的死刑,如同纳粹般可怕。弗里茨朗多仇恨德国与民众啊。 |
|
M原来是死在了人民战争的汪洋里啊~影片最后的审判真是神来之笔--黑帮抓了人居然也走法律程序,甚至免费配备了强力的辩护律师,联想一下时代背景不得不佩服德国人对秩序的执念。相当钦佩律师的冷静和勇气,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影片提出的问题至今仍悬而未绝。Murders among us! |
|
导演的第一部有声片,在表现惊悚的技术、利用声音塑造人物和营造氛围方面,确实很厉害。但这些都是可以被取代而只具有历史意义的东西。真正伟大的是那场审判,道德与法律的冲突、对法律制度的诘难、以及精神病学被纳入现代司法体系的进程,这些都超越了电影本身。德国人太犀利了= = |
|
原来,他只是个卖萌大师。中间有一段很惊艳的平行硬切剪辑,瞬间明朗了两个势力、一个目标的局势;想不到在全民哄笑那一刻燃了;最后的辩论虽然升华了高度,但也同时削弱了快感;那支口哨的旋律,忘不得。配乐贫乏、完全依靠影像推进的原味悬疑片,这是黑色艺术品。 |
|
前半节奏偏慢,后半情节精彩。剧本别致,M具有象征性。社会性犯罪导致人人自危,警察程式化工作无力,黑社会组织开展办法与行动。两条道同时分别追捕M,必然落网。黑社会法庭:恶组织如何审判恶?抑恶or医恶?煽动言论使群氓共谋,虽潜在同是有罪sin,却参与到消灭M的社会运动。(约翰福音8-罪与罚) |
|
1931年的老片子,却比很多后来的犯罪片都好看。除了罪犯以外,没有一个人物有特别具体的身份线索,情节紧紧围绕案件,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有。盗窃团伙和警方分别抓捕罪犯的场景来回切换,意味深长,临近结尾的群众公审大会也精彩之极,提出的关于精神病犯罪的伦理/法律问题更加让人佩服电影的深度。 |
|
長鏡頭太經典, 還玩了穿窗特技, 朗大導是挑機希治閣小弟, 因希在房客已拍腳底鏡頭, 也有連環殺手, 也是群眾動私刑, 但那是無辜的人. 那有罪的人就可以動私刑嗎? 在納粹興起的地方, 狂熱羊群眾多的地方, 朗先生決定這樣來回應....希老應會認輸.... |
|
【S】惊为天人。一点:看的途中想上厕所,心里想看完这场戏就暂停,却又看了半个小时都找不到能停下的地方。怎会如此精密丝滑,编织得天衣无缝。看看开头:戏耍的儿童与歌谣轻松定调;摇镜通过洗衣工自然改变重要空间与焦点人物母亲;时钟响起代表危险的信号;拍球的儿童与海报及影子将全部信息交织;气球和口哨,声与画的重要线索出现;空镜头落幕。8分钟,什么叫完美。二点:在有声片诞生的仅仅第四年就有这样的自觉性,朗对于声音的使用绝对克制,知道声画如何配合,知道声音如何适当的成为信息和线索,更知道什么时候,声音应该消失。什么是天才,1931年拍出这样的片子,不亚于1968年能拍出2001。至于影像的掌控力,在朗这已没什么好说了。三点:结尾15分钟,那是1931年的德国。历史的前瞻性,预言性,以及责任感。 |
|
前面挺悶,就最後黑道審判那段有意思。跟這片的情況不相同,但想到Nymphomaniac裡的一段,女主角說,沒有去犯罪的戀童癖是很偉大的,因為他們一生都要不斷壓抑隱忍自己的性慾。。。 |
|
片子的经典只是应于表现主义的 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优点了 |
|
神开头,童声过渡至口哨出现,空镜头,气球挂落,惊悚加分。群情汹涌,人人自危,社会实验,焦头烂额的追查与科学的同心圆搜捕范围,逻辑简单却缜密到窒息。窗台的笔印,缝隙的糖屑,盲人的聆听,追击的M字,密室的逃避,地下的审判。私刑服从于司法的神圣,不得不说是情感被理性机器折磨的痛苦。 |
|
1931年的老电影,原来已有如此强的表现力和深度,太精彩。虽然仍然能看出无声电影时代留下来的夸张表演痕迹,但并不影响故事的现实意义,即使在今天仍然难得的是居然是通过另一个方向来呈现。隔了快一个世纪,仍然能深深触动人心。唯一有一点点在现在看着太慢的,是前半部分吧,有些细节其实不用交待得那么详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