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之后有种感觉 像是韦斯安德森被强迫做的规定了deadline的作业 不情不愿还有点匆忙 拍第一个糖亨利的故事的时候还想着好好做一下 正常发挥个人风格且带点自己的想法 拍到剩下三个故事的时候有点不想弄了 或者也可能当时还有别的事分散了精力 还可能是作业弄着弄着突然感觉一开始选的主题就不对但是全弃了重做又舍不得/来不及了 等原因 随便糊弄出了一个完成品 之后顶着deadline的压力勉强把作业交了 |
|
合集也能算个条目,于是喜提“看过”+1🤣 |
|
片头字幕:以下系列电视影片 全部在1978年至1981年之间摄制于英国,当时是为第七频道制作的,在首播之后从未再次进行播映。
壹.《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由罗尔德·达尔在他位于白金汉郡大米森登 吉普赛之家的写作小屋里创作,写于1976年2月到12月。
贰.《天鹅》的灵感源于报纸刊登的真实事件,达尔把它收录在“创意本”里长达30年,最终在1976年10月写了这篇故事。
叁. 年近五十的达尔住在阿默舍姆的紫藤小屋,他在这里的主要工作是创作《克劳德的狗》:灵感源于该地区和当地人的系列短篇故事,《捕鼠人》就来自该系列。
肆. 达尔从1950年1月开始创作《毒》,他的角色“伍兹”与皇家空军第80中队一名牺牲于雅典之战的战友同名。
-20103 |
|
Boring. Cash grab |
|
需要有那么多条目吗 |
|
亨利休格>天鹅>毒>捕鼠人 |
|
原来总的也有个条目,乐了。 |
|
舞台剧般的可爱小品。从韦斯安德森这里能学到一个技巧:如果故事看起来像假的,那就再给它裹一层叙事者。2024年看见本尼还在演超人自恋狂真的很安心,看来世界还是有一些恒久不变的东西。 |
|
个人观感:《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捕鼠人》>《毒》>《天鹅》 |
|
补标,四个短片评分分别为5、3、3、4,(亨利休格>毒>天鹅>捕鼠人),所以综合平均分3.75,四舍五入为四星。相较于韦斯安德森愈发晦涩难懂且充满隐喻的长篇故事而言,四个短篇故事精巧又满含他的风格,我还是更喜欢这样的他和他的作品。 |
|
storyteller |
|
原来还是《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作者的原作改编,wes是真爱他,也真舍得下血本,这次这种舞台效果真是绝了,有些仅仅只为了一晃而过的一个镜头就弄层层叠叠这么复杂而精美的装置,还有小巧思,感觉他是彻底玩爽了。第一个故事感觉文学性最强,“作者”现身说法并层层嵌套的结构很像《布达佩斯大饭店》,直接复刻/美化他的小屋也很有趣。虽然整体故事有点普通但是拍得依然不缺wes神韵,所有人演得都很符合他的风格,非常完美。舞台结构的调度实在太厉害了,真该建个wes乐园,可以去面无表情地玩所有项目。另外的故事:天鹅>毒>捕鼠人。天鹅也很有文学性,能看得到其中非常有文学质感的一面,现实、残酷却不乏浪漫,让人想去看看原著。个人来说不及wes之前影片那么喜欢,不过看着总是开心的,喜欢感受到有人这么努力地逗我这个普通观众开心。 |
|
感觉就是看了这三四个人忙活却不知道在瞎忙活啥 |
|
我真的好喜欢韦斯安德森的风格。套娃式的叙事结构,戏剧化的布景和表演方式,长镜头,打破第四面墙。而且每次他都在叙事上玩点新花样,长篇小说,杂志,广播剧,戏剧,早该试试短篇小说了。而且特别羡慕他的脑洞,将文学视觉化,各种花样迭出。确实没怎么上价值,但就是让人觉得很好看,很好玩。仍然有那些稀奇古怪的角色,怪小孩。感觉比《小行星城》要好太多 |
|
词条真是多啊,就当增加观影数量标记了 |
|
不太明白为啥豆瓣把四个短片分别列了条目,再把它们合起来列了个条目。如果是方便大家集中横向打分的话,我选择亨利休格神奇故事>捕鼠人>天鹅>毒。 |
|
毒>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天鹅>捕鼠人 |
|
四个短片 |
|
演员无需展现任何演技的有声读物。 |
|
拼贴感愈强化,W.A的标签就愈类型僵化。 |
|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韦斯安德森电影很会给欧洲《布达佩斯大饭店》幕后的旧钱化妆,娱乐场《老去》的新贵也找这位「昂贵的裁缝」帮忙:为神秘富豪《亨利伯格的神奇故事》定制一件红色套装。危害公共人行道的《黑天鹅》事件愣是被「满嘴跑火车的编导」改装:多了一对带血的白翅膀。医生虽能熟练使用穿透人体的X光,但不一定能帮得上忙。因为那个医疗队既是那个草台班子的死党,也是《魔术师》魔术表演的一件装潢。幸或不幸,有化妆就有卸妆。若不是扮演医生角色的记者在幕后看见「特异功能者」卸妆,被投毒的读者要在媒体操控信息的「后真相」时代追溯病《毒》源简直无法想象。但高级的猎手往往以猎物的形式出场,优秀的《捕鼠者》必须要比老鼠更像。尽管《法兰西特派》记者打破了第四堵墙,但观众不一定就能像「不用眼睛也能看得见的人」那样洞悉真相。 |
|
【7】去年秋天看的,突然上了豆瓣热门,此刻大家聚在这里都是来拿合集条目混个标记。(不敢想连在一起看会多么如坐针毡) |
|
高度风格化。挺有意思。 |
|
why not |
|
其实写短篇故事也未必多复杂的情节,有一个神奇的线索延续下去、加个特别的结尾也能吸引人。尤其是儿童故事。 |
|
第一个故事非常棒,5分:一个极端利己分子想控制超自然的觉性力量,以图暴利,他成功了,但他却被这种觉性力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后面三个故事可以忽略不看 |
|
四个短片的合集,感觉像在看动态的儿童绘本,故事里又带点黑色和寓意。韦斯安德森特有的用色和构图,画面基本静态,机位固定,表演略带机械感和呆板特质。不算特别好看,但又有独特的吸引力。 |
|
综合了黑塞、毛姆、茨威格的叙事风格,将电影以小说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
|
20231015 Henry Sugar 20250213 Poison |
|
没有兴趣,韦斯安德森的特点不重了。 |
|
我最喜欢的两个英国男人凑一起,就值得四星了 |
|
这种小故事很喜欢,虽然看腻了安德森的色调,但是故事掰回一局,最喜欢天鹅,镜头跟插画真棒 |
|
没什么突破 |
|
此前看过亨利休格的那则故事,现在增加了三个,不算有惊喜,反而觉得此前亨利休格那个故事更有意思。 |
|
喜欢 有趣 |
|
合集 213#2024年看156部电影 |
|
莫名其妙出了个合订本,再标一次吧 |
|
贺卡式电影,画面很童年,加上面对镜头的叙事方式,仿佛回到童年时期听某个朋友手动加特效给我讲故事,毕竟年少时大家说话都手舞足蹈的。给道具组加鸡腿吧,他们比演员还忙。画面太缤纷也不甚好,导致看字幕如看飘过的弹幕,是需要看两遍的电影。 |
|
韦斯安德森玩得很开心。 |
|
叙述和影像的实验 |
|
舞台剧小合集。韦斯·安德森的片子全看过了,开始有点倒胃口了 |
|
或许只有英语母语的人才能完全感受这个电影的视觉和表演魅力吧,一边看飞快的字幕一边看画面真的好累。但确实算得上精彩,韦斯安德森故事中一贯的调度 色彩 对称 荒诞,技术不必多说,每个故事又暗合最后的点题。 |
|
5.0+6.5+4.0+2.0 |
|
仅通过角色阅读文学剧本(甚至或许就是小说原文?)的方式叙事,以及继续保持对舞台装置和套层转述的迷恋。这种模式,短一点还是能看的。 |
|
画中画中画,相较于《小行星城》多少拉回点观感,但几个寓言故事的趣味性距《法兰西特派》已经相去甚远,Wes在把二者兼并融合的创作之路上已然陷入桎梏,既不肯舍去独特色彩的构图,又试图发散形而上的生活哲学,在极富诗意的图像里穿插主观说教,两相钳制,鸡飞蛋打。1>4>2+3 |
|
的确感觉是从Henry Sugar的故事开始衍射出更多的可能性,这样的融合本质上是无比激动人心的 |
|
有趣的故事,画面还是超级美,定格动画一样。 |
|
韦斯哥你玩的越来越嗨了,形式感大过了一切,直接变成了风格化的有声读物 |
|
莫名其妙喜提一个“看过”~ |
|
短片合集。韦斯安德森是个好的广告导演,也可以是好的话剧导演,但看着不像好的电影导演。哪怕他保留了摄影棚的艺术,也乏味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