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年前读书的时候上电影分析课,然后老师推荐这个片子,啥都没记住,就记住了裸体运动会!然后赶紧买了希特勒相关的全集,这个片子其实是“希腊建筑+希腊雕塑+裸体男人展示+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德国人和日本人都很出风头,竟然有中国人参赛!最后我要说一句:喜欢精壮男人的同学你们千万不能错过 |
|
蒙太奇教科书,尤其是片头(由古希腊神庙建筑过渡到人体雕塑,再叠化成真人,仰拍烘托,再由单个人的各种发力动作过渡到多人镜头;海水与火焰的叠影,浓缩圣火传递过程的前推镜头中的城市建筑叠影蒙太奇令人心驰神往,圣火到了体育场则展现万人向希特勒行礼的壮观场面),不啻是纯粹的影像之美。片中主要纪录了标枪、铁饼、链球、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撑杆跳高(比赛到夜里)、长跑、接力等传统田径运动项目,基本不偏不倚,未特别抬高德国运动员。以马拉松作为最后项目,凸显了历史的传承与人类的体能毅力之极限。通过多种机位和景别的变换、慢镜头与常速镜头(尤跳高、跳远场景)的切换来把控节奏,张弛有度。影片的运动跟拍镜头流畅自然,效果不逊于当代的体育直播。蒙太奇中的叠化亦暗暗强化了历史的悠久变迁与传承。(9.0/10) |
|
体育迷不可错过的奥运会纪录片,里芬斯塔尔的代表作,虽为纳粹时代的作品,但拍得很客观,不吝啬于赞美德国以外国家的选手。影片的拍摄手法无疑是超时代的,很多运镜方式都被后世的导演广为模仿和借鉴。相比鼓吹爱国的《意志的胜利》,这部作品拍出来的是德国的艺术,传达的则是属于全世界的体育精神。 |
|
不论是否为法西斯工作过,不论她有什么人生污点。暴力的否定一个人,这种做法难道不够法西斯么? |
|
在這部關於奧林匹亞的紀錄片中,從某種意義上說,裡芬斯塔爾已經儘量剝去了鏡頭所可能傳達的政治意圖,而盡職的以一種客觀的方式來展示這一代表真和美的人類盛事,當然,或許它不一定夠真實,但它保留了某種關於歷史的痕跡,那些人都化為塵埃,那些事也不斷遺忘,但是鏡頭下的美,卻隔年陳釀,越發醇香 |
|
柏林奥运会纪录片,让人震惊的古典美学杰作。以神话般的希腊神殿、激动的火炬传递开始,随后是扣人心弦的田径比赛。摄影机位、角度、节奏居然与看当代电视直播一样紧张刺激,导演调度、剪辑能力太厉害!里芬斯塔尔确实牛!有中国选手镜头。没有美化纳粹也没有丑化欧文斯等他国运动员。意识形态并不浓厚 |
|
抛开政治倾向,里芬斯塔尔不愧是摄影师中的高手,片头的那几段实在是太美,超出了现在所有体育片能给予的那种美。而且我觉得她其实并没有贯彻希特勒的意志,纪录片中给足了欧文斯面子。有个疑问是,为啥开幕式里,法国运动员们也要行纳粹礼? |
|
(纪录片无评分)唯一阻止我把这两部电影列入私人影史百佳的,就是我们曾经历的苦难了。(9.0,此数字仅作检索用) |
|
镜头太美了,与太阳同辉的圣火、希腊雕塑过渡到真人,里芬施塔尔将每个运动都拍出自己的特点:与天空竞争的跳高、力量与韵律完美结合的投掷、超越想象的速度极限和艰苦卓绝的马拉松,运动员坚毅的表情、观众紧张的注视、仰拍摄影,简直是现代体育转播鼻祖,美好地体育让人忘记政治的阴霾 |
|
原来火炬接力是纳粹发明的啊,实在是可敬可佩。细细的观察了一下比我想象中丰满的希特勒,我觉得他很有男人味,准备马上意淫一下。我真是不知道Leni怎么拍出这么多角度的,就凭她在这个片子里发明了轨道摄影这一条也是人类电影史上的一大贡献。运动员们的体格实在太美了,健身去…… |
|
8/10。强劲张狂的法西斯美学开创了摄影技术新天地,帕特农神庙的废墟从成团云雾中隐现、掷铁饼的雕像慢动作叠化出一群裸女挥动手臂跳舞形成的剪影,这组色情力量构建了至高无上的纳粹神圣隐喻。多角度拍摄弘扬战斗的钟塔、台下群体性的举手礼,运动员激烈的肢体节奏和纳粹旗帜交替剪辑,向观众灌输着纳粹的勃勃野心。摄影机安置在跑道拐弯处和观众席最高处,振奋人心的仰拍入场列队仪式,各国代表共同宣告开幕难得体现了合作友爱精神。可旋转的摄影机纪录下一幕幕经典瞬间:美国队丟铁饼时后臂飞向裁判,裁判发出预备口令后对抢跑者的无奈表情,准备阶段的短跑健将亲自铲土挖坑,接力决赛中德国队失误把棒落到地上、被美国队夺冠的沮丧,在严肃中博人一笑。同步自动摄影将跳高项目中女子跨越式和男子撑卧式的身体韧性、成绩差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不同。 |
|
人们永远记得1936年夏天,奥林匹亚的圣火将柏林照得熠熠生辉,雅利安人正和世上所有人类一同为和平与自由而赛,这场盛会在里芬施塔尔的镜头下升华为一部宏大而壮丽的竞技文明史诗,而它实则是一出世纪悲剧的序幕。不知看台上那些群情激昂的人们在意识到这点时是否仍能甘之如饴,或者这非理性狂欢正发自某些潜意识,仿佛那是他们能纵情挥霍的最后一个夏日。 |
|
在不同的时间段看过很多次奥林匹亚和意志胜利片段,最近终于认真地看了遍。大概主动接触到里芬施塔尔总是因为在这之前和某种与美/形式/纳粹的话语相遇,但其实如果先与这种话语相遇对这部片子产生抵抗心,你就无法感受到这个片子的力与美,也进而无法感到它的困境的可怕。一个外部进入者的悖论。 |
|
她的才华毋庸置疑。但跟其大量浪费的胶片来比,说实话没想象中好。俄罗斯小伙真帅,难怪会成为她的男宠,对身边人她真是一个都不放过。 |
|
大半夜看了场称得上奇特的奥运会
可以看出希特勒是真的专注
比想象的长相 和蔼很多
确实德国很显眼 但美国 日本 芬兰 加拿大
片头片尾贼强 展现出导演功力
叠画希腊 众神雕像 铁饼人转真人
云浪涌动下奥林匹克五环旗
钟 奥运旗下 像罗马斗兽场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馆
看到中国林确实惊喜 尽管只有123和背影
星河一道水中央
圣火燃烧太阳
乌云蔽日
马拉松赛太残忍
杰西欧文斯 日本跳很强啊
1936 叠画 雕像 火中千手 火炬 国旗 纳粹
钟声 希特勒 队伍 开幕 群鸟 圣火 国歌
开赛 男铁饼 女铁饼 女标枪 跨栏 抬手
链球 热情 100 女跳高 铅球 拍手 800
三级跳 跳远 1500 男跳高 男标枪 10000
5小时撑杆跳 女100接力 男100接力 男400接力 马拉松 晕倒 舞旗 |
|
这一碟大学时候买来,试图看过不下10数次,昨晚终于啃着猪蹄儿看完!如果能坚持到最后马拉松那段,没有人会不打出满分吧!当体育和它的历史/神话原型相遇,让我几乎哭了。从长跑者恍惚迈动的双腿,接到模糊的运动场大门,再接到高塔上纳粹士兵显身吹号,这组蒙太奇恐怕一举霸占了英雄主义美学的巅峰 |
|
你能说奥林匹亚不是杰作吗?但如果那时候身处二战的德国,你会去看吗?
|
|
终于看完了这一部《奥林匹亚》,这是第一部,但我先看的是第二部,而这一部要稍长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先入为主的关系,我还是觉得第二部要超越了第一部,对力量与美的诠释是最完美的。不过这第一部也很有看点,虽然大部分时间还是赛事转播,但我们可以看到开幕式的火炬接力,还可以看到希特勒呢! |
|
里芬施塔尔更早的在追溯体育依赖于人体的美,她一开始就用一组古希腊雕塑赋予人体神性,然后又让这些“神”举着圣火一个一个奔跑到人间,最后跑进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这上半部分把运动中人的体态拍的特别健美,几乎没什么特写意识。 |
|
精确与激情 德国影像总是在节制中迸发热情 本片导演是 文德斯是 法斯宾德是 提克威也是 |
|
尚不需论及意识形态层面的宣传功能,仅就影像层面而言,并未表现出太多的创新性(或是彰显出能使其在电影史上屹立不倒的功绩),对于素材的整合多是遵从体育纪录片的常规模式,而先锋性又显然不及欧洲先锋派在1920s做出的实践。正如克拉考尔所言,《意志的胜利》所呈现的是「虚无主义的胜利」,那么本片恰恰绕过了直陈式的口号,间由狂热的人群、所谓强健的身躯和顽强的意志为彼时欧洲的民粹主义招魂,在这个层面上,纪录片的功用就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出来。 |
|
好是挺好的,没觉得有传说中的那么好。之所以动人,更多是因为那时候的人对体育的热爱、对胜利的渴望非常纯粹。 |
|
开头由建筑物引入雕像,由雕像引入真人,由真人引入圣火传递,进入主会场,比赛开始,中间基本都是比赛内容,但也有一些蒙太奇的使用,比如标枪的连续剪接,结尾以日本人在马拉松夺冠结束,夜晚闭幕式,国旗游行,主会场外景,叠印五环旗,淡出。雷尼不应该遭到非议,从这个片子上看不出法西斯的倾向,一切看起来都是很公正的,解说慷慨激昂,但也没有种族倾向。 |
|
8.5/10。奥运会各运动比赛纪录。影片的摄影(布光/构图)、运镜/调度(包括音响等)、剪辑/蒙太奇都水平很高,将运动的力量与优美呈现的淋漓尽致,但作为传统故事片(当然,这是纪录片,但拍法是传统故事片那套)本片叙事结构太松太散,扣1分。 |
|
都不叫一个煎熬.. |
|
德国在1936举办了柏林奥运会,莱妮又一次受纳粹党邀请拍摄关于奥运会的纪录片。为此,她大动干戈,挖壕沟拍仰视,租飞机高空拍摄,搭摄影塔,建拍摄轨道,出动了上百人的团队,从火炬传递就开始拍摄,完全不用考虑经费问题,在当时都是想都不敢想的大制作。
两周的拍摄,十八个月的剪辑,一百二十多万英尺的胶卷,最终制作出全长205分钟的《奥林匹亚》,B站就有这很不错。
此片也被莱妮当做给元首49岁生日的贺礼在柏林进行了首映,小胡子表示非常满意。
这部片子很美,黑白胶片的映衬下,运动员们宛如希腊时代的众神雕塑形象,身体肌肉的线条被展现得淋漓尽致,非常具有宗教神圣感,仅从美学角度的拍摄技法上,真的够顶,很多拍摄技法现在还在用。第一次全景的展示了二战前奥运会的盛况。最经典的就是最后的马拉松了,拍摄手法特别厉害。
|
|
《奧林匹亞》能否與《信仰的勝利》《意志的勝利》一道,被共同視為納粹黨的政治宣傳片或獻禮片,一直是個爭議未絕的話題。影片以人體之美為關節,將柏林奧運同希臘的古代奧運會的傳統相接續,而我並不能從敘述中感受到明顯的人種偏見;在展示運動員時,來自德意日軸心國的選手固然經常露臉,但也不限於此,美國和法國運動員倒是經常成為所採錄的比賽的贏家,連中華民國選手也時而入鏡(只是成績通常不佳)。以上令我觀看前滿懷著的好奇和政治解讀的期望多少有些落空,特別是在已有當代運動紀錄片的觀看經驗過後,甚至覺得它有些冗長和平淡。當然仍不乏亮點,例如第二部分多以慢鏡和特寫來展現運動的韻律感,跳水和擊劍部分的攝影技術和美學堪稱一絕。2020年4月16日夜於海甸島家庭影院,開年疫情家庭展映季場次三十二(紀錄電影序列歷史單元)。 |
|
CC标准收藏编号 #0900
TSPDT Top1000 No.786
确实值得珍藏的一部作品。一方面是基于古希腊古典美学的体魄崇拜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贡献了无数经典镜头与事件:升格镜头的运用、首创的点圣火环节、被美国人歧视的黑色闪电欧文斯……大量的刻意摆拍、剪辑也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才算是纪录片。 |
|
正所谓是让希特勒都无比欣赏的瓦格纳一般骄傲的美学,与法西斯美学高度统一,也让人类运动美感展露无遗。神殿掠景,火炬传递,开幕仪式,田径比赛,调度、剪辑、摄影叹为观止。竞技的刺激和悬念,观众的情绪起伏,个体表演与群体狂欢的运动模式从未改变。欧文斯与卢茨朗的佳话没有表现,但也没有矮化 |
|
1936年,希特勒力排众议成功占领莱茵兰,再无人质疑他的天才。戈林开始主管四年计划,准备让德国经济自给自足。德意日签署协定,轴心国形成。在和齐亚诺的会谈中元首说,他还需要三年开战。 |
|
5- 长达20分钟史诗气质十足的Op称得上伟大序幕,混沌荒原-神殿残垣-“人”的出现-圣火点燃-传至焦点 (希特勒创意后沿用至今),这一组溶镜蒙太奇在Herbert Windt的配乐里神性庄严。开幕式济济一殿红旗席卷枭首危坐广纳粹礼(甚至法国!),可见第三帝国当时有多chic(。上集由掷铁饼开始主要集中在田径项目,这也是第一届有电视直播的“盛况空前”的奥运,运动、特写、升格、多机位接力沿用至今,而补拍了(?) POV的里芬施塔尔显然走得更远。如今看中段节奏略平-1。 // (与奥同月德军入驻奥地利后3年二战爆发)想到5年后这些飞腾的和平鸽、这些欢乐和睦的人们不知将如何彼此厮杀就...... |
|
1936年柏林奥运会。尽管这部只记录了田径赛场的赛况但,黑白画面中运动员的曲线足以让人惊艳令人垂涎。元首全片两小时出现的时间加起来不足十分钟,英国人是怎么做到把片子对半剪的?以及,天呐那时候的撑杆跳下面竟然木有垫子!! |
|
美得无与伦比!!!很多人推崇她另一部更享誉世界的《意志的胜利》怎样蛊惑人心、在历史上怎样轰动的效果。可是这部奥林匹亚系列纪录片才是她最好的作品。力量得到最美的体现!说实话真的不像女人拍出来的。 |
|
五星。开头古希腊建筑和雕塑的摇镜近景(光影烟雾渲染,极具历史感,美学顶峰),接着切到真实运动的摄影,海水火焰叠画,人体肌肉之美学,大师级。第一次传递火炬的奥运会。叠化、和平鸽、勃兰登堡门。最后马拉松后面的的剪辑很牛逼:麦浪、肌肉、运动员身体局部手腿等、树木、人影。日本、美国、德国、芬兰表现抢眼,马拉松第一的日本人其实是朝鲜人。 |
|
1. 开篇有神性。一些贴近的特写,运动中的特写不知道是怎么拍的。很想知道如果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些人如果拿着摄像机会弄出什么东西来。2. 导演差不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3.日本和芬兰异常突出,那些认为东亚病夫,自己人种不行的中国人,其实太看不起自己了。4.那时候的人体真好看。 |
|
气势恢宏,“里芬施塔尔小姐从不缺预算。” | 印象深刻的两处:Luz Long和Jesse Owens的友谊,用月桂树遮挡住胸前日之丸的孙基祯。| 日本的跳高跳远和芬兰的长跑都太强了…… | 在纪录片里第一次看到那么多人那么自然地行那个名字都不能说的手势礼,感觉还是非常震撼的。 |
|
以火炬传递开始,以奥运最具代表的马拉松结束,传递运动之美与奥运精神。遥看1936年的奥运纪实,吸引我的的几点:1个是虚焦的大光圈特别好看,不知道是什么,感觉像匹兹瓦的人像镜头,但估计肯定是更厉害的镜头。2男子跳高1.97米的时候有个白人运动员越过杆的画面看了三遍太好看了3.男子铁饼有一个中国运动员林 4.男子标枪一开的时候那个音乐特别俏皮。4.男子铅球德国运动员扔到最远结束后,大家从座位上起来的那个画面印象特别深刻。整体看也许枯燥,但单独分析回看,有好多能截成GIF反复流传 |
|
有表现主义遗风啊。运镜美、音乐美、画面美,体现了体育运动与人体的庄严的美与崇高感。小细节:跳高比赛中,只有美国的黑人选手把身体绷直,有背跃式的雏形。马拉松比赛中,阿根廷选手跑到一半已经有些不清醒,跑过终点后瞬间晕倒。 |
|
不需要抛开政治这种disclaimer,这部纪录片展现的美学就是服务于纳粹种族主义叙事的。其它项目截取的解说尚算克制,一到短跑的时候就忍不住往‘白人’和‘黑人’的种族竞争里讲,而且给人观感是美国能赢就因为代表运动员是黑人。开头那组接驳古今备受赞颂的蒙太奇所表现出对健美体态的着迷肥肠essentialism和sexism:裸男就掷铁饼扔标枪,裸女的就...不知道在干嘛(体操吗?)。总之我觉得这种literally‘赤裸裸’表达所诉诸的美学价值非常原始。更快更高更强的应该是精神上的坚持和自我挑战,在这一点上最后的马拉松赛事可谓超越全片纳粹叙事的最大亮点,当看到一个个运动员越过终点线,令人为之动容的一刻无关种族,国家,乃至输赢,而是其中完成的个人超越。影像的魅力就在这,即使按照给定叙事生成组合,出来的效果未必操控由人 |
|
虽然受到上级指派,但追求美的里芬施塔尔并未过度强调意识形态性,而是以较为客观平等的视角去拍摄这场盛大的奥运会景象,关注各国运动员在体育竞赛场的卓越表现、坚毅眼神、如古希腊雕像般的健美身姿,关注座无虚席上的各国观众为本国运动员欢呼打气的场面,虽然有少量的Nazi领导人的镜头。惊艳的开场段落,神圣庄严的帕特农神庙,掷铁饼者雕像幻化成真人,奥运圣火从此点燃,日夜传递,海浪边摇曳身影与圣火的交叉,古希腊文明的延续传播。每一场比赛都好像是一首华丽的乐章,而无言的尽显身体力量的运动员就如一个个音符,跳动,时而响起的交响乐的伴奏如同他们用身体演奏出来似的。为了营造美,去拍摄运动员的身体部位,尤其是脸部,打在他们脸部的光营造出一种神圣之感,像极了米开朗基罗手下的大卫。 |
|
马拉松拍得太美了简直!男子铁饼项目里中国选手林,谁有相关资料? |
|
纳粹喜欢某部片和某部片是纳粹片完全是两码事。不过在我看来大型体育赛事不可能不隐含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情绪,那种身为某个族群(比如人类)共同体的自豪感是很相像的。另外,穿白大褂(非阿玛尼)的赛跑发令员存在感太强了,他凭一己之力把我从古希腊半人半神的竞技场拉回到柴米油盐杂货铺子(中国股市),特别接地气。 |
|
从全场整齐划一的纳粹礼开始,我已经不能把它视作一届常规意义上的体育竞技了。直至下半部“美的祭典”才回得过神来觉察运动的趣与美。 |
|
帕特农神庙、雕刻艺术、火炬传递等对奥运起点的致敬开场便气势不凡。比赛场面不免趋于流水,只能凭借多机位多角度,近景全景,升降格镜头等语言与手段挽回纪录题材上的劣势。穿插其中的仰拍元首与纳粹举手礼是一大看点。 |
|
人类分崩离析前最后的平静,美好得让我忘记了此时正在进行的那场奥运会…… |
|
太耽美了,男人的美好肉体……那种紧张激烈的感觉竟能传递到80多年后的观众。唯一出镜的中国人是个投掷类项目的选手。没想到那时的日本是个世界级的田径强国。 |
|
奥运会对于里芬施塔尔以及第三帝国而言都是很合适的题材。它的古典时期源头契合了后者的意大利取向,包括它对阳刚美的执拗。而这里的身体性又贴合了前者的对奇观的热爱。可以算是一切都贴合得很完美的、身体力行的宣传美学实践。第一部的副标题“民族们的节日”的确蛮有嘲讽性的,估计只有轴心国家民族的人才真是过节了吧。 |
|
它也许空前,但为什么说它绝后呢?这只不过是五小时的柏林奥运会比赛精选罢了。这样的精选,一个小时就足够了,纪录片也是电影,不带这样折磨人的。让我吹捧它,我宁可看北京奥运会的精彩瞬间。三星,因为我萌那前卫的丁字裤。 |
|
在柏林奥运村1936年奥运会旧址的展馆里看过这部的节选...看完之后好久都没说出话来... |
|
相比德国,其实更关注美国和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