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 “蚀”系列,Early Bergman05 | 《婚姻生活》的前奏,伯格曼的头号粉丝伍迪.艾伦应该从这部电影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它乍看去热闹活泼,台词也很幽默,充斥着尴尬的喜悦,给人的整体观感如同另一个译名《欢乐颂》一样,是一出婚姻喜剧。但是,实际上它的气质却是沉静的,我们应该从漫长对话里看到那些未说之话,要注视的更应该是双方在争执离场之后的沉默,看他们的脸(一个特征:伯格曼的摄影机离人脸很近),那里才是写实之处,那里有他们的真心,而真心是可怕的,是混乱的,是自己也无法厘清的,但我们还是不停得去向对方诉说,让自己在追求中不停厌弃。在这样的矛盾中,我们都知道有多折煞,常常发现是已经无路可走了,也正因如此导致了现在的婚姻生活,或者更直接点说,也正因如此,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注定就是不堪的。 |
|
不要嫁给搞艺术的男人,这是我老婆的一句感叹,我感觉用在这片里很合适。 |
|
懦弱的人总是要求重新开始。似乎生活一切的不幸除了命运,就是男人了。 |
|
《走向快乐》也是一部表现失败、死亡和痛苦的启示电影,这三者也是孕育新生命的子宫。伯格曼曾写道,这个具有情节剧色彩的剧本实际上是一部关于艺术和幸福的电影,它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无与伦比的美。这对夫妇的故事反映了内心的道路,他们超越失败,放弃幻想,在痛苦中转变,“走向快乐”。 |
|
一个脆弱敏感又平庸的男主,在事业低谷时把尖酸刻薄嫁接到了妻子身上,当离开情人后逐渐与妻子破镜重圆,当男主逐渐接受自己事业上的平庸及生活上的琐碎之时,妻子意外身亡,此时的男主才可以不再自暴自弃,面对失去母亲的儿子可以共同生活下去。真正的喜悦背后又需要埋葬多少的辛酸。 |
|
7。梦想欢乐颂,回首人已亡。另,苦寻半天那熟悉的长笛配音,原来是K.298.IV |
|
大师早期的作品,在电影语言探索阶段,长镜头、深景长镜头已经用得很娴熟,但有些视角打乱和间离又显得幼稚。那一辈的电影人古典音乐素养很高,初相识用了《艾格蒙特》序曲,热恋用了《新世界》,婚后用了门德尔松A小调小协,小孩诞生用了贝九,婚外情曝光用了维瓦尔第A小调小协。 |
|
3.5. 看到这一部忍不住默默想伯格曼是不是觉得结婚之后对方仿佛就完全变了样子,而分开后他们又能重新找到新的激情。比较闷的是他怎么一直喜欢用倒叙。 |
|
3.5。伯格曼总能将melodrama上升到非常严肃的情绪,其实从这部能很好看出来,只摘取“婚姻生活”中各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片段,将最激烈的正面冲突展现出来,用最戏剧化方式说出和生活很远的台词。真正的夫妻哪会这样说话,但想象成舞台上的台词就很好理解了。和全盛期的伯格曼已经很接近了,但还差那种浑然一体的、干脆的镜头语言,这部还是太室内剧了。 |
|
这不也是婚姻生活么 相遇 相知 挣扎 绝望 新生 和欢乐颂的主题和旋律联系在一起 还挺搭的 |
|
像寫生活論文似的 |
|
第一次听到如此悲沉的《欢乐颂》 |
|
80分钟时的配乐很有感觉 |
|
斯约斯特罗姆的演出以及片中一段担任叙述者,成为日后伯格曼神作[野草莓]的重要动机。影片聚焦音乐家们的生活(于是我理解了为何伯格曼的个人十佳里面有瓦伊达的[指挥家]),室内调度精湛。叙事风格不统一(这也是伯格曼早期作品的共同问题)。 |
|
3.5 |
|
《婚姻生活》就是这么来的,可以当成恐婚恐育宣传片,适合拿来给女孩子看,要珍爱生命,远离男主这样的男人。 |
|
二刷| 横向比较IB同期创作之后再看本片觉得拍的真好,复杂的情节,叙事角度的切换,最后的欢乐颂有一种以乐景写哀情之感。IB第一次彻底展现出生活的痛苦之作——理想爱情命运都不堪一击。 @2021-06-06 22:36:51 |
|
人生中没有大悲哪来喜悦,就像演奏中没有哀婉的序曲哪来欢快激昂的主旋律。对比半个世纪后沉郁到底的《萨拉邦德》,本片一场爆炸事故造成的死别已经是伯格曼最大的温柔。 |
|
伯格曼早期创作的情节剧是观察这位大艺术家心理活动的一扇窗。尽管他以作家的身份自觉掩饰了故事的真实性,但在这部极富自传色彩的作品里却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危机》暴露得更加彻底。电影是伯格曼的《魔灯》也是他的镜子,光(艺术/人性的升华)与影(生命/人性的混沌)的合谋映照出了他的孩子气、自私和贪婪。在这个极为自负的艺术家看来,婚姻不仅禁锢了他的自由同时也限制了他的才华。故而他执着于死神之舞给他带来艺术创作上的动力与生命意义上的存在感,也因此伯格曼的《喜悦》永远是建立在悲情和伤感基调上独奏与交响的时间艺术。本片最为令人惊叹的反倒不是技术,而是醒悟的丈夫在与妻子一遍遍通信和忏悔中肯定着婚姻的价值,而这正是作者晚年很难再捕捉到的景观。对于伯格曼有着复杂情感的李安想必对于这对夫妻之间的共克时艰一定深有同感吧。 |
|
英格玛伯格曼,膜拜一下~~~ |
|
《管弦乐队的彩排》
给上星了是因为最后音乐加叠印起了鸡皮疙瘩 |
|
早期作品 |
|
@taipei 光點 |
|
"it is a joy that lies beyond pain and boundless despair"直到最后男主人公面对着乐谱回忆起妻子的过往的时候,我才真正投入到这部电影里。可惜的是我依然不能理解marta为什么会被男主人公吸引。 |
|
这一部编剧很厉害,从倒叙的结构、欢乐颂的音乐与巨大悲剧的对照,再到覆盖生活中的重要节点,同时几段具体的对话又详尽生动,作为职业的音乐也起了重要作用。提到的“把小孩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不负责任的”与后续经历和情绪形成戏剧性的对比。在悲剧和喜剧之间变换自如。但这个主人公本身有着很大的问题,一些地方的叙事手段也比较潦草。 |
|
电影似乎是讲述一个在精神上困惑极端,在艺术上很有才华的小提琴手的婚姻故事。艺术家对现实生活有独到的见解,但同时又很孩子气,很难找到生命的意义。他时而多愁善感,时而专横无情,时而对妻子温柔体贴,时而又暴力相向。他所有极端的行为都是精神上迷乱困惑的反应,直到妻子不幸死亡。 |
|
就很现实的婚姻家庭故事吧,男的出轨还把女的打到流血那段真的看着难过 |
|
以悲剧开场定下全片基调,闪回里充满了婚姻的苦涩与甜蜜,没有艰涩难懂的叙事手法,但却是彼时伯格曼的心理写照,大量交响乐演奏场景极好地传递出了情绪的波动。 |
|
I can't. |
|
#CC版伯格曼回顾展-开幕夜05#感觉还是伯格曼的老套路……中年男人不幸婚姻的melodrama,可能拍电影对伯格曼来说就是思考的过程吧……没有前面的烂片就没有后面的精华。 |
|
相遇相知
挣扎绝望
又重获新生,
如果我在地狱复活,
就能听到真正的小提琴声了
|
|
伯曼根据自身经历改编,如伯曼自己写的,“我认为内疚只是一种矫揉造作,因为我所受的折磨永远无法弥补我造成的破坏。”因此与其说把这部片看作是伯曼的忏悔录,倒不如说是他在试图寻找一种化痛苦为喜悦的方式 |
|
#婚姻专家伯格曼# “How can I portray the way they held each other? So boundlessly tender, but with a profound erotic sensitivity. Why was there so much loneliness and childish fear in their stillness?” |
|
【4.5】老渣男是不是魔鬼派来的间谍?? |
|
如果在前一天的伯格曼中你听到“夏天就要结束了”,而这一部又出现了“今天是秋天的第一天”,你是否也会一点伤感?30± |
|
自己经历的写照性质挪移 尤其是对 E 小调的演绎对位自己的前作 Kris 当然有些地方的推进过于简单直白 最尬的于我看来就是 Victor Sjöström 面对镜头的戏太肤浅了 |
|
原来欢乐颂的主题是“悲欢” |
|
1950年,这个时候的伯格曼已经不算是新手导演,他对剧情片的驾驭已经很应手,剧情依旧有其自身经历的影子,就差个人风格的养成了。 |
|
看过一周后补标一下。一个男人的成长以妻子的牺牲为代价…剧情难以代入,大部分情节靠声音和音乐烘托。(CC-05) |
|
男女情爱编年史,只看到了迁就、无奈,如此艰难,看得都不会再爱了。看伯格曼的早期作品我完全找不到感觉- - |
|
又塑造了一个既无能又无耻的伯格曼式男人。 |
|
一点都不喜悦的婚姻 |
|
伯格曼对于他的婚姻观的稚嫩表达之一,虽然看着是闹腾的喜剧,但其实故事已经非常直白残酷,对爱情和婚姻的本质的探讨已经初现端倪。当然,我觉得故事并不讨喜,因为每个人都在自说自话,而伯格曼这一次也有一点一厢情愿。 |
|
7/10 |
|
伤逝。最难过的是失去爱自己的人。最难堪的是发现自己平庸猥琐。另,贝九总能让人盈眶。 |
|
欢乐颂。伯格曼的音乐使用很是会事。里面的光钱和长镜头使我沉醉。人生是喜悦后的悲伤,是悲伤后的喜悦。 |
|
伯格曼的片子里有点get不到的那类型,看的昏昏欲睡,然后被男主吓醒 |
|
人性如此。 |
|
伯格曼早期。演员还没固定在那几位。开头结尾通过音乐传达信息,后来并不多见 |
|
珍惜总是在失去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