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灵魂是液态的,它存储在身体之中,因生活与身体外壳的摩擦而动荡、颤抖,并时刻有可能渗透到生活之中。真实属于对这一种摩擦的描述,而诗意则正来自于这一种颤抖。 |
|
有些镜头拍的是很漂亮,其他没看出来什么。不解之下学习各种影评,诗意来诗意去,越发的不懂了 |
|
诗意现实主义杰作,让维果唯一一部长片,人物立体情感自然,至今看来亦亲切无比。喜欢朱尔斯大叔,平日里疯癫调皮令人快乐,关键时刻又能识大体挽危局。曾拍出过《尼斯印象》《操行零分》的维果29岁便英年早逝,如果他能活到新浪潮,继续发扬现实或超现实禀赋,影坛不知又会是怎一番景象…扼腕长叹 |
|
1. 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關於欲望、妒忌和相思,女人抵擋不了繁華的誘惑,男人抗拒不了嫉恨的折磨,賭氣宣告著一種懲戒,卻無形中營造一種被動處境;2. 你潛入水中,睜著雙眼,就會看到你的心愛自人;3.霧霾,行船,男人意念的撫摸,鏡頭的切換,意境杳杳。 |
|
让·维果的英年遗作,写实未走向底层苦难展示,而是诗意地展现工人的乐观与浪漫。亚特兰大号犹如乌托邦与现实之间的结界,蛰居是拥挤破落但温暖友爱,上岸是新奇纷繁却冷漠凶险,朱尔斯的即兴发挥将粗粝邋遢、癫狂纯真的大副演活了。水下看见爱人的叠印、心灵在梦中相会的蒙太奇在当时可谓很先锋了。 |
|
第二遍听的是英文评论音轨,详情见我的长影评!1.让·维果唯一长片,诗意现实主义经典。2.维果坚持实景拍摄,寒冷与压力最终导致他的病故。3.神奇的房间,肚脐抽雪茄,转唱盘与手风琴。4.水中看到心爱的人,天使般的叠影。5.交叉剪辑的梦中自摸实为独特至极的情欲场景,兀想及[砂之女]。(9.0/10) |
|
除去剪辑之外,《亚特兰大号》最大的秘密在它的声音.让维果显然没有摆脱默片式的声音设计思路,但这反倒成就一种独特的风格:对白、配乐、环境音效是平等但不并列的元素,它们有主次地分别充当默片中音乐的功能――在有对白时抹去其他声音,当配乐响起时让对话消隐,如此等等,其组织方式不是复调的而是主调的,于是米歇尔西蒙把玩唱片的段落便成为两种声音元素彼此欺骗与争夺一首协奏曲的主奏权的玩笑,实在有趣. |
|
重看@中华艺术宫;甲板Vs舱内,水上Vs陆地,乡村Vs城市,空间的拓展,时间的绵延;雾中风景一段最具诗意现实主义特征,自然光线下的水上风情真美,比起城市的淡漠、孤苦、凶险,亚特兰大号是温暖归宿的象征;回归那段蒙太奇真好;不乏幽默,兼具自省,哎,早逝的天才。 |
|
很浪漫,一看就是年轻人的作品,在水中看到爱人的场景充满诗意,拥抱可以一直到倒在地上,说实在的里面每个男性角色都比男主角好,暴力,大男子主义,还是个醋坛子,最后还是老水手把老婆找了回来,真不知道女主角爱他哪一点。 |
|
7/10。驳船内无处不在的猫、废旧留声机和瓶子里的断臂,象征共产主义者的贫瘠现实,岸上资本主义世界的浮华借小贩的箱子得以具象化,新娘被滑稽的小贩吸引却发现失业人群、抢包儿童这些资本主义弊病;新郎跳下河寻找妻子幻影,彼此思念、彻夜难眠抚摸胸口的精巧蒙太奇,都展现了受困于爱情的两个灵魂。 @2018-06-14 10:45:48 |
|
亚特兰大号的漂泊就像生活、婚姻,巴黎是不存在的完美世界。在船上想靠岸,到了城市又不安。女人说爱人在水里,失落的男人最后跳进海里寻找,也是跳近了自己内心深处。男人平庸,女人有小虚荣,大家都不完美,他做她的船长,她做他的帆,才是真的安稳。分开的人辗转难眠那段剪辑的不错 |
|
奥塔·埃索里亚尼心中的挚爱,电影事业的开始。此片重叠着让维果的悲剧和传奇。诗意现实主义影片。本片出色的是音乐的使用,声画关系(不过白天黑夜的时间稍有些乱)。老水手的形象写得很到位,而船长夫妇有些单薄。据说让维果的语言乱且不成熟是因为他是业余的而不是科班或者学徒制出来的电影 |
|
法国人的爱情套路,几十年前就有了吧——接吻和吵架,一上来就是阴郁的结婚仪式,男女爱情被丢到一趟永远在航行,停靠巴黎,不知驶向何方的驳船上。猫咪,文身,留声机的细节都很棒,大副的温柔与危险,堆积古董和回忆的的小屋,骂骂咧咧的粗犷形象,其实才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了。然鹅,修复得不好。 |
|
让·维果的遗作并不如想象般晦涩难懂、野心勃勃,它简单直接、脚踏实地,仅仅展示了一段不安定的婚姻生活。如果不去看看《亚特兰大号》,很难相信为何有如此多的人因此爱上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包括十四岁的特吕弗),重病的让·维果把一切奉献给了这部诗意弥漫的电影,创造了一些足够隽永的瞬间:晨雾中的驳船、宝藏般的房间以及上蹿下跳的猫咪等等,其中最迷人的,当属船长在冰冷的河水下看见所爱之人时,无助而令人心碎。 |
|
早逝的让维果唯一长片,法国式的浪漫,迷雾般的爱情,用一艘驳船与繁华堕落的巴黎之间的纠葛表现他的无政府意识,撸猫老船员非常的喜感了,爱人的船上靓影联想到新桥恋人和泰坦尼克号。北影节资料馆修复版。 |
|
1.电影11'04''的亲亲,是观影记忆中最甜蜜的一吻。2.在水里睁开眼睛,你就能看到心爱之人的脸。3.似乎所有男人都对女主充满调情的欲望,像是男主因爱情和控制欲而扭曲过的视角。4.船上生活简朴单调邋遢,是男人更习惯的生活方式,而女孩需要生活中游一些新奇浪漫的部分。所以她会为朱尔特大叔的奇异小屋吸引,也目眩于巴黎的魔术和展示橱窗。5.失而复得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了。6.让·维果是天才。 |
|
航行版“公路片”,朦胧的爱情,那个年代的人和景、物都有种特别的气质,纯。侵入水中能看到你想看到的;手滑黑胶时同音的“手风琴”;群猫;老船长有型又有些滑稽(耳钉和背带牛仔水手装,凌乱发型变寸头);分开后的“床戏”;坠水后的幻想; |
|
驳船破败又狭小的空间之外,有两处奇观点亮了女主角的好奇心,一是大副那充满奇怪小玩意的屋子,二是巴黎浪漫欢闹的小酒馆,可惜这两次都被吃醋的丈夫粗暴地打断了,这才有了妻子的出走。最后的大团圆的结局,既是对剧中可爱人物的嘉许,也是风格的需要。其实这片不算诗意现实主义,而是纯粹的浪漫派。 |
|
你说睁着眼睛就能在水里看到喜欢的人,所以你走了之后我一头扎进湖里只为看到你。分别后两人分别的自慰意象真美,大副肩膀上的小猫很有戏。SIFF天山电影院。 |
|
《水形物语》算什么嘛。@资料馆 |
|
freakishly beautiful and funny! |
|
【北京电影节展映】虽是4K修复版,但坐在第二排还是看到很多画面人脸模糊不清,以及重重的噪点划痕。应该是拷贝修复而非原片。摄影可圈可点,构图十分精致。后期的剧情走向很迷……有点失望。三星半 |
|
充满诗意的关于理想与现实,爱与背叛,婚姻的束缚与自由等等的隐喻。photogénie神马的 |
|
B+. 一边保留强烈的滑稽默片气质,一边在声画关系上进行有趣的实验(手转黑胶的那场戏前卫得如同新浪潮)。故事让位于情态的演绎和空间的塑造,佳句构成佳章的逻辑被诗歌“散”而“美”的特性取代,是为“诗意现实主义”。诚然,戏与戏之间的情绪连接仍欠缺打磨,但让维果的表达和他的主人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笨拙的浪漫,粗糙的温柔。 |
|
稍微讲一点Deleuze对于“水”的观点:陆上运动经常是不平衡与“失重”的,而水上运动总是遵循简单,直接,客观的规律。所以,运动在水中永远是两个运动之间的点,人们根据拍摄角度的水力关系,表现运动的转化和逆转。我们可以从摄影机的本身运动中发现(两个情人坠落的身体没有终点,反而转变为升天运动)。同时,水的出场有助于把中产阶级描述为“一个魔鬼般的有机躯体”,具有一种显示楚楚衣冠之下丑陋躯体的功能,于是,中产阶级被归结为一种偶像-躯体的客观性,爱情,航海以其完整躯体对抗,这是不属于陆地的某种“客观性”与公正性。 |
|
蓝光重刷。勉强两分。这是用法国人的方式把茂瑙的《日出》又拍了一遍么。倒是有些特色——但还不构成所谓“诗意”,第一:诸多零碎小物件的堆砌,满身纹身的大副房间里各种收藏品,巴黎橱窗里的各色商品,其实毕赣也是类似方法。第二:散文化的叙事节奏,其实在后边女主角出走巴黎前后,电影完全是新夫妻各种甜腻瞬间无逻辑的堆砌。第三:让·维果试图营造纯真的人物形象,但实际效果是蠢萌,比如大副看见小两口互相背着,就自顾自开始在船上打滚,这不是傻子么?而且用猫做道具令人作呕,大副在船边得瑟时,他身上还挂着小猫,猫掉水里怎么办?男主被猫们扑上身的镜头,一看就是工作人员在镜头外把猫往男主身上扔,让·维果这种不尊重小生命的倒霉操性,非常之杂种了。对音乐的使用还是挺出挑的,有几个镜头拍的尚可,男主为老婆出走而疯狂时在海滩奔跑 |
|
让·维果唯一一部剧情长片,也是他最后一部作品。讲一个驳船船长和新婚妻子重归于好的故事。看似平淡似水的题材,维果却将它发挥到极致,轻喜剧的节奏有如一段轻松的爵士钢琴,带出男欢女爱之间的偶然与巧合。维果在这部最后之作中,显示出了他非凡的观察力以及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和冀望。 |
|
他电影里的热情实在是让人难以抵挡,为之动容~~ |
|
女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所以她嫁给了行船的人,所以她贪婪巴黎这个新奇的城市,她在追求着新事物,但最终还是因为男人(或爱情)而停下了她的脚步。男人吃醋是本能,失去后才觉得心痛。复合是否可以长久?朦胧的镜头,散文诗般的镜头。并无其他。 |
|
4K修复重看。好甜啊!水中视角和相思不眠夜这两场戏极具灵气的风格化处理能看一百遍。 |
|
每一次进入水中,出入水中都是一次情感的换新。看的时候感觉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我好像总结不出来眼前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好像是有“故事”但没有明确“情节”一样(有的情节好像不重要),这时看电影就变成了“联想游戏”(跳肚皮舞和故事有个什么关系?)。但所有发生的事又填满了这89分钟,这么看来有点《轻音少女》的意思(反之亦然),像是一种没有叙事的叙事(“无叙事的叙事”详见《轻音少女》的长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136616/)。声音也很有意思,“无声胜有声”,比如人物咀嚼食物时没有声音,穿衣服时没有声音,但观众席里发出的动静却好像变成了电影中的“声音”,让电影不是真的“什么声音都没有”,或者一切都在观众的想象中。 |
|
一部让·维果电影必定是杰作,或许只是因为维果仅活到了29岁,只是因为他的作品即使连续放映也不会超过200分钟,但也因此维果的作品从不会老气横秋,让人感到每一个镜头都是得到深思熟虑之后拒绝容错的推移,即使冒着破坏构图,甚至使构图间或陷入“平庸”的风险,维果的摄影机也仍旧在尝试捕捉一次动作的腾挪与身体的位移,仅仅将空间拱手让于自画外升起的袅袅白雾,亦或是纪录一次因迅疾的运动而微微颤抖的物件,正如茂瑙那不断开合的大门,我们还能在哪里寻得如此兼具诗意与情感,又不牺牲其自身物质属性的物件呢?
如果说雷诺阿赐予了特吕弗电影中最为诙谐的跨越空间距离的横摇,那么维果就与之共享了垂直式的摇镜,似乎与西蒙一道寻觅着朱丽叶的踪影——融于真实的巴黎街景之中,而后便诞生了《四百击》,吉勒斯《海上的爱》....... |
|
从来野马女配痴情郎,有哪个女人会不想往巴黎呢,能又回到亚特兰大号绝对是因为爱情了。 |
|
不知为什么看这部电影时我老是想起燕尾蝶.如果说岩井俊二的元都是罪与恶的集合体,那让维果的亚特兰大号则是一艘梦之船,一处航行于法兰西内河之上却又鲜与这个世界发生实质联系的乌托邦,你因岸上的诱惑而走,却终会因船上的善与爱而还 |
|
诗意现实主义影片,带有明显的从默片向有声片迈进的痕迹,船行河海,流连都会,到底还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 |
|
伟大的经典有时只需要几场好戏①于稀薄雾夜中行走在甲板上的新娘 ,构成一幅影影绰绰 朦胧迷离的素描 ②水中浮现的爱人面孔与水下世界的叠化处理,《雁南飞》中也有似曾相识的镜头 ③前卫大胆的平行剪辑展现男女相思以及对肉欲的渴求。繁华都市与贫瘠世界的对立,男女从对立关系到破镜重圆等元素,倒与茂瑙的《日出》有些类似。 |
|
船外是大工业时代,船里人生活方式还停留在手工业时代,脑子亦属于19世纪,而心则属于另一个文明世界。水上人家终究与陆上文明的浮华市侩格格不入,却得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肉体与情感,守住心灵的世外桃源,免受工业文明的侵扰 |
|
一部超越那个时代的电影,让维果唯一一部剧情长片,无疑影响了后面的一批新浪潮导演~ |
|
4K修复真棒!角色饱满,张力十足,以及猫奴的最终胜利。。。 |
|
蒙太奇和景深复用。摇镜。偏爱仰视镜头。单镜长。船上的猫。小情色。法国人之所以喜爱,我想多半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 |
|
“我们每天所度过的日常,实际上就是不断发生的奇迹”,这句话感觉很适合放在这部电影。导演将日常中人们难以留意的浪漫元素放大,让片中的生活场景有了一种诗意感,而这本身就是奇迹的连续,就连发生的巧合也变为了日常奇迹的一部分 |
|
可爱。嫁给船员的女主同时也嫁给了与城市生活相对的漂泊的驳船生活 街道与运河的差别是巨大的 更因女主对都市的渴望而加剧加深。电影表面上只是新婚情侣的小矛盾情节剧 但却因为奇异的设置而显示出一种魔力:既非奇技淫巧式的滥情庸俗又非深沉负重式的现实主义 这种魔力被浓缩在一艘内河驳船上 它既是维持城市经济的动脉又是光鲜的城市里不可见的成分 那么女主对这种生活的好奇与担忧也就自然让她迷失于其对城市的向往当中。片子里最神奇的应该就是老爹的博物馆式房间里面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奇异物件 而其存在对于船的世界而言更是至关重要 它代表了船上生活的魅力 也是最后在结尾粘合(寻回)男女主的魔法源泉。或许船的世界正是电影的世界,它远离或光鲜或肮脏的城市生活 依旧顽固地坚持着最朴实的好奇与对世界的爱 |
|
D+/ 似乎仍有一种早期电影中摄影机对人脸、对身体的纯真的好奇,但也仅仅是有佳句无佳章,缺乏更鲜活的流动性。 |
|
跟《日出》的主题和故事结构相近,透露着城市与乡愁的冲撞。似乎代表着工业文明的摄影机同城市有天生的亲近,乐于表现城市的繁荣和喧闹;但是叙事的要求又不能让人物在城市中如意得水,他们最终要在城市中受挫,回到家乡的人身边,透露着对乡愁的召唤。巧合的是,两部片都以水为中介。 |
|
只看情节未免会失望,不过维果的思路颇为奇特,他将细节填充到四周的配角上:看似邋遢的水手实则内心可爱(猫奴),以环球旅行的经历而自豪;路边的单车小贩“诡计多端”,也很精彩;男女主角的情感虽是主线,维果却有意营造隔阂,而喧嚣过后,水中一出诗意叠影道出思念——那种分分合合的残缺之美。 |
|
雾中的寻找、水中的认定、梦中的呼唤,法国人真是抵死的浪漫。历经广阔世界方知陋船一隅的爱意温暖。水下镜头和结尾的航拍诗意美好之至。叹惜维果只留下这一部长片。BJIFF2018版本 |
|
是部影史經典,老實說要我看出經典性何在有點困難,但電影確實很好看很有趣,原來這是部愛情喜劇。我最喜歡片中朱勒伯和他的房間。 |
|
与茂瑙的日出同为不食人间烟火,沉浸爱情峰回路转,一个跌宕起伏就已用完诗意的黑白缪片,各种桥段还在营造的初次阶段,当乐颠颠的“老爸”用手指代替唱针,神奇的从黑胶上划出美妙的音符时,那个答案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答案本身也配合的天衣无缝,“天作之合”) |
|
诗意,那个年代一部《日出》一部《亚特兰大号》,讲尽了爱情与婚姻。对考里斯马基片中的感情刻画影响深远。 |
|
电影中的诗意时刻来自于一些视觉和观念的碰撞:女主人公在亲朋的注视下登上亚特兰大号;雾气氤氲的码头;情人间互诉衷肠的浪漫场景……我们试图寻找来自前作中的超现实和想象性的成分,却讶异的发现影片中的处理尽是现实主义的,甚至是反思性的呈现,不过水中的运动镜头及俯拍/仰拍的交叉运用仍能体现维果风格的摄影特质。对女主人公的出嫁和出走都未作出道德上的谴责,矛盾被外化于情欲的表达,或许仍可看作一种对传统观念的反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