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一圈短评,果然大家都是上课要看的电影,,,老师竟然要求对这电影写出篇论文来,真是欢乐无限多,今年到我家 |
|
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笑話,尤其兩走極端的美日文化,即使三十年後這話題已不合時宜,還是覺得很有趣,何況由頭髮仍濃密的 Michael Keaton 主演,絕對是輕鬆懷舊電影夜的上佳之選。 |
|
33年前的《美国工厂》只不过从日本人变成了中国人 |
|
仔细一想,日方用同样的工资就让美方把生产量提升到15000辆,同样的成本却提高了产量,看似大团圆结局实际上还是日方的胜利 |
|
想屁吃版的福耀玻璃在美国 |
|
One eared elephant, haha, Japanese sense of humor.... 80年代的日企进军美国,历史写实,文化冲突下的融融其乐。Ron Howard 导演确实值得信赖。评:3.8星。 |
|
有点夸张 |
|
基顿轻松自如的俏皮表演拯救了这部烂片,日本人的形象过于刻板,美日员工的矛盾解决得有点儿戏,所以也只有走喜剧路线行得通?2019年的《美国工厂》,宾州变成俄亥俄,日资转为福耀,工会还是争议点,现实很冷,没那么可笑。 |
|
彭博商周20070305 Toyota's executives in Japan have used this film as an example of how not to manage American. MGT6503 wk09 Japanese management. |
|
考验智商的环节。相信本片最后的日本老大,终于认可1.5万辆,从而给予美方工人全员加薪的人,确实智商出了问题! |
|
从《美国工厂》的评论里来的,有意思,跟前者对照看特别讽刺。 |
|
配合最近很火的美国工厂 |
|
专门讲述商业文化差异的片子好像不多,本片上映于全球化浪潮初期,美国产业大转移如火如荼,可以说很是站在流行前端了。但是故事在大反转时就不合理性了,充分的说明老美当时还很不理解日本人,故事也只是徒有其表 |
|
挺有感觉的,Ron的电影都这样吧。在主旋律的背景下保持了足够的冲突。 |
|
也算是泡沫时代的喜剧 |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课的期中quiz。。。 |
|
Gung Ho-“干活”在最初的英文语境里是吃苦耐劳,勤奋用心的个人主观奉献精神。放在当下美国环境里慢慢演变成了服从意识和整齐划一的强权乌托邦色彩。 |
|
上班迟到,下班早退,生点小病就不上班,个人比公司还重要。美国人太难管理了,事太多,不听话。感兴趣的可以看看纪录片《美国工厂》 American Factory (2019)。我觉得日本人管理企业的方式和中国比较像,0瑕疵,团结,集体至上,集体荣誉。在河里洗澡不觉得脏吗?日本人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 |
|
最后也太理想化了hahahaha 没有曹德旺好看!! |
|
戏剧化夸张化,但是也有细致的一面。 |
|
资本论下的文化碰撞?失业的闲散工人终于为自己争取到了获得996福报的机会,但根本的价值观问题并没达成共识也未得到解决,所以也就是个短暂的喜剧。 |
|
stereotypes and intercultural differences 联合烹调出来的无聊电影啊…… via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class |
|
美国工厂的问题在这部电影里,就已经讲清楚了,只是喜剧让一切强行HE。 |
|
BSC频道HD中字,在广场协议和美国优先的加持下,日本财团就是个渣渣(﹁"﹁) |
|
爱奇艺小标题:当日本人管理美国人,讲文化冲突,但是并不剧烈。文化冲突也并非是不可调和,打交道久了自然会形成独特的相处方式。发现这世界都是有模式的 |
|
三十多年前的票房大卖的剧情版“日本工厂”,符号化的疯癫主角,和对亚洲人一成不变的刻板印象,让片子今日看来既无厘头又肤浅。Roger Ebert对此片的评论很精彩:Comedy shouldn't try to be funny; it should allow us to find the humor for ourselves. |
|
和《美国工厂》相比有些避重就轻,朗·霍华德将这一混杂了文化,经济等原因的议题转变为一个可以被化解的戏剧冲突,《超级魔鬼干部》有意回避了真正的问题根源根本不是15000的月产量。对于日本人昭和喜剧般的刻板印象只不过是一种假象,实际上把握了东亚文化最为核心的逻辑,精明之处在于某种东方的道德绑架文化“实质上”在影片的结尾已经被引入,斯蒂文森和高原两位主管下厂干活仅仅是一种表演,当这些好逸恶劳的铁锈带工人再次涌入工厂,为这两位主管分担任务之时,他们实际上与影片开场的教练技术培训班的一体两面,用莫斯的人类学来看即是夸富宴。正如同齐泽克对《美丽人生》之中罗伯特·贝尼尼饰演的父亲角色的分析,这一善良带有可笑的调停者反而进一步支撑了对于父亲权威的忍受程度。当然这种道德绑架不仅限于资本主义。 |
|
日本车厂接管美国小镇破产造车企业,文化的冲突由此而产生。日本人富有创业精神,吃苦耐劳、积极高效,追求完美、一丝不苟,这也是80年代整个日本经济腾飞原因。相反,美国人过惯了好日子,懒散无责任心,加个班就哭天喊地,用中国话来说就是朝九晚五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们无法忍受小日本的严格要求,侧面反映了整个美国传统企业走下坡路的一个原因。拿到国内现实来,诺基亚、摩托、联想等企业的没落,和BAT、美团、滴滴出行等崛起,无不说明也这个道理,爱拼才会赢。 |
|
it sucks |
|
这中文的名字也太雷人了吧?? watanabe其实是个美人,真是岁月如刀啊....看在86年拍的水平的份上,4星吧.
有一段特别经典:watanabe和妻子吵架以后,接到老板批评的电话后十分泄气,妻子小鸟依人地钻进他怀里.....MD,好想让人冲上去保护她...............完了,我没治了. |
|
前車之鑒,跨國企業的難題,尤其是製造業。對正在美國設廠作業的台積電來說會怎麼應對呢? |
|
2nd sucks, but always remember someone else could do better. BIT课程影片,看完对ISM有点感兴趣… |
|
很想知道这八百多看过的人里头,有几个和我一样是上课时候老师给看的这个片子。。。ps男主是鸟人扮演者,他在片子里的女朋友的演员是汤姆克鲁斯的前妻。。。 |
|
文化差异冲突产生的喜剧效果,电影也挺搞笑的,不过呢,整体感觉一般。 |
|
当年组织行为学老师给放的电影,讲文化冲突的,挺好看的,一直不记得叫什么名字,没想到在豆瓣偶然发现了 |
|
1985年9月,广场协议。
1991年2月,泡沫破裂。
本片成片于1986年。
讲福耀的《美国工厂》成片于2019年。
同一个世界,参数换一套,再跑一次我们看看。
现在是2020年。 |
|
这个是在International Business 课上面放的电影,放好了还讨论了两节课,越是觉得把东西方文化,特别是日本和美国文化的差异演绎的诙谐,和淋漓尽致 |
|
我也是上課看得。。不過是在台灣做交換生的時候看的,看到日本人的呆板與一絲不苟非常想嘲笑。。。還好周圍也有竊笑傳出來~哈哈 |
|
也是上课的时候要求看的……………… |
|
上Asian business课讲Hofstede cultural dimension后看的电影赏析 满有意思的 不过影片满早了 现在肯定有很多变化了 |
|
片名Gung Ho源自中文“工合”,恰好预言了美国工厂。 |
|
深刻反映了日美文化之差異,體現了人類文化之包容性,也體現了管理學的知識 |
|
真的是很不错的电影,把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GmQiwDPYoo |
|
配合《美国工厂》观看,风味更佳。 |
|
真的是很不错的电影,把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
|
当年日资大举进入美国,和美国工人发生理念冲突从而引发劳资纠纷的故事。喜剧成分其实不多,基本上算是一部反应社会现实文化冲突的剧情片。 |
|
有点extreme,不过想简单粗暴地了解一下美日文化差异的话还是可以看看的。 |
|
。。大家都是上课看的啊。。我也是啊。。BIT的课 |
|
社畜的日常。最后的转折有点别扭,但还是蛮搞笑的。Michael Keaton很适合演蓝领工人的感觉 |
|
美日差异造就的笑料,结局还是美式圆满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