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姆贾木许的镜头里充满了距离感。人物与人物之间是充满距离感的对话,他们总是在漫无目的的交谈,做着漫不经心的事情,全片几乎都在用全景来固定场景,一个镜头一幕场景,人物之间失去了更加密切的交流,仅存着的是场景搭建起来的人物关系。它是脆弱的,同时也是坚不可摧的,这种情感的存在似乎是这群青年人的群体映照,内心的虚无与现实里的空洞,让他们无论如何也难以靠近。大量的固定镜头下是人物之间陌生化的表演,它更准确的说是拉开了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电影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孤独和空洞气氛,似乎直接可以作用到观众心里,我们力图寻找几个主人公内心情感的皈依,但是他们似乎总在隐藏和逃避。我们都是孤独而虚无的个体,在人群里找不到要走的路。 |
|
哎呀我去……看完之后有一种做高中物理题的感觉,全部理想条件,三个不占位置没有摩擦的光滑小球上抛下落,就从来没有频率一致过,艹 |
|
至今还没看过Jarmusch的彩色片儿,这部是早期作品,经典的青春沉闷剧情,各个镜头之间的黑屏都没剪掉,据说这部电影唯一的剪辑,就是把一条条胶片接到一起,再加上镜头本身都是没有移动机位的long shots,除去演员的动作对话,看起来就像一叠儿黑白照片。电影里三段故事的地点,纽约,Cleveland,从Cleveland到佛罗里达的公路之旅,也都很像五六十年代美国摄影师(如果Stephen Shore拍黑白照片儿,应该就是这样的吧)镜头下的美国,荒凉寂静,稍有温情和幽默,可更多时间是不能解释的沉默。 |
|
吉姆·贾木许的第二部长片,获戛纳金摄影机奖。①贾导的冷漠疏离,冷装逼和冷幽默风格自此持续至今。②全片由多个简约的黑白段落长镜+黑场组成,节省预算,同时外化疏离感。③我以为我去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结果一切好像都和原来的地方一样。④荒凉冷清的街道,无言的沉默,影院里尴尬的四人。(8.5/10) |
|
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贾木许的片子调调真是舒服啊,人物说话都懒洋洋的。 |
|
看的版本内置了一小段澳门新葡京性感美女视频,差不多是这部电影完全的反面参照,非常有趣的遭遇 |
|
贾木许说过:“现在的一些导演都在聊买房买车,都不会聊到创作,只会哭没钱拍片。其实就是有钱也去搞别的了,还想怎么样?”
|
|
就这样,克利夫兰的白雪和佛罗里达的沙滩也没有了区别。 |
|
U come to someplace new,and everything looks just the same。 |
|
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可一切都好象一样。 |
|
8/10。开头艾娃背对摄影机站在一片落寞、陌生的新天地,左上角飞机小而模糊,初来威利家只能呆滞无聊地坐一整天,平行构图将人物置于对角线边缘,简陋的室内中间常有物体作为阻隔,例如两人各自取烟的位置被电视机的反光隔开,推崇美国梦的威利把视作他乡异客的艾娃遗弃,他炫耀吃快餐不用洗碗、把丑裙子买给艾娃、黑皮外套和圆顶礼帽的美式吃穿风格,都显露了美国身份的荒唐,丑裙子被丢进街角的垃圾筒表达异乡者对美国人不顾他人感受的厌气,艾娃不理解爱用外语唠叨的阿姨为何把自己当孩子照顾,其实艾娃是阿姨忍受孤独的全部寄托,而她宁愿被威利一伙拐走,房间、汽车旅馆都是人物彼此生活在不同世界的物质空间隐喻,服务生工作不能使漂泊的身份得到安宁,赌马只能暂时美梦成真让他们站在天堂的边上瞧瞧,必然最终走散,飞离美国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 |
|
味道十足,贾木许的风格感觉是一开始就立下的,他没有摸索挣扎,直接出现直接立起来,非常棒的镜头感,学电影当从贾木许开始。也不仅仅是疏离,是诗意,最平常细节中的陌生感。 |
|
如果要我一句话评价贾木许,那一定是:最擅长拍无所事事的人。灭镜转场太独立范儿了,其实活着谁不是这副德性,无非是抽空想想那镀了金的虚无。 |
|
本片根据一部30分钟的短片发展而成,是一部迸发出奇特创意的公路喜剧。这是一部很低成本的小制作,但有一种酷酷的味道,颇受影评界青睐。每个镜头都以眨眼睛式的转暗结束。 |
|
每帧画面每个镜头都精心设计滴水不漏,极简主义风格可类比吉田喜重。小津美学式空镜的传承。一幕一长镜,剪辑不存在,或者说落幕即是剪辑。无一特写,人物表情几乎欠缺,对观众感情带入的拒绝。空间的移动和身份的游离,认同感缺失的陌生人,努力相聚最后却天各一方的讽刺收尾。超赞! |
|
这不是虚假的礼貌,没有刻意的跌宕,只是淡淡的刚好,偶尔大概是幻象。 |
|
无聊是必要的。即使那个关于鞋带松了的笑话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对话的人享受这样无意义,无意义维系着日常的信任。最终的错过无非就是如此关系的否极泰来,只因他们想要寻求一个定位自我的意义去维持关系,而这也成就了全片最戏剧性的一幕。 |
|
#CC#看贾木许第一部片。03:50就睡了,32:33被惊醒——片中有人大吼:“你们到底有没有种?而且怎么会让那种畜牲进屋来呢?”What happened?表妹呢?哦,她在厨房,在《I PUT A SPELL ON YOU》的摇滚曲子里起舞,真美。
有人谈及导演想表达的无非是生活的虚无,像到“Paradise”(天堂)一节时,蛮以为会有戏剧性切入。但还是平淡,戏中人也还是整天无所事事地挥霍大把时间。生活在别处吗?从纽约、克里夫兰、佛罗里达、到更远的布达佩斯,他说“知道吗?我以为去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结果一切好像都一样。”让我想起周煦良译毛姆《刀锋》里的“晃膀子”,从游手好闲中引出一种生活方式,自认为是一个半吊子艺术家的贾木许只花了8000美元,用文德斯拍剩的胶片拍了这个什么都没讲的故事。 |
|
看IMDB说这片开始是用文老师拍《错误的举动》剩的胶片拍的——于是长度不够黑屏来凑,不过这种省钱套路好喜欢啊。贾木许的个人主题是美国梦?(Dead Man, OLLA, 帕特森和这部都是) 跟基友一起看片的结果就是一切文艺片都被看成死宅套路剧,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 我想看这部电影 2009-08-31 |
|
更重要的是他完整地表达了我与你之间的距离 |
|
我也想要这样一个有范儿的表妹。 |
|
我也无聊,可谁能给我一张去远方的机票 |
|
you know, it's funny... you come to someplace new, and everything looks just the same. |
|
在突出表现角色的虚无状态上,独立电影颗粒质感的极简主义是很有优势的,抛弃了商业因素,干涩但不苍白(需要沉醉于某些小趣味)不冷感(区别于哈内克的片子)。克制,很少的感情流露。小幽默。我的贾木许入门作- - |
|
克利夫兰的雪天太像我读本科那个村,15年的冬天和几人突发奇想要去看瀑布,开了几小时车到目的地后发现瀑布早结冰了连山都封了。短暂的离开原地总让人兴奋,连显而易见的常识都能忽略。但可能去哪都差不多,这也是有人不那么热衷旅行的原因。倒也没觉得失望,于是顺路去雪城吃了个火锅。理所当然地,毕业后和这几个人也再也没有了联系。这不重要。 |
|
Priceless... Jarmusch just throw a bunch of people together and says: "be as awkward and uncomfortable as you can be." lol |
|
贾木许的场面调度非常精准。长镜头构成了一系列段落性。人物单独置于画面左端或右端破坏之前所构建的构图平衡来渲染作品中的“孤独”“疏离”感。影片莫不有些欧洲新浪潮或是考里斯马基甚至安东尼奥尼的风格。片刻的浪漫、永恒的不断徘徊与寻找。生活只是一群人无所事事,无目的可寻。 |
|
美国梦。Eszter Balint真是大美女一个,15岁时被贾木许挖掘,后来出过两张专辑《Flicker》和《Mud》。(http://www.eszterbalint.com/) |
|
太棒了,导演厉害,真想不到是处女作,演员情绪把握非常到位,故事也够味儿。
决定把贾木许的片子都找来过一遍。 |
|
Dummy film,想起来了就看看上几分钟,隔上一段日子接着看上几分钟,一点都不耽误。贾老师的优点就是不想表达任何东西,政治、性、观点、立场、动机……统统都不要,那么一点点的尴尬、淡漠、疏离、冷场……也并非刻意。唯一有点刻意的是人物的动作,这些动作就像防护罩,我想永久披在身上。 |
|
看完睡了两个漫长的觉。半梦半醒还在某个地方和什么人交涉,百无聊赖又有点焦虑怕被发现,但也不打紧。睡醒发现肉眼看黑夜里泛着白光的房间,跟黑白电影原来没有什么区别。与其说无所事事,不如说导演早有预谋的找事,但它必须在日常里完成。想起我好几回偷偷放慢脚步,躲进便利店,花坛后边儿,就想看步履超快的我妈回头什么反应。掐点去守卖饼的老奶奶出摊,却看到换了一个男人。广场巨大的灯光雕像迟了几分钟亮灯,在雨雾中像末世第一天的死城。变幻莫测的雨季,睡前阳光烫到眯眼,而后被电闪雷鸣吓醒,拉开窗帘看见地狱。
有些电影大抵放在今日就像乌黑里的一根白发,它的意义不在于美观或者掐灭,可能——它只是日常生活里无数次出现又被人们忽略的,趣味。 |
|
happened to see it before driving to Florida from NYC....must mean something |
|
因为无聊而学会了打发时间的过活,为那曾经不情愿的相识而默默的牵挂与思念,总是伴随着不期而遇的惊喜和永远赶不上变化的计划,落空的擦肩而过是命运开的玩笑,毕竟我们谁也没法猜透人世浮沉,即使到了自认为的天堂之境,周围却依旧是熟悉的陌生人们,唯有孤独与迷茫相伴,只好再次寄托于未知的远方。 |
|
五星.不知道有没有人说过贾木许和洪尚秀电影的调子很像.台词演员的表情都那么放松.我很喜欢这类把「无所事事的」拍的好的导演. |
|
可爱。要做表妹,捡钱。 |
|
带着表妹和基友“说走就走的旅行”;两次黑幕之间全为固定机位长镜头,片中提到《晚春》《东京物语》致敬小津;抽烟赌钱打牌看电视看电影,游荡消磨无处安放的青春;只爱一种牌子的香烟,花生吃完罐子也带在身边;暧昧的无聊的偶然的。 |
|
用冷漠来掩饰仅有的温存,用冷漠来掩饰内心的孤单,黑白的画面、固定的机位、很美的摄影,"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可一切都好象一样"最后艾娃回到旅馆,只留下孤独的身影靠在沙发上,和开头她一个人在大街上行走呼应。 |
|
贾木许的范儿,从处女作开始,一辈子都没变的疏离和冷峻,极简的黑白影像,抽离出戏剧性,长镜头,少剪辑多调度,段落镜头之间以黑屏作为分割剪辑,贾木许绝对算得上新的电影语言的开拓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电影的态度,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也没有改变。 |
|
形式节奏细节都是很精确的,他太知道自己想拍的是什么。我对旅程两侧掠过的东西始终感兴趣,而他电影里那些真正的漂泊者,把那些自己也说不清的规范之外的偶然性,作为全部的指引。 |
|
当年的贾木许好文艺呀,直接承接了法国新浪潮等欧洲电影气息。黑屏转场的方式很特别,把故事和场景切成碎片化,也符合影片冷淡、疏离、茫然的气质。很有七十年代美国电影风味。 |
|
2.5. 有感觉的镜头不多,三人在伊利湖边最喜欢了,总体就只觉平淡。 |
|
Laconic poetry and offbeat picaresque, extracted from mundane moments, from uprooted characters improvising through life. Empty cityscapes, Beckettian silence and fragmentations defy modernist métarécits with primitivist rigor and a distended yet muffled temporality. |
|
我当年三个人出去玩也睡过加床,好像是打UNO打输了,不过睡上去挺舒服,也就原谅他们两个了。 |
|
幕后花絮:1.电影的开始拍摄时,使用的是维姆·文德斯的《事物的状态》(1982) 剩下的库存胶片。2.刚开始是只有三十分钟的短片(拍摄于1982年),后来被扩充成有三部分内容的长片。在第一部分中,是发生在纽约的"新世界",第二部分克里弗兰岛的"一年以后"以及第三部分在佛罗里达的"天堂"。3.整部电影按开机优先顺序进行拍摄,现场录音,最后的剪辑工作也很简单,只需要把这些一个接一个串起来就完成了。4.艾迪为他们的旅行借来的汽车是一款1965 Dodge Coronet。5.电影的每一段场景都是单独拍摄的,以几秒钟的黑屏幕将它们连接起来。…… -1905电影网 |
|
刚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是《旺角卡门》的翻版,还好不是,最后时刻的安排真心让人觉得无赖,不过我喜欢。 |
|
以黑场来替代剪辑,以极简主义来叙事,大片的留白被可视化。依然是疏离感,三人异轨而行,哪有什么所谓的身份认同,只有城市与个体日渐迷失的影子。 |
|
印象最深的镜头是 艾迪某一次去找威利 两人打开了啤酒 对坐着 相对无言 ..每一段镜头里 都是框架下构成木材的纹路 清晰而真实 浮夸而存在.. |
|
电影的画面美的像是一个摄影师拍的黑白格照片一样。简单,单调,冬天的冰冷,女主角好帅啊又酷,有点儿像我曾经的一个朋友。她们都是那么酷,还带有那冷淡的迷人 |
|
les transitions dans le film étaient trop bien faites, rien à voir avec ceux qui les trouvaient trop brutes. Mais l'histoire par contre, j'accrochais pas trop, j'étais un peu à l'ouest. |
|
Jim Jarmusch 84年經典作,套用王家衛東邪西毒的一句對白「看見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後面是什麼,其實翻過去山後面,都只不過是另一座山」就成了這齣戲的主題,當年康城金攝影機獎電影,但最注目的反而是其美術服裝,可說是原祖American Tr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