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好看,比《顽主》差一些,但举手投足有味,情绪对路,和很多80年代电影不同,从开头地铁站进入故事,时髦极了,时代感极强,雷汉居然这么帅,女主、女配美得纯天然,高挑活泼,灵动大气。遗憾是,王朔小说经常直男癌,这部电影也是,癌的程度和冯小刚电影处女作《永失我爱》可一拼。 |
|
镜头还是能看出黄建新的,那种清亮亮的构成感,情节则一头导向王朔。文艺青年做不了一辈子,不成文艺中年就成政治流氓,起点都一样,终点走着瞧。 |
|
八十年代的北京资产阶级,那时候一顿日料就要六百!在某广场上调情、跟纪念碑前的卫兵恶作剧的情节,直接表现电钻钻腿的镜头,还有诸如“你很爱钱”“这有什么不好啊”"没什么不好的,我也爱钱,所以喜欢你"这样的主人公价值观,现在都很难见到了…… |
|
有钱的出言轻佻,为所欲为,别人也得受着?闲着没事,就去完成婚配任务?这部片子的问题在于,它非要故意的毁灭给你看 |
|
赚钱没劲,不赚钱也没劲,结婚没劲,不结婚还没劲,二十世纪太没劲了,我走了去二十一世纪了。 |
|
改自小说《浮出海面》那时像石岜这样的人还作为现象存在:没文化混日子投机倒把还满口哲思、充满智慧感悟,那个年代的人见了一定很新奇,现在估计没什么稀罕了吧。还描绘了一种在我们这个时代不敢去想的爱情“你知道我爱你还不满足吗?”表演和剪辑都有非常生涩的地方,但不妨碍它有趣,一窥时代面貌。 |
|
直男癌到让人不适,好女孩为什么就要死心塌地爱上油腔滑调不务正业的gai溜子 |
|
我见过最好的改编自王朔的电影 80年的好片子真不少 黄建新作品 |
|
东四十条地铁站到现在也没怎么变,一顿日本料理六百块现在看也还是好贵,只是那种自在逍遥的街头痞子现在已经不受漂亮姑娘待见了。 |
|
7/10。开篇石岜跨腿随着地铁电梯上上下下,比喻漂浮的虚无主义者,他把家作公共厕所讽刺集体主义入侵私人空间,忍不住嘲笑酒桌上秀优越的老外可无实力反抗,对金钱涌流的社会本着一定洞察力,摆脱体制的压力又难以适从。墙壁从恋爱红色刷成死亡灰色,巧妙的主观机位视与敲诈者周旋的美术馆为恐怖迷宫。 @2016-11-26 17:59:08 |
|
“世界第一是我们让给你们的。我们狂了几千年,已经不好意思了。让你们也风光几年。”……写这句台词的王朔早已移民美国了。 |
|
在遇到杨亚洲开拍都市市井六字诀电影之前,黄建新还喜欢玩深沉、思考,这方面有学中文出身导演的弊病,墨迹。黄建新也没绕过王朔,那个时代的电影圈的宠儿。王朔真的好爱写这种美好的女子爱上一个混混爱的死去活来的故事,《轮回》和冯小刚的《永失我爱》好像,不过这一部更加颓靡和黑暗,观感也更差。 |
|
男主的高大伟岸只能出现在台灯照下的影子里,甚至只能停留在离墙远的时候,走近后影子变幻成真实样子的投影,既瘦弱又矮小。片尾恍惚中男主望着模糊成红太阳的月亮嘴角上扬,瘸子的形象连跳楼都不干净利索。红太阳的时候我们和男主一样不认可“扛洋炮”赚钱,物质上的贫乏没影响爱国主义的强健;改开后一切都不一样了。88年的建新还悲观地认为轮回的起点是改开后,不知道30多年过去了他再拍部市井百态的片子是什么样。修复版把“物价改革后一切都上涨”的片段和谐了,导致后面深圳情节有尾没头的。 |
|
yun.baidu.com/share/link?uk=2320896659&shareid=152147450&third=0&adapt=pc&fr=ftw 坚守道德底线的倒爷,虚浮现代的日常生活掩不住虚无荒凉的内核,可惜谭小燕的理想与青春难免被玩弄 |
|
悶,現在的社會依然如此,而且更加凶險。 |
|
剧情介绍乱来。男主住机关大房子,疑似高干子弟,缺乏实际生存技能。女主这种能扛得住爱人残疾的执着姑娘,个性摩擦也艰难,最后爱也磨完。那时候应该不懂抑郁症这个概念。彼时男青年对性、爱情和社会尚存良知。80年代体制内年轻人走出来求生(赚钱)的几种结果,都不开心。王朔迷恋的生死浪漫 |
|
3.5;一个可以理直气壮以混混为主角的年代,尚可以慷慨激昂质疑物质与精神双双失落而不觉违和(放置今日依然适用),国产片中后来逐渐消失的浪游者(很有点迟来的新浪潮味道了),怀揣曾热血的青春理想在经济压倒一切的价值观中崩塌,高谈阔论的坊间哲学家最终逃遁于消极厌世。
当然也是一部显得矫情的电影,黄建新在视听、构图、色彩各方面的实验野心因为过于用力明显而略显无趣,比如两次刷墙(红/白)的状态对比,比如红月和墙上放大的影子,和他最好的几部是呼应的;雷汉乍看有几分像贾宏声,现在这款演员已经绝迹了。 |
|
被慢慢剝蝕的尊嚴。所謂的輪回,也許在影片結束字幕出現時才得以彰顯,作為父親的石岜自殺身死,六個月後,新生兒來到這個世上,取名石小岜,無疑是說,他將重複上一代的命運悲劇,或者,形上的歷史暗示隨之而來。石岜的悲劇誘因于什麽?是一出性格悲劇,兼或是時代悲劇?他面臨的困境是當下共有的。 |
|
完美女孩爱上风流混混是上世纪恋爱剧的主旋律,而理想主义的破灭是每个时代共通的伤痕。最后20分钟拍的非常精彩,对现实的无力抗争是真正的轮回。谭小燕像赵明明,真美。在魔都遭遇最强的台风天,以及一个很王朔很八十年代的下午。 |
|
1.开头看到北京的地铁(站)直接勾起了我曾经在北京奔波的回忆,再加上2022年北影节又要开始举办了,嗯,我又开始想念北京了。2.哎,虽然故事剧情看似挺戏剧化,但影片于我却拍得有些枯燥乏味。3.腾讯视频啊,人家爱奇艺的《轮回》都已经是高清修复版了,你不考虑把标清旧版片源给换一下吗?…… |
|
原来有观众点评廖凡演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让他想起了李小龙,其实王朔的本子都能让人想起李小龙的台词“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作为88年的电影,王朔用抽象派画家罗斯科的红与黑来渲染情绪算得上新潮,但与罗斯科一样,他对阿波罗的神谕“成为你自己”显然知之甚少。《轮回》所塑造的涉世未深的青年实则是将自己封闭在黑房间里的太阳神口服液,虽然刘胡兰爱肉欲更爱死亡的俏皮话讲得不错,但面对妻子的几句牢骚话就跳楼的行为真称得上无明。王朔很爷们吗?我看他撒娇的狠辣。另外,从佛学上说,轮回实则就是十二缘生,从无明到老死的流转轮回相只是对人之常情的一种描述,因为一说十二缘生即含苦集灭道四谛义,佛学毕竟是通过破无明而得正智,缘生法只是颠倒妄识。从媒介理论上说,中国80年代末的新浪潮真算得上从洞穴人一下跳到了现代社会。 |
|
黄建新当时还真是很有想法的导演. 八十年代的美女,啧啧! 哪里有贾宏声? |
|
作为黄建新评分最低的电影(2000年后那种电影不算在内),还是有道理的。拍的有点乱,人物刻画不够深刻,王硕的台词和黄建新八字也不和。演员的演技也非常一般。 |
|
禁止吸烟处吸烟,门后是真实的故事。遇到漂亮姑娘便似流氓,黑夜月光下影子比人更强大。玩世不恭却被世道玩弄,钻的是腿断的却是人生。从电梯到楼梯,还是最初的地方。从石岜到小岜,可惜又是个轮回。 |
|
相較於黃建新先鋒三部曲的前兩部《黑炮事件》《錯位》的層層諷刺與視聽創新,《輪迴》顯得更加寫實,情緒上則更多憐憫,剪輯和聲音處理都顯得很糙。王朔親自擔任編劇,自然是王朔味拉滿,包括其討喜的部分和不討喜的部分,言之有物的臭貧,理想主義的破碎,男性本位的空虛,整體完成度上不如同年的《頑主》。前半段,拍出了80年代的時髦感,節奏靈動又青春,愈發對比得後半段的頹靡,或許是從石岜在和老外餐桌上的虎撲式發言開始,就讓我對人物產生了厭棄感,以至於後半段始終無法走進他失落的情緒中,明明第一眼看到雷漢想起賈宏聲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此起彼伏的…… |
|
王朔的作品和他的编剧塑造了一种80年代中国式的唐璜,对待感情不负责任,以语言上的挑逗和行为习惯上浪荡子的方式出现,在对男性气质进行强化的同时,也对它进行了一种后现代的解构,所以在这个故事之中,石岜的扮演者经历过社会黑恶势力的毒打和家庭上的不幸,呈现出的是一个懦弱的、没有经济赡养能力的男性,他在社会地位上相对于他的妻子和初恋女友,实际上是处于被阉割的位置的。这个比较精心构造的故事也用红白黑三原色塑造出了石岜在青春,挫折和死亡三重不同的经历之间的变奏关系。他送给于晶的儿童时期出生照片也和他最后的死亡形成了一个回合,跟轮回这个标题形成有趣的呼应。其实贾樟柯的小武系列都可以放在王硕所塑造的这一系列游荡青年街头混混的延长线上来看待。但到了冯小刚后期的老炮儿,实际上已经丢失了王硕和贾樟柯那里青年亚文化的 |
|
一个北京流氓倒爷的爱情史。编剧是王朔,人物角色确实也和《顽主》的精神状态接近,八十年代末的迷茫混沌看不到方向。可这种找不到方向的状态不能带入到情节编排上啊,使剧作缺少推动力,偏还特冗长,看不到下一步要怎样,看得很疲惫。女主角谭晓燕很好看,是支撑看完的动力。 |
|
說不出來哪裡怪,但就是滿怪的。
一上來就端出虛無主義和民粹主義大餐,緊接著又厭女配菜⋯⋯用當下的視角來看的話,確實有點沒辦法看。
但換個視角來看,這些怪又很合理、很當代。一邊在罵外國人,一邊又羨慕著外國人和拿了外國身分的中國人。
哼著《社會主義好》把屋子刷成紅色,杵著拐杖把屋子刷成黑色。從黑屋裡跳下去,又在黑屋裡出生。
(有點沒拍好就是) |
|
5。服化道好,节奏慢,废镜头多,剧情混沌。黄建新第四部导演作品,相比他稍早的《错位》《黑炮事件》以及几年后的《背靠背脸对脸》等差很多,也许是黄建新不擅长把玩王朔的故事风味。1988年被文学界和影评界称为“王朔年”,这一年王朔有四部小说被搬上银幕,《轮回》/《浮出海面》、《顽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大喘气》/《橡皮人》 |
|
看完才发现是王朔编剧,看的时候就想一点也不喜欢里面男主逗贫的话。转型时代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双重危机。胶片记录了一个现在看起来似乎发生了巨变又好像没有变的北京。雷汉的气质很不错,但演技有点受不了。完全凭借谭晓燕的美貌支撑看完。 |
|
黄建新导演的电影中最难看的一部。实验性和三观都比较惊人。雷汉神似王思聪。马未都说王朔就是男琼瑶,还是挺有道理的。 |
|
我压根没看着贾宏声 |
|
我不喜欢这样的电影,试图用意象去表现,故事被剥离,八十年代的迷惘颓废最终用自毁的方式结束,六个月后石小岜出生,难道又是悲剧的轮回?展厅的戏突然就想起《剃刀边缘》,不过德帕尔马这货大概也是向《眩晕》取的经。 |
|
革命时期长大的王朔对80年代末期历史反思思潮进入虚无主义阶段自轻自贱式的自尊自爱。 |
|
资料馆2013.11.6.7pm 逆向跨在向上的电梯上被带上后再跳下来,一次刷红漆、一次刷绿漆,用拐杖刺破绿漆描绘出自己的影子(想象中的自己),影片中巧妙的设计颇多,最后的独处、自我的舞蹈、和由红变黄的巨大的月亮及翻身跳下、及字幕里出生的孩子,构成了一种力量将前面的故事重新解释。女主角很美。 |
|
黄建新是把王朔剧本里那些吐槽的台词都剔除了吧 完全不同的气息 没那么多露骨的喜剧效果 但更具“人气” 深入浮夸外表下的荒凉 结尾依旧是一系列隐喻式镜头 倒是有现代主义的意味 有那么几处让人想起杨德昌 |
|
真是费了解了,贾宏声既然有参与演出,为什么不直接找贾宏声?什么小贾宏声搭小林青霞(
黄建新这部轮回真是新浪潮腌入味之后的成品,王朔那股子将对威权的调侃和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在一起讨论的自以为是实在是味儿太冲了。 |
|
编剧王朔,导演黄建新,摄影赵非,最喜欢的都是没有台词的段落。谭晓燕好美,雷汉一表演就出戏。 |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416751/ |
|
这么先锋大胆的画面与编排为什么内部藏着的还是个朔爷擅长的“美女无条件爱gai溜子爱到死去活来”的平庸故事呢?片头与临近片尾的场景堪称宏大,在最简单的背景中却藏着最深层次的内容,也是最难想到的。所幸叙事节奏快了很多,像是好多片子的杂糅:犯罪爱情喜剧都能涉及到,也是不太容易。3.3 |
|
黄建新先锋三部曲,先锋在表达异于朝气蓬勃的新时期的人,在时代变动中被丢弃,成为赶不上潮流的异端。追逐金钱或理想都毫无生路,扭曲的精神和物质世界,流行文化里自诩高雅,丧失自我,满地鸡毛。聚焦到失去自信不再健全的男性,大面积的红色和黑色象征普遍心理,希望和爱与流血同生,失望与内心的理想共存。/前晚梦到要去电影院看《轮回》,地点太远,到后指定迟到,还可能错过全片,后来把票半价出掉了。梦里没看上的,还是要看。 |
|
算是第一次正经端详国产老电影,还真有点意思。很有青春活力的很年轻的电影。看到编剧王朔那种似曾相识的劲儿才渐渐清晰,贫嘴北京青年,泡高傲的青春女孩,三教九流狐朋狗友,游走灰色地带的小流氓...黄建新对于文学的改编没有处理好,那些文学性的东西没有转为通畅的情节,比如男演员的职业以及被敲诈的始末观众始终一头雾水,人物或相近或相离情绪铺垫不足,女同学也搞不懂存在的必要。
女孩太像佳佳了...“那种只有在青春梦中,才会遇到的姑娘”。
涂墙的颜色表达人物心情。墙上大力士线条画。
笔记:王朔真的好爱写这种美好的女子爱上一个混混爱的死去活来的故事。 |
|
视听语言上保留了黄建新的特征,但总体下来还是一部王朔主导的电影。 |
|
視聽帝應該會喜歡,加一星拉拉分 |
|
抓马搞得有点笨拙,雷汉帅气逼人,女性角色都出奇的相似且缺乏个性,台词和表演不太搭,编剧和片子气质不太搭,显然王老师的本儿不适合黄老师来导,但现在看来在八十年代同期可谓时髦,充满自由主义气息,又对爱情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持悲观态度,结尾处黑墙上的“男性大我”像个幻影,也是社会关于钱权价值的固有观念,摧毁力所不及的个体 |
|
拿下《棋王》的车和马,八八年的西影厂还有两个炮。这「红」的是莫言和张艺谋,这「黑」的便是王朔和黄建新。明明在「顶层」的《电梯上》却偏偏向「深渊」里滑,这《马路骑士》的心和嘴可真够《错位》的。幸或不幸的是,因为《黑炮事件》的影响力,在「乾坤倒转」的《轮回》里,艺术家与「红二代」谈起了恋爱,黄建新也跟「黑社会」打起了的哑谜。遗憾的是,这位「艺术鉴赏家」似乎只会浑水摸鱼。男主角想要艺术和发财两手抓,结果半路上却闪了腰磕了腿。从《夜行者》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灵肉分离的人而已。遇到这样的谜题,高手理都不理,留下字句: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木心是块嶙峋怪石,体力好的读者尽量往上走,走到顶层,一览众山小。见到木心,浅言深交,笑一笑。然后哩?别下去,在上面盖房子,设计花园,开趴梯,请客,下棋。 |
|
这股劲一落地就散了,要么就一直飘着,别往下看 |
|
“我们种种不顺和苦恼,归到了一个字——穷。”在这部电影里,闲散青年石岜(名字很奇葩)做各种不靠谱的生意被坑、追求漂亮舞蹈演员又在不幸婚姻里走向自我毁灭,这样的青年在八九十年代电影里可以揪出一批,比如王硕小说改编的《顽主》,刘恒小说改编的《本命年》,甚至张艺谋导演的《有话好好说》,他们充满时代的烙印,天生贫嘴,玩世不恭,特立独行,小人物却又翻不出大浪花,往往在时代的浪潮下越混越惨。看这些老电影常常感慨时代变迁的脚步,那时颇为流行的歌舞厅、刚刚升起的高楼、逐渐多起来的轿车、尚不拥挤的地铁,都让人无比怀念饱经沧桑的北京城。不过单说这部电影并不优秀,也没有去看王朔原著小说的冲动。 |
|
看得有点混乱。 |
|
主要还是王朔的书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