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邬君梅 |
|
前半部分的文革表达的比较平淡'不过可恶的嘴脸依然存在。。后半部分主张的妇女权益,却又用自私迂腐的道德绑架! |
|
70周年影展*天山。到“不能忘记的爸爸”那里,影片骤然变得现代起来,因为它反思的不只是一个时代的伤痕,而是祖祖辈辈的阴影,父的缺失反而彰显出无处不在的父权压力。文本用对“幸福”、“权利”的反复追问,指出开放社会的迷思:对于什么是为你好,没有标准答案。对十年的展现与视觉符号的设计(金鱼、火车、镜像)使得它比《大桥下面》更有作者意识,选角好,徐雷的气质两头都靠。 |
|
#资料馆留影#几乎被埋没的国产佳作,80年代的爱情观,甚至比起如今更新潮。可贵的是并未止步于反思控诉那段文革伤痛,而是从一个官复原职的市委妇联主任的立场,透视动荡岁月之后对人生抉择的影响,以及阴魂不散的封建势力对与妇女生活发展的束缚。周围人总觉得主任就不能与邮递员谈恋爱甚至结婚,亲生儿子奉劝老娘为了下一代的幸福舍弃自己的爱情,理由五花八门,所以呢?一个女人就没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真爱嘛?电影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以一个有情人在桥上偶然重逢的段落结束,背后的晕红的夕阳与脚下疾驰而过的列车。意犹未尽之感,时代总归是向前走的,追求真爱的脚步也不该被任何力量以任何名义束缚住,心应该是自由的。ps 女主角真的和苏瑾有几分相似。 |
|
牛逼,还是民国过来的老导演细腻,情感铺垫的真讲究,镜头用的也好。与八十年代粗枝大叶的情感戏拉开了巨大的差距。内核还是《人到中年》,但两段式结构和新旧时期的对应更有趣 |
|
萧瑟的秋天里注入的热流、希望和自由。八十年代反思和解放结合表达,温和反思文革带给两代人的身份枷锁和心理创伤,新时期以女性为核心的思想解放、心灵解放、身体解放,追求自我幸福。被极端思想侵占无权拥有青春的一代人,解放后对逝去青春的返光向往。八十年代舞曲,解放的身体,红色洋溢的空间,虚掩的门缝,银幕上最勇敢地喷薄欲出,被禁锢过的才最激烈。第二代编导与新时代改革碰撞出来的火花,白沉对女性的刻画和拿捏,从《花姑娘》到此依旧深刻,定格桥上无法跨越的距离,也是老一代把幸福留给新一代的无私和无奈。 |
|
张弦写女性故事特点突出 |
|
如果性别交换,可能就没有什么阻碍了…女主的妇联主任的职业真是个大讽刺,争取的了其他各位妇女的权益却主宰不了自己的人生… |
|
众多反对声中最无情的就是有了媳妇忘了娘,棒打鸳鸯的儿子,要是回到小时候孤儿寡母受尽欺负的时候巴不得罗叔叔当他爹呢,就这样忘恩负义还能指望以后对娘孝顺? 男权社会里身为女性的不平等让人痛心,要是老市委书记没了老婆,找个小二三十岁的女娃娃,可能还会当做组织上乐于促成的美事呢! |
|
看过 |
|
这部电影太强了。内容上这样一部谈话类家庭电影做到了极致的细腻,布景上非常棒,演员的演绎上,我觉得他们不仅仅是在演,他们是真正的历史见证者。 |
|
徐雷可惜了,比余男强 |
|
徐雷好演员。看过这个片在六铺炕拍外景。1986.04.14 |
|
迟到的恋爱太曲折 |
|
徐蕾确定自己感情表达给男主的那段主动的动作戏,含蓄而蕴藏巨大的想象空间啊~~ |
|
其实这种无理要求别人守寡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少,这种儿子儿媳,呵呵,我要是婆婆,结婚后我就往死里neng他们!话说儿媳妇居然是邬君梅,哈哈哈! |
|
里面的讲话满满的行政夹克的味道 |
|
值得一看 |
|
很多人看到了被压迫的妇女,却忽视了一直处于压迫之下的男性。总而言之,阶级压迫、特权思想这些东西,他们可不会看人下菜,只会无差别攻击所有人。无论是压迫者还是被压迫者,他们都是结构的产物,在一定结构下,所有人都无法掌控自己的角色和命运。 |
|
这片小时候在影院看过,但是现在已经忘记内容了,只记得当时觉得这片名和另一个片《都市里的村庄》是一对儿来的…… |
|
这就是电影的艺术 |
|
春天虽然到了,但有些人的心还活在冬天。 |
|
春夏秋冬不测,一时炎凉;悲欢离合终有,两端情义。3.5(2022-11-26) |
|
中国人活的很累!
对距离文革结束不到十年的这样一部电影来说 (再加上中国人思想本来就不是很开放),它是很前卫的。
为什麼我们永远都是 *为人活着*?过分的 *无私* 其实是一种 *愚蠢*。
我在外国呆了35年,娶的老婆是一个金发绿眼的澳大利亚人。一旦儿女成人,他们就有他们自己的世界。 |
|
我很想缄默不语,怕被误解为抹黑或什么。但是,那个时代的戏,无论剧情、演绎还是转场都太过样板太过生硬,缺少活力缺少对生存状态的刻画。只能通过一点点缝隙,窥视时代的光,一砖一瓦、一举一动的光。当真诚与尴尬集合在一起,我真的不知要怎样“划线”评价。值得一看(的二流时代纪录电影)。 |
|
自私的人们劝她不要太自私,追求幸福的权利被所谓的道德所绑架。#女性电影 |
|
bili 无字 爱情3/因儿子的反对二人不能在一起 |
|
落难时没人管,平反后人人管;压抑的情感,时代的悲剧,人言可畏的悲愤; |
|
7分,电影营造的压力让人烦躁,真切的能够感受到电影人物的苦闷与纠结,因为观众可能感觉更甚。 |
|
No.2327 WG背景下的爱与生活,不离不弃的患难之交,始终摆脱不了最终阶级身份矛盾的束缚,电影的细节很到位,但还是那个时代演员演技话剧化的特色有点突兀,结局很好,无声胜有声,也许无论怎样都是可以理解的 |
|
好骂 |
|
不经历烂片,怎么见隽永
构图、调度、镜头语言都很有想法 |
|
这电影拍的很细腻,也很美,中国式的中年人爱情总是很无奈。 |
|
中国文化最恶心的一点,就是要求所有人各安其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像九天星宿不可转移。寡妇守妇道,君子死社稷,从来看不到一个人字。 |
|
本来看这片子挺喜欢的。完了一看短评,又什么男权女权,老一代这种婚姻观不是很正常吗,现在观念不也在改变吗。虽然电影确实设计感稍强,演得样板化些,但感情朴实,眼睛含光,看完依然感动不已,勇敢追求爱情吧,真爱本来就稀缺,更要好好把握住 |
|
越来越坚信,张弦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位能留下姓名的编剧,不必纠结张弦在编本片前有没有看过瑟克的深锁春光一院愁,因为他对中国女性被历史裹挟命运的深刻理解,才注定了这部影片具有的独特价值,在性别意识与时代症候两个方面都完全可以和瑟克一较高下!尤其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这份内里的无奈辛酸和西方有相似之处,却又有着西方观众不能理解的本土特质,! |
|
文革片少有的视角,直视中年女性的情感需求。第一次看这位女主比较年青时的影片,有颜值有演技。 |
|
国产不了情系列。政治权力的变换引起两性权力关系的倒置,当女性被放置于权力中心时,政治地位与家庭身份被突出,她是已逝市委书记的夫人、是妇联主任、是一位母亲,但是却很难成为一个女人。 火车、金鱼、镜子都是比较有意思的视觉符号。 |
|
结局:周良慧答应儿子不再和罗立平来往并主动让罗立平离开自己,很久之后,小漆匠结婚,周良慧意识到自己的玩主宰自己的幸福,于是来到了罗立平家附近的铁轨天桥,碰巧罗立平也在天桥得另一端。 |
|
公园段落是甜甜的“今日小雨很美”,舞蹈段落令人慨叹曲折探索中一代人最美的青春韶华。拨乱反正,恢复秩序,返程回乡,小年轻恋爱仍要“认身份”,女性·母亲依旧被压抑,人的思想解放何时到来。 |
|
很难想象80年代还有这样的作品,女性命运被社会语境碾压,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大,却又遭受母亲位置的桎梏,人与人之前的情感纯粹而又真切,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人性大于母性,没人爱再美的人也会憔悴~ |
|
2016.02 手法质朴,典雅清幽的平静控诉。 |
|
母亲一辈子都在为他人作牺牲,不过感觉这部电影不需要那么长的篇幅 |
|
最后处理的有些遗憾,毕竟周良惠仍没有冲破社会和家人的阻力,只是自己的内心仍趋向一种自由恋爱的追求,走向了通往罗立平家中的天桥,恰好罗立平也站在另一端,中间巨大的火车冒着黑烟冲向镜头。周良惠作为妇联主任,成就了一对又一对的情侣,却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也是极大的讽刺。“上山下乡干一辈子革命”也是极大的反差。 |
|
年少无知,听从安排,一朝醒悟,为时已晚。因为下一代已经难忘“爸爸”。虽然导演可能更多想从人性,以及父权对于女性压迫的角度出发,但正因为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不由使我觉得导演不但展示了十年的创伤,更提前预示了四年后必然 |
|
阶级的鸿沟始终不能跨越 |
|
女主真的好勇敢坚毅啊!含蓄但不扭捏,看似随波逐流,实则很有自己的想法和坚持,徐蕾的长相和气质在那一辈里真不多见,倪以临又演不坚定的女人了哈哈哈,她身量真是苗条,一眼就喜欢,邬君梅这时候青涩的很,从门缝里偷望儿子和女友亲密共舞的镜头真是妙,还有男女主互相告白之后女主的一通乱亲真是好好笑啊哈哈哈 |
|
同样是描写女性追求幸福、爱情,正视欲望、不公的电影,这部比《送我上青云》好多了。虽然结尾囿于那个年代的思想禁锢无法展示一个光明的结局,但一些细节可以展开想象。比如女主人公的妇联工作,看到最后几对年轻人的喜悦结合,以及最终桥上的不期而遇。春光短暂,牢牢抓住吧。 |
|
为了后代的幸福?请问他/她配吗 |
|
导演白沉是1922年生人,但这片的主题意识和电影语言要比不少第五代“现代”得多。天桥、暮色、散发着浓烟的火车。爱情的火焰能燃烧数十年,但个体太渺小、太脆弱,没人敢伸手去取暖,只能眼睁睁看着它熄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