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大多集中在说阿巴斯影像的美,但似乎没有正确理解这个故事。故事讲的(应该)是一位电视台记者为报道村里愚昧封建的葬礼仪式,记者和他的朋友住在村里,等待他们的报道材料,即村里某位老人的去世。但时间一天天过去,没想到老人病情逐渐好转,而朋友和领导则催促他快点回去放弃报道。中途,记者遭遇被活埋的村民,他开车奔走相告,最后成功抢救了他。第二天凌晨,记者开车离开村庄时,发现老人过世,村民们成群结队的身穿黑衣走向老人家。而记者只是拍下几张照片后扬长而去。这其实是讲一个人真正面临死亡时,他才知道死亡那沉甸甸的残酷,也明白了自己为期盼老人快点死去,成为自己报道材料的愚昧和自私。风吹麦浪,最美的那一段,也是他离开自己驾座的唯一一次经历,医生(哲人)的话启发了他。他离开村庄后把墓地里拾到的骨头扔进了河里。 |
|
他戏弄奋力爬行的乌龟,把它翻个肚朝天,又嘴角带着嘲谑低头望向脚边,那里有只屎壳郎正卖力的推着一个粪球向前跋涉…这一刻他高高在上,开着上帝视角,大概自觉主宰力爆棚,却未想:自己每日数次,驱车急急奔向丘陵山野的高处,追逐信号就为接个看似也没啥要紧的电话,与积极推粪的虫豸蝼蚁也无二致。 |
|
四刷。1.从乡村三部曲不断重演的“问路”情节和影片指向之“寻找、失去和创造”,到不愿生在此世的《樱桃滋味》对接《随风而逝》掘出大腿骨的日常诗意,阿巴斯将电影中的某些特定行为,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往复呈现,来表达主人公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及追求,平淡琐碎之中提取最美妙的动人情愫。2.没有诗意的生命,大概只剩下无止尽的重复和虚无,我们周而复始的生育、工作、奔劳,一如推粪球的屎壳郎和笨拙的乌龟般。3.大远景对话无视声音距离;过场人物无面部处理;长镜运用较比前作更为流畅自然,以近乎生活常态的舒缓流动。4.我的夜晚简洁明朗,风儿遇上了叶。我的夜晚全然充斥着苦痛。听,你听到影子在低语吗。5.“死亡是最可怕的事情。”阿巴斯之后,再也没有一位导演,能带给我这样的感动了。|一个人没有爱是无法生存的(9.5/10) |
|
最喜欢的一部阿巴斯的电影,里面的角色好多都藏在幕后,只听到声音见不到人,或者拍到背影而看不到脸:一个忙于挖坑的人,一个背着一大捆草的人,一个健步如飞的佝偻的黑衣老妇,一个因害羞而像兔子一样逃掉的女孩,一个濒死的老太太,电话里的女上司,还有主角的两个同事,电影因此有一种诡异的色彩。 |
|
不要说话,让风说话,让一棵树说话,让一条通向无限的道路说话,让孩子的眼睛说话。小学时的基亚罗斯塔米,没给任何人说过话。他用眼睛画画,只有孩子的眼睛才是神赐的礼物。人类的劳作在短时间里或许还能留下一些痕迹,但是人类的声音、其中的生死哀乐或许只是一阵莫名的风,一朵刚刚停下的云。有人把这部电影乃至阿巴斯电影里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道路比作阿巴斯的电影本身,他的镜头,和真实生活平等甚至还要低一点的镜头——那也是一个孩子通常的视角,才能看到一般人不愿看、看不见的那些事物。 |
|
1、女人也可以做服务生倒茶 2、没有爱不能活 3、人像机器一样也有可能失灵的时候。同之前《樱桃的滋味》一样,阿巴斯的镜头美感十足,拿捏到位:通片但见一望无际深深浅浅偏红或白得黄色土地和麦田,配以深厚油亮的绿。就像我不耐烦读现代诗一样,探讨人生哲思的自由式也不能让我止闷。2011.12.24.DVD |
|
伊朗人都是诗人呀,阿巴斯延续了《樱桃的滋味》的主题,一个世外桃源的小村庄和一个迷惑的外乡人,大量的画外音和被隐藏的面孔,呈现出来的是麦浪,大树,动物和河流,生之意象与黑暗、骨头、驼背老人的死之意象的对比,它们和谐于这个世界中,生命伴随着风与水、日与夜交替往复,生生不息 |
|
这个物价上涨太离谱了!旅客里一张足球赛门票才5托曼,樱桃的滋味一张公园门票就要100托曼了,现在一罐牛奶竟然要300托曼!/阿巴斯是带点喜剧天赋在身上的。/扔骨头那个镜头,梦回2001太空漫游 |
|
阿巴斯是重复的大师,从《橄榄树下的情人》无数次ng,到《樱桃的滋味》数次求救,到生生长流n次问路,到这里无数次登上山顶的通话。有仪式感,欲念却是朴素的。阿巴斯的主角已经成为独立的一类,他们有精英感,态度平易,但也能感知到惊奇。 |
|
大概生命的来去就是这么寂寞又无聊吧。我注意到的,阿巴斯在这部电影强调落差。村庄沿着山坡矗立(有不少俯拍镜头),在地下刨坑挖洞的男子,主人公一再跑去最高处接电话——却仿佛在进行着极端琐碎无聊的现实交流。 |
|
太散了,一不小心就会走神,如果说蔑视叙事是种风格,这也有点过了(此类电影我能坚持下去的极限了)……而且阿巴斯到底有多爱拍人开车?全片最触动我的是那个滚屎的屎壳郎。剧情一开始以为主角是来给老妇人挖坟墓的,但是到最后好像又不是,看了评论居然没人知道……汗,一点也不好玩。还有翻译太误事 |
|
伊朗高原同时熔铸了广袤和逼仄两极,这风景自身的意蕴太深,叙事几乎可有可无,只有人,存在,遁入虚无,也就使得观影时很难专注时常神游。穿行于崖壁泥胚房小巷和空旷麦田。但闻其声不见人的墓地对话。爬行却被翻转的陆龟身上有呼之欲出的生命意志。挡风镜前的长腿骨逝水东流。 |
|
骨头顺流漂去,尘土随风而逝,一首生命复返自然的诗歌。在来回的上坡下坡中体味循环之义、在不断追问归期后的释然中完成最平缓轻盈的契阔死生表达。山腰上连通的村庄、山峦前的高地、坡上的几棵树、田地、溪流、路,这是奇迹般的选景,不只是构图上处处和谐如画的美,造型中更有浑然天成的生生不息。回味无穷。9/10 |
|
阿巴斯的乡村之诗,获1999威尼斯评审团大奖。1.阿巴斯以一位外人闯入者的视角偷偷观察一个村落,片中的工程师亦两度“偷拍”女性(一次被咖啡馆女老板阻止,另一次则是边拍群像边告别)。2.人说,阿巴斯拍的是地形学电影,一如每次接电话都要出门开车到制高点,在无尽的重复中,每一回都有差异生成。3.伊朗高原的金黄土地,青翠绿树,苍茫远山,打架的小狗,放牧的羊群,垂直落差分布的农舍,兀自滚落下地的苹果,踢翻的乌龟与推粪球的蜣螂,还有阿巴斯标志性的远景中的迂回道路与间或插入的上帝视角,自然与日常的诗意涌流其间。4.将高地墓穴中挖出的大腿骨投入小河中,随波漂远。5.正对镜头的剃须全程展示,恍若一场仪式,而前后两次的闲聊又彰显出趣味盎然的差异(几个女孩几个男孩?-5女4男;-5女5男)。6.写诗,不需要文凭。(8.5/10) |
|
一首由镜头组成的长诗,天然的韵律如同蜿蜒的路、彩色的山丘、孤独的树、白色的村庄和微风拂过的麦田。工程师有接不完的电话、小男孩有考不完的试、茶店夫妻有吵不完的架、女房东有生不完的小孩,是重复,也是轮回。不肯起床的同事、独自挖渠的歌者、黑暗中挤牛奶的女孩、重病之下择汤而食的老太太,那些不清晰的或未曾得见的面孔就像一串简单的图案,具象又抽象,他们是生命旅途中可有可无的同伴、偶遇的对话者、神秘的想象或落空的期待。看阿巴斯的电影就像站在山巅感受风、跟着风声捕捉颜色、在色彩中聚焦双眼、透过眼睛看见光、在光影中听见神谕和诗句……/0905.阿巴斯回顾展@美琪 |
|
#重看#阿巴斯影展以此收官,如一个句点,时间不逝圆圈不圆,远方有优美的鼓声,有佳句天成的诗,还有猝不及防的死亡;此番重温阿巴斯,如重游旧地,途经的熟悉风景,唤起的感受更复杂更贴近自身现实,正如他在反反复复的相似镜头中,悟得一些渐露的清明真相,方能在生命长河中明白何谓现实好过誓言,从怀揣着功利心地等待一场葬礼,到扔掉墓中挖出的腿骨,随风而逝的是人类微末的蝇营狗苟,生生不息的是从地窖走出迎来的第一束光。
平铺的大远景+错落参差的地形样貌美不胜收,永远盘旋在蜿蜒山路,永远发生在远处的故事,风吹麦浪间传来的自然界声音如一首天然雕饰的诗歌,正如祖先命名此地为“黑谷”,乃是不曾断流的文明。 |
|
声音的震撼先于视觉。风声,麦浪翻腾声,靴底碾过砂石的声音,当然还有大量生活流画外音的使用,共同营造了开阔的空间,每一帧画面都让人感觉呼吸清朗。壮丽的光与色彩让全片像一场漫长永昼,当结尾夜晚倏忽而来,那等待许久的死亡与哭声,也悄然降临。不评价男主的行为。一次次穿过田野到高山的墓地寻找信号,非要比作如推粪球的屎壳郎的话,这种看法恐怕也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其实,我觉得屎壳郎磕磕绊绊前进的那一段,有一种动人的认真。另外,要我说的话,片中最美的风景不止海报上这条田间路,还有男孩脸上无比淳朴的表情。 |
|
阿巴斯的等待戈多,一个等待的人观察等待的人,他看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曲线上,处于不是前进不是后退,只是在等待的状态。从九个孩子生到第十个孩子的妇女;洞穴里一直在挤牛奶,甚至看不到脸孔的女孩;一直在挖坑的工人,直到塌方,我们才看到他的一只脚。最后是骑摩托的老医生,他直接点题所有人都在等着死亡。于是人的业障引刃而解,一切交予山川河流,抛却执念,随风而逝。 |
|
8.3/10,和《樱桃的滋味》相互对仗,一个是向死而生,一个是敬畏死亡。阿巴斯的这两部成熟作品,看的时候会心一笑,看完却值得反复回味,看似静谧而充满诗意的长镜头下,是根植于这片土地上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随风而逝》里屎壳郎的镜头真点睛之笔。#4K修复-美琪 |
|
坑爹的翻译,伊朗电影是个大市场,你可长点心吧。 |
|
当年我还跟男朋友念过这首诗,真文艺 |
|
乔治·桑(George Sand)梦到她站在一条黄沙小径边,看见生命随风飘游而过。她写到:“有什么东西比一条路还美?它是生命变动不居、活跃有力的象征与意象。” |
|
我們在等待什麽?在漫長無意義的等待中又虛度了什麽?那交叉小徑的村莊是不是博爾赫斯的命運和人生的迷宮?那枯萎的老人緊緊喘息著抓住生命的尾巴;那個挖隧道的男人的自掘。人生可怕的不是衰老殘喘,而是死亡,我們卻總是惶惑地錯過了生。阿巴斯的人生哲學,風會帶著我們飛,那呼嘯而過的時間和生命。 |
|
我自认为我耐心很好的,多闷的片都能看进去,但是这部电影真是刷新了我耐心的上限,完全就是一个村庄纪录片,况且找不到信号或者井压死人这种事情在村里都不叫事了,偏远村庄里稀奇古怪的事情比这多了去了,要不是导演名气大,我都想给这部电影打二星,还不如看看没有对白的《24帧》或者二刷《樱桃的滋味》。 |
|
三星半。看多了阿巴斯,就发觉除了纪录片,他最爱拍两类电影:一就是本片这类充满哲思的叙事剧情片,二是颇具实验性质的“探索电影”(如《伍》,《西希公主》,《十段生命的律动》等)。只不过看巴神的剧情片总有一个错觉——像是看同一部电影。故事总围绕着一辆车,一个一直行走的人,不断遇到的乡民,持续更迭的村头屋落,涉及的主题也总有古老与现代,死亡与新生,残破与重建……你甚至轻易能从他的某部作品中看到相同的地方或某个人隔了十年后的样子,他对家乡和乡亲的坚守与描绘,是具有文学性和诗意的人文关怀现实记录,再插空的言谈中表述自己对生命真谛的种种领悟。关照到本片,大约是探索了自己作为死亡的局外人变为亲历者后,对生命的理解。层面很高,但却吝啬了给一把稍微明确的“解码钥匙”,就像故意抽去积木大厦的几根关键构架,导致崩塌 |
|
基于驻留的状态,较以往有了更深度的视角观察村庄的空间结构,观察地点的重复,进一步实现各类观察的变奏。整个1990s的阿巴斯作品都涉及电影表层的嵌套(看见人物的看见,听见人物的诉说),而这表层视与听的过程中,又伴随地表形态的掠过,于是虚实界限的不明确,观看随人物时不时地进入不可知的神秘之中。 |
|
在看似随意的重复时空构建中,某种神圣而庄严的感官刺激被不加掩饰地释放出来,也许是那只乌龟,或是那只屎壳郎,又或是那根骨头,阿巴斯镜头下的万物都拥有直抵现实的魔力和洞察生命的释然。在主角一次次的重复动作下,我们随着移动长镜头在迷宫般的建筑和地形间穿梭往复,这种执着中透漏着些许滑稽的行为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含义,就跟路途中遇见的人和事一样稍纵即逝,并且不对情节发展产生任何影响,它们只是阿巴斯拉长影像时间的手段,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让观众记住,反而是要让观众忘记。这恰恰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存在主义拷问——如果我们的存在只是为了随风而逝,那生命的意义何在?任何影像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阿巴斯却在电影中给出了答案——那些被遗忘的瞬间就是通往永恒的钥匙。他始终都在寻求影像之外的东西,一种比山盟海誓更现实的超验破入 |
|
镜头里的构图,光线与色彩让我如此喜欢,情节无法下咽。深知这就是人生,枯燥乏味,无聊重复,苦中作乐…而人生,有什么好喜欢的? |
|
片子比太极更能锻炼耐性 墨迹的要死 再有意义的画面也用不着都拍好几遍吧 台词多的像好几年没说话了一样 男主的长相、声音、性格、智商都很欠扁 特写好几分钟太扎眼 坚持看完真是浪费时间 多一星只给景色 |
|
我对睡过去三分之二的朋友说,没事,什么也没发生。村子和喀什老城好像,伊朗真美啊 |
|
期盼已久的离去姗姗来迟,而意料之外跌倒的不期而至。生活的困厄,是在等待的时候无解的循环,世界的秘密都在这个时空里不断重复。孩子从远景走入镜头,摄影机才和这方时空发生连结,而孩子离开走入景深,我们的视角又退回去,沦为格格不入的外来者。阿巴斯苦苦追逐的冥王星时刻,背后是一曲女性的悲歌。 |
|
尘土飞扬的小步舞曲……10年后北京的沙尘暴景象~ |
|
Abbas#15 目前为止阿巴斯最成熟的一部片;使用了大量的画外元素,大部分角色并未在电影中露脸;有意思的是,香港译名《风再起时》与大陆译名传达完全相反的两个意思,生命的继续和逝去,相比之下我更认同港名,电影中乌龟和金龟子意象也大抵如此,生命就像西西弗斯的石头,循环往复没有终点。 |
|
大量的主观镜头,看不到脸或身体,只闻其声的角色,平静克制地叙述,甚至抹去了故事的高潮,看阿巴斯,仿若在伊朗生活过,而他对人性的批判,藏在一切如生活中平淡、细腻、神秘的细节里,沉默如迷。 |
|
阿巴斯大师的电影真心欣赏不来,在加上无比坑爹的字幕,端的是催眠圣品 |
|
阿巴斯在影片除了一個故事外,還想說去TMD佈景,去TMD大特寫,去TMD長吊臂,去TMD的長推軌,去TMD化妝,去TMD的職業演員,去TMD的特效,去TMD的好萊塢工業體系,去TMD隱藏敘事,去TMD剪輯蒙太奇,去TMD各種花招…… |
|
一个《随风而逝》的城市人去到一个生存环境恶劣但人心古朴的村庄——这正是阿巴斯想要让我们观看到的画面。他把现代意识从现代社会当中剥离出来,并将其置身在大自然里,这时,你才清晰地看到现代人正过着一种西西弗斯式的生活:既无法融入环境,也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系。汽车、手机和货币这些现代文明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但没有意义,反而把人引领到了一个更加荒凉的处境——墓地。当男主角驾驶着汽车求帮助、拿着手机找信号、对着摄影机刮胡子的时候,你会突然意识到,他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写照。倘若侯孝贤在《南国》的结尾随着汽车越出公路而抛出一个看似无解的社会问题,那么阿巴斯在现代人遭遇问题之后永远跟着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的,他这部如诗歌般隽永的杰作令人想起《卡比利亚之夜》和费里尼,而远古文明驮着现代人回家那一幕美得令人想大哭。 |
|
#BFI 整部电影设计太巧妙了,尤其是那些从未出现却又一直存在的人们,时刻提醒着我们男主的孤独,男主的这种自我流放的形式总让我想起《砂之女》中的男主(故事上看《无熊》的一个故事线也仿佛来源于此片)。片中几次借由动物来体现男主的状态,视听上,大量的固定远景镜头,甚至在开场很久后才有男主的一个中近景镜头,影片基本上是全景跟随着男主,他的苦痛带给我们欢笑,而他的欢笑却需要一个死亡。我们就这么跟随一个相反的视角看一个村子的人,直到一切随风而逝,骨头随波逐流,我们的视角趋同。“现实的”村庄呈现出的效果太棒了,收音也异常的自然,仿佛我们就置身于其中,但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男主的眼镜中时常反射出摄像机的画面,仿佛导演借由这种方式提醒着观众我们所处的世界。(刚看了个开场火警警报就响了,好在20分钟就返场了) |
|
「传媒博物馆」男主角逐渐被周围的生活所牵引,并最终屈服于它。画面被慢慢地延长,让一只公鸡慢慢地走过镜头。我们也被迫等待,被困在一个没有情节的虚无状态中。但如果我们愿意留心观察,就会从这看似平凡的现实中发现美丽而富有启示性的事物。这个世界有着不起眼的视觉诗意,墙上晾晒衣服时形成的阴影,滚滚金色的草丘,以及整个村庄有机融合于山坡之中的建筑;还有微妙的社交互动:一个年轻男孩的温柔信任,一位工程师渴望一壶牛奶,最终带他进入一个原始的、像洞穴一样的地窖,与一个丰腴的年轻女人独处,女人拒绝他的钱;邻居女人第十个孩子的顺产;一位咖啡馆老板娘的抱怨被一位顾客以农民般的智慧回答,如此等等。 |
|
今天Prof. Pena的课上请来了导演阿巴斯当时的助理(同时也是片中掘墓人的声优)Bahman Ghobadi,做了简单的Q&A:剧本一半是写好的,一半是拍摄过程中improvise的;这部电影改变了人们对Kurdish people的不好印象;当地的人们分不清“现实”和“拍电影”是两回事;这部电影是诗,需要观众自己去填补空白 |
|
他电影中那些永远无法获得的答案,永远无法见到的人——那些无法逾越的距离感,是与观众间最亲密也最疏离的互动。一切都是这样变化的,在一个广大的世界里,所有的思绪都必须保持运动,不要停驻在任何一个刁钻的问题。因为风会带来新鲜的事。/资料馆. |
|
@无锡百丽宫
让看电影的人自己去看。让观众借闯入者的眼睛去观察村庄。让观众去想象删去的脸。留白、隐藏。
精心设计的调度极其贴近真实生活。大量对话,无效对话,却让人觉得幽默。
小聪明。设计苹果的滚动。
色彩的运用。红黄绿。
光线的运用。一直在拍自然光。直至老夫人死亡。
村庄不需要电信通讯,他们只面对面交流,不会撒谎。多么难得的真诚。如今想要一些真实的交流,也得面对面交流,线上的沟通总是充满隐藏和伪装。而且,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直达心灵深处。
工程师焦虑不安的情绪也或多或少传递给观众。假装工程师,带着秘密去拍葬礼。最后老人终于去世。他却全无兴致,随意拍了几张照片交差。
医生有自己的理论,现实好过山盟海誓,好过未知的天堂。
结尾,扔出的大腿骨头随水逝去,响起音乐。背景音乐的克制运 |
|
“我们可以失去许多,但不能放弃求索。我们终会化为尘土,但风将你送至山巅。”这是我的历史老师在我毕业时,在我的书上留给我的话。 |
|
依然是生命的重复,重复地观察村民的生活,重复地开车登上同一片高地……剧情已经让位于结构与哲思,诗歌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供今年中国两部强行植入的电影学习的地方很多。遗憾是最后老医生的角色的功用太明显,把事情说得也太明白,但依然让人回味深远,如同摄影中带有生命的风的味道(麦田、床单等) |
|
又是“生命与死亡”议题,开篇就是大远景,人在车中,车行于自然,人与自然相比显得格外渺小。工程师一次次驱车赶往山头去听无关紧要的电话,正如《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小阿穆德一次又一次不知疲倦的奔跑。与《樱桃的滋味》不同,这次主角以一个旁观者视角去思考、感悟生命与死亡。一切终将随风而逝。 |
|
真的受不了。影片提出了很多问题供观众思考,但真的是太太太太太太无聊了。困意袭来的时候男主角因为手机没信号开车上山打电话,眯了一会儿睁开眼睛发现男主角再次因为手机没信号开车上山打电话。我也是醉了。 |
|
#阿巴斯回顾展#就如同固定长镜头风景的留白一样,故事本身也有很多诗意的留白。医者充当启发者,告诉了主角生命的本质,从戏谑的来到村庄,到带着对生命的敬重离开,主角在村里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洗礼。迟迟等不来的老人去世,离开的时候又突然等到,生命无常,何须强求。片中利用大量的时长,展现男主在村中的无所事事,重复的接打电话,让观众与其同感,体会无所事事像死了一样难受。但在其中又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小确幸,那无聊生活中的一点快乐是如此的印象深刻。可能把一切看淡,人生总会随风而逝。 |
|
A world, A life. 这个村落空间系统好有意思,能抓得住村落环境自带的时光感与生命感buff还是很厉害的,这样的导演少之又少。然后就是,看一个比我还爱胡思乱想的导演的自白式作品感觉非常soothing,但也会有点“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的无聊;只要阿巴斯把自己的persona稍微退后退后隐藏一下,那些作品就是熠熠生辉的。 |
|
3.5 完全无法在阿巴斯的电影美学里收获任何顿悟,到头来甚至会极端厌烦他那不着边际的絮叨。 |
|
#百丽宫天环. 阿巴斯的电影太大气了,无论是人类的村庄还是自然的风景,在他看似不经意移动的镜头里都美得惊人。男主最初的角色如等待死亡的秃鹰,即使后来有了意料之内的转变,但依然没办法喜欢这个角色。人类骨头从洞里抛上来时,仿佛魂穿库布里克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