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随风而逝 باد ما را خواهد برد (1999)

    最近更新: 2024-05-10 随风而逝
    • 主演:Noghre / Asadi / Behzad / Roushan / Karam / Elmi / Bahman / Ghobadi / Shahpour / 巴赫曼·戈巴迪 / Dourani / 纳格·阿萨迪 / 贝赫扎德·杜兰 / 罗沙·卡拉姆埃尔米
    •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 编剧:未知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法国 
    • 年份:1999 
    • 更新:05.10
    • TAG:剧情
    • 别名:风再起时(港),风带着我来(台),风儿将带着我们飘,风会带着我们走,Bad ma ra khahad bord,The Wind Will Carry Us
    • 片长/单集:118分钟
    • 豆瓣评分 8.1 (13224票)
    • IMDB评分 7.4 (12,102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97%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87
    • TMDB评分 7.14 (热度:8.81)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法国电影《随风而逝》的免费在线观看,《随风而逝》是对白语言为其它,属于剧情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1分,有13224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伊朗库尔德斯坦省的一个小村子里来了一群工程师。村民们对这群突然来到的外来人议论纷纷,好奇他们来此地的目的。虽然感到陌生,但是村民对客人还是表现出友好的欢迎。其中一个工程师,对村里的一切都饶有兴趣。他每天跟随着村里的小孩到处查看,注意到有个生病的老太太,于是不停地打听老太太的病情。因为需要用无线电话和总部联络,而村里的信号不好,所以工程师每次都要跑到山上的墓地去接听。在山上,他发现有个村民总是在独自挖着坑,觉得好奇的他经常上前与这个村民聊天。突然有一天,如风般......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完美这一天》《算不算可惜》《随风而逝》《猜不透》《小草》

    作者:爱小猪音乐

    《随风而逝》/工程师与医生/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99

    作者:五千年的凤凰

    伊朗乐器塞塔尔与手鼓,电影《随风而逝》诗意风景

    作者:名场面视觉

    官二代痴迷女神,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爆笑百出《随风而逝》

    作者:风清云扬影视

    伊朗库尔德斯坦省的一个小村子里来了一群工程师村民们对这群突然来到的外来人议论纷纷,好奇他们来此地的目的。虽然感到陌生,但是村民对客人还是表现出友好的欢迎。其中一个工程师,对村里的一切都饶有兴趣。他每天跟随着村里的小孩到处查看,注意到有个生病的老太太,于是不停地打听老太太的病情。因为需要用无线电话和总部联络,而村里的信号不好,所以工程师每次都要跑到山上的墓地去接听。在山上,他发现有个村民总是在独自挖着坑,觉得好奇的他经常上前与这个村民聊天。突然有一天,如风般顺畅的日子发生了变化。山上村民挖的坑塌陷了,活埋了村民,医生前去奋力抢救村民,顺道发现那个老太太也在病危中。面对生命的逝去,工程师惆怅万分。 本片荣获第56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0 IMDB 7.5 蓝光
      Il deserto rosso
      1964
      剧情片
      法国

      红色沙漠

      Il deserto ross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天是紫色的,街是蓝色的,海是黑色的,烟是黄色的,在一片白雾中,走出一个红衣女人,心是灰色的
      • 本片大量运用表现性色彩,被誉为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电影,获威尼斯金狮奖。1.灰暗阴冷,关涉工业化图景,生态破坏,精神危机,冷漠孤独;2.噪音与失焦晕眩色团;3.首尾绿衣少妇携棕衣儿子游荡于灰蒙工厂之景,醒目至极;4.浓雾中的静止群像,妙不可言;5.五彩管道,橘红里间与天蓝外墙;6.海景乌托邦。(9.5/10)
      • 是的,乏味至极。
      • 8.0 安东逝世十周年。第一部彩色片,并不喜欢主角精神真存在问题的设定。或许有隐喻,但意图其实很明显。现代文明其实并没有压迫人的精神世界,只不过是将其自身的荒芜暴露出来。无法进入安宁的孤岛,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绕过浓烟飞行。
    • 豆瓣 8.8 IMDB 7.9 牺牲
      Offret
      1986
      剧情片
      法国

      牺牲

      Offre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老塔遗作,1986戛纳评审团大奖。1.绝望,祈祷,信念,献祭,牺牲,希望。2.影调和色彩变换,灰暗阴冷的画面散发如临深渊的末世气息。3.微缩房舍同[乡愁],神迹展露(浮空圣交)似[潜行者]。4.老宅燃火的长镜惊为天人!5.结尾希望之树,想及[雾中风景]。6.由伯格曼班底资助拍摄。7.独白话唠后接戏剧化。(9.5/10)
      • 这是创造者的末日情节,也是哲学论文——尼采式的绝望,自由意志的沉沦(日本、澳洲都像是逃走和示弱),语言学转向。最惊人的还是他用这么高的强度坚持自己认为必要的艺术形式,神圣的戏剧感,就像结尾用椅子搭出的积木,和大火。这是创造者的自由,是他给出的希望和安慰,像宗教和酒一样。
      • 其实老塔要说的话很简单,我们这个世界,不能更好么?
      • 有时候重获希望只能将现有的一切付之一(二)炬。影片透露着绝望的窒息,片尾却是塔可夫斯基“把希望献给孩子”,像被他突然点醒一般
    • 豆瓣 7.6 IMDB 7.4 正片
      Ten
      2002
      剧情片
      法国

      十段生命的律动

      Te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为什么不让观众干点活呢?”《Ten》将主要情节一笔带过,而将传统电影中被一笔带过的反作为主要情节(的横剖面)。全程都要求观众的智力投入和情节拼图。文学上同时对应尧斯和伊赛尔,海明威和卡佛,以及昆德拉——Ten不仅制造空白,旁涉空间和女性主义,在形式上也同时完成了一段首尾呼应、戛然而止的复调乐章。伟大的阿巴斯。(以及,发现生活本身所蕴含的戏剧性,是柴伐梯尼,也是阿巴斯,消解虚构与现实。
      • 一个漂亮得像女明星的出租车司机,离了又再婚,和儿子关系紧张,又对生活有点体悟,说得出如果你不爱自己就无能爱别人之类的话。电影讲的是她与她的儿子、姐姐、去朝拜的老妇人、妓女、失恋女人等乘客在路途中的对话。我还是时不时还要找个文艺片来自虐,但又发现自己已真心看不得闷片了。2012.1.8.DVD
      • 在屏幕前看这个片才叫“坐地日行八万里”,人类的行走里程是用时间的流逝来换算的,人生之路也是,片尾应该打出字幕,女主角在片中总共开了多少里车。与实际生活同轨,不大于也不小于,是不是电影√是不是戏×现实本身就是有趣的,不必创作者过分插手,摄影机就是最完美的抓取生活的机器。阿巴斯每部片也都是厚厚一沓翔实的社会文本记录,他的概念玩儿得飘,但绝对不空洞。他电影中的限制视角在这部尤为明显,阿巴斯从来都是只给观众看“一”,让观众通过这个“一”去“看”万物,是很超前的视觉观念,也浸泡着古老的东方文化。汽车载摄像机去不同地方见到不同的人,车轮+镜头+时间+人,古老的世界观遇到全新的工具时会产生什么,这是伊朗文明的智慧。2里面那个女的摘下头巾那段真感人啊,你是最美的。
      • 豆瓣标记1000部竟然是阿巴斯!远看是个女性主义电影,其实探讨的是男人女人大人孩子婚姻家庭宗教……人类的种种关系、爱恨情仇都在这辆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趣的是这也是一部公路片,但全都在车里,外部背景被彻底忽略,贾法·帕纳西的出租车与其形似,但探讨的还是政治命题,未见阿巴斯的高远和宽大
      • 车内场景真是阿巴斯的标志场景,这回干脆全部以此为空间。儿子就是男权本体的隐喻。连母亲在他面前都毫无尊严,甚至母亲主动要求亲吻这一感情联系都冷漠拒绝。第9段如此一个女性悲情的高潮律动,却还是女人世界的故事,对男孩代表的男性世界而言,依旧好似什么都没发生。还好女性还是要依靠自己来飞驰
      • 1. 这个出租车上发生的对话,这里乘客的生活,女司机的生活完全可以发生在中国,我们过多的强调了文化差异,无视了生活内容的惊人相似。无论是生活水平、感情遭遇、家庭状况,你看不出这个伊朗跟北京、上海有什么不同。2. 贾法·帕纳西2015年拍摄的《出租车》应该是像阿巴斯致敬的作品,那个片子谈论
      • 今天中午吃饭听到最不舒服的一句话,女人就应该怎样怎样。必须要让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大于家庭、政权和她的子女,人就是人,无论男人女人。
      • 只用了两个机位,特意消解画面性,这种有意为之在凸显对话的维度的同时,也耍了小聪明
      • 好版本看起来还是相当不俗。
      • 細致的阿巴斯先生
      • 简单机位设置和看似随意的人物切换蕴藏着相当惊人的戏剧张力,导演对人物对话戏份算计被形式所淡化,离异母亲的设问与过场角色身份有着强烈心理映射,而影片泛指也绝非仅是伊朗女性社会众生相悲叹的一面,一系列设问之后离异女司机对于心理底层的疑问才是核心探讨,那是母性与自我价值的巨大心理鸿沟。
      • 阿巴斯并不是伊朗社会的当代批判者,《十》只是将汽车—摄影机摆在了德黑兰的城市空间中,不同于荒野的沉思性,城市是人类的聚群以及社会,制度等大他者的居留地,汽车的行踪与视听空间则勾勒着路程的地理学,绵延往复,通过路程,在与若干人(或者若干“意义”)相遇之后做出反应,这样,主体与空间(挡风玻璃上飞奔而过的城市)在逼仄的车厢中完成了某种形式的互动,现实主义:相遇的影像。 《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性世界”,但小男孩则是男性世界的缩影,同样是“前夫”的在场,它将成为前夫的那辆压倒性的吉普车,这也是影片中唯一一处激进的时刻。
      • 请结合《十段生命的共振》一起观看。离异的女人、失恋的女人、失去丈夫与儿子的虔诚女人、以及醉酒的妓女。儿子不能接受母亲再婚以及他眼中的继母是要为家庭奉献一切的女人,直指男权。失恋女人以剃光头的姿态去反抗男权,剃发意味抛弃依附男人。妓女的“给予与索要论”。“我们都不快乐,无法独立。”
      • interesting film from "a history from below," but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e woman driver is a taxi driver at first sight, no indication.
      • 阿巴斯的又一开拓之作。1.以斜对副驾驶与驾驶座的两个固定机位贯穿始终,全程将视角局限于车内空间这一“非场所”,车外行人、楼宇与景致亦透窗映入眼帘,可谓以小见大、管中窥豹之举。2.主要以看似日常实则暗藏机锋的对话与真实自然的表演打动观众,唯一的男性乘客——儿子也在不自觉中呈递出了男权视域下对女性的苛刻刻板要求(无私奉献的贤妻良母),其他如为情所伤的女性、解放自我的妓女等角色也都以不同视角言说了女性情感与生存状况。3.除了对道路母题的钟情,阿巴斯也又一次消弭了虚构搬演与真实纪录的界线,而最让我有共情感的,莫过于等待司机时无聊而悠闲的时间。4.以同时充当片名与故事序号的[10]起首,由小男孩开篇,又以男孩上车的故事[1]收尾,完整回环,九九归一。5.妓女终于搭上另一辆车的场景,是唯一的车外镜头。(8.5/10)
      • 最后十分钟因为碟卡住了看不到T T ,也难怪一张碟特别收录就有七八个小时估计能不卡嘛别整的跟盗版碟似的。 我喜欢这种在密闭狭小空间进行的电影,用对话撑起来,拥有无限的想象和可能。话题围绕女人和生活,简单又真实
      • 80/100,汽车作为一个运动但又相对封闭的空间,在阿巴斯的电影中反复出现并发挥作用(并非只以意象存在),这一部中算是运用到某种极致了,摄制上大做减法,在这个微小单位中奏出了伪真实的私影像,不仅是以对话触及社会百态,后景的城市生态亦成为重要的景观。
      • 3.5,形式實驗,但表達得略直白了。伊朗女性的生活處境與情感。兒子小小年紀殺傷力最強,被男權教育浸得很透。以一種理所當然的態度指責她該盡"本份"與不應想太多..另外簡介好怪,女主不是計程車司機吧,感覺是教育程度不錯的中產婦女。十段搭載的人除搭便車老婦與性工作者外,其餘都是親朋
      • 女性主义。就伊朗而言实在是有些难了,所以电影也只是电影而已。 母子俩之间的争吵看得我真是溃掉了。。。 “我以为我喜欢的一切都可能发生,我从来没想过不可能。”
      • 事实上不如《特写》或者《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长流》系列实验。有一个镜头跑出车外,并无必要。其实本可以做成无接缝的十段戏,这个倒数有些不解,想做成Pre-Film?
    • 豆瓣 8.4 IMDB 7.7 HD中字
      A Torinói ló
      2011
      剧情片
      美国

      都灵之马

      A Torinói ló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自觉脑补我的神态: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0→~_~→~_~→~_~→~_~→~_~→~_~→~_~zzzZZZZ
      • 神七日创造世界,塔尔七日毁灭一切!贝拉·塔尔的封山作, 这是一个关于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故事,当年尼采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贝拉·塔尔追寻了那匹马的故事,或许也是尼采的故事。塔尔一贯的前卫风格和长镜头,场面调度和摄影的景别变化绝对大师风范。★★★★
      • 能忍受这部电影,你就能忍受生活!
      • 看你套马车,看你赶马车,看你卸马车;看你穿衣服,看你脱衣服,看你洗衣服;看你煮土豆,看你吃土豆,看你吃完了;看你去打水,看你在烧水,看你水没了;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
    • 豆瓣 9.0 IMDB 7.9 HD
      Τριλογία 1: Το Λιβάδι που δακρύζει
      2004
      剧情片
      希腊/德国/意大利/法国

      哭泣的草原

      Τριλογία 1: Το Λιβάδι που δακρύζει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C+ / 前2/3观感很好,史诗故事配合颇为古典肃穆的视听至少圆熟且有效。音乐与剪辑保持了连贯的气息,尤其是几处视觉上的物态幻化:声音-人-海鸥-白布。人物的状态也在迟滞中保留了几分灵动。但是第三部分时序跳跃逐渐频繁之后,影片落入了一种近似历史挂图的窠臼里。人物既无法与观众拉近距离,也无法挣脱一种类似机械反应的情感触发模式的束缚。还是觉得在表述历史创痛时安哲的手法局限很明显。
      •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是在流亡,然后死亡;这条河的源头没有风光,只有泪光。
      • 看得老子沉重和诗意了一个晚上
      • 可分上下两集。上集到斯派洛去世,一部杀父娶母生孩子的俄狄浦斯故事;下部则是希腊现代史。场内音乐(安哲与卡兰德罗恰如莱昂内与莫里康内),史诗体的叙事。旁白极富诗意。
      • 数次和《撒旦探戈》的影像恍惚重叠,但远没有那种酒神式的狂欢与洒脱,徒剩下沉郁顿挫的嗟叹,这部安哲给我的感觉像希腊的杜甫……(Ps:应当有一种蓝色被命名为「安哲蓝」)
      • 在资料馆又看了一遍,安哲的慢以及拖的观感不是令人厌恶的刻意而为的无叙事力的空境感,电影里任何一刻的停顿都是极其自然流动的,这种强大的艺术感大概也只有欧洲人才能拍出来。另外电影里的手风琴乐实在是太好听了 20170916
      • 1.手风琴再叙悲伤,整片草原跟着哭泣;2.只言片语也能令我的泪腺分崩离析,一封信便令人看见了断壁残垣烽火连天和横尸遍野的境况中隐忍着爱与思念;3.无情战争、颠沛流离,最后撕心裂肺的哭喊是绝望而空洞的虚无。
      • 太沉闷了
      • 几年后在资料馆重看,凌晨两点到家又自己补完提前退场的半个小时。真是好,送行的船队、树上的羊、红色毛线,太喜欢。城市在身后飘零,我们牵手去看河流的源头。
      • 你博客里的第一篇影评
      •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4k修復版
      • 爱人在红线的另一头,飘散在风里。安哲电影中美丽、震撼、摄人心魄的画面,加上调度极富有想象力的长镜头,总让人忘记提及故事的历史政治背景,和那些被孤独、离别折磨的时代洪流中的人物(尽管镜头更多时候只是远远地看着他们)。其实这些不用言语表达的感情,真是极其有力和震撼的...
      • 这部电影中段,丈夫坐轮船去了美国,妻子在海边送别。她说:我还没有织好这件毛衣,然后他牵着其中的一根线,慢慢渡远了。一件未完成的毛衣,变成一根长长的红线,最后断在风中。场景极为凄美而震撼。
      • 1.影片恍若对安哲前中期创作的一次漫长回溯,1919-1949,[36年岁月]中的抓捕、刺杀与飞撒的传单,[流浪艺人]中的巡回演出,[猎人]的变节者与打断舞会(亦是安哲作品中典型设置,一切演出或舞会都将因外力中止),[亚历山大大帝]的羊群屠戮-本片改为倒吊在大树上的绵羊,[塞瑟岛之旅]重归故土后遭遇的排斥。2.废弃的歌剧院,座椅上覆盖着各色布匹与杂物,二三层观众席则披设上白色的帐篷,仿佛映射着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亦似流浪艺人的倒置。3.海天相接的后景,无数白色的床单飘挂于系在小木棍上的晾衣绳上,被枪声中断的演奏与染上的血手印。4.洪水淹没的村庄,黑色的船队,分别时一截截拉长的红毛线。5.书信旁白字如泣血,单镜头中在现实/现在与想象/过去时空中切换(哭喊的母亲-分属敌对阵营的兄弟相遇),变焦前推镜的母亲嚎叫特写收尾。(9.0/10)
      • 希腊已故著名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希腊三部曲”第一部,节奏很慢,有些闷。
      • "…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后的栖息,被泪水淹没,电影里没有流出来的血…
      • @电影资料馆,2012.2.25,再看一遍。
      • #重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个体颠沛流离是命运与风雨飘摇的政权更替缠绕共生,以一个家庭的命运缩影折射希腊20世纪历史,与《1936年的岁月》构成联动。“梦见你弯下身来,伸手触碰这片湿漉草地。当你抬起手时,几颗露珠…竟如泪光般地落下… ”渡河而来的长镜如历经时光凝练,筑成永恒的姿势,静默凝视中的永恒悲剧意味。main theme如天堂回声,引领召唤民众投入到争取自由与和平的斗争中去,在浓重粘滞的黑暗中,予人前行的勇气。多处以船/浮筏隐喻漂流的国土,在欧洲版图上的流离迁徙。
      • 最喜欢的安哲作品,以前年轻的时候看只觉得画面极美,不知道画中人在哭什么。今天在大银幕上重看,才知道哭的是命运是历史,哭声极为悲怆。死生离别、手足相残,灵魂像河岸上张开黑色翅膀的小木船,又如暗夜中在岸边跳起的舞,总是那么短暂,便已消融在浓夜间。哭泣的草原几乎没有一刻不是哀伤的,远离国土前往美国的父亲,像极了最后一任国王,各为其主的兄弟何曾指的不是分裂的社会,最后都统统流散在滚滚河水,只剩下悲怆哀嚎的母亲。
      • 每次烂片看多了 就会选一部安哲来看 清洗大脑硬盘
    • 豆瓣 9.0 IMDB 7.9 BD高清中文字幕
      Ностальгия
      1983
      剧情片
      意大利

      乡愁

      Ностальгия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永恒的乡愁与精神家园的失落。①于干涸的圣凯瑟琳温泉池秉烛踽踽独行,是我看过最有力道的长镜头之一。②诗是不可翻译的。③1+1=1;④伴着扭曲破碎的欢乐颂,冷漠的看客瞥见疯子灵魂的涅槃之火了吗?⑤又见漏下倾盆大雨的破陋小屋,地上景致竟是微缩版俄国乡村,同结尾巨大教堂下的房舍。(9.5/10)
      • 最后一个镜头,我看着时间在进度条上右行,不能言语。
      • 每个定格镜头都像一幅油画,每个长镜头都是一首律诗,而整部电影就像一篇唯美的抒情散文。
      • 充满仪式感的长镜头,阴郁、肃穆、沉重。没有信仰的人看到疯子,有信仰的人看到救赎。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