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厌烦那些用今天审美趣味口吻评价影片表演夸张的文艺青年们。三部曲的精神内核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觉得这便可以称之为巨著了。正如雨果在《悲惨世界》里所说的: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无知,它的价值就永远不会被失去。 |
|
就算不是关于文革反思影片,这部影片也具有它的普世价值。关于人的选择问题。宋薇因为现实问题放弃了罗群,而晴岚因为精神世界的共鸣选择了罗群。这太有普遍意义了。但是罗群就是先会对养眼的宋薇动心,最终才知道真正应该欣赏的是晴岚的内心。这跟现在的年轻人是对物质投降还是停留在精神世界多么一致 |
|
1980年的作品,从时间上来看,谢晋导演是一直憋了10几年,20几年后,政策一放松,立刻就推出的作品。其实片中的一些对话,呐喊,在今天仍然有人不停的在喊,官僚主义,那个秘书那种左右权衡,揣摩领导心思的做法不还是到处都在吗!不同的是,干部们不仅有特权,而且还有了大量的金钱。 |
|
小说一般但影像化后的效果放大无数倍。谢晋简直中国斯科塞斯。技术上推拉摇移绝不消停闪回jump cut和still shot又大玩新浪潮。内容上将心比心。看似苦情情节剧。政治正确宣传片。又何尝不是自己亲历的往事回顾。可惜资料馆修复版的音效简直太烂降噪降得有点过导致充耳皆是机械音。 |
|
谢晋真是威武啊~在反思影片却被政治口号吞没完全失去声音的八十年代,谢晋不厌繁琐将每个沉痛的画面展现,且看王馥荔冷的不屑,仲星火恨之入骨的愚。颂后有余音,今生向谁问? |
|
重看谢晋,内心不平静。一是感慨纯真朴实的时代不再。二是感念其发自肺腑的不讳直言,伤痕反思钻心入骨。三是钦佩他在情节剧上的处理手法,深入浅出的策略运用自如。既能照顾普罗大众口味的商业意识,又有文学性意识流的作者风格,二者并施,功底了得。四是有灵魂的电影,耐时间考验。 |
|
重温《天云山传奇》,无论叙事、剪辑、声画关系、视点和镜头设计,都体现出谢晋的大师级水平。尤其倾斜式摄影构图对强化人物内心情景的运用,让人不仅联想到伊利亚.卡赞的《伊甸园之东》,难怪谢晋的电影能被广泛的世界观众所认可。宋薇这个随波逐流的人,正是谢晋自我忏悔的折射。【资料馆14.7.16】 |
|
谢晋真的是一代大师,从《芙蓉镇》到《天云山传奇》,拍伤痕文学完全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而且,摄影方面也是极好的,镜头的运用和画面的衔接都恰到好处。时代的悲剧,人生的无奈,咿咿呀呀。历史如镜,观之可以知得失。 |
|
谢晋伤痕文学式的反思三部曲,光影没问题,煽情多,略生硬,演技最好是仲星火,演正面反面人物都是栩栩如生。东方电影频道修复画质还不错!这样的片子、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时代不能细说、细想,想了就会以为片中的人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希望历史悲剧不要重来! |
|
谢晋往往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洪流的前进方向,转变自己的创作思路,在电影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找到富有弹性的平衡点,这使得他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并拥有旺盛的创作活力(贯穿“第三代”和“第四代”)。他绝不是投机主义者,而是一个有胆识、能审时度势的弄潮儿。
作为“反思”三部曲之首,本片透过三位女性的视角,完整地展示了“反右”活动前后人物的命运与生活图景,带有浓烈的悲剧色彩。尽管演员的台词存在着反生活化、反常理化等问题,但却真实突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谢晋打上了别样的作者印记。
选择通过一部政治伦理剧来回望那十年,现在看来确实一个大胆而高明的决定。 |
|
个人心中谢晋最佳,强于《芙蓉镇》。谢晋导演的优势在于他对人物的刻画与浓浓的人文关怀,其次才是对时代的批判,这部作品无疑是二者极佳的结合,尤其是晴岚这一形象无比饱满动人。相比之下,《芙蓉镇》因创作者被压抑已久,不免有些用力过度,在原小说中个个形象饱满的人物到了电影中都有些浅尝辄止,甚至有符号化的倾向。温情的谢晋比愤怒的谢晋更动人。
如果说个人的怀才不遇是生不逢时,那么一整代人的生不逢时是什么呢?不过罗群还是比很多人要幸运很多,那句“我现在有五块钱,五块钱结婚也够了”实在是那时最浪漫的情话了,两个水晶般纯粹、火焰般炽热的的人相伴,就是日子再清贫,心里也是温暖而幸福的。
ps:再次叹服于仲星火先生的演技,看过他三个完全不同的角色,没有一个不“像”。 |
|
siff11。放到现在肯定是作天作地的台词,但从那时的人儿口中讲出却没有丝毫尴尬。那个时代真的可怖,吞噬了无数可贵的青春和热血。可以作为党的教育片了,没有过分打造其高大全的形象,也痛斥了曾经走过的弯路,还顺带讽刺了体制内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关键主题依旧是积极向上的,高明。 |
|
伤痕电影,结构上用不同视角倒叙交错,拼凑起罗群这个人的全貌,勾勒历史错误的悲剧。一边交代剧情,一边陈述当事人的情感,对比出两名少女成长中不同的人生轨迹,夹带爱情在这种时代的意义。剧作上若能再注意一下回忆时空的留白就好了,所谓言多必失。还有,谢导的室内戏显然不如室外拍得洒脱,而且很多变化多端的吊诡镜头,看起来拙劣又稚嫩。 |
|
之前奇爱博士将《天云山传奇》里的吴遥和《芙蓉镇》里的李国香并提过,说这是“理解中国式悲剧历史循环运转的关键所在”,这句话很有洞见,但还应该再补充,吴遥自己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宋薇,甚至加上罗群,才可以更充分地解码。 |
|
在七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末两个时间段穿插,通过三个女性的视角去拼凑出一段天云山哀史。
解放前,有种迫害叫地主阶级的剥削;后来,有种迫害叫反右派夸大化;现在,有种迫害叫做996的福报。在掌权者话语中的理论永远正确,固执的理想主义者却总是不合时宜。
影像中也不动声色地记录了1978年时官僚阶级的特权生活,可以住别墅、有佣人、坐专属轿车、听外国音乐, |
|
说真话,做好人,办实事。面临政治风暴, 或者说面临真正的考验时,人将展现出真正的本性。片刻的软弱在葬送他人生活的同时,也会将自己青年时代的本心完全摧毁。
一开始还有“雕刻”人物的嫌疑,随着影片的发展,剧作与视听不断对人物进行打磨,以至于“塑像”到最后栩栩如生了。最难能可贵的是摆脱了二元对立,转而挖掘人物的复杂性。在这个意义上,对党员干部的刻画超越了对所谓正面人物的书写。
通过“反思三部曲”,谢晋成为中国影坛绝无仅有的对文革做出如此系统而深刻的反思的导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拍至《芙蓉镇》,他的史观与艺术表现力均抵达巅峰,人物彻底挣脱“卖惨”之嫌,而以强大的生命力与苦难抗衡。所有人都应该了解那段历史——为了不重蹈覆辙,也为了重蹈覆辙时能坚定地站在善的一边。 |
|
意识流与双重结构尝试,命运悲剧英雄,文革反思道德批判,“怯弱的调和”。谢晋自身矛盾体现,伦理喻示、家道主义、戏剧传奇相结合的以家庭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片的一脉传承。男权主义下的雪地板车 |
|
28年过去了,这部影片中对话的节奏腔调和对一些问题的表达已经不太符合当下的观影习惯和审美需求,但无疑这部电影蕴涵着某些永恒的潜质,也有着对曾经的那个时代的某种解释。 资料馆2014.7.16.7pm 开头的女声引入颇似《小城之春》,宋薇、晴岚视角的戏份大抵相等,对人物使用各类褒贬修辞。 |
|
#重看#对比就知道当下某些所谓现实题材多么薄弱苍白,伤痕反思浪潮的抒情特征明显,天云山地理环境固有的云山诗意更添一层苦情的愁绪;当然也不止于苦难戏份的堆砌,在一定许可范围内作出沉淀之后的反思——论何谓“许可范围”,看看批判的落脚点即知,个人命运的颠沛流离究竟拜谁所赐,是个别官僚吗,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被情感关系的纠缠遮挡,这一点直至今日依然。
两段时空的交错,合成廿年的集体反思,破冰之前的众生选择,撇弃时代因素,放置其他语境也是一个见证真心的选择,或许更是一个普世性的灵魂拷问;点到为止的讽刺够犀利(“难道我们不能说真话吗”),威权倒塌和父权假面的撕毁,反派更鲜活。
视听方面用心而不无用力过猛,视点的迁移,叙事线的缝合,闪回和转场,倾斜镜头,开会桌上的推拉,尤其是马作为情感寄寓的象征数次出现。 |
|
实在是太经典了,尽管还有太多瑕疵太多剧作上的不足太多太多表演上的戏剧腔,但有些电影注定是会在历史上起到震动性推动的。镜头语言运用之大胆,简直堪比法国新浪潮!在宋薇与吴遥对质的那场戏中,极具视觉震撼的将宋薇的连续推镜头和吴遥的连续拉镜头剪接到一起,视觉化了吴遥对宋薇的言语打击,并以一个倾斜构图收尾,直指吴遥的扭曲。影片结构上使用三个女性角色的第一人称叙述,以宋薇内心独白为中心并贯穿全片,以她的回忆和现实生活为主线穿插周瑜贞的回忆及冯晴岚的来信,将50、60、70年代有机编织到这两小时中。谢晋对历史创痛的直视,将悲剧性的历史话语引进惩恶扬善的伦理叙事中,无疑大大加强了影片的煽情效果,且人物形象极为“真善美”,的确有失真实性,但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也是极为可贵与伟大的。 |
|
一个苦命的女人带走了所有伤痛……叙事足见大师功力!男主的颜值让这段理想主义的爱情合理了23333 |
|
伤痕文学作品,谢晋著名的反思三部曲。第一届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虽然很久以前就知道本片,但是一直因为片名不想看。我是真没想到这样的片名竟然是一个这样的故事,还是个爱情故事。那个时代土土的片名里竟然是一个如此大胆深刻的电影,反思批判力度极大。一个把所有人变成人不人鬼不鬼的时代需要这种大力批判,可惜如今的影视作品提都不能提。而且谢晋大师竟然使用一个爱情片的壳子来讲述故事,实在是高。四个主要人物非常立体饱满,个性鲜明。只是那个年代的演员都不够自然,太舞台化,戏剧化。而且由于被束缚十几年无法接触外面,而这十几年西方电影进步迅速,学习不到西方先进的导演技法,导致谢晋导演技法方面非常落后于世界,现在来看有些桥段略有些笨拙,实在是可惜。8.5分。 |
|
现在看一些过去的老电影真是隽永。而这部电影反映的事实相当真实。洪学敏好漂亮 |
|
在那个不敢讲真话的年代,唯有真情见永恒,谢晋必看。
23.12.02二刷,电影资料馆,谢晋百年影展。逝去的就是失去了,历史的车轮不能回头,只留下碾过的痕迹。第一次看的黑白影像,这次大银幕看高清彩色修复版更能代入剧情中,谢晋讲故事的能力和先锋的电影技法真的走在前列。 |
|
通过讲述和回忆重温了逝去的十几年。事件得到平反,天云山散发着浓浓的诗意,美好的和悲痛的,仿佛都随风而去。好人生活艰苦,但只要内心丰富,每天都会感到幸福。在历史面前,好人只能选择与自己和解,因为好人无法战胜坏人,坏人会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这套伦理观不得不说相当陈旧,宛如一出道德神话。冯晴岚这个角色是老式女人的标准图像,看上了罗群的灵魂,任劳任怨,至死不渝,甚至当宋薇重新回到罗群身边时,冯晴岚也刚好迎接死亡,给宋薇让位。开头一幕摄影机往前推进的房屋都是故事即将发生的地点。宋薇在决心与罗群断绝关系时,脑中闪过了扭曲的回忆以及众人七嘴八舌的蒙太奇。吴遥在会上批判宋薇时,每句台词都随着摄影机反复推向宋薇,又反复从吴遥处拉出,像一个个响亮的巴掌。最后吴遥真的打了宋薇一巴掌,她的血,也滴到了吴遥头上。 |
|
个人的给予敌不过时代的横夺 |
|
对反右倾运动有着深刻的反思,单从这点来看就实属不易,而且谢导的叙事手法也相当熟练,往事慢慢涌出,真相也步步逼近,反派吴遥与女主的关系一开始并没有显露,而是用类似悬疑片的方式揭开了其身份,仲星火的表演也为这个人物增强了可信度。片中的两段爱情为影片注入了通俗的色彩,一种短暂而炽烈,一种绵长而共苦,显然导演是倾向于歌颂后者,也是给那个年代能成为彼此取暖对象的一份赞颂。 |
|
#谢晋诞辰百年纪念展 @CFA小西天 前段口述的部分分别选用三个女人的口述回忆,分别代表着三种面对历史时的人物态度——充满激情地追求“正确”;宁愿boring,不愿犯错;独立思考。而结局也只给了第三类人物死亡。技法上此片还真是可圈可点,尤其在竹林定情戏以及表现心理惊悚的场景中令人深刻。此外,若用性别视角来看待此片的话,完全可以将导演内化为(女)副部长,这一结构类比好像闺怨诗… |
|
#SIFF2018# 有一种非常别扭的感觉。想说人话,但是一来各种限制不让说人话,二来在80年代初其实还不是很会说人话。只能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已经比较难能可贵了,只能将政治批判寓于个人恩怨之中。前30年真的是威力强劲的异化啊,不仅是在艺术上,更是思想上让人扭曲到不自知了,比如男主罗群 |
|
谢晋大导的一贯风格,沉稳细腻不失大气,摄影叙事服化道上有很高追求,最后晴岚消香玉陨镜头中残烛燃尽一缕青烟,这样的细节颇见真章。整个故事节奏很舒服,人物也足够生动(虽然带着时代痕迹塑造的过于完美不过如今看来也是时代特色了),冯晴岚这样的女孩知性、勇敢、有韧性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想象。虽然最终晴岚选择了崇高的爱情和精神世界,而宋薇向现实屈服,但最终还是将主题做了升华。(虽然宋薇最后放下私情投身建设有些灭人欲但也是时代特色)最后要说的是,不同意某些评论中说的表演夸张煽情,那个时代就是充满激情希望,人们的精神处在振奋中,时代的元素是看点而不是批判的,就像是一些日影中普遍存在的舞台表演方式一样,那是艺术元素用来欣赏的,区别只是会不会欣赏罢了 |
|
虽然剧本和台词相较于《芙蓉镇》大为舞台剧化,批判更为含蓄,但片尾女主爱情到事业的升华还是值得5星的…
其实本质上造成悲剧的不是时代而是人性,虽然时代的悲剧不再,但生活的悲剧从未消散,更可悲的是更多的时候我们甚至不再认为那些是“悲剧”…
“走吧,我身上还有5块钱”,一起奔赴的远不止是爱情,而是信仰! |
|
独裁者的淫威之下,天下之大莫不是他的后宫,芸芸众生都不得不千方百计乃至互相倾轧放弃人性讨他宠幸,煌煌上下五千年,罗群少,甄嬛多。独夫、愚民,从来少不得对方。从来奢谈各种理想信仰宗教,却没有人,有尊严有自由的人。推拉镜头组甚是惊艳。 |
|
那个年代的人动作应该就是这么夸张吧 看了谢晋模式再看电影 依然被煽情一把 |
|
观影过程对部分镜头语言、台词表演、剪辑音响等的不太满意,在整体故事剧情的发展下变成了“瑕不太掩瑜”的存在。—— 台词:18:27 → -周瑜贞:这是一个历史的悲剧……我们曲折的路程,本来不是不可以避免的。-冯晴岚:你还是第一次见我呢?就敢在我面前议论。-周瑜贞:为什么不敢呢?人和人之间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戒备?这正是我们政治生活不正常所造成的恶果。这种现象应该彻底地消灭。42:41 → -宋薇:感谢那匹大白马,它把我带到了幸福的乐园。-冯晴岚:祝福你,你找到的是一颗真诚火热的心。65:03 → -冯晴岚:(罗群)对党委提了意见就叫反党,改变了吴遥的做法就叫投降路线,跟宋薇谈了恋爱也叫道德堕落,团结知识分子就叫为右派讲话?这到底是……我不会说假话。难道,革命需要人虚伪?人不应该忠于事实、忠于真理、忠于同志吗? |
|
山路弯弯,风雪漫漫。这歌一出来相当惊悚,宛如幽灵突现,万冤哭号。这片子给人更多的感觉如同这歌一样是恐怖,或许刚刚告别那个时代的人都会有那么一点用力过猛吧。影片的内核是穿越时代的,人要忠于事业,忠于自己,忠于初心,独立思考。但是表现手法显然是有些落后于时代了。表演最好的是冷漠的吴部长,或许也是因为吴部长没有情绪就是他的情绪。这个角色也相当有嚼头,整过人,也被整过,有自己的初心,不会向别的思潮低头。但是他的初心终究是权力,卖主求荣不如自己剪除异己来的权力可靠,这样的确实要比不会独立思考的人可怕,你看他那个理论水平,一套一套的。啊那个时代的官僚啊,打着旗号组织安排着住别墅养佣人呢,我们现在的贪官好歹还是自己要来的。 |
|
#谢晋百年诞辰纪念展# 虽说当年时代特色如今看来略显夸张、用力了点,然而没有办法否认越看越有泪意,动不动要感慨台词“这么敢说”,瞎操心“能过审吗”,却又觉得如此理想主义、信仰坚定,无论经历过多么绝望的境地,依然能心怀善念、坚守着最朴素的道德操守,在物质贫乏时代仍能有勇气说出何为真正的幸福的定义,应该说谢晋用中国式的智慧的处理方式,柔化了相当铭感的部分,所以电影令人感动不仅仅是来自于情节,更是来自现实的心痛,我们的真正的有良知的创作者,一方面秉持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良知,一方面又小心翼翼乃至胆战心惊维持着一种平衡,而且我不觉得这是“中庸”,而是对动荡历史洪流中每个人的深深的理解与体恤,是由己及人、由己及天下的胸怀;就是几位主演一个个都眉目如画、齿若编贝,是不是不符合片中时代背景的实际啊嘿嘿 |
|
【谢晋百年展】1. 个人层面的反思是允许的。悲剧的根源是指令被错误执行,是人性之恶;2. 爹本位是不可撼动的。平反最终靠的不是爹认错,不是宋反抗,而是来了更大的爹。吴最后下场如何,不表。所以为什么百年展有这部但没有《芙蓉镇》。两位女性一个是时代的悲剧,一个是社会观念的悲剧。活在这里真不容易 |
|
赞美都认同。说点不太喜欢的原因吧,罗群的故事线实在是太东正教了,感觉这种苦难叙事是之前的中国电影和小说比较少见的。 |
|
天云山版《后来的我们》…@资料馆 |
|
“老师姓邓,右派,他被发放后,大学的女友年年来看他,单程三天的车。每次她来,老师就把自己关在屋内,不声不响。女子便坐在屋外的洗衣台,隔着门对他说话,然后放下礼物,离开。这情景持续了十几年,老师不愿耽误她,年过四十岁娶了一个村妇。他的女友,也嫁给了一直追她的男人。我在女子最后一次探望老师时见过她,年幼的我,只觉她美,乌黑的发梢,系着一根白色的手帕。但那时,我不曾意识到,那是我一生中所能亲眼看到的,最动人最忧伤的爱情。”
如果不是这个故事,看完片子也就想下出场人物抽象成对应时期的党内思想、路线,认识不到那段历史有多鲜活,也会费解评论里一再强调的谢晋三部曲的真诚 |
|
喜欢老电影的那种调调。如果是我,会怎么样,留在那里,像她的好朋友做的一样,还是和她一样,选择离开。爱情,究竟会让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怎样才是真正的幸福。 |
|
一部电影,一位导演,一座丰碑。一群民族精魂,一腔忠诚热血,却换来一生悲苦叹惋。祝福永不再出现这样一段历史,需要用这样一部电影去反思。 |
|
一个刚刚从泥潭里挣脱的人,做的第一件事只能是清理身上的污泥,拉长时间维度,影片的局限性体现在方方面面,但又无比理解这种“局限”,特别是谢晋导演一代的理想主义,压在心底太多话想说,只能借角色之口抒发。七年之后的《芙蓉镇》,在反思角度和全面性上,明显有更多的沉淀。谢晋电影中总有一些可以跨越时代的东西,还在于他抓住了人,真切地反映人,本片最重要的角色宋薇,在编导角度用两种不同的婚后生活作为反思的基础,一个是疏远的、暴力的,但却绵延悠长的;一个是幸福的、清贫的而命若蜉蝣的,朴素的善恶观与冰冷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进一步,编导又在用宋薇的人生呈现人可能过一种只讲斗争的生活吗?以此形成全片最直指人心的反思。真正的传奇不是百折不挠、愤世嫉俗,而是对真理和信念至死不渝的坚守。 |
|
一个伟大的民族要学会直面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中国在这一点是做到了!ps宋薇真的是活该,借用晴岚的话“即使今天我就离开人世,我是幸福的,你呢?”谢晋的电影不止题材取的好,就这叙事手法,放在现在,放在全世界也是一流的 |
|
令人感到遗憾和「不公」的是,身处「重要」位置,扮演「重要」角色的女性却不是「政治生活」里的「重要」人物。说到底,在这部以女性视角叙述的《天云山传奇》中,女性都在替男性「打抱不平」叫屈喊冤——不是被其「征服」了,就是「不过是个助手」罢了。这种一边口头批评「父权话语」一边实地挽救「父权话语」的矛盾状态不仅再次暴露出创作者「忽左忽右」的哲学门外汉身份,还让「终于去世了」与「不可挽回地分离了」显得尤为儿戏。受限于时代,但更多是受限于艺术家自身的眼界和才能,谢晋总是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塑造成贤妻良母自我奉献型的「中国传统女性」模样——将「柴米油盐」和「沉重的包袱」统统背在身上。被意识形态严重绑架的本片遂只能用「同志」这种「政治话语」称呼、赞美和祭奠她们。甚至,这种「背锅」任务还要让女性自己表达出来。 |
|
6.5,文革结束后的中国电影界一直爱用一些西方电影常用的先锋式的视听技巧,连谢晋这样最通俗的大导演亦不能免俗,所以你会发现电影里面充斥着各种奇奇怪怪的手法,又是多重视角闪回跳切,又是倾斜构图反复变焦,用的太多太滥,又不够自然纯熟,观感很差。电影反思力度不差,仲星火的角色既整人又被整,拍出了一定的复杂度,但是几个右派形象圣洁得完全是圣人了,完全拍的是耶稣受难了,看得最后你会发现右派做什么都是对的,完美无瑕,即便遭遇再惨也很难共情,这方面芙蓉镇做的就好的多,无论何时何地右派都是最低贱,是疯子,这才有力度,在反思三部曲确实属这部相对最差。 |
|
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这样的电影了,重点并不是所谓的“反思、伤痕”,而是这种真正带有深邃和真诚思考的知识分子拍摄的知识分子电影!!
可能是时代使然,电影的创作和呈现手法已经翻天覆地了,但是我真的很希望可以看到电影中的主角可以认真地在对白中探讨各种重要的形而上学的命题!去讨论那些知识分子应该关心的内容。
谢晋厉害的一个地方也在于,他虽然在深刻地反思曾经的问题反思并不会走向对立的立场,同时在呈现问题的同时也给出自己思索的答案。本质上他的确很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他同样也是有着坚定革命信仰的人,所以才能写出片中纯洁得跟水晶一样的人的角色!
期待未来有朝一日,反思三部曲可以重回大银幕,有真正的知识分子用电影的形式来探讨高级的命题! |
|
老电影,不好看,但是极具代表性。 |
|
6/10。谢晋的传奇叙事有着僵化的冲突格局,好人蒙冤,坏人迫害,恋人叛离,多视点的叙述未能展示出一个更立体的罗群形象,他在所有人心中都是敢说敢为、对党忠诚的符号化形象。文革被表现为一个缺父时代,罗群被父(党)抛弃,冯晴岗则作为父权社会赋予的慈母,在男人落难时端上饭碗,大雪天拉着板车送罗群治病,为男人撑起一个家,当父重新为子正名(平反冤案),母子的依托关系结束了,冯晴岗病亡,她存在的终极目的是在男人被社会抛弃时,生孩子传承父权的生命。谢晋有意识地运用了情感影像,如宋薇为了政治虚荣与吴遥结婚时,同志们热闹的笑谈与黑夜风雨中等在栅栏门外的冯晴岗进行对比,以及宋薇被打醒后散落在地的香烟、药片和结婚照,她嘴角流血,与阻扰平反的丈夫决裂,这种感觉-行动的影像没有质的改变,镜头、时空的处理依然是舞台封闭式的。 |
|
前一段时间在某一频道看的。问妈妈,她居然没看过。很吃惊!以为90年代以前的中国电影没有她没看过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