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吧,我承认我是为了看《九》,才把这部如雷贯耳但注定看不懂的意识流神片翻出来膜拜一遍。看的过程实在很挣扎很痛苦。完全听不懂的语言真是没有安全感。直接导致我看片过程中坐着睡过去——喝咖啡——歪着睡过去——出去洗脸——趴着睡过去——开窗吹冷风……唉, 我承认我完全没有文青素质! |
|
迷影的极致是仇影 大师必须得有一颗大心脏 经得住创作对心力的透支 这是费里尼写给电影的一封血书 过往名誉的负担 制片方与剧作者的挟制 与演员的复杂私交 媒体的嘈扰 这一切让外表光鲜的大导演在创作上寸步难行 而长期的拍戏经历又让他在现实中彻底迷失自我 造梦师为梦境所困 甚至无法感知真实的爱情 |
|
费里尼在谈到他的电影《八又二分之一》时说:我要描写的是由无数折磨人、不断改变的迷宫组成的人生。人就像涉足在记忆、梦境、感情的迷宫中,而日常生活也是一个不断纠缠着记忆、幻想、感情、过去与现在种种事件交叠的迷宫。 |
|
费里尼我不费劲理解你了 |
|
难懂的电影通常分四种:本身装逼,被识破;本身装逼,观者以此装逼;本身不装逼,观者也以此装逼;本身不装逼,观者以为识破了它的假逼。我觉得本片属于第五种:本身不装逼,观者想装却装不起。 |
|
太过于意识流,很容易被理解成装逼。这部可以看作是费里尼的自传,加入了大量的自我情感,观影过程难免备感枯燥。 梦在费里尼的电影中得到强烈的体现,他对梦的表现可以与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媲美,把情节和人物分裂成梦、意识流的碎片。但事实上费里尼更倾向于接受较为宽容的荣格的某些观点,在结尾处主人公基多建构新秩序:残缺的欲望与纯洁的灵魂握手言和。重回世俗生活,认清残缺本质,在交流与宽恕中继续生活。电影开头基多面临诸多困惑,不知何去何从。在秩序和纯洁面前,他欣然接受了荣格的观点,认同人性和人格的残缺,承认阴影的合法性,并与孤独、虚无握手言和,以喧闹的庆典致意残缺的生活。这部看起来没有情节的电影,其实是通过视觉画面向我们展示人的普遍问题与费里尼的选择。 |
|
精妙绝伦的开场。大多数人做梦,只有他能把那些稍纵即逝的东西拍下来。发亮的黑白画面上总有一种地狱般的天堂的感觉。人生就是一场不眠不休的马戏,时间挥舞着鞭子抽打着你 |
|
印象最深的是那段舞,一段在别的影片中成为经典的舞蹈,那部电影叫《低俗小说》 |
|
继《野草莓》之后,看的第二部现实与梦境以及回忆交叉的魔幻现实电影。自然也可以理解,不少人其实很难进入到这部电影本身,但一旦看下去,就能看到另一个世界:黑白的光影、不俗的场面调度,生活种种的思考,让人印象深刻,也影响了后来的不少导演和电影,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作品存在,电影成为艺术。 |
|
看不懂,惭愧 |
|
完全反好莱坞的创作手法,场景和角色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就像一场飘在云端的意识流盛宴。谁能想到我唯一的春节档竟然是在大银幕上看费里尼自传... |
|
虚实掩映,极尽悲欢。电影是个骗人的机器,但不会像生活那样辜负你,胆小鬼,大话王,不敢面对生活的败类,被命运折磨的可怜虫,在电影里长醉不复醒吧! |
|
我给费里尼跪了!!五星电影的标准被这片子推到新高。我其实看过布列松就不惦记特吕弗了;看了法斯宾德则意识到文德斯的局限;看完这部,果断抛弃安东尼奥尼! |
|
2010-3-4 19:25:35 8/8.2(27308)#168 主线其实挺清晰的,太多零碎就看个人悟性了,从茫然到找着北,直接感受就是一个由安眠药到兴奋剂的过程。 |
|
我再也不怕那些未知的真实了 |
|
文本上是《朱丽叶与魔鬼》和《女人城》的先行版,暨,费里尼对女性、对自我、对普世婚姻道德观的一次影像反刍。形式上是以象征主义的场景设置、并以诗意的、戏剧的、角色的内心独白,搭建出影片的感知节奏,从而达到一种形而上写实主义的高度。一部完美的旋涡式的内心自我凝视电影。 |
|
费里尼代表作,奥斯卡最佳外语片.①展现导演创作与情感危机,将梦境,回忆,幻想与现实无缝交织,虽意识流,仍适用精神分析;②古典乐和Nino Rota配乐,喧嚣而梦幻;③芭蕾舞般精妙流畅的移动长镜;④开篇塞车,飞翔,拽入现实;⑤童年的妓女艳舞与惩罚;⑥妻妾成群,浴巾裹挟;⑦被[地下]借鉴的大团圆结尾。(9.5/10) | 20230218费里尼回顾展大光明4K大银幕重温,尽管确乎是意识流化作品,但其实并不需要你我去分辨本已契如梦境的电影中的幻真虚实(一如林奇和布努埃尔的不少作品),尽管部分段落颇让人不适,但不得不承认,在对创作焦虑、情感危机与内心矛盾的呈现上,费费已足够坦诚和浪漫。 |
|
混乱的杰作。在所有自传式的有关“创作危机”的电影里,《八部半》都是一个难以超越的顶峰,因为它有魄力、也有能力,去触及电影造梦的本质,展现缠绕的思绪,并且直面梦的无逻辑。去拆解它是费力不讨好的,费里尼举重若轻地把所有要表达的东西一股脑地塞进电影里,却丝毫不显出臃肿,庞杂又如幽灵般的人物就与现实水乳交融。借用了不少戏剧的手法,但摄影机始终确认自身强有力的存在。顺带借角色之口狠狠挖苦了自己,让尖酸的评论家们无话可说。 |
|
艺术即生命。生命即艺术。两者都在不断的萌生,却又在不断的衰竭。臆想、回忆、梦魇不断交杂,故事中镶嵌着故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意大利影史十五佳NO.12 |
|
#重看#@影城;将最隐秘的心声铺陈银幕,模糊现实梦境、画框内外的界限,剖析精神世界的焦虑和向往;永远沉醉的童年,永远的小丑和马戏团,永远的肥女和少年,感谢你代替我们在银幕上做了一个永不消失的、巨大的梦;光线的分割、场面的调度无与伦比;后半部越来越棒,结尾完美的闭合。 |
|
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者之一 |
|
怎么没人告诉过我这个片子这么好玩,要不我早看了!!!!喜欢呀!!!
嗯,我看过的老费的第一部片子,以后也会看下去的!
(后来,我讲了老费的名导主题季~~我觉得我的诺言实现了~~2010.11.12凌晨加)
补充,是这个片子让我真正爱上了黑白电影。我才明白黑白片也可以拍得这么有光影 |
|
第一次看是少年时租借的英字意声VCD,完全是被影像折服的三个人渡过一个洗礼般的下午。他们看到大腿就嘻哈,我却整个人懵掉。 第二次是电影节,特地定了票子和Zoe同去国泰看大荧幕~ 好多大妈大叔....掌声雷动,气氛冻人,简直费里尼重生出席premier幻觉.... |
|
人生这场庆典,灯熄自然落幕。请接受这个残缺的你我。 |
|
剪辑和叙事……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会事了…… |
|
強迫症式自我指涉,電影/現實/電影的現實行雲流水的鋪陳,關於沒有意義的意義,規避道德辯證而直視原我...《八又二分之一》還說明了一件電影裡沒說的事,就是存在一個融合以上而毫不失序的美學驗証。 |
|
表现自我的现代主义,突破线性叙事结构,戏中戏双重镜像结构复调合鸣,两条心理动作线;诗性现实主义,马戏团式人工布景,戏剧化表演,大量闪回幻想与梦呓,漫画构图 |
|
多么生动的意识流啊,回忆与想象乱入。单看销魂的调度和镜头就值五星了。但他又讲了太多内容:电影作为真实的谎言,宗教与艺术的界限,童年与爱情,人的困惑。其实保持单纯并不困难,但人必须做出选择,这就复杂了。 |
|
迷影10年,终于标记到我的豆瓣第2000部看过,自然得选择一部真正彪炳史册的电影来作为我影迷生涯的一座灯塔式路标。于是我选择费里尼导演的第八又二分之一部电影。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编剧,却在这部电影里完全背弃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所有条约,以一种桀骜不驯的姿态被一代代电影人传颂至今,真正所谓高山仰止、历史丰碑般的作品。虽然整个观看过程极为煎熬,但是当我花了几十个小时看了数十万字的评论和解读后,我终于明白它的牛逼之处自然不是因为它的晦涩难懂,而是真正有别于传统叙事,开创性地提供了一种多义性的表达,用意识流的手法组成一座乡愁,让观众难以区分梦境和现实,另外虽是黑白电影,却美到极致,美到不会想要更多的色彩!两段利用瓦格纳《女武神的骑行》营造的蒙太奇高潮也精妙绝伦!Fantastico! |
|
摸鱼的夜晚看八部半可是太揪心了——这不就是毕业论文题都定不下来的我么?!导师是制片人 所有任课老师就是女人们 总来问论文写的咋样了同学们就是这恼人的记者(当然我不做“导演”的时候也是“记者”..)问题来了 我的CC在哪里!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梦境、回忆、白日梦、意淫与现实的交织。并不难懂,只是看如何解读了。不知是片源本身还是设备原因,音响声音出奇的大,音乐震耳欲聋。最后超现实马戏团一般的结尾实在是轰轰烈烈的震撼。摄影、剪辑非常突出,让人过目难忘。至于剧情,应该是导演的心中纠结的臆想世界吧。四星半 |
|
7/10。离开汽车和人群的基多飞向云雾,却被经纪人拉着绳子拽下来,噩梦的开场延续到结尾火箭发射架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基多在众人喧哗的压力下举枪自尽,这之后修士、小丑、浪荡女子在内的全体演员组成环形的人墙,放肆的狂欢和再生的基多举起话筒,象征费里尼将他杂乱的生活和舆论场的压力融汇到自己作品里。基多不耐烦地听着影评人夸夸其谈和妻子抱怨,盼望着女神下凡拯救他,在基多穿着浴袍迷恋注视着缓缓走来的美女后,他无聊地面对浴室里昏昏欲睡的男人们,可他真的与女神乘坐汽车出游时,女神庸俗的纠缠、基多双眼上炫目的光圈和周围的黑暗,呈现出精神世界的分裂:肉体上的欢愉只存在于女亲属把他抱入大澡桶酒浴的童年回忆、鞭打众女奴的幻想中,与母亲形象重叠的妻子(带父亲参观墓碑那段)才是忠诚的依靠。费里尼杂乱无章的自我反思有点难忍受。 |
|
光看调度就很漂亮。全是呓语和臆想,观者需要的或是放空一切去感受,而不是尝试去理解。 |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十年前看不懂,阅遍花花世界,才渐渐明白费里尼的心意。 |
|
生命就是困惑和焦虑啊,一开始真的看得有点头痛的,人物都分不清楚(也怪那些女人,脸上都是同一种妆容)。不过后来感觉人物不人物的好像也不重要了。。。怪不得会被改编成歌舞片,确实合适啊,音乐本身就配得很棒。当然后来的改编版《九》有点不尽如人意就是。。。 |
|
影史最伟大的作品。@资料馆2016.1.23 |
|
费里尼化身为一位魔术师,一边对自己的种种把戏进行展示、解释和揭露,一边却又用这些把戏来戏弄我们。从堵车困境逃脱到被世俗拉入变化无常的迷宫,在真实与梦境中不断痛苦地穿梭,以弗洛伊德来映射现实与梦境,同时将记忆、生活、幻想穿插入电影,达到电影、生活、梦境的三重统一。 |
|
两星给电影的名气,三星祭奠我浪费的两个小时。推荐我这部电影的人,我问他哪儿好看?他说看到了费里尼的真诚。我说哪里看的出费里尼的真诚?他说影评里。我说你他妈给我真诚点!他说好吧,为了要玩猜电影的时候能猜出来当大神,所以才捏着鼻子去看完。我挠挠头告诉他,你特么是我见过的最便宜的大神! |
|
穷尽现实、回忆和梦境,最终成为一部没有尽头的片子。想来八部半的奇妙之处就在于,终有一天导演的体验会与观众相合,但没人知道那会是什么时候。 |
|
所谓“1/2”的半部电影,既针对影片内的角色导演圭多,固然也针对影片本身的创作导演费里尼。在二者被建立起自传式的同一性之前,差异性亦是不可被忽视的。圭多的半部电影是针对作品存在而言,是片中那部混杂了心内心外各种繁冗元素的未完成的影片;费里尼的半部电影则是针对创作处境而言,这意味着一个导演生涯的分水岭,外在的、直观的、质朴的乡土性让位于内在的、间离的、复杂的现代性。由此,生长于传统小镇的费里尼感受到了无尽的现代性(都市、上流社会、资本)的胁迫和压制,这对他而言首先便呈现为危机;不过,费里尼的《八部半》终究是一部被完成的作品,是完整的存在,此即意味着圭多的不完成恰是费里尼的完成,不向现代性妥协恰是费里尼秉持自身、继续创作的方法取向。因此,圭多并非费里尼本人单纯的同一映射,二者是辩证的对应关系。 |
|
算是第一部看完以后一点都没看明白的电影,不明也不觉厉(费里尼真是欺负脸盲,看豆瓣剧情解析说什么“梦境中xx的脸突然转变成xx的脸”,在我看来那分明就是一张脸啊!) |
|
渐入佳境,愈发行云流水。像潜入海域,鱼群贴着镜头四散或聚拢,嘴在张合冒泡,给这长梦添一些聒噪。最喜欢那场一众女人与他共处的戏,起伏变化,迷离动人,又冷酷又痴傻。不相信爱情可以是不懂去爱的幌子,习惯说谎的人自觉解脱就是说出真相,而不用担心别人受到伤害。在一个个扰攘的梦中无法醒来,那么,把这呼吸一并摘了,好叫那沙地上席地而坐的建筑,成就一场凭空而起的狂欢,欢快得忘了人间种种嘴脸与压力。拍片多年的费里尼拍这被自己与外界捉弄得无力招架的导演,有意思了。四星半。@资料馆 |
|
水平太低,看不懂。 |
|
整个剧情让人似曾相似,也不排除我以前看过这电影或这电影的故事大概,疗养院什么的,拍戏什么的,脑袋里第一个想到的念头居然是布鲁诺·舒尔茨的小说!?黑白画面和高亢配乐非常有冲击里,而画面和台词叙述又呈现一种疏离感,超现实主义、解构主义、意识流、舞台剧风格……融合出了一种特异的整体感。 |
|
有生以來頭一次看一部電影用了兩個晚上、期間睡過去八百回……
我敗了…意大利語真真是催眠魔音……
其中對女性角色之塑造真的一次又一次地挑戰著我這個女權主義者的忍耐極限。。 |
|
他一直试图躲闪复杂人际关系网中喧闹的声音,逃避女演员、制片人、情人发出的关于电影和情感的追问,一次又一次退行到幽隧的幼年回忆之中,似乎只有童年才能给予他安全感。从小处看,电影表达的是创作者陷入创作瓶颈,如一截堵塞的水管,写不出下一幕剧。往大处延伸,更像一个人孤独的处境,与外界之间像筑了一堵墙,无法交流,所有人都在自说自话。结尾制片人的那番话何尝不是费里尼对自己创作心路的剖白,勇于放弃比苟延残喘更好吗?于是男主拆掉了布景,放弃这部电影,暂时达成了与自己的和解。 |
|
这部电影让我严重怀疑自己的影迷身份,我不配当影迷,我看它睡着了,我有罪,我还睡着不止一次,我有罪。不给这部电影打一星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因为打别得分就有种'不能只有老子一个人受这种罪'的阴暗嫌疑,我是一个心理健康的敞亮人,我不能那么干,先打个一星为敬! |
|
梦境与现实的交错(觉得里面还有不少脑补YY-。-)折射出主人公的内心。影片讲诉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吧,所以不需太费劲思索荒诞场景,心理是不需过度解读而是去体会感受。——这是我的想法。最喜欢的片段是开头的飞天掉落,因为自己也曾经梦见,从天空掉下来 |
|
费里尼在自己的创作瓶颈里干脆专门拍了一步写瓶颈的电影,对宗教、爱情和电影界的讽刺全开,男主角从郁郁寡欢逐渐逼到狂躁混乱,逐渐与“丑陋”的自己达成和解,“对,就是丑,就是烂,就是无意义”的生命不再需要粉饰和欺骗,“破罐子破摔”反而获得了释放。“双镜嵌套下,分不清你我,也互相映射”。 |
|
五年后重看,比第一次看更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