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 梦幻纯真,如夏加尔。 |
|
艺术的真诚混合着暴力的肆虐,夏加尔能够离开真的很幸运 |
|
最后一幕看哭,夏加尔在他的画作里放弃了一切非爱的成分,全都是爱。马列维奇拥有了大地,而夏加尔拥有了天空。我们会发现没有音乐,绘画无法被解读,正如没有时间,空间也无法存在。很多画面竟然对不同的位置进行了不同的染色,很独特。一生敬拜上帝、不愿儿子认夏加尔为精神之父的牧师父亲却在死亡面前也没选择污蔑夏加尔,对夏加尔之妻执着的爱其实是警察长对不得不放弃的诗歌的最终留恋的投射。然后那段历史中难说清的善恶都被夏加尔带到了爱与喜乐的国度,这大概是人们喜欢他的真正原因吧。 |
|
6.6,画面色彩真的是绚烂多情。但麻烦列昂尼德先生脸长就不要留长发好吗?搞到最后一个好看镜头都没有我很尴尬欸。 |
|
20161225.。油画质感的画面很美 童话般的蒙太奇效果也妙 两位传奇画家 一个天上的天使心 一个地上的帝王气 --两个人间的艺术标本 而 俄国片尾曲也柔轻的美丽!:)。。 |
|
儿童剧 |
|
有夠浮誇… |
|
一个把爱融入到美里,用美表达爱的人。 |
|
叙事的线路真的有点乱,但与画结合的巧妙和绚烂色彩的应用不得不说是绝妙的一笔。马列维奇的抽象无限,至上主义,夏加尔的乡愁和对世间的喜爱可爱。 |
|
最讽刺的一幕是马列维奇和学生们制作革命海报的第二天上午,他们的作品被长官首肯之时,内心所涌动的那种悲哀。艺术明明是自成一体的,仅仅被艺术自身所证明的世界,却需要去获得政治的认可,像饿狗一样乞怜。抽象艺术明明具有先锋性,却恰恰可以去共鸣一种战争的热血,从而触发其具有的广告效应的机关,被长官所认可。夏加尔发小的爱情明明也是诚挚了,这种不被接纳的爱情最后却化作伤及画家与军官自己的一把利刃,一颗子弹。一座被艺术所改造与保护的村庄居民,又轻易被流言所煽动,去毁灭艺术。艺术内部的派系风格之争,同样将一所艺术学校的创办者,推向艺术的断头台,艺术所应做的份内之事,却掺和了血腥与残暴。电影是真的美,却真的是一部讽刺之诗,让人不得不去反省,艺术永远不是抬举太高了,永远是太不被关照了。 |
|
重点不是文艺vs现实/超现实vs至上,而是一群有癖/痴的人怎样在洪流中守护心中的净土。说到底,对alive的love是想象、创造的源泉,是上天遁地的隐形衣。马洛维奇拥抱无限,夏加尔带走故乡,从此宇宙都给你,天空任我飞。偶听邻座说是不是自杀了?哈哈,魔幻没白费,某种意义上就是死亡,往后都是来生。1-rCA37SiP3nqFlOns23uog生肉0wqg |
|
结尾真艺术 |
|
影片的结尾真是美好得令我似在梦中,虽然电影的风格很抽离,但现实与历史与夏加尔与马列维奇的画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漫步在立体的美术馆里,这感觉真是不可说。 |
|
表现得不错 |
|
唉。 |
|
2014.04.21@北京电影节。非常脸谱化的人物设定,非常明显的政治隐喻。情绪体验都靠童话色彩的特效镜头和滤镜处理,略显浅薄。反正我途中是睡了很多次。 |
|
#釜山国际电影节# 81岁的俄罗斯大导Alexander Mitta时隔多年后的新作。故事以夏加尔从巴黎返回故乡的十月革命期间为背景,超现实主义和最近超红的马列维奇的先锋派至上主义间的冲突也有涉及。结尾是超现实的。 |
|
偏心的四星,影片的色彩运用太有趣了,与夏加尔、马列维奇两人的画作珠璧交辉,色彩饱和度和色相也随剧情的悲喜而随时转换,彩虹般的甜美色彩虽容易削弱俄国社会动荡的背景,但艺术家的天真与坚守仍不失为独特的视角;俩画家的理念与交情看片名理当认为是重点,实际上三角关系却着墨过多,是为不足 |
|
喜欢 想像不到两个完全不同风格的人竟在同一个学院各自执着 有一种真正苦涩的天真 一种时代洪流中的浪漫 |
|
把马列维奇拍成一个偏执愚蠢的小丑,一开口说些早已是常识的艺术观念,就引来全场哄笑。我觉得导演本意也并非如此,只不过他典型人物典型冲突的老套手法,加上中国观众们本来对现代艺术家的前理解,让这场电影造成了对夏加尔和马列维奇最庸俗的理解和最谬以千里的交流 |
|
现实超现实 浪漫超浪漫 战争毁艺术 但造艺术家 |
|
Шагал-Малевич(俄罗斯,2013):无可避免的历史,政治的相互残杀呈现出的是人性的黑暗。全片画面抒情,充满诗意,将画家夏加尔和马列维奇的生活与画作富于想象力地交织融合。影片色调极美,配乐也很赞。特效制作非常精彩。俄罗斯画家之一~超现实主义梦幻风格.夏加尔 |
|
夏加尔是我蛮喜欢的画家,但这电影拍得也太不上档次了吧 |
|
世界是虚无的,我们必须用艺术填满它 |
|
夏加尔拿到枪之后那个脑部的旋转完全没有必要...虽然我不喜欢至上主义,但影片对至上主义的观点似乎也有点偏激。 |
|
看夏加尔的画想到莫言的《生死疲劳》。相同的革命背景,对故乡的眷恋,农夫与牲畜之间相互依存的感情。特别是那梦幻般带着魔法色彩的蓝色,夏加尔标志性的蓝色,在莫言的小说里是蓝脸,是西门牛流淌的蓝血,是月光下洒落夜空中如同幽蓝色珍珠的酒浆。这一抹蓝色诗意的温柔对抗着现实生活中残暴血腥鲜红色。飞升的自由,如同猪十六月夜下的奔跑,河中的水族都跃出了水面,将要飞向月亮,即便是分流的河水会让它们摔得粉身碎骨,也阻挡不了这本能的生命蓬勃的力量。 |
|
6/看这种电影必须要有对画家浓烈的爱,不然会感受到电影本身的平庸 |
|
虽然……但是结尾竟然很好哭🤪 |
|
结局太浪漫了,恋人内心的喜悦带领他们离开地面,漂浮在半空中,夏加尔画作中反复出现的一幕成真了。从动荡的年代走过,作品里还能充满鲜活的色彩和绚丽的想象,真的很妙。 |
|
好神奇的电影!讲大画家夏加尔和马列维奇在苏俄那个动荡时代的故事,讲这个时期的电影确实罕见,更何况手法也这么新奇~比切文演技确实牛,事实证明想要革命就不能有艺术和爱情 |
|
看过 |
|
多美呀,那些纯净的花束、乡村、飞翔、爱和梦幻 |
|
不完美的杰作。音乐、冷暖配色交织、倾斜的视角,现实与画作的过度略有刻意,但导演是懂画家的。不知道《无主之作》导演有没看过本片?片尾夏加尔一家升天的“神迹”,真的看哭了。 |
|
画面的色彩真美。 |
|
多一星给导演想要表达夏加尔艺术风格的心愿,但故事情节转折处很多是有缺失的,过于着重三角恋也略有不妥,夏加尔和马列维奇的交锋不够,结局...如果不是知道一点夏加尔的生平,我以为这对夫妻牺牲了。 |
|
永远无法讨厌俄罗斯人←限定文艺领域,天真狂热神性魔性的混合物无限近似于对人类童年心思沉重而绝对理想化的构想,标题两位的塑造稍嫌符号化,其他角色反而人性充沛;无数次想截屏;做艺术家的媳妇真的太不容易了,请每一个艺术家务必珍惜你的配偶,没找到的也要提高自我修养莫要太作。 |
|
A380上原来昏昏欲睡的我来了精神。人们问他为何画里的人都是飞起来的,他说只有开心的人才会飞。他说,如果你仔细看,白天也能看到星星。然后他老婆更妙,她说,如果一个人想要飞,另一个人必须在地上牢牢站住。 |
|
《夏加尔在维捷布斯克》 |
|
补标,3.5星。去年做苏联美学展馆作业时看的,其实只从电影角度来看并不算是很优秀的传记片,剧情重点也放在了动荡的社会对两位不同流派的画家的影响而不是他们的思想本身。然而作为本片的另一名主角马列维奇却在剧情进行到将近一半时才出现,对马列维奇的塑造也明显不如夏加尔,甚至连至上主义的风格及画作展现也并不多,而只是将马列维奇作为了夏加尔创作理念的对立面。其中最令人不解的是整部电影中马列维奇最印象深刻、最重要的画作竟然变成了他的学生李西斯基的作品《红楔入白》,编剧也将此作变为马列维奇与学生一同创作的作品,而李西斯基的名字就莫名消失在了本片至上主义的流派中。不过作为了解苏联美学的入门作品还是合格的,毕竟世界上关于苏联美学的影视作品乃至书籍都太少太少了,且国内也鲜有提及,这也导致许多人低估了苏联美学的地位 |
|
很不错阿 |
|
夏尔加要是有一天飞下来看到这部电影也会喜欢的。 |
|
太喜欢了!艺术电影,艺术至上! |
|
托洛斯基同志识货啊。 |
|
比起电影本身所表达的想法比较喜欢电影呈现的风格。瑙姆的塑造更有趣。 |
|
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就会诞生什么样的艺术。所以夏加尔只能走,马列维奇只能被反噬。夏加尔和妻子的选角确实很还原那幅最出名的《生日》。 |
|
最后五分钟的超现实。我的天空有很多房间,这个世界是空无的,我们要用艺术填满它。 |
|
4.5⭐️革命浪漫主义融入魔幻现实主义色彩,“艺术一定可以打败战争”。 |
|
故事改编的比较夸张,但是画面好看。可是说是导演通过夏加尔的画意淫的夏加尔的幻想世界。那个年代的维捷布斯克,被导演上了彩色,人的状态也浪漫的多,现实中的那个年代,充满黑暗、杀戮和恐惧,这部电影是透过夏加尔的彩色回忆滤镜再去看那个世界。 |
|
好美 !艺术的价值在于本身的自由 博物馆和监狱没什么两样。 |
|
影20439:大历史背景下巧妙的将2位艺术家结合到一起。夏加尔(1887-1985)是温柔充满幻想的心理空间表现,马列维奇(1878-1935)是狂热激进的抽象至上。马列维奇将复杂的康定斯基表现得极简至上。夏加尔既不属于野兽派,也能为达达作贡献,既能立体也能超现实,夏加尔就是夏加尔!他还拥有一位一直保护他的缪斯——贝拉,浪漫善良充满幻想的他还为果戈里和拉·封丹,《一千零一夜》《圣经》作插画。最后一幕飞升想到《大师与玛格丽特》里面飞升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