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天前手不小心割伤,我望着那个小缺口一点点愈合消失。突然间终于明白这部电影动人在哪里了,没错,有漂亮的风景,有追求梦想而不得的遗憾,有家人的理解和扶持,但让它变得特别的是“愈合”,一道真实的伤口,一个年轻的骑士,在身体遭受重创之后重新找回了自己,这大概是生命中最幸福的瞬间 |
|
收尾的几场戏非常赞,骨子里有点奥斯卡学院范儿的美国独立电影,非常的圣丹斯,自然光的摄影质感很棒,有点泰伦斯·马力克的感觉。片子讲牛仔精神,故事却是一反常态,相比励志,也许选择放弃更难,有些野马就该属于广袤的草原,对于它们来说,要么自由,要么接受死亡,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巨大的勇气。 |
|
对于骑士,颅骨重伤和不能重握缰绳,哪个更痛?对于野马,大腿撕裂和无法驰骋草原,哪个更疼?大脑的信号传递不到手掌,生命的快乐满足不了生活。徒有一身出神入化的武功,只能在颓丧的人生面前败下阵来。牛仔要照顾智障的妹妹、癫痫的兄弟,刷超市条形码,在夕阳下狂奔,之后懂得原来自己也在被照顾。 |
|
不能自已的手是个充满矛盾的载体,既导致了他梦想的破灭,又象征着紧握梦想不甘松开的力不从心。受伤的马儿死路一条,受伤的男儿梦想不弃。苍茫大地、落日夕阳,那份心余力绌、这份永不言弃,人有多渺小、心就有多庞大。 |
|
看得难过...是我本年度的海曼吧。同样是非演员,同样展现一个偏远的地域,同样是character driven,个人觉得这部比今年另一部片子传达情绪的渗透感强多了。 |
|
赵婷拥有着动人,成熟,粗放而细腻的电影语言,这部作品里看到了她非常不中国却骨子里深受东方价值观影响的部分,像早期的李安。虽然可以把骑手看作是文艺版的摔角王,但影片最后部分的隐喻之死却让电影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我认为赵婷只要不被漫威绊倒,她极有可能会是第一个拿奥斯卡的大陆导演。 |
|
一到抒情时刻就化身泰伦斯·马利克。融合了纪录片手法(有真人搬演自己),虽然牛仔这个选题不及上一步印第安小镇青年那么犀利但是难得地破了套路(比如没有女孩,没有性等等),差点以为最后要变成《摔跤手》但结尾确实转得漂亮。驯马段落很专业。但是还是有典型的学院风,比如破碎家庭…… |
|
一部全方位、毫无保留地展现导演平庸创作能力的影片。导演没有任何藏叙事的意识,想表达的每一点意思(比如男主怎样受伤、男主家经济窘迫)都要拍一场戏,让角色直接讲/演出来。太呆板的叙事也导致镜头和文本信息量贫乏。还有,不是镜头语言功力十分深厚千万不要轻易放弃配乐啊!! |
|
就不能一丧到底?偏要让他“活”过来。 |
|
最神奇也最有色眼镜的评价是:一点都不女导演!而且很野很大气,很man很细腻。布拉迪驯马接触和亲近,耐心反复的交流,令人非常感动。马背上的牛仔,不过是一个人类的驰骋梦想。 |
|
很淡,但如果我有钱拍电影,或许就是想拍这样的一部片吧。#不计功名# |
|
About a injured rider who's deeply passionate about his life and his home. Genuine people and great cinematography. The pace of film is organic and captivating will watch again. One of the most classic films at NYFF55 |
|
叙事好弱所以前面80分钟无聊到爆,最后的煽情我也觉得太俗了。看完觉得没有对主角产生足够的同情去构成共鸣。景挺美。 |
|
握紧与放手的鸡汤主题在导演的克制之下写成歌颂人类理性之美的散文诗,人的执拗对应马的野性,驯马就是征服命运,区别是臣服命运也能获得自由。美国独立电影的套路太多,好几个部分都感觉是陈词滥调。 |
|
不只是安静的镜头语言,而且还非常专注:画面不是男孩就是马,或者是男孩和马,这种专注性带来了情感重量,让人与马命运并列在一起时特别有说服力。电影结尾男孩的选择让我想到“极速风流”,哪怕有千般不舍也要学会放手,因为有人在等你回家。 |
|
3.5;摄影非常漂亮,空镜头虽有滥用重复之嫌,然而与人物情感的绵长延伸倒也契合,自然光线中仿佛能感受到骑马奔腾的呼吸与律动。人物“成长”弧度明显有套路痕迹,但也算拍得真挚;其实最触动我心的反而是那匹名叫“阿波罗”的马,它仿佛是照亮迷惘的太阳,让一度失去的希望仿佛能再次燃烧起来,而现实教会他的却是退步与妥协——向现实低头,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到这一步,但或许我们也可以无需放弃梦想。 |
|
和想象中很不一样,和马利克没太大关系、也没任何过度解读必要,就是简单朴素地拍了个关于坠落和放弃的故事,些许设定稍显陈词。男主有着细腻自然、有呼吸感的表演;地域感融入得很好,剧本写得单纯、专注。这种把一切都明了放台面上的拍法,就看观众心境进不进得去,最后半小时几乎一路哭过来的。#豆瓣标记的第5000部电影# |
|
【北京电影节展映】对一个懂马爱马的好骑手、驯马师来说,最痛苦残忍的莫过于此生不能再骑上马背。摄影很加分,不仅是骑马戏拍得漂亮,几场驯马戏长镜头更是出色。也能看出剧本设计打磨的用心,妹妹和重伤挚友角色让人难忘。作为华裔外来者,8万美金的第二部长片能表达出当代美国牛仔精神,有点厉害 |
|
除了印第安地域特色外,赵婷暂时还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并能逐步丰富完善的作品个性,对马力克仅仅停留在形上的模仿以及学院派剧作的模式化其实都是通往作者之路上的阻碍,希望能在下部作品中看到更加清晰的她,而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临摹者。 |
|
难怪呢,由真实故事改编,所以逻辑、人物都特别对。这个骑手沉默笃定,关照身边的亲人,虽然他也身负重伤。人类最最扎实的一种力量都在这类人身上。 |
|
细碎而伤感 |
|
7,以小见大的故事,里面藏了很多东西。影像也用了不少心思,未来可期。 |
|
近乎纪录片的形式做的很足,摄影对南达科他风貌展现也令人心醉,不过叙事还需进一步打磨。整体很容易让人想起达伦的「摔角王」,不过也许是因为主人公更年轻,结尾更有希望 |
|
三星半。直视真实生活的赤焰黄沙,夹杂着大自然的万里柔情。影片一直在这冲突的视听觉中驰骋。每个人都不善言辞,或者因为疾病或者因为情感阻隔。但一旦乘上微风和骏马,他们就接近了生命的真谛,仿佛骑马是他们对抗所有悲惨不幸的神圣仪式。无法松开的手,是他对生活的固执和坚持。那清脆的哨音,是对于痛苦离别感人至深又举重若轻的无奈作别。 |
|
用骑士驯服生猛的动物,映照人在社会中的被驯服。末尾的挫败感与骑士反复解释暂时生计等伤好了就要回去,是一致的。 |
|
骑士以梦为马,要驯服生活和马。骑士驯马,被马摔下来,骑士驯生活,反被生活驯。马野性难驯残了被枪毙,美名其曰安乐死。人被生活驯废了安乐活,美名其曰回归家庭。马只想说马拉个逼。
导演手法温驯雅驯,驯化驯良的没什么个人想法,照着泰伦斯马力克拍了部马背上的曼彻斯特 |
|
D+/ 地域奇观摄影还可以,几个令人屏息的人马互动段落,无他。还是不自觉地对比《赛马皮特》,半斤八两的平庸剧本下情绪的把控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
|
3.5 从驾驭到驯服到(短暂的)异化终达同化,是清晰可见的标化过程,浴火重生与孤注一掷各为电影与生活的双结尾表象,但不如单方面接受死亡的咏叹更有说服力,浅文本《游隼》式白描手法所呈现的与其说是动静对立的绝对,更像是景(物)与人互补的合时宜相绊;处女作有惊喜,可做观望。 |
|
赵婷从老调的西部挽歌中咂嘬到了作为二代身份的困局:梦想栖息地的破坏。但她抓着荒野里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放显得有些悲怆和不合时宜,毕竟怀着乡愁寻找家园才是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与其治愈背上受伤的翅膀不如驯服自己受挫的大脑,因为那些真正以梦为马的《骑士》早已将这痛彻的历史当成跳板或基石。 |
|
自由不应该被禁锢,因为骏马与生具来的天性就是奔跑。信念不允许被嘲笑,因为骑士义不容辞的使命就是征服。承认失败但不承认失去,接受破碎但不接受模糊。坚持自我固然勇气可嘉,急流勇退未尝没有风度。说再见的瞬间,你松开了命运的缰绳,却收获了崭新的旅途。追逐梦想的人一旦被梦想吞噬,注定会输。结尾拍的非常好,一个骑手第一次感受到缰绳的重量,他凝视着,思索着,耳畔的风徐徐吹过:在生命这个更为辽阔的赛场上,或许放弃梦想,也是一种成长。就这样,布雷迪开启了另一次新的征途,好的骑手不应该只是驾驭骏马,更应该懂得如何驾驭人生。 对于手的处理非常微妙,既可以理解为对过往失败的执念,也可以作为对梦想的留恋来解读,一语双关,也和放手这个主题形成很切题的互文。半纪实手法加上带有些许梦幻色彩的摄影,这八万美金花的是着实不亏。 |
|
0分 |
|
78/100 关于梦想的电影有太多,但像《骑士》这样每分每秒都让观众深刻的感受到主人公对梦想的真挚渴望的却极少。又是赵婷的原剧+导演的美国西部故事,了不起。 |
|
可谓新时代的《都市牛郎》(特拉沃尔塔那个版本),美国人的身体被恶劣的条件和残酷的传统打破,西部蛮荒时代的英雄和恶棍都不见了。这些都是美国对狂野西部的神圣迷恋的残余。赵婷的东方视角,让她拍这部影片总是带有一种尊敬的好奇心,而美国本土电影制作人往往会忽视这种好奇心,或者干脆把这种好奇心置入画面中。 |
|
驯马真的神乎其技!整个电影与其说是围绕“骑”展开,不如说是围绕“驯”展开:人对马的驯服和命运对人的驯服交织在一起,虽然全片没有出现任何宗教元素,但给人的感觉是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支配。最终,越过围栏的太阳神阿波罗和主角的际遇形成对照,显示人不得不在慰藉中回归庸常。摄影不错。 |
|
只有在当地生活过、充分了解演员特质,才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吧。最突出的摄影精致、细腻而不空洞,抓住了很多切实的细节:紧握难松开的拳头,妹妹莉莉的歌声,瘫痪的老友看着过去斗牛的视频……而镜头是始终带着尊重的,一点点深入男孩的内心。结尾并非如《摔角王》般悲壮,想起贾樟柯说的,“放弃理想比坚持理想更难”。这种跨族裔的叙事功底,展现出一个真正的电影作者的能力——与全人类的生存困境共情。 |
|
赵婷在[骑士]里用好奇的眼光观察着陷入困局的美国西部文化,并因此把电影拍成了一部货真价实的挽歌。这也许是新时期西部片的某种发轫:经济问题侵蚀入田园的大西部,往日的荣光只能在油管视频和梦中追回。影片实打实描写人马关系的部分极为出色,但过于直白、过于老调重弹的情感段落阻碍着诗意的累积。 |
|
★★★☆ 跟著情緒一路漂流,飄進到角色內心裡,冷冽中也帶著溫度,馬的野性到底是被柔順了還是被馴服了,那人的執念又如何呢?特別喜歡馴馬賽場的調度,從鏡頭專注在布雷迪身上,到鏡頭以布雷迪的視線在家人與野馬之間徘徊,然後鏡頭再回到布雷迪身上,最後選擇放棄夢想的決定,順利成章也重如千斤。比較遺憾的是,雖然通篇做了很多減法,部分場景的配樂還是會突然讓人跳戲。 |
|
全片节奏其实缓慢到有冗长之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优秀摄影带动才愿意跟随男主角脚步。可这种疲惫之感,恰恰与主人公面对生活的无力感相契合。困苦并非你足够有勇气就能全部克服,坦然接受外物改变,才真的需要莫大勇气。赵婷对人物情绪的把控相当不俗,况且能把马的动态捕捉到这个程度,太不易。 |
|
???演技一般,台词一般,剧本一般,到底是啥被烘到了7➕?? |
|
恍恍惚惚看到了希斯莱杰,驯服了马儿,也克服了自己。 |
|
如果把着力点(骑还是不骑)彻底去掉,这片的境界会上一个台阶 2.5 |
|
一种单调 或许再挖掘到一些更真切的感受才更好//电影有时候看起来太像真的现实 反映了很多归结却很少 答案可能一直都不存在而问题则是反复涌现//如果能预先得到人生的剧本也许就好了 |
|
妙啊,运镜如训马。为了有马可训,处处无中生马的鬼才电影。 |
|
我被深深地打动了。粗犷狂野的背景题材,掩不住一份铁汉柔情。有些马注定无法被驯服,有些人注定不肯向现实低头。马受了难以治愈的伤,结束它的生命是最好的选择,那人受了伤呢?我被这个问题一下子击中。男主爸爸妹妹还有残疾的骑牛士,奔腾在他们血管中的是旷野牛仔的血液,许多选择是不可违的天性。 |
|
讲的是另一种死亡的过程,人比马并没有多出什么选择的余地。比较好奇那位瘫痪的队友是不是也是真实经历。 |
|
戛纳补漏,中国导演爱上了拍美国西部印第安牛仔,跨文化语境勇气可嘉,作为女星二代也很有志气。8万美金成本,非职业演员,故事融合真人真事,表达上有女性视角的细腻和温情,也确实受到了她偶像李安的些许影响。给了男主大量脸部特写,日出的自然光下第一次重新策马飞驰那场戏拍了三天,美爆了,值 |
|
电影其实没有什么情节,只是一个因为伤病退出竞技场的西部牛仔的日常生活,但不知为何被打动,当cowboys围坐在篝火旁,谈论往事和梦想的时候,当cowboy训马的时候,当cowboy骑马奔驰在辽阔的西部草原的时候,当他驱车默默流泪的时候,你终于明白,原来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最终和自己和解。无论是李安的断背山,还是赵婷的骑士,华人导演对美国西部片的开拓,一点不逊色本土导演。 |
|
拍出对牛仔的关怀和对人内心的探索,粗野的乡下人其实内心细腻温柔。那么久的铺垫,最后几场戏见功力,情感的厚重得以体现。[B] |
|
对英雄主义与传统体育片的反写,弧光构成乍看如宿命操控,实则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意志导向,生命个体间的连接超越了“苦难”,逝去的爱也在两次“午夜梦回”中归来 |
|
和马利克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这样对他...剪辑才是他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