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建新的电影基本上都是根据作家的小说改编的,那时候的作家和时代贴得非常近,写人物入木三分,我觉得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刚刚转型,人物类型还比较单一,目的也比较单纯,基本上就是官僚、知识分子、小市民和最早下海的这几类人,大多也是挣钱、升职一类的事,现在啥人都有,主张什么活法的都有,活着的人迷茫,写作者也迷茫。 |
|
青岛取景 但是也很象北京的大杂院 老式居民楼里发生的故事 温馨不做作 台词深入人心 贴近生活 什么流氓 作家 干部 看门大爷 完完全全展示了一个个小市民形象 每一件小事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是现在的影片所不能及的 |
|
黄建新三部曲第一部,绝佳的现实主义作品。尽管视角从《背靠背,脸对脸》的官场转到日常细碎后,少了一些天然的精彩,但整体仍旧让人想呼“牛逼”。观影中一度以为自己在看刘震云的小说,不知道黄建新写剧本时有没有受其影响——鸡毛蒜皮和闲言碎语也能搭建五彩斑斓的舞台,有力诠释“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理;牛振华演技了得,其他演员也无一个拖后腿,人人用与现实高度贴合的阴晴变化细腻展现那个时代的众生相,小小的一个宅院同样火花四溅。看文人、干部和地痞各出奇招各有算计之余,发觉几十年辗转而过,这块土地上的处世哲学仍旧没发生多少改变。黄建新上世纪包括本片在内的几部作品,是能够直接作为中国的“名片”用的。 |
|
酸腐的文人,阴险的干部,直爽的无赖,谁又比谁更高级呢。关上门背着人都可以破口大骂,打开门当着面只有那没脑子的泼皮露膀子轮棒子的在院子里吵吵。四十周年的这一年,情况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善。片子有些转折过于突兀,没有[背靠背,脸对脸]给人印象深刻。 |
|
刘干部:高作家,电得停一宿,你要在黑暗中写作了。高文:没事,我是写的解放前的事。 |
|
1993年的电影,开篇能有冯巩老师的床戏表演,够厉害.社会在重大转型期,好人不一定是你看见的那么好,坏人也不一定是你看见的那么坏.总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会很不一样. 电影里很多道具都是我们小时候家里常见的东西,比如:磁化杯,三脚架自行车和手工门帘串子. |
|
刘:政治,高:文化,张:经济,三者时而对立,时而合作,最终忍不下去的高搬走了。电影里既有前二十年的痕迹,又指向着后二十年,就像片尾倒下的摄影师傅,人性总是歪歪斜斜的,谁也说不清。 |
|
导演对改革开放进行了理智的分析和判断,展现了一个资本家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对社会造成的越来越大的影响,吃瓜群众逐渐听令于资本家,最终连国家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都不得不向资本家屈服。整个故事实质是对修正主义形成及发展的暗示。 |
|
结尾照相师摔倒导致全体合影是歪的,映射人性,没有绝对的正直。大家都是亦正亦邪,包括老头和小孩。利益面前没有了敌人,利益面前没有了朋友。 |
|
三部曲看完,感慨下:牛振华是个好演员,黄建新也曾是个好导演 |
|
权力金钱文化的龃龉,最后,流氓资本家统治一切。在生活流叙事中,精彩的社会寓言&预言,就有点杨德昌的意思了。太牛了,黄建新真厉害啊。同样是曲艺界的,牛振华老师比冯巩老师演技还是突出太多了。傅丽莉、张璐、青春瞿颖,各有各的好看,女性角色都挺有地位,台词真大胆!审美好,美术真好,服装很潮,青岛真美~ |
|
颇有资产阶级审慎魅力的超写实主义杰作《站直啰,别趴下》是表现后文革时代中国社会结构一等一的浮世绘。它全盘拖出改革开放道路上经济、文化、政治三者的身份职能,并相互可调和的关系。其核心紧扣“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其结果也是诛锄异己。最终留给迟疑的文人墨客两条出路:要么入编,要么出逃。 |
|
整片看完,才发现电影名起的真好。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只有行善和作恶。那个年代风起云涌,反映到老百姓身上,就是一天一个变化,有钱的没文化,有文化的没钱,没有永远的义气,只有永远的利益。谁不想站着赚钱,但到底是先站着,还是先赚钱,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互看不上,明争暗斗,不最后还得是在一张桌子上吃饭,都是为了自己。 |
|
“小市民三部曲”之一。成功预言30年。凶不过流氓也阴不过干部,知识分子在家庭与社会双重“不举”的人生。 |
|
这算喜剧片么……这简直是悲剧加恐怖片。近在咫尺的邻里特现实的相处关系。当我觉得牛振华有点儿可爱时他又在最后露出无赖终究是无赖的嘴脸。以及任何狭隘仇富的小市民思想都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小市民是利益就能打垮的群体。冯巩在这部里的表现并不鲜明。可能因为是92年的片吧,赘笔不少。 |
|
90年代初的大陆,一切向钱看齐,炒股下海成潮(半年之后《股疯》上映)“阶级矛盾”转瞬化作”人民内部矛盾“。换个角度,也是不同人物间打破隔阂、真正认识彼此的故事。不合逻辑是洗白到最后杀了莫名回马枪。青岛海岸。瞿颖漂亮。 ps. 1.片长能砍走半小时。2.最后的定格... 是大家都趴下了吧=。 = |
|
都说往事只能回味,其实看电影也差不多是这样子。就像这片子一样,看完还能咋摸一下,感慨一下,原来中国人那些习性,一直都这样延续了下来,要不咋说,人的本质是复读机呢……犬儒、虚伪、狡诈、懦弱,都在这片里了,有些片子只能是时代的产物,现在拍,拍不出来了,即使拍出来了,能欣赏来的人也不多喽……3.5 |
|
无产阶级专政面对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的全面溃败,不管是曾被打倒过的思想摇摆不定的脆弱干部,还是从没有任何话事权的知识分子,面对下海的暴发户在精神物质上全都输惨,表面是个喜剧,其实内核还是很绝望啊。“高作家,这停电了你晚上要在黑暗中写作了?”“没关系,我写的是解放前的事儿” 哈哈哈笑死了。90年代初的单元楼,邻里各种家长里短非常真实! |
|
“生活本身就是中国电影最好的编剧” |
|
一个有钱无权(养鱼致富的流氓张勇武),一个有权无钱(和张勇武势不两立,之后还是为钱倒戈的刘干部),一个无权无钱(作家高文,最后搬来又最先搬走,终究是个清高的外来户,被钱权交易所抛弃)。电影表面讲的是邻里之间的矛盾,细思则可以说讲了一个官商勾结的政治讽刺故事,这种讽刺使得电影更耐人寻味。电影的味道还在于九十年代的质感,特别的时代烙印结合深刻的主题使得电影超越时代,回味无穷。牛振华演绎的流氓真是生动形象,和《背靠背,脸对脸》中混迹官场屡屡碰壁的文化人副馆长判若两人。电影的台词也挺有意思。张胖子问:你哪个单位的?高作家:作协。张胖子:哦,鞋厂啊。 |
|
巨细无遗地平扫各个层面,就像从时空里镂下来的全息画像。阶级斗争仍然尔虞我诈,但从你死我活演化成了相互利用。关起门来,每一个具象都有属于自己的艰辛。在至高权柄引领的潮流下翻滚,谁又能真正挺得直腰板呢。就是秉持着如此观念的建新导演,结果也还是趴下了。想来也真是心酸。群演水准一流,牛振华奉献了影帝级表演。 |
|
4.5;从头笑到尾,全程高能,富有深刻寓意的高级喜剧,然则细思极恐。对人情世故的通透认识,对人际关系的洞察洞悉,以四两拨千斤的轻盈优雅手法将渗透着生活苦味的现实主义气息演绎得入情入理,这般力作再难复刻实在遗憾。以两次搬家为首尾,中间横亘的时局事移,描摹出改开初期各阶层人心的变化,无论是自诩安贫乐道固守清贫的知识分子,还是死守出身不忘教条的红色干部群体,无不在物质诱惑前俯首称臣,前后差异的对比造就无数笑料。群像精彩,在现实中几乎可以都找到对应人物。 |
|
意识形态裹挟之下情感的丧失,这是黄建新真正要讽刺的对象 |
|
与瑟克电影七言绝句、希区电影反复用“记”不同,黄建新以三言对联体冠片名形成另类作者招牌特色,并非汉译二度加工属于绝对原汁原味――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求求你,表扬我。史称:三言二拍。……话说黄建新电影的命名学:姓可忽略不计,单看名的部分,几乎都是角色自身性格或处境的写照。王双立,什么都立了就是无法立“正”,总是代理馆长;叶民主,乍看是好词儿,搁到埋伏那片的特定语境中其实再暗讽他消极从众缺乏担当;张勇武,这个最好理解,骠悍蛮横混不吝,举锤头砸邻居家的门/墙;杨红旗和古国歌,这哥俩都有点认死理儿,一个非要自己的事迹上报,一个非要查出事件的原委……一路下来解释得相当顺畅,直到遇见了红停绿行里牛振华演的报社记者:苟宇佳,苟宇佳,难道是狗运佳? |
|
一部关于邻里之间琐事的生活喜剧片,却有一股政治片的味道,中间“卧底”一段甚至拍出了谍战片的感觉。一度为人物变化多端的性格感到诧异,怀疑他们的部分言行及动机是否合乎逻辑?但转念一想,现实的人性不就是如此多面叵测难猜易变,表面几套背后又几套…如此充满黑色现实荒诞幽默的作品如今越来越少见了。—— 想起那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 -高文:我听人说啊,这个热带鱼认公母可是个尖端。-张勇武:全他妈是瞎掰,关键是看行动。鱼和人一样,公的主动,老是追着调戏妇女,你看哪条鱼啊经常有流氓活动,那准是公的。-高文:那要是同性恋呢?-张勇武:你这不是抬杠嘛?同性恋?高啊!还真他妈是尖端。这书上没有。明儿我研究研究。—— 小六子:真逗,这世界有学问的没钱,有钱的没学问。 |
|
高清电视源重刷。三户邻居的恩怨纠葛:道貌岸然的刘干部,谨小慎微的高作家,大开大合的张勇武,剧情主线是张勇武下海办龙鱼公司逐渐发迹的过程里,干部和作家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张勇武的蛮横一面。其实张勇武并非彻底的恶人,他做事更多是逼迫他人按照自己的节奏,对养龙鱼的认真简直是改革开放时代创业者的一种正面品质,反观高作家,全片他没有任何纸面作品能拿出来,如同《废都》里的庄之蝶,而刘干部更像是反特电影里走出来的漫画人物(其实张勇武嘴里也有不少文革语言,某种程度上和刘干部是一体两面),黄建新这部作品,更多是以普遍的讽刺糅合真诚的抒情,去记录时代嬗变中的鲜活面孔(上接郑洞天的《邻居》,同为中国现实主义的典型表达)。改编自大连作家邓刚原作《左邻右舍》,全片青岛拍成,北方沿海的浪漫与阔达呼之欲出 |
|
一个文体学问题.不仅用剪辑对城市家宅空间的公共性做出精确解剖,更敏锐地发掘出了被共享的官方话语无孔不入的威力;看似诸人物前史阙如,但遣词造句的风格足以提示他们二十年前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神谕诅咒般的极端语汇和大而无当的宣传口号如今变得"安全"而重新承担了日常表意,曾致人死命的语言不仅在新时代仍被用作遮羞布,更藏头露尾与观众玩起默契的联句游戏――张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就忍不住接上"死人的事..."; 刘说"拿起笔做刀枪",大家脑海里就唱起"集中火力...". 最大的恐怖必定只好以笑话的形式讲出,齐泽克此言非虚. |
|
以作家的视角带出了三个很典型的社会身份,可贵的是导演并没有去刻意地黑那一个阶层,却做到的自然的呈现,干部正直却狭隘清高,作家忍让却迂腐懦弱,商人耿直却粗俗市井,中国社会的缩影啊。 |
|
有点意思,市民喜剧,隐含讽刺,青岛外景。 |
|
6/10。知识分子拥有身份的优越感却谋生能力弱,面对经济霸权挥舞的大锤(张勇武妻子砸开高作家的墙)显示精英文化已经沦落边缘,张勇武送裙带拉干部关系的隐喻非常形象。懂规则的人掌权请文化界名人撑场,门房大爷、干部都甘为小利失大节,夹缝中生存(一边低调反抗一边缓和矛盾)的精英只得搬家离开。 @2016-12-31 11:51:24 |
|
时代的变化,身份的变化。小市民喜剧。 |
|
看完终于懂了,黄建新为什么后来去拍《建锅大爷》《建档尾页》,他就是这片子里的刘干部 |
|
很早的电影 西影拍摄的 冲着牛振华去看的 当然黄建新和冯巩在当时就开始了合作 这是一部描写邻里关系的家庭生活片 反映了当时那个年代的百姓市井生活 让我们重新审视和回顾下90年初我们都在用什么 都在做什么 起码也是那个年代经过来的人 现在的生活真是迅速改变 但缺乏了当时的邻里关系 |
|
絮絮叨叨了很久,开心了好几回。张勇武恐怕就是响应邓公号召,那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按这么算,他蹲地上弄渔缸的儿子现在该是富二代了。特定时代,特定喜剧。那时候讲的商人干部作家的故事就是这个吧。 |
|
演出的是90年代初邻里纠纷,体现的是经济转制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骨子里的却都是被再倒退二十年的政治阴影笼罩。历史是连续发展的,今天的问题是由昨天造成的,而今天又会成为明天的序曲。真实反映现实是一重境界,从现实中观察出历史是再上一重境界。
三个邻里家庭的身份典型抓得特别明确:知识分子、流氓无产、官僚干部,三者时而对立时而联合,很难简单打上好人坏人的标签,从生活真实细节中挖掘出人情世故的复杂多面。 |
|
西影展@平安 知识分子干不过臭暴发户,连曾经一脸正气的干部最后也为了金钱利益委曲求全了,片尾倾斜的照片也代表了主创对这种社会现象的质疑。片子虽然轻描淡写,但是描绘的现象不仅真的太太太太符合那个年代,往大了看直到现在也很符合国情,毕竟咱们的人员阶层流动还没有封死,成为新时代的“暴发户”的手段还有很多,比如高考。 |
|
肩并肩,手拉手。《用心棒》/《荒野大镖客》的改革开放版的演绎,新人说旧事,整天喊着革命口号的人,却最早投入改革开放的怀抱,国家干部和作家协会最后也得向金钱低头,文化人成了暴发户装点门面的吉祥物,商品经济浪潮重击之下,时局大变,社会阶层重新洗牌,但是永远不变的还是那些永远在变的人性善恶与欲望纠葛。大家都为五文钱折腰了,哪有什么人站直呢? |
|
能说点人的话、能拍点人的戏——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是这个国家相对最好的年代。 |
|
喜劇的外衣之下,包裹的盡是諷刺、皆是隱喻,對準了所有階層,綿里藏針,萬箭齊發,“站直囉,別趴下”與其說是鼓勵更多是無奈,虛無主義終究會被現實和人性打到在地。牛振華把角色的分寸感把握得太好了,抓住了角色討喜的一面,少一分則立不住,多一分則招人煩,至於黃建新,每每看他以前的作品,就越對被招安之後的他感到失望。 |
|
用一个流氓企业家的痞气真性情映照出知识分子和农民的虚伪、阿Q精神和看客心理,以及靠表面忍让和背后算计维持的虚假和谐的相处模式。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流氓更易破除旧观念敢为人先,成为最先富起来的那批人。面对流氓直接的无耻和强大的资本实力(缺一不可),所有人都趴下了。文学化,导技直浅。 |
|
都站着还怎么改革开放呢?总得有人趴下。三个男人的背后是无情迭代的大时代。 |
|
非黑即白的时代过去,是非善恶都不能简单下结论,全员可爱又全员可恨,冯巩太会讲笑话了。 |
|
时装片,冯巩的每一身穿搭都是能放进 POPEYE 的程度。 |
|
“我老婆谁都不服就服你,说你们作家有本事,能把黑的写成白的,还能让人掉眼泪。” |
|
黄建新以小见大,一个单元楼的一楼三家人折射出改革年代的社会的变迁,在商品化浪潮中,曾经的地痞流氓摇身一变成为了企业家,而干部和作家,不得不在资本的强大力量下妥协,没有只展示发展,而是看到了发展中的问题,历史的包袱仍然困扰着这代中国人,但他们懂得圆滑世故地处理问题,这是中国式的生存之道,在几个明显的向右走的暗喻中,也含蓄地表达出从左往右拐点的急迫和匆忙,喜剧之中更是难得地加入了极具讽刺意味的台词,对权与钱、利与义、公与法、正与邪、贪与欲、丑与美、斗与合的辩证法的展现可算是对90年代初期最鲜活的注脚了 |
|
《乌鸦与麻雀》走进新时代,这楼里唯一的知识分子最终还是被迁走了。苏维埃摄影师踩了香蕉皮,摔了个熊啃泥,差点倾覆的居民们对着摄影机,发出和谐的欢笑。 |
|
邻里街坊的鸡毛蒜皮,不过是口舌、脸面和利益之争。而中国式的邻里关系折射的是人际交往的表层和平,底下暗流涌动。大家共处一栋楼,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些事心里明白却不说破,不见得会有好的结果。有人委屈有人愁,有人可活得自在满不在乎且拿到了实际好处。 |
|
改革开放,创业发家致富,这个时代赋予的机遇,同样这样时代,也发生着这样的机遇,只是没有被我们发现,或者把握,或者缺乏足够的勇气去把握。 |
|
讽刺的是,黄建新到底还是趴下去了 |
|
其实是一个很悲哀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