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不是部关于爱情与青春的电影,而是关于人盲目的征服欲… |
|
这才是真正的残酷青春物语。当他“少年维特式”地烦恼未来时,成人世界的情欲轻易就把他俘获。他努力想逃脱“又一个这种人”的窠臼,爱情是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影片最后当舍弃他的小红车,抢到了新娘,经历了人生罕有的刺激与浪漫,但喜悦迅速消散,只剩失落与尴尬。他知道某种循环已经开始了。 |
|
最后结尾两个人跳上车后的冷漠好惊艳呀~为摆脱负担而选择的自由最终还是成为了负担 |
|
青春就是在高速路上飞驰,青春就是挥舞十字架抢夺别人的新娘。青春就是永远不后悔,青春就是永远充满勇气。 |
|
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duce me. Aren't you? |
|
青春不怕犯错,怕的是没有勇气 |
|
荒诞起首,忧伤中段,甜蜜结局,一曲五味杂陈的青春挽歌;尼克尔斯平实而朴素的导演技法的确是与故事本身的气质太契合了,精确的构图和视角,多处完美而饶有趣味的蒙太奇,几个过目不忘的经典镜头,岁月的流逝并没有使这部片子显得过时;美妙的配乐和霍夫曼看似愚钝实则灵动的表演则更是锦上添花。 |
|
那时候玩镜头玩得可真“硬”。有韵味,有留白,有风格。 |
|
讲述毕业生的迷茫、困惑、忧虑与叛逆,一曲五味杂陈的青春挽歌。迈克·尼克尔斯凭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构图摄影剪辑精致而绝美,经典镜头一箩筐,几处转场和大跨度推拉极具戏剧性,对景深的运用更是教科书级别。达斯汀霍夫曼演技初露锋芒。画龙点睛的结尾引人深思。两首主题歌宛如天籁。(9.0/10) |
|
真是学英语的好教材 |
|
不仅是爱情与青春,更多的是一个躁动时代的缩影,感谢压抑过后在结尾的最后一缕光。霍夫曼正名之战 |
|
修复放映。故事有点扯淡,但配乐真的太经典了,每次响起都能勾起我的Nostagia情绪。青春,在男孩和男人之间迷惘着的青春,年轻霍夫曼古铜色的脸似乎永远都在流汗... |
|
看到那麽法國的美國電影,實在有他鄉遇故知的激動 |
|
第一次看时刚上大学,对影片渲染的年轻人的迷惘似懂非懂。第二次看时,已毕业三年,认认真真地欣赏连花絮也没有落下。霍夫曼的每句台词、每个表情我都感同身受。两个年轻人从婚礼现场逃走后由大笑转为迷茫的镜头非常震撼,然而这神来之笔,竟然缘于演员演完了剧本后导演没有喊卡反而多拍了一会儿! |
|
“我想你哪儿都不要去,直到你有了确切的计划” |
|
又看了一遍,完全是傑作。結尾在教堂,媽媽提醒Elaine「it‘s too late」,Elaine喊「not for me」。我才驚覺,這故事最悲哀的人物正是Mrs. Robinson。她懷了Elaine,不得不嫁給不愛的老公,「too late」是時代給她的教條。她何嘗不想像女兒一樣不顧一切,但無能為力,只能困在婚姻中,醉生夢死地喝酒 |
|
观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一直对片名感到疑惑。表面上这是一个充满桃色想象的不伦爱情故事,恰恰就是毕业生这个身份最能够承载的。在60年代,美国婴儿潮一代进入社会,他们在战后和平富足的美利坚成长,然而空虚、迷茫、嬉皮士、垮掉的一代出现了。电影中的设定也是如此,本的家庭条件十分优渥,名校毕业、校园活动丰富、拿研究所的奖学金,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但是在这样的美好中,他却迷茫,并且他渴望寻找到一个出口。他想有目的,有计划,能让他不顾一切的目标。女主最后和他私奔,为的也是这样的一种不顾一切,所以这不是一个疯子的故事,是两个疯子才能干出的傻事,也是那一代人的状态。
在公交车上,他们挣脱了教堂和家人,与一切决裂,在全公交车一群「老人」的注目中,他们的笑容是那么勇敢和释然。然后在未知面前,迷茫和忧虑卷土重来。 |
|
从迷惘,到沉溺,到放荡,到破坏,到无力,到觉醒,到行动,到反抗,到出逃,再回到迷惘。仍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起码已知道自己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单从Ben片头时在人流中的表情,和片尾两人坐在一辆驶向未知的巴士的后座的表情,便决定了它必是最经典最鼻祖的青春片。 |
|
1.故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却还是轻巧的让我伤感,共鸣如此;2.镜头、剪辑还有那首配乐,深入我心;3.最后公车上的会心一笑,笑后的沉默,意味深长;4.爹娘熟识的已婚妇女千万别搞,性教育可以从别的渠道别的女人身上学得,所以别搞,有害未来发展。 |
|
达斯汀霍夫曼年轻轻就长了个大叔脸,演毕业生一点都不令人信服 |
|
第一,霍夫曼那年也快三十了,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演得完全不像21岁的毕业生。第二,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 |
|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和迷茫,而是当时时代背景下一群人的。疯狂之后的空虚,茫然写在两个人的脸上,结局看似胜利了,但等待着的前方又是什么呢?或许歌曲的经典程度已超越了影片本身?★★★★ |
|
青春就是冲动? 他们并没有那么相爱,坐上车,冷静下来,就又迷茫。 |
|
男主应该就是现在很多的“空心人”了吧,完成高等教育后再没有追求的目标。迷茫中在情海沉浮,影片结尾的处理不错,抢婚了又怎样,还不是继续迷茫。 |
|
今天看来60年代文化的迷人都是一种叶公好龙式的理想化结论。当时年轻人脚下戴着的镣铐,比任何时代的蒺藜都要扎人。他们坚信是历史上最操蛋的一代,富二代的审慎魅力敌不过抢亲时的疯狂呐喊,只能让更多同类以嬉皮士的名义涌向旧金山和荒郊野外。只是保罗西蒙的单曲循环也太多了点,虽然三首歌都好听。 |
|
我不知该说什么,我只能说我看到了我自己。 |
|
后浪打折那阵捞了本《看不见的剪辑》,于是近期老片回顾ING。这部是属于“很有名但我看不出大好”来的那种。特别是年轻时候,连笑料也没get到过。要过了主人公那个年纪,编导剪对那种空虚烦躁急欲找个目标——哪怕盲目,去寄托这一股无聊的心理捕捉得太准了。 |
|
让人恶心的主角们 |
|
其实不是很喜欢 |
|
里面的歌太经典了。在婚礼上的那声大叫让人一振,而随后反而是陷入更深的迷茫。 |
|
啊,那可是1968年! |
|
有一种经典,是你看的时候骂娘,回忆的时候静默的东西 |
|
这是个龌龊的浪漫爱情片 |
|
四十年前的“我想未必” |
|
一个男人的成长,需要一个带他进入高潮的女人以及一个被他带入高潮的女人. |
|
最后两人的笑容渐渐凝固,疲惫茫然又重新浮现在脸上,就像生活,永远会回归无趣,重复和一波接一波迷茫的牢笼,真狠啊 |
|
01:07开始入戏,前面的战线拉的有点长。老女人对本杰明的动机是什么?另外尼恩和本杰明的恋爱铺垫也不够。试想一个刚刚被你用低俗、下流的方式羞辱过的女生会那么容易原谅你吗?情感进展的速度不大科学,我觉得不现实。还以为这是一个乱伦的故事。本杰明的鱼缸。 |
|
喜感十足,超喜欢优雅的老娘。霍夫曼的演技让我穿越到雨人,演天真和演傻是两回事好不好>_< 不过21岁老处男的感觉倒是演出来了orz。很多音乐重复使用作为motif挺有意思的 |
|
霍夫曼给予这部电影一种可爱而笨拙的质感。故事表面上看起来无聊和迷茫,实际上暗流涌动,已然逝去的青春,满怀讽刺却也不失希望。 |
|
我们都在笨拙成长 |
|
看得心里很难受,不知为什么 |
|
剧作课上,我是唯一一个正确分出三幕分区的学生。 |
|
还是跟妈的部分好看,永远爱milf👍🏿 |
|
哪里好看? |
|
8/10。美国年轻人电影的代表作,剧本共鸣性取决了成功,后半段有点《邦妮和克莱德》“真爱无敌“ 的意思,浑然一种自由恋爱气质。视听层面很丰富:快速的心理蒙太奇、颇具深意的画面布局、非连续镜头的时尚音乐与无台词场景融合,都是当时流行的电影技巧又用得恰如其分。烤面包机对应台词那处很有趣。 @2014-04-30 22:20:51 |
|
十多年前看这部电影时,注意到只有安妮· 班克罗夫特一个人说英式英语,当时我认为这部电影和《洛丽塔》一样,都是对战后美国的政治隐喻,欧洲模式(鲁滨逊太太)会被美国(Ben)抛弃和超越,美国会选择并不美丽优雅、但是年轻有活力的、由消费和技术主导的文化(伊琳)。 |
|
9.0 看到抖奶那段当时俺就震惊了…… |
|
3.5。被释放的性欲和被唤醒的真情。轻佻口吻探寻各种人伦底线,想必保守之人会被看吐。 |
|
如果后半部分写成:本恩与伊莱恩结婚,以方便在家中和鲁滨逊太太上床,此片就成了伦理片;写本恩洞察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虚荣之后,在其中游刃有余,最后变成了一个空洞乏味的成功者,此片就成了黑色幽默,而我会喜欢后者一点。作为一部讽刺喜剧片,这片子的许多镜头设置很不错了。 |
|
透过达斯汀霍夫曼那双眼、那副表情,仅仅用迷茫表达太过单薄,十字路口的年轻人在思考什么?等待什么?追求什么?目标达成的那一刻又让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轮回是场生活悲剧还是自己的无能?前半段的舒缓搭配后半段的快节奏到结尾二人对视后的特写,对应的是不知如何开始到不顾一切再到得到后的落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