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沉痛而幻灭的电影,关于过去与遗忘,二战与阿尔及利亚战争创伤。在这座“靠回忆维系的小镇”中,每个人都沉溺在往日的记忆里,又都在用谎言修改记忆。影片节奏既快如疾风——飞速的剪辑和无征兆闪回,又慢若沉思——尽管不时插入空镜头、或平行发生或暧昧模糊的场景,但人物的话语往往并未打断,这种声画分离也形塑出别具一格的、既连续又中断的时空,一如你我的记忆/绵延,始终连贯,又随时断裂,一如人们在谈此事时思绪却早已跃至彼方。缺席的在场者(穆里埃)与对细小物件的快速凝视同质于[我的美国舅舅]。街景。摄影的贝尔纳。枪杀前“下来”“别下来”。 | 这个家,每天醒来都搞不清自己在哪里 | 费尽心力刚建好就下陷倒塌的楼 | 爱情就像宴会,有些客人举止得体,有些则不 | 我们总是惧怕未来,悔恨过往,一遍遍说:“已经”。(9.5/10) |
|
杀千刀的字幕啊,看得云里雾里,塔可夫斯基也就算了,人家本来话就不多,可是阿伦雷奈是情节帝,烂字幕太令人销魂了 |
|
【私人影记】【阿伦·雷乃作品全集10】夜与雾之后又见Jean的文字。德菲因演滴又优雅又生活又神经又纠结,怪不得63年滴威尼斯,你是最佳。两条主线,一条老情人回不去,一条新青年无法回,感情和战争的记忆,都和时间有关。PS Alain已经玩转剪辑了。那些生活小细节的跳跃不断在证实时间 |
|
感觉上这个时期的雷乃一直在对抗剪辑的逻辑和历时的共情,在对每一帧画面贯彻锱铢必较的同时,却在用其还原碎片化的记忆:因此马里昂巴德迷宫锋芒毕露的前卫宣言在本片中有了更加低视角的娴熟运用,于此雷乃并非站在形而上的角度自我沉溺,他的确为作者叙述找到了更广阔的边界且成功实践。 |
|
意识流与快速剪辑结合真可谓相得益彰,有时脑中乍然迸现出的一些过去回忆真的只是毫无逻辑和意义的一瞬间。正如杜穆里埃的《Rebecca》一样,本片名为Muriel,但Muriel却从未出现,她是痛苦的回忆,罪恶的象征。31岁的德菲因·塞里格染一头花白银发,扮演起中年寡妇竟毫无违和感,伟大的艺术片女王的魅力在这部片中尽数体现。 |
|
和《广岛之恋》制作有相似之处,同样的“直裸影像”(朗西埃语)来证实现实并追溯历史。雷乃的所有电影都呈现为一场与时间之毁灭性进行的斗争,过去的回声持续地与当下共振,以视听的方式解释柏格森过去与现在共存的理论。同时也正如雅克·里维特所言,雷乃的剪辑技巧来自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节奏。在《莫里埃尔》中“移位”(镜头内部人物毫无预兆地置入另一个空间)造成一种空间感的强烈变化,通过这样打破空间与时间的统一,就如同移位在音乐中破坏了调性中心并使旋律材料支离破碎一样。 |
|
呜里哇啦的法语,让人瞌睡!这些呜里哇啦的语言,和蹩脚的中文翻译,足以让这个片评一星~~!谁让他是阿伦的呢,给个四星安慰~~ |
|
这是那种叙事几乎不重要、整体几乎不存在影片。贯穿着不断的间离,音乐与情绪,人物与台词,镜头与运动,色彩与画面,相互之间都构成了破坏性的效果,以至于看的过程中总是在暂停、倒退、体验、思索。有太多精彩的剪辑和形式设计值得赞叹。但总是在追求技艺的极致,Alain Resnais 这几部关于“记忆”的电影容易让那些惯于享受完整性的人备受煎熬,The Time of Return。 |
|
#SIFF2014#快速剪辑在变调配乐的映衬下,不仅诡异且张皇,每个人的记忆都有失真之处,无数变味或错误的记忆碎片,双线并行两场战争的时空断裂,重组在现代,只能呈现永远无法断定的“真相”;人物叙述与画面的分裂,不仅造成情节的割裂,更无形中扩展了框外无尽的视野。 |
|
目不暇接。剪辑点设置太好,看出两种语言,一是导演自己的电影眼,看见那生活里的直接关系流动(此片表达地肆无忌惮,妙到毫颤)二是都市生活本身的琐碎,两两相加,如此美妙。 |
|
像是一个梦境,零零散散的碎片拼接在一起,但看到最后一刻才不觉得前面的凌乱显得毫无头绪,回忆现实与虚构交织难免让人云里雾里,但是片中人物的服装都好优雅,质地显得好高级,小镇街景和风光也是让人流连,很喜欢这种复古的年代感,但很可惜注定是很小众很私人的电影。 |
|
雷乃最好的片。虽然应该极少人会这样评价。 |
|
成功结合了《广岛之恋》与《马里昂巴德》之长,摒弃闪回又减少旁白,提纯了确认-否定-重述的循环以及奢望与内疚的情感;出众的摄影与美指之外,亨策的一首"Being Beauteous"实已将剪辑藏起的秘密故事透露净尽: Boulogne不过是座巨大的车站,自说自话的人们无心来此经历共处的时光,只为准备近在咫尺的再度分离.告别时刻的心烦意乱让印象成为碎片,令共情被阻断――记忆里曾经对彼此妥当地说过再见吗?这注定是不解的谜.怀着永恒的遗憾,我们住进待售卖的旧物堆,雷乃电影中哪有"现在"的踪影?现在……我们一遍遍重复着:"已经"(déjà). |
|
雷乃的电影都在和记忆纠缠,不管这种记忆是历史的重负,还是私人的情感,但桑塔格一针见血:回忆的行为,而非回忆的内容,才是雷乃关注的重点。对行为的过度关注,自然会让观者从回忆的内容中抽离出来,去观看那些回忆着的人,旧情侣错位的记忆,继子在阿尔及利亚的罪行,都不是什么重点,他们沉浸于混乱与内疚中不能自拔的样态,他们无效似乎也无意去完成的自赎,才是重点。就形式而言,不得不说是受到元小说的影响,就主题而言,是一种更绝望的存在主义。雷乃的跳切、声画对位,甚至过度饱和的色调,都是抽离的手段,不谐和的音响和无调性人声也是反讽性的,这些都是让你看到叙述的暴力,让你间离地去看沉浸的人,去作反思的反思。 |
|
Muriel is the time of return. |
|
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11188 |
|
字幕往前调了二十多秒,我心中阿伦雷乃最高杰作。我的记忆中满是枯木,可还是心甘情愿困于其中因为生活就是痛苦就是回望过去却被看不见的时间推挤着奔赴未来刑场 |
|
【草莓主竞赛/最佳剪辑】整部电影的结构和剪辑的手法与节奏都在证明它是一部幽魂般的电影,里面的人物大都无法逃离那些由自己亲自堆砌起来的回忆的残垣断壁,褪色的摄影质感像是预示着个人历史中那份破败不堪终将永久留存,极为哀伤与无力。【1963十佳No.2】 |
|
我确切的记得我买过碟,但只是隐隐约约记得我好像看过,但现在啥都想不起来了 |
|
v.youku.com/v_show/id_XMTc4NTUwNzEy.html
t2a790348d
t235db6a63
中字请提前11秒 |
|
大量技巧与创造性神剪辑下,一部似乎没有感情与活力的电影。记忆和创伤疏离了人物,影片也疏离了我们。这部拒绝阐释的电影留下的不是深沉的情感而是冷漠的形式,如兜售过往碎片一样的冷漠麻木。最爱是那诡奇的歌唱——我的记忆宛如枯木,我们在回忆里,制造死亡 |
|
不断看睡着,然后被配乐吓醒…………以及,必须有三分一的台词根本没翻吧~再以及,好像大概不喜欢他的剪辑 |
|
7.0/10
太“难看”了,非线性的叙事,音影不同步,意识流,都是雷乃惯有的风格,还穿插着让人过耳难忘的莫名配乐 |
|
其实是看得很痛苦的一部片子,全片的氛围就像歌词里唱的:
我们的回忆中满是枯木/
我们失散,又再相逢
我们在回忆中制造死亡/
我又找到了你,那又如何
你双唇紧闭,沉默不语
眼神不再如往日般闪烁/
别把我们的记忆置之门外
时间被撕碎
就像一封
我们不愿再读的信 |
|
A / 太过杰出的剪辑思路。仿佛时间的行进本身并不存在,存在的仅仅是镜头所扫过的“物”内在的记忆。而假设声音的连绵成为时间尚存的依据,那么跳跃叙述线索的剪辑则会将不同人物的各自在场凝固。这种跳跃恰恰并不意味着“共时”,而在于强调不同时间线索之间根本性的不对称。因而最终我们看到这一结构的再度提炼:一个被他人言说的声音的重返,浸没于一个堆积着碎片却已不再有现实凭依的空间。 |
|
主要在讲战争创伤,形式上是《去年》的延续,但惊喜没那么多了。 |
|
与其说《穆丽埃》用其凌乱的剪辑证明了记忆的不可能,不如说它拒绝的是当下的合法性。围绕着女主角的两个男人分别用虚构和记录去把过往引入当下,而女主自己则处于一种半不自觉的遗忘症中。作为女主角对位的女演员本还积极地在儿子这位导演面前争取角色,最终却意识到在当下这部片子中没有位置;而几乎cynical的儿子拍下的亦是杂乱无章的影像。他试图用摄影机拍下当下的影像,但摄影机看到的不过是穆丽埃式的、过往在当下的这个虚拟的avatar。雷乃在本片中通过蒙太奇实现了时间的建筑学,搭建起了一个废墟一样的当下景观,似乎昭示着他未来电影的戏剧转向,因为他的摄影机已经拍不下任何的真实了。唯一具有时间性的可能只有声音,因此才要通过声画对位对其进行分割,毕竟它的连绵性确保了过往的声音能够透过录音带引发影片里唯一一次真实的情动。 |
|
并非复杂化的故事文本在形式的加持转为略带晦涩的样貌,低信息量台词与镜头匹配语句的剪接方式创造了目不暇接、信息过载的初印象,铺下了曲折的故事理解路途,非是情节内的跳切来增添间离与关注感,而是一种剧本逻辑文本下的画面连接。单个细碎镜头既不提供空间一体性,也没有必要的视觉关联。但在快速的剪接与内容安排中,却空出了不少角色事后话停下的沉默与眼神表现,从情节内挖出了情感空间。情感本身在人物状态以及背负事件中固然有关于历史与政治的指涉和站位,雷乃本身的左派身份也彰显的无比清晰,但更为引人关注却是对回忆本身的体现,在两件并不相关和也难相提并论的事件——参军中对人的迫害,情侣两人的分手离别——中构建出回忆本身的行为以及感受。因此,形式主义本身都成为一种印象式的心理结构,一种非逻辑与非线性人类感官的体验呈现。 |
|
雷乃和戈达尔都是擅于“离间”的高手,但前者是在拼凑一个整体性。老一辈和年轻一辈都遭受了战乱的创伤,无可挽回的爱尚且过去几十载,贝尔纳托则不会再爱。这一切酿造的结局是无路可退,向战友扣动了扳机算是较坏的一个结果,最后似乎是阿方索的妻子亲自来找丈夫,多么地讽刺。 |
|
极佳,相比于前作,导演这回把文学的用法限定在了影像构筑的时空和几个人物的对白里,同时在影像上彻底放飞自我,走向“意识流”,回忆的不确定性正如电影用局部画面来描述整体场景。“被记住的是伤痛,喜悦等情感,而不是一个真实的事件,画面” |
|
太怪诞了!这种碎片拼接的节奏很难不让人疯掉,但又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的吸引力。太疯了。 |
|
9.0/10。①两条线:寡妇女主与有妇之夫(甚至还有情人)的初恋试探着和好但最终女主发现他变了遂放弃,以及女主挚友追她(开放式结局);女主老公前妻的儿子与一被法军折磨死的阿尔及利亚女生生前的互相一见钟情以及儿子为女生报仇。②意识流叙事,意识中大量的:声画对位(角色说着说着场景突然切到别处甚至别的时空,之后再切回来)、意思不连贯的台词(表现记忆的主观性与跳跃性)、快速(对应了意识的快速变化)剪辑的思绪(如开头那段)。③配乐很有趣,通过与画面的略微违和制造了一种脱离时空的气质,为意识流叙事奠定了基础。④还是蔡明亮的《河流》那句话:这种片不该玩多线并行叙事。 |
|
resnais使用了创造性的剪辑手法,理性而绮绚。这种手法接近了爱森斯坦的实践与理论,在这里他其实融合了左岸派的独特文学观念 |
|
(徐枫)1.两代人的生命各自被一场战争所烙印。幸福、爱情在战争中丧失,在60s尝试重建,但因重重叠叠的谎言变得不可能。2.把爱的激情的丧失和真实的爱的不可能性放到了历史和当下3.涉及记忆的问题,但雷乃说不是记忆而是想象。另: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11188 |
|
缺席的莫里埃尔与言辞间闪过的阿尔及利亚都在触及战争的伤痛,不过雷乃没有把电影发展成一部反战主题电影,而是用高度私人化的手法去建构了一个吊诡的氛围,在这里每个人的记忆都在被逐丝抽离,并且精神永远困顿在这个小城。 |
|
继续马里昂巴德的记忆遗失+广岛之恋的战争创痛。缺席的主角。剪辑游戏。 |
|
影片呈现出现实结构的极度不稳定,人物都被困在回忆(跟战争有关)的迷宫中,只有已经,没有当下,更没有未来。 |
|
關懷人文的雷乃;翻玩蒙太奇的雷乃;去年在馬倫巴的雷乃。 |
|
EE的字幕。。打折扣啊 |
|
(8.5)无短评。苏珊·桑塔格有篇文章较细致地分析了本片同《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异同、雷乃的跳切之于疙瘩的不同作用、冷漠包裹的形式主义(对比《夜与雾》等)、色彩与音乐的特色、存在的问题等。《反对阐释》和《外国电影批评文选》都有收录,可以看看。 |
|
大量跳接和在舒缓的室内戏中的令人局促不安的快速剪辑,延续《广岛之恋》中战争创伤的议题,阿伦雷乃在故事片中的革命已经不仅仅限于前作的意识流遐想,而更是试图创造出独特的剪辑节奏以打破影像的庸常时光。 |
|
以出乎意料的剪辑和音轨画面不同步的方式,营造出强烈的不稳定之感。二战和阿尔及利亚战争的两代人,在战后寻找自己的归宿。记忆与重建中的房屋平行,展现出真实的虚构性,遗忘的选择性,以及谎言被打破后的破坏性。其实活下去往往更重要。 |
|
雷乃不是在营造时空幻觉,他的电影更像一个旋转的晶体,如同波拉尼奥形容略萨的小说,“无数的入口和无数的出口”。奇异而轻盈的剪辑,绵延的声音,人物好像都处在时间的零刻度,可以朝各个方向发出话语或动作,其实他不曾讲述过去,他从来都只在说,现在,现在,现在。 |
|
没有肉身的布尔乔亚F权显然没有随着中年《人肉之花》的凋谢而枯萎,亦不会因「这个时代辜负了她」这类讣告的删除而消失——虽然人类本身是健忘的,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被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带去下一历史阶段的欧洲布尔乔亚F权被自身无情地扬弃,上过战场的退伍军人目睹过战争的残酷,而有自恋倾向和朝向「前任」自己炫耀「现任」自己审美品味的文化布尔乔亚遗孀和美日《广岛之恋》后处于浮萍《漂流》状态,枯等着被其精神母国《领养》收留「投喂」的小布尔乔亚明显都还活在世外桃源般的中产家庭肥皂剧本当中:即有参加真人秀节目《楚门世界》需求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扮演角色的演员《莫里埃尔》最终被小布尔乔亚的「有病」呻吟和文化布尔乔亚「黑馍多包菜,丑人多作怪」的自媒体动态,以及被历史事实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网络乞讨」形象啪啪啪打脸。 |
|
小资产阶级很幸福。觉得resnais真是喜欢剪辑这个活。 |
|
依然是充满形式感的剪辑,但没有“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那么敌视观众,用破碎但精美的画面,把记忆的悖谬和与现实交缠之后的纠结,还有人生境遇的终极悲观,以一种电影化的、不可言说的方式传递给了观众。虽然故事模糊,但意图明确。 |
|
极其费解的电影,而且不太想重看的那种。背离了现代主义的精简,物品占据了主导,跳切配合着清单式的陈列。过多意义寄托在零碎的细节中,甚至可以越过最初观看,直接读论文的诠释。剪辑加剧了普遍的焦虑(配乐当然有功劳),各种晦涩的省略压缩、空间转移、突然引入身份不明的人物,如噩梦般不知过了多久。主题应该是二战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纪念,可惜电影的政治性很难向我有效沟通,除了能感受到城市建筑的扎眼脱节,照应着记忆与重建。 |
|
旧物的售卖意味着碎片化成了必然,然而这种急促的剪辑又令感性上与作品连接成为了不可能,而这种不可能恰恰又是战争创伤所致的回忆的后果,于我而言它最后只留下了试图用干瘪的理性逻辑连接事件而做的无用功,真是部令人矛盾的电影。 |
|
二战把有情人的记忆和情感撕成两个碎片,阿尔及尔之战又穿针引线把碎片缝合,两代人的矛盾在适合的节点集中爆发,战争暴行的录音带扔进大海,替妹寻夫的男人不过是徒劳,可时光不能倒流,错过的再没有弥补之机,《莫里埃尔》不是部好拍的电影,因为同胞们是不允许你去揭穿祖国的伟大胜利背后的丑恶的,实事求是的勇气亦是奢侈 |
|
7/10。开场反常的正反打镜头里,先是女顾客的中景镜头,下一个镜头展示顾客外套的纽扣,再接她帽子的镜头,然后镜头反打到艾莱娜的双手,神经质的短促镜头近乎把观众逼疯,这对应着片中角色的心理状态,记忆的创痛使人们对时空的感知变得断断续续,而雷乃用他零散的剪辑创造了令人不安的跳动,例如阿方索从桌边起身的镜头,跳切到他身处火车站的场景。尽管全片严格按时间的前后叙事,但影片的线性始终被虚假连接的画面所否定,夜晚的场景会不时出现海边小镇的日景插入,有一处声画分离是表现法国士兵在阿尔及利亚作战日常的纪录片段,画外音却是伯纳德叙述女人穆里爱被士兵折磨至死的记忆,影像之间的缝隙不断扩大,人物、事件和时空都在变形,殖民战争和二战受难的记忆被做对比,最后一个手持跟拍长镜头,被呼唤的阿方索不知去向,记忆或现实无从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