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真正的影像系统而牛逼,因为剧情的不知所云而装逼,因为多数人都看不懂而傻逼。 |
|
事实证明,电影越靠近文学就越自由。 |
|
精美絕倫的旅館,抽象的花園.管風琴的從頭至尾真實與虛幻來回交替
们从未想使本片妥协于什么明确的意义,我们永远希望它带着点暧昧,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实中复杂的事物到了银幕上就清晰起来了。——阿伦雷乃
|
|
去年今日此门中,小姐眼熟到如此,
庄生解梦迷蝴蝶,绮罗堆里埋华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红楼不是梦,
真亦假时假亦真,去年今日此门中。 |
|
巴洛克式的取景,喧哗之中的真假偷情,叙事相当模糊。牛逼之处在于使用剪辑和旁白来雕刻记忆,同时探讨记忆的真实(那盘游戏也是这个指向)。这种电影语言简直是在向文字宣战。通篇的管风琴听得疲劳,但是拿掉音乐,观影障碍恐怕更大。 |
|
光(人物的大量顺光)、构图(极度对称)、镜头运动(推和横移都用到极致,出色地表现了逼仄的空间)、配角和群众演员的设置(木然、停滞)、声画分立(文字与影像保持各自的独立)曝光过度等造成的间离感(也就是现代派文学与电影的感觉),还有音响(譬如到高潮时突然静音)和音乐(有些诡魅),都值得好好研究。格里耶的新小说不少就是单纯的不带主观感情非叙事的静物素描,由他执笔写的剧本理应更接近影像本身 |
|
如果还有人不知道什么叫做文艺片中的文艺片,这个片子恐怕可以拿来当教科书定义:1) 法国新浪潮 2) 黑白老片 3) 文艺片名导 4) 作家电影 5) 叙述时间和空间错乱 6) 言辞优美,旁白/自白巨多 7) 有夸张式拍摄手法,如人物定格和一连串强烈的闪回 8) 情节淡化,一个多钟头就讲了一个男的把一个女的勾引走的事情 9) 含隐喻 10) 形而上之至,不知所云。
|
|
让我想起博尔赫斯的电影。恩。 |
|
左岸是左岸,新浪潮是新浪潮,从这类影片你看到的是革新电影语言的野心和霸气,我们看不懂只因为被传统电影语言宠坏了。故事啊感情啊人物塑造啊在这些电影里都是浮云,因为他们压根就不在乎 |
|
爱情的不可信、迷离、暧昧。这不就是最典型的装13者必挂在嘴边的电影嘛,难以欣赏。 |
|
法片#300。五星神作。声画叠用,叙述者旁白创造的现实。神剪辑,神剧本。高度戏剧化,或者雕塑化的表演。反叙事。对这部片子一切溢美之词都不过分。 |
|
追求形式感、碎片化的声画效果,制造出一种间离感。而大量的镜头运动所制造出的空间感,不厌其烦地重复现实,却打破了现实世界整体性的幻觉。镜子、雕塑等隐喻的不断出现,似乎就是为了证明电影营造的是一个不同于叙事空间和心理空间的模糊空间,记忆和欲望被错乱地交织在一起。 |
|
1. 诗的影像,音乐的节奏;2. 回归电影作为影像艺术的本质,而非叙事的辅助;3. 不存在起始与结束的环;4. 欲望的对话与角力,观众与作者的对话与角力;5. 电影作为独立艺术形态的完整性与空间感。 |
|
流动的静止,谜样的现实。无理性无情节无人物,大量主客观描述性旁白,时间空间常识暧昧不清。现代人与物质世界的哲学命题。SIFF2014大银幕未竟之憾 |
|
究竟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作品? |
|
视觉意象,恍入梦境,摇摇欲坠。 |
|
电影灵感来源是La invención de Morel,把两文本(嗯,觉得需要当作文本解读才看得进去)比对分析后想到一种可能性:叙述者X创造了闭合的宫殿,为了把幻影A永远留住。X在A陷入困惑时总能主动将对话引向另一个时空,似乎凌驾于各场景之上;A似乎从未在同一时间与X处于相同位置(花园中穿过X的凝视;舞会上的惊呼),只有在X讲话时回应——观众看到的是否像Bioy Casares的小说中一样,是X事先加工的影像?语言与影像在对无限性想象的区别也体现在对博物馆和巴洛克式宫殿的不同选择上:the proliferation of ideas/ simulacrum(前者在极端情况下也是后者)。 |
|
真正的意识流作品,其叙述中的混乱、模糊、跳跃、缺失皆因全片的视角是以模拟人的记忆、思维和推想而展开,故而所呈现的不确定的多样性也正是人心理活动和意识概念的形态,去情节化和非故事性的剧本的核心就在于阐述何为真实;与本片相比,那些有着相似主旨的好莱坞科幻片平实得就像是现实主义电影。 |
|
相对于法国新浪潮电影同时期的作家电影,阿伦·雷乃与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合作品。在这一类电影艺术中,电影本身称为了艺术而降低了叙事的意义,所以这种看电影就像读意识流小说一样,不能问电影讲了什么,而是要问电影怎么讲东西。一面镜子、雕塑的方向、服饰的改变、男主的修辞、女主的眼神等因素称为了主角,而故事本身变得无足轻重。 |
|
1小时28分,或许对于学建筑的人来说是个范本。上月在上海安福路的马里昂巴德喝了杯美式。不介意没看懂,看懂才怪类。 |
|
雷乃和格里耶合作的这部影片有着明显的作者电影特质,对虚构和真实之间的界限与互涉做了有趣的探讨,同时也可以看作对于记忆和历史真实性的探索,某种意义上,记忆在外界/内部的暗示下具有自我重构的可能,历史也是被重塑的,在不断阐释的过程中,事物的真相开始变得模糊而暧昧,所谓的真实只是臆见。 |
|
它没讲什么,但又忍不住带着想要发现什么的心情不断去重看,这正是如此一个迷人的存在。阴郁的老房子,回旋的长廊,时间静止时的令人窒息。她是否记得去年的约定,他又是怎样穿过时间来到这里,冰冷孤独的花园里竟也能长出爱火。“几天几月几年,都为了见到你。”永不停息的漩涡一直往深里旋转。 |
|
主角用自己的想象与自己的语言创造了一种现实……在这个封闭的、令人窒息的空间中,人和物似乎都是某种魔力的受害者,有如在梦中被一种无法抵御的诱惑所驱使,而无法逃跑或是改变……其实没有什么去年,马里昂巴在地图上也不存在。这个过去是硬性杜撰的,离开说话的时刻便毫无现实意义。 |
|
去年前年大前年我还tmd在北京 |
|
阿伦·雷乃代表作,威尼斯金狮奖。①我在华丽迷离的巴洛克式旅馆走廊里旋转;②野蛮缭乱的剪辑,亦真亦幻的闪回,飘忽不明的时空,意识流;③或急或缓的管风琴配乐;④缓慢摇移的运镜极具诗意,不时定格的人群好似沉默僵冷的雕塑,任由自如的思绪穿梭驻足;⑤不匹配的声画,重复的旁白,火柴游戏。(9.5/10) |
|
虽说雷乃的理念不注重主题,倾心于精神活动的影像化,我还是要谈谈个人解读:当爱情远离了保鲜期,维系情感的元素仅存甜美回忆和脉脉温情,勉力对抗着庸常的消磨。突有一日,在极端的环境布置中,魅力异性不容置否地对你实施了语言催眠,深层侵蚀了逝去爱情的一切遗迹。你,还有坚守的理由么?【9↑】 |
|
深夜观赏 很有感觉 |
|
有一点闷 |
|
这场面调度和节奏,还有男女造型。。真真是神作 |
|
第一部雷乃。越来越觉得作品的受认可程度是与“秩序”息息相关的:《房间》摒弃的是言行的秩序,和无限趋于零的视听构建意识形成一种“不可解而可知”的不利关系;而《去年》唯一保留的秩序恰好就是人的言行,与此同时借影像最大限度地破坏时间和空间的现实秩序。片子本身不打分,四星给它予我的思考。 |
|
老实说这是一部迷幻片,喝了四杯咖啡远远不够,应该再飞一只大麻。不过总算没有睡着,给自己点个赞。 |
|
头20分钟以为会骂句傻逼,打一颗星关机睡觉。奇妙的是竟然好看。挑战思维定势、阅片口味习惯,甚至情绪投入方式的作品。对时间、记忆、叙事的多重解构。游离于影像之外的文本使影片更加开放,记忆想像现实虚构彼此模糊了界线。更像是一部小说构思与诞生过程的重现。没啥烧脑,就是个习惯和耐心的问题。 |
|
走的比广岛之恋更远。睡觉片的极致就是梦游片 |
|
【B】尽展宽幅之美的摄影,无逻辑的空间变换,不和谐的钢琴低音,比广岛之恋好看。 |
|
“唯有两个人同时记得,回忆才是真实。” |
|
在电影院里重温时旁边的人都无精打采或睡去,但我却和第一次看它时一样,激动的要爆炸一般。 |
|
其实很难评价,但真的太美了,连看两遍才敢标。“过去只是我们说给自己的故事”。”Resnais passed away, his film will remain modern forever",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
|
【2019北京电影节展映】六年前第一遍刷完全没看懂。此次二刷大银幕,似乎能从个人角度尝试进行粗浅诠释:幽会偷情而准备私奔的男女主角如同遭遇上帝的惩罚,分别迷失在时间错乱如线团的不同时空、空间扭曲如迷宫的宫殿与花园中永世不得翻身。因身处迥异的时间线,使得二人重逢竟与初识混搭,真实的记忆与虚假的臆想交织。观感如同男主陷入迷茫混乱乃至疯狂的噩梦轮回。先锋实验而晦涩。 |
|
形式主义。年纪大起来吃不下这个逼了 |
|
踩着自己的语言强奸了她人的回忆。 |
|
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
|
算认真睡过了。一本电影形态的会话教程,反叙事、反戏剧、反表演,用精巧繁复的语言描述愚蠢到毫无意义的事,教你如何用电影的方式来说你好、再见和来吃点鸡吧。 |
|
昆明热疯了,报纸在声嘶力竭地发布高温警报,难怪昨天呆在屋里都汗流浃背,据称云南最热的地方在巧家县,38℃;昆明最凉快的地方在西山森里的寺院里,25℃。趁着早晨微凉温习了一遍《去年在马里昂巴》,依旧赞,用胶片写小说,形式感和情绪都超迷人,男女之间的暧昧之情,大抵莫过于幻觉一般你侬我侬。 |
|
看到一些构图、场景和元素就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库布里克的一些电影,比如说《2001太空漫游》里的大床,《闪灵》里的独体大型建筑以及建筑内置放的建筑外迷宫般的微缩模型(场景)……所以我就用“库布里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搜索了一下,还真的搜到一段关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闪灵》影响论,比如说之前说的类似的孤立式酒店舞台,并坚信前者的摄影机长镜移动启发了后者,甚至《光荣之路》里还共享过慕尼黑施莱斯海姆新宫这个巨大独体建筑场景。当然就像那篇小文里说的,“正如法国新浪潮电影中普遍存在的那种,它通常缺乏典型故事片的核心叙事基础”,淡化了故事性,因为过度形式化,让它彻底成为了一个符号,所以它是电影吗?它其实可以不必被称为电影而存在。它是一颗孕育电影的种子那样的存在。 |
|
没睡着坚持看完是个奇迹 |
|
美,闷 |
|
和广岛之恋一样 如果前5分钟进不去 估计会被抛下 两个备份的Alain |
|
这剪辑和跳切看得我不时兴奋起来。打破叙事形式的约束,用旁白念出一段缠绵的旧情,真实与否甚至无从得知。 |
|
一场华丽美梦 |
|
左岸派电影代表,史上著名睡片,鄙人十年前第一次看的时候确实睡过去了。配乐还是如此玄乎,回忆起当年看《广岛之恋》的情境了。首先它是完全反叙事的,纯意识流的独白,所有的情节离散化,当下、回忆、未来的完全交叉,不仅那些建筑是巴洛克的,连镜头作用也如此繁复,而时空是完全打碎的,以至于以常规观感而言非常枯燥晦涩。当然,现在看来这被认为是在当时尝试的某种叙事形式的创新,它不啻为一个碎裂的文本表意,也是一种对电影叙事形式的挑战。只是看那些精致的景深静态构图和缓慢推移镜头,不由地想:如果作为一种视觉化小说的观看方式,那为什么不去读纯文字呢?所以还是要看影史理论理解,再好好观摩构图。此片完全是现代主义的重构,分数更多的是给那些对此片的理论读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