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做文艺青年的父母 |
|
贾宏声于2010年7月5日下午坠楼身亡,时年43岁。这才是结尾。 |
|
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知道贾宏声的死是必然的。绝对的人格独立造成个性的孤独,从而表现的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有点像黑塞的《荒原狼》。但是导演却没着重描写主角的精神世界。这挺失败的。还有结局也不够好。主角不应该对世界妥协的,他应该死在精神病院里。 |
|
不做文艺青年。不嫁文艺青年。不生文艺青年。 |
|
当耳机里响起第一个音符的一瞬间,我看见了世界上最蓝的一片天,很纯洁很残忍,清净的一下子让我崩溃了。那一刻起我感觉我是列侬的儿子。
这一段反复看了十多遍 |
|
1、他没装B也没装酷,他就是个人
2、顺其自然
3、最后他听到婴儿哭声的笑声有种过来人面对新生生命的悲悯 |
|
人一定不能有困惑 不该有困惑 就该浑浑噩噩的 什么都不想的活着 摒除一切困惑 你就能做个正常人。这部片不该有这样给人以希望的结局。我恨这结局 |
|
虽然贾宏声确实让人感觉很装,但可能他本人就那样。这电影还是挺让人心酸的。 |
|
“昨天才知道。
海子的妈妈,
还会每天坚持读海子的诗,
试着一点点的去理解他。” |
|
多年前跟大屏幕看了一次 然后就直接去买了碟子看了50多遍 你试试 能行 这不是行了吗 |
|
一个有理想没方向,与现实死磕却显得盲目的孩子,他不是装逼耍酷,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孩子,精神病院不能磨去他的棱角,不能消磨他的理想,不能解决父子间的冲突和矛盾。电影结尾并不是结局,一出彻底没有出路的悲剧,所以十年后才有了结局,贾宏声是一个令人尊重的理想主义者。 |
|
『当一个人走得太远,他还能找到归途吗?』 |
|
你看那些不同常人的举止,那不是对世界的叛逆,是顺其自然。意识到人生而孤独,并感到迷惘无出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后伤害的只能是自己、家人和朋友。当他神经刀式地谩骂他人的无知,你会讨厌他;当他神经刀式地为世人的无知感到痛苦,你又要同情他,那是对这个世界强烈的善意。 |
|
当人生真的像戏剧 那就只能是杯具 |
|
确实是张杨最牛逼的片子,伪纪录片、话剧与电影的形式交织,让人物原型触碰不堪回首的曾经,分不清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表演。永远忘不了那场戏:贾宏声叩问生活的意义,然后打了父亲两个耳光——镜头拉远,灯光亮起,舞台出现,人生如戏。这是一个不可思议、剧力万钧的场面调度,成为我私影史的重要时刻。 |
|
我又一次梦见了那条龙,他盘在屋顶上,两只眼睛死死的盯着我,他问我你是谁?我说我是贾宏声,他说贾宏声又是谁?我说贾宏声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是个演员,热爱摇滚乐,爱列侬和罗伯特普兰特,曾经想成为个名伟大的演员,也想组建一支伟大的乐队。他说你什么都不是,就是一个人,你爱吃面条,鸡蛋,爱 |
|
人言钱难挣屎难吃,可钱再难挣,也是相对最容易得到的,而贾宏声想要的,偏是这世上最难强求的东西:自由、信任、被理解。『昨天』成全了一大批人的审美和思考需求,却毁了贾宏声,这电影撕开的伤口,看电影的人可以躲,贾宏声躲不掉 |
|
依窝看就是中国式父母和中国式低情商儿子的故事。。每个人都有多多少少的理想情节,但是能整的寸步不让又不会隐藏和回避的人太少了。其实比贾宏声理性化的人多了,但是人家都懂得保护自己以及对别人保有尊重。 |
|
名叫贾宏声的青年想追求一种纯粹的文艺,却在无意义的人生中抑郁低迷了。而我也早已明白生活的快乐是虚伪而短暂的,只是不知如何是好。迷茫也是颓唐而无意义的,真理可能根本不存在,目前还不知何为终极解脱,除去死亡,但若死后仍是虚无又如何。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片中父母亲无力的哀恸令人落泪。 |
|
这电影一开始看得我很慌,因为看到了许多自己的影子,偏执、极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想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包括和父母的相处也是这样的,虽然当时我很痛苦,但这也不是我如此对待他们的理由。精神病院里的那一段也是戳到我,当初在安定住院的时候也是和这很像,不过条件有好很多,但是远没有这自由。出院后的部分我一直在哭,我也曾无数次充满希望,我的家人也充满希望,重新开始好好生活,但每次都失败了,好在我有在慢慢变好,而贾宏声却永远的离开了。 |
|
一个精神分裂的亢奋青年的摇滚/迷幻之路,与父亲对抗,与母亲对抗,与姐姐、朋友对抗,与自己对抗,其中有着现代ego的自我更新和撕裂,也有年轻人的装腔作势和无地反抗。自称“列侬”(列宁的列,农民的农),这个介绍可以说准确地把握了一代文艺人的生存处境,置身1990年代中国这片迅速更生但仍贫瘠、粗糙的土地,在中途遇上水土不服的西方文化,从而生发出一种土味的、山沟沟里的革命性。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余裕,但那过去时代的较真和从本能出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是我们仍需要认真对待的。 |
|
賈宏聲很做作~是他自己說的~
現在發福成那樣~ |
|
“只是文艺的消费者,却总想扮成文艺的生产者,这就是文青。” |
|
有相似经历的人(不是指吸毒,是指曾经玩世不恭过的嬉皮过的人)会喜欢 |
|
电影式话剧,或者话剧式电影,虽然有些矫情,形式还是挺特别的。 |
|
如果真实是痛苦的,如果生活就是一个精神病院,一个缸内之脑,那就不要反抗了吧,不要挣扎了吧。按时吃药,锻炼身体,早睡早起,虚假地幸福吧。可是贾宏升最后还是没办法骗自己。 |
|
贾宏声,吸毒者,一个偏执、自卑、求真的演员,“列侬之子”、《出租车司机》的狂热爱好者——他毫不掩盖自己的生活,他将一切“真”呈现于观众。好友的陌路、母亲的误解、父亲的宠溺、姐姐的沉默都将他送上绝路,我们在他去世十年后的今天重新审视他,似乎更能理解他的行为,“贾宏声,坚持住!” |
|
够真实。贾宏声足够单纯天真,心比天高又觉得自己命比纸薄,像个小孩看着别人贪婪的快乐 自己又手足无措。边笨拙的不断尝试 边追求着自己所想象的究极的快乐,结果除了浪费时间和overdose 也没追求到什么。这生活是无聊的,没什么是有意义的。活的有意思难,找忠诚的朋友难,要求别人有意思也难。智商不够高,又爱钻牛角尖,自己像是有点社会地位,但又难以认可自己更不认可别人,每天也就只剩下痛恨和狂躁,恨自己傻逼恨别人傻逼。只好期待圣母玛丽真的会出现帮助你、期待阴云密布真的有道光来照耀你,每天做梦。精神病院的生活不过是让他认识到自己还真就是蝼蚁他妈的根本就是平凡的傻逼,日子还是照常无聊的过。29岁的贾宏声坚持了下去。30岁贾宏声坚持了下去。43岁的贾宏声还是没有坚持下去。抑郁如影随形,这狗屁生活一开始想不开就很难再想开了 |
|
本来想写写贾宏声和列侬的,不过发现这俩根本没什么共通性,还是算了。很多人说贾就是一装逼犯,完全不同意,就算人家装逼,但人装到自杀了,一生都在逼,一直逼到死,还能是装逼么?还有,张扬为这片子,倾注的感情简直了。 |
|
老贾今何在? |
|
有共鸣,我们都是大傻波一! |
|
【SAME展映】胶片版。由贾宏声与父母朋友亲自扮演自己,以电影和话剧的形式重现真实的生活,非常先锋。电影布景与话剧舞台的切换,带领观众由影院座椅抽离到剧场坐席。精神病院一段让我想到《囚》。再次思考医生对精神病人的决定权。我觉得这部电影可以是传记音乐片,是先锋实验片,是摆拍纪录片……就绝对不是什么禁毒教育片 |
|
这样的经历我也有过。看到他最后变回“正常”的样子时,觉得好可惜。可是他“不正常”时,知道他心里也痛苦,又觉得心疼。 |
|
他口口声声说顺其自然,却只会固执而暴烈地与自己、与他人、与现实死磕,在他阴云密布的天空中,他终究没有找到自己的光明。 |
|
Please don't put your life in the hands, Of a Rock n Roll band. |
|
在贾宏声眼里:平庸是可耻的。碌碌无为就是他口中的:傻波依。他拒绝平庸也难免让自己陷入了虚荣。他思考活着的意义,思考父亲的含义(精神之父)。尽管结尾相对来说是积极。但最终也救不了他自己,他太极端了。这个世界总有几个人是不为凡世所容的,也装不下他们。推荐- |
|
中国版《猜火车》,主角自己演自己,看起来像纪录片的故事片,还融入了一点舞台剧的感觉。有才华的文艺青年才叫做文艺青年,没才华的只能算傻逼青年和愤青。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追求自由必先放弃一部分自由。如果想不通这一点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变成一个废人。 |
|
看到有人说:
别做文艺青年的父母(我理解的是双关语),就笑了,因为说的太特么对了。
那就再补充一句双关语:别作文艺青年。 |
|
看过三遍以上的中国电影,贾宏声本色的演出 |
|
2011/2012跨年电影。奇特的三维戏中戏,电影,电影里的话剧,话剧里贾宏声和家人表演的真实的人生经历,如果再算上时间的话就刚好是四维。也只有戏剧世家才有可能完成这样一部电影吧。 |
|
受不了作父母的人!!! 這個片子告訴我們 世界上最愛你的只有你的爸媽!!! |
|
Forgive me for not able to empathize with Jia more but the film fails to make me feel something for him. A shallow, superficial display of a lone, alienated, cosplay male who idolizes among other things Taxi Driver is just not very interesting anymore, even though it's still a societal problem larger than many may be willing to admit. The formal gimmick feels just like a gimmick. |
|
看完竟不知道说什么。跟我毛关系没有的片子把我感动得不轻快,也让我不再“看不上”贾宏声。让你不知不觉就沉进去跟着笑跟着忧,但镜头一脚把你踹出来时让人委屈得大哭。张杨挺会讲故事的,一些小事儿都拍得很棒,整体叙事也真真假假颠三倒四却不失节奏感,很有信心地在用镜头说话。磁带啤酒草地苹果美 |
|
1。當這種文青的父母真不容易 2。想聽beatles了 3。想去北京。或許每個年代的文青都有過痛苦憤怒不理解也不被理解的生活狀態 |
|
这是拍的啥? |
|
没有什么正常不正常的。就是有些人没法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我比较敏感,有时会变得有点神经质,但我喜欢由此带来的痛苦。因为我不喜欢麻木,麻木是挺可惜的事情。” |
|
因为周遭混浊,所以醒来无法面对和内心一样澄澈明净的蓝天。为什么面对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做不一样的伪善人格,身处关系社会就要不停包裹自己,伪装面具。贾宏声真实演绎自己最灰暗的“吸毒人生”,电影和戏剧界限模糊,结束反而更加认同那段时间的自己,这是导演张杨没有想到的。父母怎样更好理解孩子,每个人的认知隔阂,只有死去才记起去认真探寻。寄托热爱事物或是偶像信仰都是为了逃避现实,痛苦是因为真实的自己和变化的世界不断产生矛盾和反差。我是列侬的儿子,Let it be,饭菜都凉了,快吃吧。2020/7/5,贾宏声逝世十周年。 |
|
“当耳机里响起第一个音符的一瞬间,我看见了世界上最蓝的一片天,很纯洁很残忍,清净的一下子让我崩溃了。那一刻起我感觉我是列侬的儿子。”孤独和自由,贾宏声没法选择,只能死磕,和所有人磕到底。然后他也把自己磕死了,他用死亡换来了自由。 |
|
挺较劲的一人。做什么都比别人过。你骑自行车开过天安门都像最屌的吉他手在扫弦。当其他人还在毫无目的的东奔西跑,你已然看见了自己的终点像这世界最蓝的一片天空很纯洁很残忍。可是我只看过你的苏州河。到今天才知道你这样的故事和这样的结局。 |
|
他不坏,可是他和我们不一样,也和他的父母一样。和他一起生活一定挺累的,他自己也挺累的,所以最终还是没有坚持下去。如果不是贾宏声已经自杀了的话,我可能也会骂他一句傻波依。但是已经知道了结局,我对他更多的只有惋惜了,我不希望这样的人出生,更不希望这样的人死去。
你认识贾宏声吗?看过这部电影,就很难忘记他。 |